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2014-8-8
在线时间 小时
最后登录1970-1-1
金钱
|
1977年恢复高考记述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根据邓小平指示制定的《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文件规定:废除推荐制度,恢复文化考试,择优录取,以此选拔人才上大学。这一重大决策关乎几千万知识青年的前途与命运,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长远发展蓝图,也成为我国恢复和建立新的高等教育秩序的开端。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传到黑龙江省后,广大青年欢欣鼓舞、奔走相告,踊跃报名备考。本文以省档案馆藏档案资料为据,记述黑龙江省1977年恢复高考前后的各项工作过程,以资参考。
一、高考深深镌刻时代烙印
此次高考毕竟是中断11年之后重新恢复的高考,当时的社会现状:一是经过十年“文革”的摧残,国家高等教育制度已经面目全非;二是百业待兴,国家急需建设人才,三是包括应届高中毕业生在内,11年间全国已经积压了3000多万城乡社会知识青年,他们迫切希望能通过高考获得上大学、从而改变命运的机会。
(一)先过初选关,大学中师可兼报
1977年高考最为特别的是各省(市)初选这个环节。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定,各省(市)招生委员会根据政审、考试和体检的情况提出初选名单,要求初选总数为录取总数的二倍或比二倍多一点。当年黑龙江省共有19.5万人报名,经过初选有6万余名考生参加了最终的文化考试。此次高考中,考生可填报五个志愿学校。文科与理科不能兼报,但报大学的可兼报中师的相应学科。
(二)生源广泛,来自各行各业
这次具有转折意义的全国高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高考的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在黑龙江省,参加这次“统考”的对象有来自生产第一线的产业工人、贫下中农和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模范人物;有热心为农民进行医疗服务的“赤脚医生”;有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民办教师;有毕业较早的六六、六七届高中生;有九年一贯制的应届毕业生;还有一定数量的学习成绩特别优异的其他在校生。
(三)冬季考试,春季入学
1977年的高考,全国各地考试时间不统一,多安排在12月中旬,黑龙江省定于12月24—25日两日。这年的高考是一次打破常规的特别举措,冬季考试春季入学,谱写了中国人才选拔史上的“春天故事”。恢复高考后首届大学毕业生、现浙江五环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侃章2020年出版的《冬季里的春闱——1977年恢复高考纪实》一书,书名便用“春闱”这一科举术语来形容中国高考史上这唯一一场设在冬季的考试。这批学生在1978年2、3月份入学,到1982年初毕业,同年夏季又有78级学生毕业,一年有两届毕业的大学生,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四)考分保密,入学后才知晓
此次高考仍延续文革时的做法,对考试成绩密不公布。当年高校招生实施办法具体规定:“评阅卷教师和工作人员要保守机密。考生成绩属于绝密,不得外传。”直到1978年6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一九七八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才明确规定在公布参加体检名单的同时,须公布全体考生的各科成绩,每位考生都有知道自己高考分数的权利。因此77级大学生是在入学以后才从各种渠道打听到自己高考成绩的。
二、多方协调配合紧急备考
此次高考从文件公布到考试只有2个多月时间,时间紧任务重,中央决定由各省、市、自治区自行命题。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在《黑龙江日报》答记者问中向全省考生发布了高考流程和具体要求。
(一)考试内容划定范围
1977年黑龙江省高考明确了学科考察范围。政治包括毛主席著作(如《矛盾论》《实践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论十大关系》等)、基础理论、党的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精神、一年来国内外形势。语文包括作文与基础知识。数学包括代数、三角、几何(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和解析几何的一次直线、二次圆锥曲线),以代数为主。物理以力学、电学为主。化学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以无机化学为主。历史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常识,以中国近代史为主。地理包括自然地理、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常识,以中国地理为主。根据77级考生的实际,考试内容涵盖初、高中课程,数学高中和初中课分别占70%、30%。理化史地高中和初中课分别占60%、40%。
高考分文、理两类进行,黑龙江省的理工科招生数约占全省高校招生总数的20%,省招生委员会鼓励广大考生积极报考理工科院校和面向全国招生的院校。根据教育部有关招生文件的规定,报考专业不同,各科成绩要求也不同,如对理工科考生来说数学成绩要求较高,而在作文与语文基础知识方面,基础知识部分考理工科的要占20%,考文科的则占40%左右。
(二)相关部门密切配合
刚刚恢复高考,备考工作尚处于不完善阶段,黑龙江省各级相关部门严格执行中央政策,做好各项备考工作。资料显示,全省共设置了2400多个考场。临考前,各地考场均打扫干净,焕然一新。经过培训,全省共有6000多名主监考人员进行监考工作。“各地聘请原则性较强、有较丰富教学实践经验、工作认真负责的大学、中专、中学有关学科教师,最好本人无子女报考的”,组成评卷小组投入评卷工作。各级党委政府对考录工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督阵,解决取暖、食宿、车辆等问题,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高考青年的关怀和温暖。同时,印刷、邮电、公安、商业、电业、交通等部门都给予大力支持,保证了高考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社会各界踊跃办班
为了使应届毕业生和知识青年考出好成绩,给高校或中专多输送优秀学生,全省各地纷纷组织举办考前“集中班”或“补习班”。这些“补习班”多是把本地应届毕业生和知识青年通过考试择优选拔上来,进行集中统一授课、复习,任课教师也是从进修学校、教研室和各中学择优选来参与授课的。此外,其他形式的考前辅导班也为考生顺利考试提供了便利。如哈尔滨市香坊试验农场、青年农场组织高考学习班,通过开展知识讲座帮助考生复习,均收到了较好效果。还有哈市三中、哈尔滨师院附中、哈七十三中组织有经验的教师编印复习提纲,为考生系统复习提供帮助。
三、招生政策灵活择优录取
此次高考录取方式是按照统考成绩既划分数段又划最低录取分数线。“鉴于我省今年报考大学可兼报中师的情况,最低录取线必须两者兼顾。因此,按1:3左右划定全省录取新生的最低分数线。实行从高分到低分,参照考生所填志愿顺序,分段择优,段段清的录取办法。”
(一)保障重点大学录取率
1977年国家教育部文件中有“录取时优先保证重点院校”的规定。为此,黑龙江省采取“先重点后一般,先省外后省内的录取原则。对于重点学校可在高分段的考生中将第一、第二志愿的考生材料交给有关院校进行择优录取。如果这类院校仍有空额,也可在我省同类院校的考生中调剂补缺,保证这些院校的招生质量。”因此,出现了部分77级高分考生被录取到比填报第一志愿院校层次更高的重点大学的情况。
(二)录取比例向下乡知青倾斜
根据黑龙江省考生实际,省委决定:“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包括在校生考试成绩特别优良的)比例不超过高校招生总数的30%;招收在职职工的比例不超过高校招生总数的20%;招收上山下乡(回乡)知识青年的比例不少于高校招生总数的50%。”省委还重点强调了对老三届毕业生的录取安排:“录取六六、六七届高中毕业生的比例可占我省招生总数的9%。师范院校及综合大学的文科,要多录取些这类考生。理工科师资班招收30%左右。重点院校可酌情招收。省内其他院校,按省招办规定的招生数执行,但要注意专业对口。”
(三)侧重考察学科和专业水平
黑龙江省坚决贯彻执行选拔人才要有所侧重的指示精神,“在同一分数段内,要注意录取有一年以上实践经验的,工作有成绩的,在群众中有威信的表现好的赤脚医生、民办教师和农业科技积极分子到其对口的学校或专业。此外,根据专业的不同,对学科成绩的要求也要有所侧重。为了不埋没人才,考生总分虽然略低于最低录取线一个分段,而有关学科成绩在90分以上,各地区可以预选,在录取时全面衡量,也可予以录取。”
(四)适当照顾少数民族及边疆考生
黑龙江省规定对少数民族考生实施优待政策,“在坚持择优录取的原则下,对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要予以适当照顾。我省计划拿出100名招生指标照顾少数民族考生入学。对这部分考生的文化考试成绩的要求可放宽,以能跟班学习为标准。但入汉语授课院校的,必须有一定的汉语基础和听写能力。”与此同时,为加强边疆和林区建设,我省录取政策规定:“黑龙江省的农、医院校,分别在呼盟、黑河、大兴安岭、伊春四个地区录取100名考生,对这部分考生的考试成绩亦酌情放宽。”
(五)临时扩招但只招走读生
1977年恢复高考是在我国人才极度缺乏的情况下进行的,为了“挖掘潜力,尽可能多培养学生”,教育部、国家计委于1978年3月决定扩大招生:“普通高等学校试行招收走读生,增加高等学校的招生名额。”这次扩招是在77级大学生入学之后进行的,招收的走读学生,在校期间和毕业后的待遇,与住校生相同。招收走读生是1977年恢复高考时的一项重要举措,既完成了扩招任务,又很好地缓解了高校学生宿舍紧张的困境。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尽可能多招收优秀学生,招收的专业倾向于急需专业,且学生来源都是从符合录取条件和具备走读条件的考生中择优录取的。77级走读生大部分是家在省会或大学所在城市的考生,其中老三届较多,他们到1978年5月以后才入学。全省共招收走读生513人。
(六)政审条件放宽使部分考生受益
恢复高考之前,高校录取新生的政审、体检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当时的大学毕业生由国家分配工作,此后都将成为国家干部,因此高校招生包含有选拔国家干部的功能,对考生的政治和身体条件有较高要求。1977年,经过邓小平同志亲自修改,当年高考政审的原则是“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即不以考生的家庭成分及家庭社会关系的政治历史问题为主要考察标准。因此,1977年的政审标准和报考条件比“文革”前宽松许多,大部分高校的大部分专业,都录取了一些家庭出身所谓“剥削阶级”的考生。尤其是到1978年3月临时扩招时,政审条件比1月份录取的学生又有所放宽,属于“可以教育好的子女”比例略高一些。
四、成绩优异实现人才选拔
经过各级政府及社会各届的共同努力,黑龙江省1977年的高校招生工作于1978年3月30日圆满结束。省内外高等学校先后在黑龙江省录取新生(包括走读生)9 146名,省内师专班录取新生2224名,共计录取新生11370名。从政治面貌看,党团员占录取总数的83%。从文化成绩看,本次录取的高校都比较满意。中国科技大学在我省招收7名学生平均成绩330分。哈尔滨工业大学录取的最低分数是275分。有不少考生在考试中答完了必作题,还答了加试题,成绩最高达417分。哈尔滨师范学院数学系录取的一个班有31名同学数学成绩在90分以上,他们平均成绩(加试题分数在内)107分。通过这次高考,发掘了不少才华横溢,智慧突出的优秀青年。有一名考生自学3门外语,翻译了不少科技资料,还搞了一些发明创造,被录取到哈尔滨工业大学。还有的考生科研成绩突出,近两年已经为国家做出了一些贡献。
1977年党中央恢复高考制度的决策,对整个国家和民族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从此,知识、人才被重新赋予了足够的尊严和价值。从国家层面,不但从教育领域找到了“全面拨乱反正、酝酿改革开放”的突破口,也为接踵而来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高素质人才,成为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前进的中坚力量。从个人层面,为被十年“文革”耽误的大批知识青年敞开了大学之门,提供了依靠自身努力接受高等教育,进而改变命运的良机。此后,这代青年人意气风发地投入到国家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洪流中。他们中间,成长出大批科技人才、领导干部和各行各业的骨干,为国家各项事业的腾飞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文:韩 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