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43|回复: 2

“北大荒知青风采”系列(九) 从黑土地走出的“笔杆子”(再版)

[复制链接]
范学新 发表于 2025-7-11 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范学新 于 2025-7-11 13:29 编辑

    “北大荒知青风采”系列(九)


  从黑土地走出的“笔杆子”再版)

    北大荒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从这块黑土地上走出了许多翘楚名人。其中,有许多负有盛名的“大笔杆子”,享誉全国乃至世界。特别是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农民日报》等,从中央到地方新闻出版界各大报刊、出版社的头头脑脑、著名编辑记者比比皆是,他们肩负重要使命,传播中国故事,为时代讴歌,为百姓请命,为公平正义发声,为繁荣中华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国家改革开放、宣传舆论阵地的先锋和脊梁。他们依托北大荒的深厚文化底蕴,挥毫运筹,叱咤文坛,游刃有余,妙笔生辉,为北大荒增光添彩,留下了许多浓墨重彩、永垂青史的华章。
这篇文章自2020年10月发表至今已有五年时间。期间,发现了一些问题,情况有些变化。为了更好地呈现这些人物,根据徐江善、毕国昌等一些同志的建议和意见,对此篇文章做了部分补充、调整和修改,现再版发表,诚望得到各方的批评指正。
此篇人物共编入94名,原则上按照京、津、沪、浙、黑的地域顺序排列。
                                           范学新
                                        2025年7月9日
(注:因文章较长,故分成几部分陆续发出。此篇先发北京区域的人物)

    曹焕荣, 1954年生,上海知青。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法学硕士,高级编辑(二级),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任人民日报国内政治部主任。
1970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16团(新华农场)3连;1971年调团报道组;1983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1983年9月进人民日报社,任教科文部编辑、主编,总编室主编、副主任,华东分社社长兼总编辑,国内政治部主任。2009年7月,人民日报新设承担全社新闻采编“总枢纽”、“总调度”职能的新闻协调部,曹焕荣任部主任。任人民日报国内政治部主任。
    他将北大荒称作“我新闻历程的‘零公里’处”。所写作品四次获中国新闻奖,其中一次特等奖、两次一等奖;《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一文被研究者称为“深度报道的代表作之一”, 稿件《永远和人民在一起》获得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特等奖。
    王宴青,1950年天津生人,天津知青1968年9月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十团(江滨农场)。中共党员,曾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常务副总编
    1972至1975年复旦大学新闻系学习,1975年始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从事新闻记者工作,历任记者、主任记者、高级记者。在30多年的新闻生涯里,他采写了大量的精彩新闻作品,赢得全国受众的赞誉,也得到同业同行的广泛认同,其中新闻作品《我看林业这十年》、新闻述评《让农业真正成为首位》以及特别节目《中国1997年》备受瞩目。他曾11次获得全国好新闻和中国新闻奖,7次获得中国广播奖和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多次获得行业评选的特别奖、国际奖。
     1998他被国家防汛抗灾总指挥部聘请为特约联络员,1990年被国家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奖章,以表彰他多年来在全国绿化宣传方面做出的特殊贡献。1998年他获得国家级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95年,王宴青被晋升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副总编辑,后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常务副总编、台分党组成员。步入台领导岗位之后,他在把握指导全台的新闻工作的同时,还始终坚持深入基层参与新闻的采访与写作的实践。
    袁建达,笔名建达, 1953年4月出生,北京知青。原任人民日报社高级记者,国内政治部综合编辑室主任、人民日报社政治文化部副主任,任中宣部新闻评审主任。
1969年8月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11团(军川农场骑兵连,历任兵团战士、统计、技术员等职1979年10月返城。
    原任人民日报社高级记者,国内政治部综合编辑室主任、人民日报社政治文化部副主任、部务委员中宣部新闻评审主任。
著有传记文学《茅以升》、《哥白尼》。高等院校教材《专业新闻采访学》编者之一。 全国新闻界首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得主。

    陈来胜,男北京知青。原任人民出版社编辑、编审。有众多的编著成果,成绩卓著后被推荐入辽宁大学学习。毕业后回到北京,入出版社做编辑工作主要负责审读政治、哲学、文史方面的书稿。退休后继续帮助出版社审读书稿至今。
    1969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六团(二龙山农场)四营221973年调六师25(七星农场)一营六连1977年起一直在人民出版社做编辑工作。
业已出版:主编《中国文化巨人丛书》(担任总主编,近代卷十本,现代卷十本)共同主编《二十世纪中国大事全书》(担任副主编)共同编写《二十世纪世界名人辞典》(担任编委)独自翻译英文著作《中日安全关系》共同翻译英文著作《资本主义史》共同翻译英文著作《马克思主义人类学论文集》共同翻译德文著作《德国工人运动史》共同翻译英文著作《马克思主义与艺术》共同翻译德文著作《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词典》参加翻译英文著作《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校订人类学英文译著《文化唯物主义》另外还翻译文章《列宁生平事业年谱》(德文)、《奥地利马克思主义导言》(英文)、《哲学家马克思》(英文)等。
    韩秀琪, 1951年4月生北京知青。中共党员高级编辑,光明日报社国内部主任。
    1969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44团(8510农场)工作,一干就是5年1978年-1989年,进入中国青年出版社红旗飘飘编辑室(后改为传记文学编辑室),开始了编辑生涯先后任编辑、副主任
    1989年2月-1996年4月,调到光明日报先后在记者部、总编室、国内政治部任记者、编辑、主任记者、高级编辑、国内政治部副主任1996年4月至今任光明日报社国内政治部主任
    在新闻工作生涯中,韩秀琪获得了很多荣誉。2006年7月他参与北京大学教授孟二冬先进事迹的报道,和同事们一起荣获第16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2008年成为北京奥运会哈尔滨火炬手。

    石国雄, 1947年出生, 1966年高中毕业,上海知青,任中国报业协会驻会副会长。
    1968年的8月16日,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4师33团(854农场)9连,历任马倌、农工班长;1972年调入团宣传股报道组;1978年2月考入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1982年大学毕业,分配进团中央研究室、宣传部工作;
    1985年—1994年任《中国青年报》社党组成员、党委书记、副社长、副总编辑。
    1994年,调任中国青年杂志社任党组书记兼社长。期间被选为团中央委员、常委,因带领这份具有近80年历史的我国我党创刊最早持续最长的机关刊走向市场,受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津贴。同时担任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兼中国社会科学期刊委员会主任、中国青年报刊协会会长,担任了两届“韬奋奖”的评委。
    1999年—2003年,任《中华工商时报》社社长。期间任全国工商联执委,中华海外联谊会第2、3届理事。2003年-2007年,任《中华儿女》杂志社党组书记兼社长,《中华儿女》报刊社党组书记兼社长。2007年退休;
    2009年8月在中国报业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当选中国报业协会驻会副会长,中国西部研究与促进会副会长,中华慈善总会中华慈善总会新闻界慈善志愿者服务总团执行总干事,中国企业投资协会理事。
    曾任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全国青少年报刊协会长、国家新闻出版署社科期刊质量标准课题组副组长等职。
    一辈子与新闻厮守,一名年轻记者采访石国雄后感慨地说,一个人,在中国新闻界,服务于无论中青报、中国青年杂志、中华工商时报、中华儿女杂志其中一家,都是一种幸运。而你,在这4家,且都是在重要时期,都担任过老总,真是幸之又幸,且都与青年有关,因称其为“和青年打交道的报人”。

    潘振平,1953年生上海知青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编审、副总经理、副总编辑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传记组组长。
    1970年,中学毕业后前往黑龙江省克东县插队落户1973年9月,被推荐进入黑龙江大学中文系。大学毕业后,进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工作;1982年,在华东师大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人民出版社工作1990年调入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年底,董秀玉从香港归来任三联书店总经理,潘振平就任三联书店的总经理助理,参加了社委会1995年7月,三联书店委派潘振平正式管理《三联生活周刊》。
    著有《道光帝·宁》。曾任《中国历史学年鉴》主编、《读书》杂志主编。编辑有三联书店"黄仁宇作品系列"、《陈寅恪集》、《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等。2014年退休。

    贺冰, 1951年出生,随父母到了北大荒。853农场著名劳模贺铁军之子,曾在清河中学读书,1967届初中毕业。北大荒知青,1976年参加工作。任《工人日报》社党委书记、副社长,中国工人报刊协会副会长。
    1976年毕业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并留校从事哲学教学;1980年,调入北京农垦管理干部学院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员;1986年在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教育部工作,历任副处长、处长、宣传教育部部长助理、新闻办主任、宣传教育部副部长等职;2005年起,任《工人日报》社党委书记、副社长,中国工人报刊协会副会长。
    曾在中央主流报刊发表三百余篇作品。出版有《党的基本路线教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读本》等多部著作。主持、编纂了《中国工人阶级大百科》(上、中、下)、《党的群众工作大辞典》等数百万字的大型辞书。曾策划组织摄制的电视专题片《共和国的脊梁》、历史文献片《跨世纪的使命》获中央宣传“五个一工程奖”。

    尚绍华,女,1952年1月27日生,哈尔滨知青。全国政协委员,民盟盟员,任《中国妇女》杂志总编辑,《悦己》杂志社长。
    1968年10月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二团(红星农场),历任小卖部营业员、宣传股报道员;1971年调兵团宣传处任新闻干事;1976年调黑龙江省人民出版社;1978年调《中国妇女》杂志社。后来在人民大学读书,在社科院读在职研究生。
    著有《六个女人的神秘世界》等。
    第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范瑞先,1949年生,北京知青。高级编辑,工人日报新闻研究所所长。
    1968年7月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六师23团(859农场),曾任宣传股新闻报道员、新闻干事6年;1976年返城在北京机械施工公司当工人;1978年9月调入工人日报社当编辑1979年-1981年,在中国记协职工新闻学院新闻专业学习;1983年以后,先后被任命为总编室副主任、夜班编辑室主任、要闻版主编、工人日报新闻研究所所长。
    2001年担任工人日报新闻研究所所长职务后,全力投入新闻理论和编采业务研究工作,发表了20多篇10余万字的业务研究文章。主编《历史的回响》等,2016年钢笔画作《北大荒老房子画集》。
    薛培松,女,北京知青,曾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13团(延军农场)一连。原任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
著有《四个现代化战略决策的形成》、《毛泽东对农村基本核算单位的探索历程》,参与《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套装上中下卷)》的编辑,《毛泽东珍品典藏(上下集)》特邀编辑。

    岳建一,笔名盘古, 1950年生,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协会员,历任《工人日报》编辑,《开拓》杂志副主编,中国工人出版社编辑,副编审。
1969年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务农,曾任排长;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199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岳建一以编辑知青作品在出版界享有名望。著有中短篇小说、散文、文学评论《荒魂》、《心……星》、《盘古》、《女娲》、《重铸民族灵魂》、《夜祭》、《流亡的中国文学珍品》等数十篇,编著“中国知青情恋报告”丛书《青春炼狱》、《青春极地》、《青春祭坛》,编辑出版《中国“左”祸》、《血色黄昏》、《血色炼狱》、《黑的雪》、《中国贫困警示录》、《天堂挽歌》等、“中国知青文学民间备忘文本”丛书、“红麒麟”丛书、“中国民间文本”文库等百余种图书。

    张民阜,笔名沙丘,男,1966届高中毕业生,北京知青,原任《农民日报》社,任记者、主任编辑。
    1967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29团(双鸭山农场),后调六师组建61团(创业农场)一连,历任司务长、团部中学教师等;1977高考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后到北京,考入《农民日报》社,任记者、主任编辑
多年来笔耕不辍,业余从事散文写作,经常有编著的新书问世,有作品获奖。

    丁爱华,女,北京知青,曾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一团(锦河农场)38连。原农民日报社人事处主任高级经济师

    贾忠杰,男,1950年4月生,云山农场知青,曾在黑龙江建生产设兵团四师师部机关工作。原任中国人事出版社副社长、党委副书记、总编辑。
    自1980年初起,长期在原国家劳动人事部干部局、政策研究室、政策法规司等机关工作,历任国家劳动人事干部局科员、处长、副局长,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国人事出版社副社长、党委副书记,《中国人事报》社总编辑(正司长级),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高级公务员培训中心主任、党委书记(正司长级),2010年4月退休。
    进入21世纪以来,贾忠杰教授从学术理论、课程体系、教学质量、教学管理等方面,结合中国实际,对学院进行全面管理,在中国公务员教育培训方面颇多建树。贾忠杰教授现为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国培网)董事长,中国继续教育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电子商务联盟主席、中国高级公务员中心主任。主要学术专著有:《新编公务员行为规范教程》、《中国企业法律事典》、《公务员公共 管理核心内容培训丛书》、《公务员录用考试辅导》以及《晋商大院和平遥古城》摄影集等。系山东大型当代历史人物传记画册《中华泰山儿女》特邀评论员,著有评论文章;《光辉的历程 永远的丰碑》。

    徐江善,男,祖籍山东龙口,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生人。1970年冬入佳木斯第五中学,1976年7月佳木斯第二中学毕业。佳木斯市知青,同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八团5营42连第十四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得者,新华社领衔记者(新华社党组授予5位领衔记者之一),黑龙江大学东北亚文化传媒研究院院长。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新华社十佳编辑,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黑龙江大学特聘教授。
    1977年5月17日《屯垦戍边报》刊登首篇新闻作品《灯光闪亮——记军民农场四十二连学习小组》。1978年恢复高考入黑龙江大学中文系,1982年大学毕业后在佳木斯《合江日报》、新华社黑龙江分社、新华社辽宁分社、新华社北京分社任记者、主任记者、高级记者、副总编辑新华社参编部舆情室、清样室、机动调研室主任(司局级)。多篇作品获中国新闻奖。
    改革开放40多年亲历者、见证者、推动者、受益者,发现并报道“当代雷锋”郭明义、“全国模范教师孟二冬等产生重大影响的先进典型人物合作;几十年来,采写和组织策划千余篇内参调研报道得到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中央领导同志批示,推动了党的重要文件制定、国家重大政策法规出台;多次参与起草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中办调研室、全国政协、中央宣传部等单位重大调研报告。
受邀到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中共中央办公厅督查室、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全国宣传干部学院、中央组织部及浦东干部学院、延安干部学院,香港中联办、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公安部、国家网信办、中国记协等部委和中海油、中石化等国企以及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一些省市区授课。
    2020年受聘担任母校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黑龙江大学东北亚文化传媒研究院院长,积极推动“部校共建”智库建设,组织开展“学者+记者”创新调研,出版《中国(黑龙江)自贸区创办五周年实践与比较研究》合作,这部学术专著集中展示了传媒型智库本土理论调研模式和特色,创新之举得到中宣部有关部门、黑龙江省委宣传部以及学界业界高度评价。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出版小说《苍天有眼》、报告文学《寻梦俄罗斯》《末路疯狂——告诉你真实的郑筱萸》《谁抢了你的麦克风——互联网改变中国纪事》,以及《旅痕集——徐江善旧体诗词选》《流年激荡——徐江善深度调查作品选》等12余部,诗作刊发在《诗刊》《中华辞赋》。报告文学中国高教之虞入选年度最佳报告文学,《中国车祸之痛》被评为2005年中国文学排行榜最佳报告文学,《枯荣与沉浮——大兴安岭“五六”特大森林火灾33周年警示录》获得《北京文学》2021年优秀报告文学奖。
    汪永基,男,1956年生,1969年毕业于北京玉渊潭中学,北京知青王永基是王朴的重外孙。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历,新华社高级记者,新华社摄影部新闻突发事件高级主管。从事新闻报道工作36年,热爱考古、文博事业,长期坚持自觉学习考古学课程知识,长期进行文博、考古、博物馆领域的报道,为推动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整体发展事业,为普及中华传统玉文化知识,为发展国家文博领域研究,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进程的报道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969年818日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六团(二龙山农场)一营一连;1976年调到一营营部照相馆;1982年进中国新闻学院;1984年进入新华社。
    汪永基吃苦耐劳,成绩优秀,曾去过很多的贫困地区采访,曾去过很多艰苦的地方采访,20081014日,是黑瞎子岛回归的日子,黑瞎子岛有一半属于中国。那天,他随中方代表前往黑瞎子岛,他没和其他的随行人员去挤船梯,而是翻越船的栏杆,第一个跳到黑瞎子岛上,他成为了中方第一个踏上回归了的黑瞎子岛上的人。走进汪永基的家,就恍如走进了一家考古博物馆。身为新华社记者的他,有机会见证了许多重大的考古发现。从"南海一号"宋代沉船、瓷器的打捞,到河南安阳西高穴"曹魏高陵"出土器物和刻铭石牌的现场,都有他的身影。耳濡目染,20多年下来,他的收藏越来越丰富,他对古文化的研究也越来越通透。
   
    张千里,男,北京汇文中学学生,北京知青。现为新华社资深记者,高级记者,是中国参与赛车报道最早的新华社记者。
    1968年10月12日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68团(建设农场)16连先后到水利连、十八连、学校、服务连、工业连等,历任通讯员、教师、摄影员、司务长等。
现为新华社资深记者,高级记者,是中国参与赛车报道最早的新华社记者。国内外各项重要赛车赛事都有他的活跃身影和精彩纪实报道。1985年举行的香港-北京汽车拉力赛,是首次在中国大地上有中国人组办和参加的拉力赛,开创了中国汽车运动的先河,张千里全程跟踪报道。

    石肖岩,男, 1953年6月8日出生,北京知青。大学本科,中共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兼中国商报新闻出版总社社长,全国商报联合会会长,中国收藏家协会副会长。现任北大荒知青志愿者委员会主要负责人。
1969年下乡黑龙江参加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六团(二龙山农场)三营17连。1973年返城;1975年后任北京电机公司、北京市物资局党办秘书,宣传处干事,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辑,中国文史出版社编辑处副处长,《纵横》杂志主编,全国政协人民政协报副总编辑;1988年后任中共中央研究室综合改革局副局长、社会改革局副局长;1992年后任商业部中国商报副总编辑、中国商业出版社社长、国内贸易部中国商报社社长兼中国商业出版社社长;1999年后任国家国内贸易局商界报刊出版集团筹备组组长、中国商报社中国商业出版社党委书记;2001年后任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商报新闻出版总社社长。
    收藏历程计38年,已收藏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的铸币达四万枚以上。举办过多次专题展览,在世界钱币收藏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萧家保,男,1949年生,北京知青,1968年72日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20团(852农场),任康拜因手、粮食总站战士。任中国商报副总编辑。
    何志云,别名:华铭,男, 1950年生,杭州知青。中共党员,历任浙江省教育局《浙江教育》编辑部编辑,《中国青年》杂志文艺部编辑、文艺部主任、编委兼文化生活部主任,光明日报社文艺部副主任,中国文联《文艺学习》编辑部主任,中国电影出版社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中华文学基金会《环球企业家》常务主编,《中国摄影报》总编辑。
    1969年下乡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独立二团(铁力农场);1973年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独立二团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后调任黑龙江省文化局创作评论办公室评论员,北大荒作家协会名誉会员。1977年离开北大荒返城杭州;1977年后历任浙江省教育局《浙江教育》编辑部编辑,《中国青年》杂志文艺部编辑、文艺部主任、编委兼文化生活部主任,光明日报社文艺部副主任,中国文联《文艺学习》编辑部主任,中国电影出版社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中华文学基金会《环球企业家》常务主编,《中国摄影报》总编辑,中国电影出版社社长,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院长。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作家班。
    主要著作有《印下指爪——何志云文学评论选》、《中国感受》、《走向成熟》、《青春party》《迟到的缘分》《深夜独语》等

    曹革成,男,笔名成歌、葛成。1947年生,上海知青。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历任北京出版社编辑、编辑部主任、副编审,文津出版社副总编辑。
    1968年下乡赴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三师20团(852农场)2营基建队任火锯工;1971年调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跃进山钢铁厂中学教师工作;1981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
    大学毕业后历任北京出版社编辑、编辑部主任、副编审,文津出版社副总编辑。北京作协少数民族创作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呼兰河萧红研究会常务理事。200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长篇小说《四季蛮荒》、《闯关东》、《池鹭湖》等,小说散文集《月光曲》,长篇人物传记《跋涉生死场的女人萧红》、《我的婶婶萧红》,主编《端木蕻良小说评论集》等。《北京的龙》、《中华民俗文化》等。
   
    宋晓梦,女,北京知青,曾下乡到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四师41团(855农场)8连。任《光明日报》教育版主任记者,光明日报教育部主任。
宋晓梦采访近百人,在香港出版了《党内有个李锐》,在内地出版时更名《李锐其人》,并请张爱萍题写书名。
   
    腾伟民,笔名三云,男,1954年生,北京知青。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金钥匙教育研究中心任常务副主任、《盲童文学》主编,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副秘书长、副主席,第七届全国青联委员,中国残联第一、二、三主席团委员,中国残联执行理事会理事,中国盲人协会常务副主席,中国残疾人体育协会副主席,中国盲人按摩中心主任及北京按摩医院院长。现任中国残联第四届主席团委员,中国盲人协会副主席,中国残奥会副主席
    1969年下乡赴黑龙江建设兵团一师六团(二龙山农场);1973年被推荐入首都医科大学医学系读书,1976年毕业;1976年分配至北京朝阳医院任内科医师;1979年因眼底出血致盲。
    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3年调民政部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任副秘书长、副主席、党组成员,第七届全国青联委员;2003年调中国金钥匙教育研究中心任常务副主任、《盲童文学》主编;2004年调中国残奥会任副主席;200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腾伟民当知青4年,做医生3年,在盲人协会工作27年,著有散文集《向北方》、《蓝色的主旋》,共发表报告文学、散文、诗歌、短篇小说近百万字。散文《枫叶正红》获2005年《人民文学》作品三等奖。

    常汝吉,男,1951年出生,北京知青。中共党员,大学文化,任中国美术出版总社社长。
    1969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15团(宝泉岭农场18连1979年高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毕业后留校工作。曾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师大周报》编辑部主任、学生处处长、校长办公室主任。1995年调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工作,历任常务副社长、社长。
   中国版协理事,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学校图书装备分会理事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美术出版社工作委员会主任

    常振国,男,1951年生,北京知青。中共党员。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历任中华书局文学编辑,现代出版社副社长,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总经理助理,改革出版社编辑部主任、社长助理,中国旅游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编审。中国国际合作出版促进会副会长、秘书长,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
     1968年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八团(290农场),历任四营司务长、干事;1971年开始发表作品;1974年被推荐上北京大学;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评论集《艺苑撷英》,论文集《拾遗集》,长篇《孔子》、《王熙凤》,随笔、校注《友谊诗选注》、《历代诗话论作家》、《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作者篇目索引》等。
    曾任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直属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华龄出版社社长。
    车行,男,汉族,原名车广鸣,1957年8月出生,牡丹江知青。空政文工团著名作词家,中国著作权协会理事,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室主任、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
1974年至2001年:上山下乡、当兵服役、邮电报务、修学任教、艺术馆员、电视编导。1978年开始发表音乐文学作品1988年《乌苏里放歌》和《西北恋情》获第二届全国青年歌词大赛二等奖。先后出版歌词集《关不住的风流》、一去二三里、《八九不离十》。1999年,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华语榜中榜最佳作词奖获得者;2000年获“全国百佳优秀电视工作者”称号;2001年12月特招入伍。
春晚观众最喜爱节目一二三等奖第二届全国青年歌词大赛二等奖
代表作品《好日子》、《常回家看看》、《越来越好》、《好运来》。

    陈申,男,1949年上海出生,北京知青,曾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14团(共青农场)。原任中国摄影出版社编审、艺术史教授,长期从事出版社管理及中国摄影史研究与教学,为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理论委员会委员,同时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出版社副社长,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研究生论文、答辩导师及讲座教授。
    1998年—2000年任中央美术学院与澳大利亚昆士兰艺术学院联合举办摄影硕士研究生班(教育部QCA合作项目)教授,2000年应邀赴韩国讲学。第五、六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评选委员。2004年“上海美术双年展”学术委员会委员。2004紫禁城国际摄影大展”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2005“平遥国际摄影大展”青年摄影师大奖评选委员。2008-2013年受聘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影像艺术顾问.2013起受聘华辰拍卖影像顾问。
主要著作:《中国摄影史》(合著),中国摄影出版社及台北摄影家出版社出版;《摄影家参考丛书》(主编),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参加编著《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及《中国电影百科全书》,主要学术论文声:《郎静山及“集锦摄影研究”》、《后工业时期摄影》及《京剧戏衣概说》等。
  
    关文杰,男,1952年生,北京知青。原任中国劳动保障报社高级记者,信息部主任、要闻部主任,16团北京知青联谊会会长。
    1969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16团(新华农场),历任战士、上士,后调水利二连1974年返城回京1990年任《劳动报》劳动工资部编辑,后任中国劳动保障报社高级记者,信息部主任、要闻部主任;2002年到安徽挂职锻炼,一去就是几年。
《我的老连长》获第二十三届产经新闻奖副刊类三等奖。曾发表过许多北大荒知青的纪实文学作品。
    李向东,男,1950年生,黑龙江省佳木斯人,佳木斯知青原任《中国轻工报》总编辑、高级编辑。
    1968年10月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师22团(绕河农场),历任农工、文书、团报道员、理论干事1975年调入佳木斯人民广播电台,开始从事专职新闻工作。
著有《中国1968上山下乡》、 《贺敬之风雨访谈录》,、《丁陈反党集团冤案始末》,编有《丁玲年谱长编》(合编)、《书语》等。

    李士杰,笔名春蕾, 1952年生,北京知青。中共党员、民进成员。任民族团结杂志社记者站站长、社长助理,北京市老年宜居文化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民族联谊会会员。
   1967年赴山东招远插队;1968年-1975年,在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六师25团(七星农场)、北京密云县西田各庄公社务农;1968年开始发表作品。1976年在北京液压件五厂当工人;1980年在北京海关任副科长;1992年在中国丝绸总公司任处长;1993年毕业于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法律系;1995年任河南长葛市公安局副局长兼市政府驻北京办事处主任;2000年至今历任民族团结杂志社记者站站长、社长助理;200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5年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
    著有长篇小说《政协委员》、《非爱不可》,报告文学集《政协委员和他们的提案》、《聚焦政协委员》,电视剧剧本《神人天宝》、《遁入空门的人》、《政协委员方大明的故事》。
    魏国栋,男,北京景山学校1963届初中毕业,北京知青,1967年下乡到黑龙江省856农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37团)11连炊事班长,后被推荐上大学学外语。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历任副总编辑兼副社长,课程教材研究所所长,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辑。2008年因年龄原因被免去总编辑职务。

    刘意竹,男,北京二中1966届高中毕业,北京知青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
    1968年6月22日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八团(290农场)一营四连曾任农工班长1973年返城回北京当老师;1977年高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
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
    李志江,女,1948年生于北京,曾在北京四中、丰台三中就读。北京知青。副编审,任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科技组组长,兼任中国辞书学会副秘书长等社会工作。
    1968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41团(855农场),后调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工作。1975年底返京,在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勤工俭学,1978年转正。曾参加《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小词典》《倒序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补编》的编写和修订工作。

    赵君虎,男,北京1968届初中生,北京知青任人民教育出版社负责中学语文教材编辑。
    1969年9月11日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师32团(北兴农场)7连,曾任团宣传队员;1978年高考入哈尔滨师范大学;
    他丰富的学识、睿智幽默的性格和很强的社会责任感,使他在这个岗位上做出了很大的成就。著有知青纪实文学《杂碎集》等。
    吕书奎,男,1949年12月生,原北京55中1966届初中毕业生,北京知青。曾任《中国改革报》总编室主任、专题部主任、《中国土地报》副总编,现任《黑龙江兵团网》主编。
    1968年6月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18团(友谊农场)三营23连,历任副连长、副指导员;1970年3月,调兵团司令部农业处参谋;1976年,《农垦日报》社编辑记者;1978年10月1980年《中国青年报》群工部、青运部工作;1988年1992年《中国轻工业报》、《消费时报》记者、记者部主任;1993年10月,《中国改革报》总编室主任、专题部主任;曾主持创办《购物导报》,参与创办《中国改革报》。1996年6月,《中国土地报》副总编;1998年,任《中国国土资源报》副总编;
    2006年内退,创办《黑龙江兵团网》。
   
    李雨农,男,1948年生,上海知青。曾任《中国航空报》社记者、社长。
   19689月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六师61团(创业农场),在3连、13连、团部宣传股、11连工作,历任农工、排长、报道员、副指导员和指导员。19793月返城回上海。19804月从上海调北京,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一直工作到退休。
    从仓库保管员直到《中国航空报》社的记者和社长等职。退休后,恰逢编修《中国航空工业史》工作启动,被选到修史办公室,工作至今。

    秦剑波,原名秦京元,笔名万力,男,汉族,1952年生于北京北京知青大专学历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任《人生》杂志副总编辑。
    1968年中学毕业下乡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五团(五大连池农场)
    1975年返城回京;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后从事新闻出版工作;200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历任《中外产品报》副刊部主任、总编室主任兼周末部主任,《中国引进报》副刊部、记者部、要闻部主任,主任编辑。
    著有中短篇小说集《静山馆文集》,散文随笔集《走自己的路》,诗集《京元诗草》等,发表各类作品200万字。报告文学《最美不过夕阳红》获第九届中国人口文化奖优秀奖。

    席楠,女,1952年出生在北京,1967届初中毕业。原任中国会计学会航天分会常务理事,《航天财会》主编。
    1967年12月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25团((七星农场)),先后在良种站、武装连、团部宣传队工作;1976年返城回京,后考入大学,毕业后在航天部工作。
现为“北大荒知青舞蹈队”演员,大型音乐舞蹈《北大荒知青之歌》中的舞蹈演员。

    李玉敏,男,黑龙江省鸡西知青,曾下乡黑龙江省山河农场,当年的青年标兵、机务队长,1975年农场推荐其成为工农兵大学生。原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总工程师、研究员,《 中国仪器仪表》、《仪器仪表标准化与计量》杂志总编杂志社主任
    林菲,女, 1947825日出生于浙江奉化,北京丰盛中学1966届高中毕业生。北京知青。大学本科学历,高级编辑。曾任《农民日报》高级编辑、科教部主任。
    196712月下乡到黑龙江省集贤农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师29团,现双鸭山农场)17连。在北大荒11年,种地、果园、菜园、养马,以及在煤矿任中小学教师。1978年底返城回京。北大荒是人生的一大转折,深刻地了解农村、农业和农民,成为回京后在《农民日报》工作的雄厚资本。1979年迈进农民日报 当时叫 《中国农民报的大门,林菲一干就是近20年。而一进报社就在科教部任编辑、 记者、直至部主任的她,又是一干至今。从《农民日报》80年创建到本人退休,从事编辑工作30年,1995年获第二届“韬奋新闻提名奖”,这是新闻界最高荣誉。
    梁溪虹,女,曾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一团(锦河农场),任修理连副指导员。任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监事会主席,中国文化报社副总编辑。
    197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后在文化部政策研究室工作;1985年参加中国文化报筹建至今,历任记者部主任、总编辑助理副总编辑;1998年被评为文化部优秀专家。

    于隶群,男,1948年生于哈尔滨,1966届哈九中老高三毕业生,哈尔滨知青。曾任欧美同学会秘书长、副会长。
    1968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六师23团(859农场)5连,历任农工、教师、场部办公室副主任等职;
    1977年高考入哈尔滨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分配到黑龙江省教育厅
1981年调团中央。从事青年工作的十几年里,于隶群同志爱岗敬业、作风深入、富于创新,工作颇有建树,先后担任处局级干部。在此期间,曾任中央统战部局长、《中华魂》杂志社副社长。
    1996年,调欧美同学会任秘书长,后改任副会长。

    陆康勤,男,上海知青,1969年8月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六团(二龙山农场)。先后在团中央统战部、中国青年杂志社、中国青基会、中国少年儿童音像电子出版社等部门工作过,曾任中国少年儿童音像电子出版社社长。北京朝阳地区志愿者协会会长、三元讲坛常设讲师团团长,著有《一曲难尽几多情》等。
    退休后,他在左家庄街道担任文化协会常务副会长,荣获北京朝阳区第三届十大星级志愿者称号。

    马 力,男, 1954年生,北京知青。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旅游报》副刊部主任,主任编辑。
    1969年下乡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43兴凯湖农场参加工作1983年毕业于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后任北京第159中学教师199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散文集《鸿影雪痕》、《南北行吟》、《走遍名山》、《走遍名水》、《什刹海的心灵游吟》,文学评论集《山水文心》,小说集《炼狱和天堂》等。散文《凤凰》获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银奖,散文《纵笔昆仑》获第十七届中国产业经济好新闻副刊作品一等奖,散文《星湖心影》获中国记者肇庆行征文一等奖,论文《中国现代风景散文探美》获中国报纸副刊优秀作品奖,特写《红·绿·蓝——多彩的奥运光影》获我们的体育生活征文一等奖。著有散文集《旅游漫笔》,《鸿影雪痕》,小说集《炼狱和天堂》,散文《心中的街》获1989年首都产业报刊作品评比二等奖,《殉坑·古剑·寺塔》获1991年“百家”散文大赛优秀作品奖,散文诗《咪鲁依》获1993年繁荣杯世界散文诗大奖赛二等奖,《前门大栅栏》获2001年百首旅游散文诗评选二等奖;小说《电梯》获《北京晚报》生活一页征文优秀奖,报告文学《飞天之歌》获1995年首都产业报双良杯评比三等奖等。
   
    刘进元,男,锡伯族,1949年生,北京知青。原任作家出版社策划部副主任,《作家文摘》报常务副总编、编审。
    1965年下乡到黑龙江省852农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20团)55连农工;
返城回京后,历任北京崇文区体委干部,人民体育出版社编辑、编辑室副主任,副编审,《新体育》杂志编辑部副主任,作家出版社策划部副主任,《作家文摘》报常务副总编,编审。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作品集《乡恋》、《白毛》,话剧剧本《全是北京人》,另外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数十篇。话剧《牌坊》的编剧。

    彭毅,男,北京知青。原任央行出版社编辑,现任37团荒友联谊会秘书长。
    1969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37团(856农场),曾任9连连长、团宣传股铁兵报道组负责人;1977年高考,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新华社黑龙江分社工作,后来又到央行出版社任编辑三十多年;
   
    陈宜年,女,19475月生于北京, 1966年北京女一中高中毕业。北京知青。曾任《世界电影》杂志中文编辑,副编审。
    19686月22日赴黑龙江省七星农场大兴分场5队;19693月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661团(创业农场)工程2连;19756月困退回京,在北京中药四厂当工人;19772月参加高考,19783月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2年12月在中国电影出版社任编辑,后任《世界电影》杂志中文编辑,副编审;200712月退休。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本人“有幸”成为“挨整对象”,好在时间不长,终获“平反”。经历过北大荒的风雨,在后来的人生路上,从来不会因困难,挫折,或是病痛而退缩。人生是在苦难和奋斗的磨砺中去求证个人生命的价值。我为保持追求真善美的灵魂而庆幸,仍然坚守着希望,珍藏着知识分子的良知。
   项威,男,北京19中学生,1968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21团(853农场)。原任中国统计出版社副总编辑。
    徐文珍,女,1952年生,北京知青,曾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三团(红色边疆农场)13连任排长后被推荐到北京大学上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日报社,历任北京日报社党组成员、副社长、北京日报报业集团社务委员会委员。2012年8月因年龄原因免现职。
   
    张朔,女,1953年生,1969届初中毕业生,北京知青,1969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15团(宝泉岭农场)24连。原任中国妇女报社总编辑助理。

    张希俊,男,北京知青,曾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6师23团(859农场),任9连连长。曾任中国国际商品交易基地总裁、北京德胜国际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总经理。2007年国际奥委会承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张希俊任收藏博览会总裁。
知青纪实文学《岁月如歌》主编。
    朱陆真,女,北京知青,1969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15团(宝泉岭农场)21连。原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
  
    李晓燕,笔名弦子,女,1953年生,北京知青。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历任《新闻出版报》编辑、编辑部主任,《传媒》杂志主编。
    1969年下乡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977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在云南任县委宣传部干部;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81年在河北三河县任党校教员、县妇联主任、县委常委;1987年在北京住总任宣传干部;1988年调《新闻出版报》任编辑、编辑部主任;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9年调《传媒》杂志任主编。
    著有长篇小说《青萍之末》、《韩愈与柳宗元》、《自游人》,长篇报告文学《走向彼岸》,散文集《逝去的琴声》、《风景这边独好》,文学作品集《文苑漫步》,电影文学剧本集《文苑漫步》,译著长篇小说《罪恶之源》(合译)等,共出版文学作品九部。报告文学《再塑一个大邱庄》获河北省报告文学优秀作品奖,散文《怒江坝人》获《中国作家》杂志优秀散文奖,随笔《大京九》获中国记协散文作品铜奖。
    孙毓敏,男,汉族,1953年5月出生, 1969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六师25团(七星农场)。曾任中国石化西北销售分公司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中国石化出版社副社长教授级政工师。
    工作之余坚持业余写作,多年来在中央、省市和行业报刊杂志发表言论、散文、通讯、消息等稿件600多篇,出版评论集《关注与思考》。2014年6月出版《情怀心间》。
,男,牡丹江知青,曾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直属26(宝山农场),任副政委原任化工出版社副社长

    赵沛,男,1947年10月生, 1969年毕业于中央美院附中,北京知青。擅长油画、书籍装帧。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任人民体育出版社美编室副主任、编审。
    1969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五师52团;1990年进修中央美院油画系。
版画《地上银河》入选全国美展;设计《棒垒球运动小知识》入选第三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油画《蓝色的梦》入选全国体育美展;设计《中国体育年鉴》等入选第四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
    邬成梁,男, 1951年生,上海闸北区五中学生,上海知青,任中国消费日报编辑,社长。
    1969年4月下乡至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三团(红色边疆农场),历任班长、排长;1973年7月-1983年12月,在兵团六师68团(前哨农场)工作,历任副连长、连长、团委书记、党委副书记;1977年10月-1982年为黑龙江省五届人大代表;1978年3月-1983年为全国五届人大代表;1984年1月-1985年9月在国家轻工业部任宣传科科长;1985年9月-1987年9月,在中国轻工业干部学院学习2年;1987年9月在中国轻工业报(后改消费时报)工作。历任主任科员、科长、处长、办公室主任、社长助理、副社长、常务副社长、社长。
    邬成梁自1973年7月份由一师三团调入68团后,以临时领导小组组长的身份领导知青建68团六连,真正做到了吃苦在前、重活累活抢在前,团结起知青共同努力使六连建设的比其他单位建设的又好又快,因而在1973年10月份被68团党委任命为副连长,1976年6月调入团(场)机关任党委副书记。在六连工作期间工作一直名列前矛,连队获得先进连队(1973年)、农业学大寨先进集体称号(1975年)、农业学大寨标兵连队(1976年),本人也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邬成梁作为“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那个时代的知青代表,体现了一代青年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扎根边疆的形象.邬成梁热爱祖国,热爱体育事业,参加多项体育活动。1973、74、75年连续获得兵团先进工作者称号,1971年获中国轻工总会优秀党员称号,1995年获中国报业协会、国家新闻出版署先进工作者称号。
    田青,男,1948年生,汉族,1966届高中毕业生,天津知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国家中心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宗教艺术中心主任、 《艺术评论》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1968年3月下乡哈尔滨滨江区向阳公社黄河大队一队插队5年1973年考入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1977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81年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音乐系1984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并留院工作。
    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音乐年鉴》主编。兼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 中华佛教音乐团艺术总监、中国音乐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审小组成员中央音乐学院音研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央戏剧学院客座教授云南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山东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台湾佛光大学客座教授、 《音乐研究》、《中国音乐学》编委、中国佛学院客座教授、北京佛教乐团顾问。
    长期从事中国民族音乐研究及创作、批评,主要致力于佛教音乐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曾多次组织、率领中国佛教乐团出国访问,主办国际佛教音乐学术研讨会,多次应邀在国际著名学府讲学。近年来关注民族音乐现状,长期主持民族音乐专场音乐会。其音乐评论在中国音乐界和公众中有较大影响。亦兼写随笔、散文及影视剧本。发表学术著作、论文约100万 字,主编专业书籍约900万字,文学创作及音乐评论30万字。
    黎晶,男,1951年3月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北京知青研究生学历,高级职称,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书法鉴定委员会委员、海协会书画交流分会常务理事,北京海峡两岸书画家联谊会会长,中华台北书法家协会顾问,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书法院副院长,香港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全国公安文联理事,北京市公安文联顾问,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兼职教授。
    1968年下乡到黑龙江省山河农场,当过农民、木工、汽车司机、嫩江县人民银行信贷员、人民警察。1985年,考入了武汉交通干部管理学院;1988年12月,被调到黑河地区任经合委主任;1993年,任交通部黑龙江黑河航运局党委副书记;2000年后,历任中共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委书记。北京市延庆县委书记、北京市四方房地产开发公司党委书记、北京市门头沟区委副书记
    黎晶原任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副书记、驻会副主席。2004年开始小说创作。在文联工作期间,于海峡两岸出版发行了《殉猎》、《柳根》、两部长篇小说;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长书天地”栏目播出,以《信访局长》、《男儿河》为代表的十几部中篇官场小说;出版发行了《拥抱海浪》、《荒原劲草》两部诗歌集;由歌唱家戴玉强演唱的心中的河被评为北京市政府奖;还出版了歌曲专辑和四部书画专著等;在北京、大连、海南等地成功举办5次大型个人书画展。出版《中国书法家黎晶》、《黎晶书法集》,其书法作品多次在全国和北京市获奖。赠给当年荒友的每本书上,他郑重的写下:当我老了,我依然能清晰记得与科洛河畔相依的日子,愿那块我奉献了青春和汗水的地方,愈加富强。
    王增如,女,1950年生,北京知青。中共党员。大专毕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的文学顾问、会员部主任。
    1968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22团(饶河农场)三连;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81年,黑龙江省农场总局党委宣传部工作;1982年,调中国作家协会,历任丁玲秘书,中国现代文学馆馆员,茅盾故居工作人员,作家出版社总编室副主任,《作家文摘》编辑部主任、发行部主任,副编审。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作家文摘报》副社长。
    著有长篇传记文学《剪柳春风——丁玲的故事》,长篇报告文学《中国1968——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合作)、《丁玲年谱长编》(合作)、《无奈的涅槃——丁玲最后的日子》、《丁陈反党集团冤案始末》(合作),编辑《我在爱情中生长》、《左右说丁玲》,另外写有《我看丁玲办〈中国〉》系列文章:《从一封短简说起》、《丁玲为〈中国〉筹款始末》、《中国1968上山下乡》(合著)等。

    王志权,男,1949年8月生,北京50中学毕业生,北京知青。当代作家,经济师、编辑职称,北京食品报总编辑
    1968年7月20日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六师25团(七星农场)57连,历任农工、拖拉机手、教师;1975年至1977年在营电影放映队放映员1977年10月返京,在人民卫生出版社印刷厂当临时工1978年进入北京肉联厂分割车间工作1984年4月是王志权人生的重要转折点。通过考试他到北京食品公司办公室当秘书。为写材料,从此足迹踏遍京郊区县食品公司及184个乡镇食品站、数十个猪牛羊、鸡鸭兔畜牧场、熟肉制品加工厂和多家冷库。1987年8月他被调入北京市第二商业局办公室,参与筹办北京二商报1993年与市食品办、市副品行业协会合办北京食品报,这张四开八版的周报自负盈亏、自办发行。作为报社总编辑,他一手抓食品原料种养殖、食品加工、食品流通、食品消费四大领域报道;一手抓经营公司、饭店、广告收入。一晃十年,直至退休。二十年来,拿到新闻专业、工商管理本科学历证书,获经济师、编辑职称证书。1994年获北京市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1995年起,连续两届任全国商报联合会副秘书长。
    当代作家,所写作品200多万字,几十篇获全国、北京市好新闻评比一、二、三等奖。多篇作品收入《商海风流》《百姓故事》等书刊。偶然机会,曾涉足的茶叶生产、流通企业领导邀他参与《劳动午报》北京茶周刊的编辑工作,作为周刊主编,王志权自此一脚踏进茶界,开始了清醒喝茶、清醒作人、清醒看人的生活。

    方传明,男,上海知青,曾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六师25团(七星农场)一连,曾任团宣传队员、组织股干事。任消费日报购物导报副社长。

    吕永岩,笔名严文、山石,男, 1952年出生哈尔滨知青。中共党员任沈阳军区《前进报》编辑、军区创作室创作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1968年5月下乡黑龙江建设兵团一师独立一营(哈青农场),曾任《兵团战士报》见习编辑;1972年入伍,历任技师、军报道组长,沈阳军区《前进报》编辑、军区创作室创作员,步兵190师副政委(代);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艺四级,文职三级。现享受正军职工资待遇。
著有中篇小说《光环》、《白风峪》、《石女的夏天》、《中考大战》,中短篇小说集《曝光的天使》,长篇纪实《溥仪传》、《最后的柔弱皇冠》、《雷锋》、《中国警官悲喜录》、《中国军花在非洲》、《将军志》、《忠诚》、《狱中王朝》、《绝对士兵》、《雪落无声》、《霹雳》、《历险非洲的中国女兵》、《热流》,大型电视专题片解说词《时代颂歌》、《人民的好儿子——雷锋》、《爱新觉罗.溥仪》等。《时代颂歌》获中央电视台、总政治部优秀电视专题片奖,散文《浩荡军魂》获全军抗洪优秀作品奖,报告文学《紧急出征》获全军抗非典题材优秀作品奖,散文《过去的沉重》、报告文学《天职》获解放军文艺奖,《大音稀声》获“共和国的脊梁”全国报告文学征文一等奖,《姐弟情深》获“是谁敢动我们”全国报告文学征文大奖,《攀登的奇迹》获《人民文学》奖,《中国军花在非洲》获团中央“五个一工程”奖、辽宁文学奖,短篇小说《天使的倾诉》获全军抗震救灾优秀文艺奖。2022年底开始新文人画创作,作品有《陷阱》《牵手》等,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得到诸多名家好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宜里农场董建国 发表于 2025-7-12 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多呀,看来知青里能人辈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范学新 发表于 2025-7-12 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宜里农场董建国 发表于 2025-7-12 07:57
真多呀,看来知青里能人辈出。

谢谢建国关注佳评!是啊,知青里确实人才辈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7-13 08: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