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EV8_bNcVhIZg_sVOaJBvYA
在哈尔滨的老地名中,有很多都带有“屯”字,如王兆屯、顾乡屯、张老道屯等。
随着城市发展,那些带有“屯”字的村落名称早已消失,留下了渐行渐远的如烟往事。
王兆新村之前的名字为王兆屯,再早时候叫山东园子。
那时候在现在的文治街北侧。居民主要为俄国侨民,大多是中东铁路局的铁路员工。
在文治街南侧,是伪满洲国的军医学校、陆军养生所(医院)及精神病院(属中东铁路局管辖)。就是现在的铁路二院这边,当时群众称这一地区为"兵营的医院城。
1903年中东铁路通车时,王兆屯区域并未设有车站,也没有村落。放眼望去,映入眼帘的是开阔的青草地和稀疏的榆树,还有静静流淌的马家沟河。 起初王兆屯为中东铁路上有一小贮柴场,叫“德拉维娜雅站”,是俄语“木材场”的意思。
当时,哈尔滨城市建设方兴未艾,不仅建房需要大量木材,而且俄罗斯人冬天取暖、火车燃料也离不开木柈。俄人急于把在阿什河站(今阿城站)以东砍伐的原木运到哈尔滨,于是在这里设置了用以集散原木(包括块石、白灰等)的火车站。
起初人们习惯称它:木材小站。1946年改名为王兆屯火车站。
鲜红色的屋顶、米黄色的墙面、纯白色的镶边……远远望去,火车站宛如欧洲童话世界里的城堡一般,美轮美奂。
据史料显示,该火车站有6条线路、10组道岔。其中,伸向市区的专用线可达现海城街装饰材料市场一带。当时的站舍是一幢二层板夹泥(白灰)结构的俄式建筑。
此后,满载原木的列车源源不断地驶进车站,通过专用线将原木转运到贮木场、木材加工厂,制成板材、木柈后用于城市建设或居民生活。
上世纪四十年代该火车站站名改称王兆屯站,1949年后站舍的上层是养路工区办公室,下层是职工住宅,1995年后被拆除。
据《动力区志》记载,王兆屯形成于1926年,当时几户闯关东的农民到此后,见土地肥沃,便搭起窝棚开荒种地。炊烟升起,村落形成,自称王兆屯,用“兆”字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至1930年前后,这里已有20多户人家,大多数以种菜为生,也有几户打零工和拉脚的。
1956年王兆屯成立初级社时,已有50多户人家,俗称王兆社。 1980年已有210户800多人。
文政街是王兆社的主街,街面宽十余米,石头路面高低不平。街上不跑公交车,汽车也很少见,但送粪或拉菜的马车却络绎不绝。 田间种植着茄子、辣椒和西红柿等蔬菜;蜿蜒的马家沟河畔,有靠毛驴转圈拉动的抽水井,清亮亮的河水被抽上来,顺着水渠淌进菜地,呈现出一派恬静的田园风光。 (王兆屯和东北农林学院也有不解之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