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230|回复: 6

糖尿病人为什么要定期查血脂?应主要检测哪几项?一文读懂!

[复制链接]
大雁 发表于 2025-3-18 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糖尿病人为什么要定期查血脂?应主要检测哪几项?一文读懂!
2025-03-18 14:09:46 快乐生活2020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不仅影响着患者的血糖水平,更与血脂代谢密切相关。那么,为什么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查血脂呢?查血脂又应该主要检测哪些项目呢?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解读一下这些问题。
一、糖尿病人为什么要定期查血脂?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常伴随着血脂代谢的紊乱,进而导致脂质代谢异常,引发血脂水平升高。而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时,其危害尤为显著。

1.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血脂异常,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糖尿病患者本身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就较高,血脂异常会进一步增加冠心病、心肌梗死、中风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2.增加肝脏疾病风险:

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可能导致脂肪肝,引起肝脏炎症反应。如果脂肪肝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导致肝脏纤维化,甚至难以逆转。

3.增加肾脏疾病风险:

高血脂也会加速肾脏血管的损伤,导致肾功能下降。糖尿病患者中约有30%~40%会发生糖尿病肾病,这是导致肾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

4.影响血糖控制:

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会加重胰岛素抵抗,进而干扰血糖的正常代谢和控制。这可能导致持续高血糖状态,增加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

5.动脉硬化与老化:

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容易导致动脉血管过早地硬化、老化,从而过早地出现高血压、血管狭窄,影响全身的血液循环。

因此,定期检查血脂可以及时发现血脂异常,从而尽早调整治疗。

二、查血脂应主要检测哪几项?

血脂监测通常需要到医院进行抽血检查,主要检测以下几项指标:

总胆固醇(TC):

总胆固醇是血液中所有胆固醇的总和,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有较大关系。总胆固醇升高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甘油三酯(TG):

甘油三酯是血液中一种重要的脂质成分。甘油三酯过高可导致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病变,过低则可能引起低蛋白血症。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一种“好”胆固醇,它有助于将血液中的胆固醇运回肝脏进行代谢和排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一种“坏”胆固醇,它容易在血管壁上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除了上述4项主要指标外,血脂检测还可能包括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脂蛋白a等其他指标。这些指标对于全面评估血脂水平和心血管风险也具有重要意义。

三、血脂监测的频率与注意事项

监测频率:

一般情况下,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应进行一次血脂检查。

如果患者有心血管疾病史或其他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如男性大于等于40岁、绝经后的女性、有肥胖或者早发的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等,可能需要更频繁地检查,每3个月监测一次血脂。

注意事项:

●检查前一天晚餐应正常进食,避免高脂、高糖食物。

●检查前12小时应严格禁食禁水,但可以适量饮用白开水。

●检查前应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劳累和紧张。

●如果患者正在服用降脂药物或其他可能影响血脂水平的药物,应在检查前告知医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25-3-19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介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宜里农场董建国 发表于 2025-3-19 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血糖高也挺可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宜里农场董建国 发表于 2025-3-19 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我是低血糖,更不行。走到哪都准备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大雁 发表于 2025-3-19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糖尿病真是难治的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大雁 发表于 2025-3-24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糖尿病较为难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大雁 发表于 2025-3-25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宜里农场董建国 发表于 2025-3-19 13:45
但是我是低血糖,更不行。走到哪都准备糖,

低血糖出行更加要注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5-1 15: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