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 ... p;wid=1677922949050
南京 孙拥君 近读《百里秦淮春联红》一书,我站在秦淮河流域家乡的角度仰望,觉得本书作者张泰霖三个字是一个无形资产,在我心目中是一个文学名牌。我是个出道早却没有把文学和作家“当一回事"的人,如果没有他1984年盛夏来到工厂送来发表我工业小诗的《创作新稿》,就没有我十九岁的诗情续接;如果没有他1998年初春的府上谈话鼓励,就没有我第一本个人专集的公开出版;如果没有他新世纪以来的热心提议督促,就没有我们驾车去东庐山、宝华山两次探寻秦淮河源头之行,就没有车驰皖南山区手捧桃花潭水、参观新四军军部之旅,就没有我们小团队在李白陵园水榭柳下的合影留念。 阅读此书,发觉我与张老师有较多的相似点。例如书中开篇的日记摘抄《珞珈山圆梦记》,记述了1990牟高堂老母送他离开南京中山码头乘轮船去武汉大学“上学"的情景,这和我1993年在东山芙蓉斋辞别母亲经南京港乘轮船西上武汉,何其相似!农总行与武大联办的金融文学讲习班为时一月,却圆了张老师的“大学梦"一一他年轻时考取复旦大学新闻系,因故未上成大学。我也是在参加高教自考拿到南京大学文凭后多年,才被区政府部门领导邀请头一次跨进南大门槛,临时坐在课堂上听全国名家讲课,圆了“大学梦"。如今阅读此书,也如同“上大学"。 跟着张老师“上大学",上的是“社会大学"。《我的第一笔稿费》记载了其青年时在《安徽文学》发表短篇小说《跃龙门》后,将37元稿费一半用于文化站做一块大黑板,从后来稿费记录上看,虽无让人眼红的数字,但总的趋势是上升的,说明这个伟大的时代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磨盘街十号》则以亲情的文笔描写了祖父、一代国医张栋梁的悬壶济世、崇苘公益的精神。《我与吴奔星教授的诗歌情结》不仅写出了两人置身金陵的诗坛佳话,而且带出了臧克家寄贺卡等文化掌故。《寻常巷陌一“大隐"》,如实记录了家族中的书画界“江南丹青大隐"董伯,视野开阔,才学卓越,却在南京小百花巷一“隐"几十年。他被邀请到中国外交部参加隆重的赠画仪式,把庆祝澳门回归的《钟山揽胜》《白鹭翠洲》两幅画无偿捐献,并挂在外交部驻澳门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大楼内,成为江苏获此殊荣的唯一画家。 跟着张老师上大学,上的是′乡土大学"。翻阅此书, 载《江苏农村金融增刊》的《龙舟竞渡忆当年》一文,再现了久己“失传"的历史文化名镇湖熟水上划龙舟的运动,乃当地民众过端阳佳节、纪念屈原、“驱瘟"健体的盛事。载《南京晨报》的《南京汤山的特色文化》,将具有60万年人类活动史的东郊明珠汤山的′特色″娓娓道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打造名品精品、推向世界的建议。《百里秦淮大文化》载《江苏工人报》,此文气度不凡,既有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城内十里河段的历史典故,又有城外百里河流《清明上河图》式的乡村集镇的风情画卷。 莎士比亚说:“书藉是人类知识的总统。"由此推导张泰霖的这本书是我的一所‘大学"并不为过。本书的附文既有当代文学大家、诗坛巨子的评论,又有青年诗友、文途同仁的感言。给我印象较深的是大家对张老师对春天"情有独钟"“一望情深″的关注。《裁春集》《裁春续集》《春江水暖》等是其出版过的著作。诚然,经过了岁月的洗礼,张老师在精神家园的建设上初心不变、行动不止。他不是神,却给人以“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的感觉,蕴藉着春的阳光雨露。我可以这么说,他未必创造了盛大的春天,却是名副其实的春的使者。
(作者孙拥君,笔名半岛,南京大学法律毕业,国家商业银行总行特殊人才库入选者,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两报五刊发表作品或被引用文艺观点,曾任全国和地方文艺、作家、诗词、音乐、美术、金融、投资、法律、报告文学、公共关系等社会团体领导或骨干,获得路遥青年文学、屈原诗歌、中国作家征文、中央保密委办大赛、中国金融文化杂志等30多个省级以上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诗歌、散文、评论、剧本等文学奖,出版、签约、汇展各类作品《荡漾三部曲》《群岛的回声》《爱无赦》《瑞丽百年》等15本(部),有作品被美国、澳大利亚、西班牙、德国、港澳台等地学者媒介点评,个人文化旅程载中央文献出版社纪念中国文联50年辉煌图书。系中国作协江苏分会重点签约作家、江苏金融书画院成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