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5876|回复: 9

“北大荒知青风采”系列(三十) 年轻烈士的丰碑(北京)

[复制链接]
范学新 发表于 2021-4-23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范学新 于 2021-4-23 09:44 编辑

“北大荒知青风采”系列(三十)年轻烈士的丰碑(北京)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在北大荒开发建设的历史上,有许多复转官兵、干部职工、科技人员、知识青年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前仆后继,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成为北大荒亘古荒原的千古绝唱和历史丰碑。
   广大知识青年进入准军事组织的生产建设兵团,在屯垦戍边的大熔炉里锤炼,很快就拥有了“军魂”,拥有了不被任何困难所吓倒的勇往无前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为了抢险救灾,为了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为了与敌人搏斗,义无反顾,英勇牺牲,这无疑是那个时代的主流。他们大多被追认为烈士,但也有一些因各种原由榜上无名。这里也有安全事故,也有青春的冲动,也有无谓的牺牲;有的死的值得,有的可以避免,有的令人扼腕,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和教训。但历史就是这样,过去的就成为永恒。在英雄烈士面前,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都要充满敬畏和谦卑。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牺牲才换来了后人的成功,我们只是幸存者,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我们走过的路,不能忘记在我们前面牺牲的烈士。
   下面,按照京津沪哈及其它城市分别独立成篇作以介绍。这一篇为北京篇。

   王树林 ,男,汉族,1952年10月生,北京市人。北京知青,1969年9月参加工作。大学普通班学历,三级警监警衔,任公安部装备财务局调研员。
1969年9月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三团(红色边疆农场)11连。
   1974年9月至1978年1月在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学习,毕业后到清华大学建筑工程系、土木与环境工程系任教。
   1980年9月调公安部工作,历任计划财务局物资处副科长、主任科员,计划装备司装备处副处长、装备财务局物资警械处副处长;
   1983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6年3月至1997年8月到山东省烟台市公安局挂职锻炼,任牟平分局副局长。
   2000年3月任公安部装备财务局调研员。
   于2010年1月12日海地地震中不幸遇难牺牲。

   董肃冬,男,北京知青,1965年来到兴凯湖农场,生前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43团32连拖拉机手。1970年4月27日投入到龙王庙灭火的战斗中去,后因深陷草甸泥潭,冻饿力竭而牺牲。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批准他们为革命烈士,追记三等功,并根据他生前的表现和申请,43团党委追认董肃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郝宏勤,男,北京知青,曾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5师55团(查哈阳农场),在蔬菜连工作。1971年6月10日因拦惊马壮烈牺牲。
   1971年6月10日那天上午,郝宏勤因前一天给连队菜地打了一夜的农药,本应休息,但当他听说菜床子(卖菜的地方)的大葱卖没了,而赶车老板子不在,就主动要求赶马车去送葱。在离菜床子不远时,马突然受惊,拉着马车向菜床子狂奔而来,菜床子周围是不知所措的人群。郝宏勤的第一个反映就是制服惊马,不让群众生命受到威胁。他跳下马车死死拉住僵绳,让马车停住。但人跑的速度不能和惊马同步,他站立不稳倒地,车轮从他胸部碾过,那辆马车上装满了1000多斤大葱。郝宏勤躺在路上用力撑着想站起来,撑了几次没能站起来,最终倒在了地下,而那辆马车还在奔跑。周围的人迅速围了上来,拦车的拦车,抬人的抬人,把他抬上一辆拉土的马车送到团部医院。几个小时后,他便离开了人世。
   黄习阳,男 ,汉族,1953年11月9日出生于天津,不久即随父母迁至北京,祖籍江西樟树,身高1.72米,北京市清华园中学1969届初中毕业生。北京知青,1969年8月29日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师6团(二龙山农场)2营13连,电工。1975年6月8日因抢修水泵缺氧窒息,抢救无效于同年7月5日因公死亡,年仅22岁。

  1970年11月7日,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35团(庆丰农场)战士在扑灭山火中,为了阻止大火越境,35团全力扑救,带队救火的副参谋长明海涛和14名知青为此献身。13位女知青、一位男知青壮烈牺牲。他们是知青栾英、薛克平、刘文、王秀琴、史丽露、马玉兰、耿淑媛、周秀兰、潘文煊、王晓勤、王立荣、郑秀荣、傅强、傅小芳。他们来自北京、上海、哈尔滨,小的仅17岁,大的不过22岁。
“11.7”大火最终被定性为一场大事故,而14个被大火吞噬的知青生命,也没有获得烈士称号,只留下了14个仅有姓名和出生年月的墓碑。
   栾英,女,1950年2月生,北京28中初中毕业生,北京知青, 1967年11月23日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5团3连,1970年时任驻工业二连工作组成员。牺牲后被追认为中共党员。
   刘 文,女,1950年生,北京知青, 1968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35团工业二连,中共党员。
   王秀琴,女,1952年出生,北京新街口中学1966届初中毕业生,北京知青,1968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35团,曾任连队副连长,时任团通讯股参谋。
   马玉兰,女,1950年生,北京知青,1968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35团工业二连,时任连队文书,中共党员。
   耿淑媛,女,北京广宁村中学初中生,北京知青,1968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35团工业二连。时任团机关司令部话务员。
   周秀兰,女,1951年生,北京古城中学1966届初中生,北京知青,1968年去北大荒时,学校本要保送她去某大学的,为了屯垦戍边,而坚决放弃了,最后牺牲在荒火中,年仅19岁。时任35团机关会计。
   潘文煊,女,1947年生,她是著名画家潘絜兹的女儿,北京知青,1968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35团工业二连。著名女画家周思聪为了安慰潘絜兹,根据潘文瑄的遗像创作出了《长白青松》。
   王晓勤,女,1950年生,西城区北京36中(女校)1966届初中毕业生,北京知青,1967年11月20日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35团八连,任拖拉机手,时任团机关政治处干事,中共党员。组织上已决定调她回北京,车票已买到手。听说要扑火,她追赶着登上大卡车。出发前她摘下手表留给战友,掏出仅有的几十元钱对战友说:“万一我回不来,手表留给你作纪念,钱作为我最后一次党费。
她的父亲是位海军将军。王晓勤牺牲后,父亲赶来,禁不住老泪纵横,却没有一句责怪的话。临走时,老人家象征性地带走一小袋北大荒的大豆和两瓶北大荒酒。
   王立荣,女,1950年生,北京知青,1968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35团工业二连,共青团员。
   郑秀荣,女,1949年生,北京知青,1968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35团工业二连。牺牲后被追认为中共党员。
   傅强,男,1953年生,北京53中1969届学生,北京知青,1968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5团工业二连。牺牲时才17岁,被追认为共青团员。
   李际平,男,生于1949年1月21日,北京知青, 1965年下乡到黑龙江省萝北江滨农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组建后改编为2师10团)3队,1969年初参加抚远开发,调到六师60团(前进农场)5连。1969年4月30日,因救助陷入沼泽地中的拖拉机和战友,不幸身亡,遇难时年仅20岁。

   李晓军,女,1949年10月生,北京知青,1968年7月15日下乡于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21团(853农场)2营18连(五队)。
   1969年10月19日上午9时许,张梅玲正在猪棚和饲养员李晓军谈心,突然发现距猪棚西北方面约1000米处的草甸子失火,当时正刮西北风,风助火威,火势即将蔓延到二队四号地2400亩大豆地和猪棚以及整个二队居民区。在这危急时刻,为了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张梅玲与李晓军、肖柯等同志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勇敢地扑向荒火。结果在与烈火搏斗中,李晓军同志不幸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年仅20岁。
   李晓军是与张梅玲同时牺牲的,当时因“家庭出身问题”,当时没有获得任何荣誉。直到14年后即1983年,才由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称号。中华英烈网(黑龙江)榜上有名。

   李延芬、张慕洁、佟凤霞、李秀琴,女,北京知青,1968年10月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八团(290农场)三营30连女工班务农。李延芬任团支部委员,女工班长。
   1970年9月27日,二师8团的在团里开展的小秋收活动后,在过高力河时翻船,四位女知青全部身亡。
   她们去世后埋在一个小山岗上,人们叫那里为“四姑娘山”。
   1970年9月30日,八团30连为四位因公遇难的女知青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她们牺牲时均不满20岁。

   李玉琪,女,(1952年—1970年9月9日),北京知青。1969年8月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6师57团(大兴农场)。1970年9月9日夜里,带领同班战友挖沙子,不幸牺牲。
   1970年9月15日,57团申请,1983年5月26日国家民政部批准为烈士。
   1983年5月26日北京市崇文区人民政府换证,登记号“京烈字第040125号。中华英烈网上有名。
   任维杰,1953年3月17日生于北京,北京知青,1969年参加工作。为排哑炮而壮烈牺牲,牺牲时还没有过20岁的生日。
   1969年9月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六师61团(创业农场)12连;
   1971年,1972年两次被评为优秀兵团战士。他热爱自己的连队,在连队甘当马车老板。他平时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写下四万多字学习笔记,他在一个多月的开山修路工作中,多次挺身排除哑炮。他在日记中写到:“建设边疆,不能满足于滚一身泥巴,沾一腿牛粪,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我准备好了,随时接受各种困难和考验。”
   1973年3月8日,为排哑炮而壮烈牺牲。他牺牲时还没有过20岁的生日。
   吴保家,男,北京知青,曾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八团(290农场)30连战士。1970年1月21日在黑龙江省绥滨县炸坦克演习的现场导火索意外点燃,为保护战友,奋不顾身抱住炸药包壮烈牺牲的。他们是董存瑞、黄继光式的英雄。全团举行了拉练行军形式的吊唁。为此还创作了纪念英雄的歌曲。团党委决定为两位烈士修建烈士墓,墓地就在八团卫生队后面不远的松林内。

   张梅玲,女,1949年10月15日生,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人。1957年全家随父迁居北京,1966年7月毕业于北京市十九中学。北京知青,1968年参加工作。张梅玲在救火中不幸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时年20岁。
   1968年7月15日下乡于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21团(853农场)2营18连(五队),同年9月任该队团筹建组副组长,后又调四营六队任业余宣传队副队长;
   1969年4月调至二营政工组任妇女干事;
   1969年秋收季节,张梅玲与其他几名同志作为秋收工作组在二营二队蹲点。10月19日上午9时许,张梅玲正在猪棚和饲养员李晓军谈心,突然发现距猪棚西北方面约1000米处的草甸子失火,当时正刮西北风,风助火威,火势即将蔓延到二队四号地2400亩大豆地和猪棚以及整个二队居民区。在这危急时刻,为了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张梅玲与李晓军、肖柯等同志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勇敢地扑向荒火。结果在与烈火搏斗中,张梅玲同志不幸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年仅20岁。
   根据张梅玲同志生前志愿和表现,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政府分别追认她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追记二等功,授予革命烈士光荣称号。

   张远征,男,1947年出生在北京,1966年高中毕业生。北京知青,1966年参加工作。1977年4月5日因公牺牲。
   1966年下乡到黑龙江省创业农场(黑龙江生产兵团六师61团)。张远征放下高中毕业生的架子,主动要求到最基层锻炼自己,他干一行爱一行,行行工作都干出“彩”儿。他先后干过农工,炊事员,猪倌,牛倌。
   1977年,他又当上了一名马倌。为了半夜喂马方便,不打扰知青战友,他干脆把行李搬进了马棚。根据张远征遇难现场分析:4月5日凌晨,张远征醒来喂马,发现马棚里少了一头小马驹,他立即提着马灯去找,发现小马驹落入井里后,为了快些把小马救出,他没来得及叫人,自己顺着井绳下去,没有上来,等待的时刻,又怕小马驹冻伤,把自己的棉衣脱下包在马驹身上。因天冷水凉,夜半无人救助,远征冻僵在井里,死时怀里还紧紧搂着心爱的小马驹。这一天正好是清明节。
   张远征因公牺牲后,61团为他举行了追悼大会,并号召全团兵团战士学习他的敬业精神。

   1970年4月18日,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39团(云山农场)发生了一场大火,共伤亡140余人,其中严重烧伤49人,死亡26人,是北大荒史上最为惨烈的伤亡事件。
死亡者中有13名来自北京、上海、天津,齐齐哈尔的知青,他们是:
   张瑞华,女,生于1952年6月,北京知青, 1968年5月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39团4连,战士。牺牲时年仅18岁。1970年7月24日被追认为共青团员,授予革命烈士称号,葬于云山农场“4·18”烈士陵园。
   李军,女,生于1950年8月,北京知青, 1968年5月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9团4连,3班战士。牺牲时年仅20岁。1970年7月24日被追认为共青团员,授予革命烈士称号.葬于云山农场“4·18”烈士陵园。
   吕欣和,女,生于1950年9月,1969年北京西城区第六女子中学毕业(现北京156中学),北京知青,同年下乡8月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9团,3连战士。牺牲时年仅20岁。被授予革命烈士称号,葬于云山农场“4·18”烈士陵园。
   1970年5月28日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师三团(红色边疆农场)3营41连打鱼排织网班7名天津、北京、哈尔滨女知青在补完渔网后在排长刘长发带领下来到黑龙江中的一个岛子上。傍晚返回,当船行到女儿湾时遇风浪,小般沉没,排长刘长发、哈尔滨知青许淑香、刘毓芳、孙艳,天津知青章秀颖,北京知青贾延云、李金凤不幸身亡,因公牺牲。天津知青杨挚颖奋力游上沙滩获救。1970年12月28日,41连为“5.28”沉船事故中的7名遇难者举行追悼会。1970年6月8日至9月15日,6名遇难者先后被找到并埋葬,北京知青贾延云失踪。
   2009 年7 月8 日红色边疆农场为5.28沉船牺牲的知青的墓地正中矗立起一座白色墓碑,谨以此碑铭记为兵团事业献身的6 位知青。
  李金凤,女,1953年生,北京知青,1969年下乡。
  贾延云,女,1953年生,北京知青,1969年下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21-4-23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在北大荒开发建设的历史上,有许多复转官兵、干部职工、科技人员、知识青年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前仆后继,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成为北大荒亘古荒原的千古绝唱和历史丰碑。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范学新 发表于 2021-4-23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21-4-23 17:19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在北大荒开发建设的历史上,有许多复转官兵、干部职工、科技人员、知识青年不屈不挠, ...

谢谢新植首评!为北大荒奋斗牺牲的人永垂不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雁 发表于 2021-4-23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雁 于 2021-4-24 14:07 编辑

范大哥:感谢您为一代知青书写辉煌所付出的巨大辛劳,历史将铭记。

我下乡在21团二营14连,看过上文在李晓军和张梅玲段,想把我知道的点滴信息说一下。
一、李晓军:她应是二营14连(一队),而不是18连(五队)。荒火初起点在离14连6至7里地的一棵树方向(即后来建成的七队,后来人们提到七队离一队,一般都说7里地),至少应3000米左右,而不应是1000米,因为我们迎火奔跑去打火,也跑了半个多小时以上到达现场的。大火首先威胁的是一队大豆地及一队居民区,而不是二队。张梅玲当场牺牲,李晓军是第二天在团部医院抢救无效牺牲。

二、张梅玲:第4自然段中应在二营14连(一队)蹲点,而不是二队。大火首先威胁的是一队大豆地及一队居民区,而不是二队。张梅玲最后自然段中追认她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应为二营党委。授于她为“革命烈士”的应为兵团三师党委,并决定在全师掀起学习张梅玲事迹的高潮,事发后的宣讲材料上也是这么宣传的。
不当之处,请指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浪淘沙 发表于 2021-4-24 06:39 | 显示全部楼层
散文)
         他不愧是为北大荒知青名人
         不懈讴歌的当代   “司马迁”  

——记知青战友范学新和他的新著《北大荒知青名人录》


曾几何时,作为知青战友之一的范学新,曾经对当代80、90、00后年轻人敬称为毛爷爷的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无限信仰和崇拜。
为此,当他心中最红最红最红的红太阳、亿万革命人民心中最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号召时,在那个“毛主席挥手我前进”的火红年代,范学新与他的同学们二话不说,立刻打点行装,胸佩毛主席像章,怀揣革命红宝书——《毛主席语录》,满怀如火一般的崇高理想,身穿最爆款、最时尚的时装——米黄色兵团战士棉套服;在“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声中,无不意气风发、豪情万丈地奔向了那个有些遥远的黑土地,奔向了那个为有些人视为畏途的北大荒。
从踏上“誓做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时代列车,到满腔青春炽情投身于北大荒,作为笔下生风、才华横溢的范学新,毫无疑问地在广大知青战友中脱颖而出,尤其是在那个笔杆子十分走俏的时代,更是如此。
我凭直觉相信,他曾经有过无数次这样或那样唾手可得的离开黑土地的大好时机;我还相信我的直觉,如果不是割舍了无数次诸如上学、参军、返城等的前程似锦和“父母在不远游”的个人情怀,作者完全可以满面春风、顺理成章地帅先离开那个很多人日夜想离开而未能离开的“鬼地方”。
但是,他没有动心,依然依如故我地在北大荒这片沃土上接受着洗礼和磨砺。
从兵团知青战士开始,他历任班长、司务长、军务参谋、组织干事、连队指导员等,1978年调任北安农场管理局秘书,直至在黑龙江北大荒农垦总局人事部门领导岗位退下来,他没有半步离开过北大荒。他何以如此眷恋这片并非“生于斯长于斯”的黑土地呢?
从大时代背景上看,不难发现,这是因为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的谆谆教导无时不刻地回响在他耳边;因为伟大毛泽东思想是他永远的指路明灯;因为他曾经紧握拳头、以钢铁般的誓言向他心中永远不落的红太阳——毛主席宣誓过,一辈子扎根北大荒,一辈子把火红的青春献给北大荒这片美丽富饶的黑土地。
就这样,处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他每每赢得了严峻的考验------   
就这样,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一位充满革命崇高理想主义的践行者------   
就是这样,他四十年如一日,倾其所有地把人生最宝贵
的闪光年华和青春汗水全部抛洒在了北大荒这片沃土上。
可以说,获赠知青战友范学新著《北大荒知青名人录》
以来,我不知道有多少次这样地浮想联翩,我不知道有多少次这样地梦回过当年。
此时此刻,我多想在写作本篇时,把范学新当年奋发向上、矢志不渝的青春风貌更加准确、更加清晰地勾勒出来。
    我感觉,如果不如此,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认识这部史学著作的精髓和真谛。
由于我和知青战友范学新有着十分意想不到的笔墨情缘(2018年10月,我在《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有幸拜读到了他当年用54篇日记连载的红卫兵长征纪实,我激情澎湃、热血沸腾,接连用留言形式完成了54首七律《读范学新红卫兵长征系列感怀》的同题感怀诗。我们虽然素未谋面,但我早已成为了他响当当的“铁粉”),所以,当我们初次在公滨路满汉楼不期而遇时,无不由衷地感到,相见恨晚。
为此,我们的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面对这位红光满面、质朴无华的老阿哥,联想到我们在网上频繁互动、敞开心扉的一幕幕,我心情十分激动。
在我向他倾吐心曲——我是他的铁杆粉丝时,他当即把我提格为了“钢粉”。我们的双手不由得再一次紧紧握在了一起------
尽管如此,我当时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会分享到《北大荒知青名人录》——这份献给建国七十周年华诞的厚礼,我的喜悦和感动之情,更是溢于言表。
是的,每当我深情地研阅时,就情不自禁地为封面上那幅极具代表性的知青战友英姿勃勃的照片所吸引。虽然这幅照片展示的是一名知青战友在曙光初照的北大荒沃土上驾驶着“东方红”不懈耕耘的历史瞬间,虽然这是当年司空见惯的劳动场面,虽然时光已经逝去了几十载光阴,我感到,它强烈的视觉冲击波依然在长久地冲击着我的脑海和灵魂。为此,我心潮起伏,不能自已。我整个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又融入了那个火红的年代。
是的,作为曾经是一名普通知青的我,对于当年那首回响在神州大地的知青大军进行曲再熟悉不过了,在闻听和看到这部具有《荷马史诗》一般诗情画意的人物生平传记时,面对这一波澜壮阔、绚烂多姿的历史画卷,一种对书中知青名人及其作者崇高的敬意油然而生。
是的,我万万没有想到,时光荏苒,几十年的时光如流水一般逝去了。但是,北大荒知青精神、北大荒知青情结,依然还在知青战友范学身上延续和闪光。
这部以他无数心血和汗水铸成的历史新著,从某种意义上说,为共和国有关知青历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光辉的范例和模本,堪称是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学名著,在某种程度上,用“其情可贵,其情可嘉”这样的朴素语言是难以概括的。
据我所知,他没有受到任何组织和个人委托,完全是一个自发的“情系北大荒,梦回黑土地”的孤军作战,是一种奉献自身的“非组织行为”,是一项我们认识和评价北大荒知青历史的标志性工程,其重要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看花容易绣花难”。为了完成这一工程量异常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六十初度到年过古稀,从“苍龙年暮还行雨”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他将满腔余热和挚爱,毫无保留地献给了黑土地,献给了北大荒;献给了广大知青战友和知青名人。
我为有这样的知青战友而骄傲,我为有这样的知青战友而自豪。
“男儿有泪不轻弹”。 每当回想起这一历经无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风雨历程,我有些时候不禁潸然泪下。
尤其是,那个年代留给我们的记忆和磨砺更是难以忘怀的。所以,我非常愿意以这样的视角去告诉过去和未来。非此,不足以理解和分享我知青战友范学新这一充满真情的内心世界和黑土情怀。
当然,范学新能够出色完成这一历史重任,并不是某些人可以胜任和替代的。
首先是,范学新一直根植于北大荒这片黑土地几十年不动摇,并且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开花,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布尔什维克和一个相当级别的领导干部,除了党组织悉心培养和器重,当然离不开那些如他在书中所讴歌和赞美过的许多知青名人对他的鼓舞和鞭策。
诸如由当时团中央书记胡耀邦同志亲自授旗的奔赴北大荒的北京知青垦荒队队长杨华同志、诸如享誉全国为抢救国家财产英勇牺牲的知青榜样上海知青金训华同志、诸如为抢救落水羊群献出宝贵生命的天津知青张勇同志等。正是这些知青楷模给了他以巨大的精神力量,使这片神奇的黑土地成为了生命里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仅仅是这样一个人生经历和情感,就是无法复制和还原的。
这是多么值得我们去认识、去讴歌的啊。
同时,知青战友范学新之所以能够完成这部可以称之为当代北大荒知青名人的“史记”,除了我们对他人生轨迹做一简单追溯和剖析那样,还与他所处工作岗位有着直接的关系。诚如他所言,他曾在北大荒垦区人事部门和农垦总局招商办领导岗位上工作过,曾经以官方名义面向全国征集过知青资料------
面对来自祖国各地在各条战线上取得骄人成绩、已经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的诸多知青名人事迹和素材,如何更好地加以开发利用?如何让我们及我们的后人能够清晰地了解和铭记这一历史?他常常不能释怀,他常常辗转反侧,夜不安眠。  
“盛世修史”。我们国家自古就是有着这样优良传统的国家。为此,他不由自主地徜徉于历史的长河中------
是的,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五千年来,我们民族产生各类史学著作浩如烟海、绵延不绝,使古老的华夏文明得以传承不衰。诸如《史记》、《左传》、《汉书》等,一个个名垂千古的史学家,一个个为后人所景仰的类似于司马迁一样的史学家,不知给了他以多少巨大的鼓舞和力量。
星移斗转。2007年,在他完成了知青使命、退归林下、告老还乡之际,本来可以无忧无虑、安度晚年了,可是他却以他高大健硕身躯,在一个新的黄金时段里不舍昼夜地前行着。
他就是这样,以一名老知青退而不休的崭新精神风貌,为他所挚爱北大荒奉献着光和热。
说实话,获赠该书以来,当然作者并不知道我曾经书写过此类文章,不过是作者对称之为“钢粉”的我一种答谢和馈赠。对于这种知青战友之间的最高礼遇,我喜出望外,当即表示一定写点什么,以示答谢和感动之情。
开初,创作本篇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顺利。由于有关读书笔记一类的文章写法和要领已经荒疏了;由于创作激情已不复当年,所以,一种沉重的文债不由得从天而降,使我不堪重负,使我常常“不得开心颜”。
我多么希望尽快兑现诺言啊。
可是写作这类文章,首先一点就是看——不仅要“看进去”,而且还要“看出来”。
如何完成这一情节转换呢?当时不得而知。
不知不觉,由秋到冬,直至获赠“十年辛苦不寻常”、“字字皆辛苦”于40天之际,在我并没有完全“看出来”的情况下,我透彻心扉地感到,书中那些知青战友的光辉业绩呼之欲出,那些早已成为国家栋梁的杰出人物还在很多岗位上夙兴夜寐,还有那些早已长眠在这块黑土地上知青战友仿佛还在注视着自己,一想到这里就什么都不好说了。
我十分清楚地意识到,书中每一个名人都是值得我学习和敬佩的。而且,能够有幸这样近距离重温一遍他们可歌可泣的业迹和履历,也是一个很不错学习机会。就这样,我的思绪和情感,也就是说,我的一腔热血开始涌动了起来------
首先说“看进去”。
遥想当年,56万来自全国各地的知青战友云集北大荒。这本著作有130万字之多,涉及人物3000多个,其分量是十分厚重的。
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现任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副书记、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勇才所作的序言,他高度评价了作者的这一壮举。他说:“这本书的编纂,倾注了学新同志对北大荒的一片深情,倾注了他对曾经并肩战斗的兵团战友的眷恋和赞誉,倾注了他十多年的辛劳和心血。在浩如烟海的信息、网络中搜索、鉴别、提取、加工、整理、编辑、绞尽脑汁、千方百计、付出巨大的时间、劳动成本、是名副其实的自我创作成果,整理抢救了许多珍贵的知青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填补了北大荒历史一个空白,是北大荒一笔财富,是知青磨砺是金、多难兴邦的历史见证,是北大荒一曲铿锵赞歌。”
不仅如此,我感觉,它还是记录几代北大荒知青杰出人物历史之集大成,还是一首广大知青战友用鲜血和青春汗水铸成的英雄史诗。作者以他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这一历史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和归纳,堪称是一部讴歌和赞美知青历史的扛鼎之作。
尤其是,自从那些描写和反映知青题材的影视文学作品问世以来,无论是源于黑土地知青生活素材创作的《今夜有暴风雪》、《雪城》等影视剧、还是刘欢一曲高亢悲凉《心中的太阳》、还是那首令人伤心不已的《蹉跎岁月》电视剧主题曲,它们在艺术上是成功的。但是,它们所表现的几乎都是无数知青战友的人生苦旅,有些通篇表现的都是充满悲剧气氛的凄婉和忧伤。
而这部《北大荒知青名人录》则不同,它以饱满的激情、历史的高度、全新的视角,将一个不仅仅是收获“祖国大粮仓”美誉的北大荒,而且还是造就了无数国家栋梁之才的北大荒,通过全景式镜头成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给了我们这一辈知青人以应有的荣誉和评价,这是过去任何描写和展现知青题材影视文学作品所不能比拟和逾越的。
为此,我们可以有幸通过一章章、一段段、一行行,尽情览略到一个个北大荒知青名人光华闪闪的人生轨迹。诸如现任国务委员王毅、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小川、卢展工等政坛明星,诸如演艺界敬一丹、迟重瑞、梁晓声明星大腕等,诸如科技经济界彭实戈、陈学忠、李晓华精英巨擘等,是黑土地这片沃土滋养哺育了他们,使他们成为了我们民族和国家不可或缺的栋梁之才。他们不愧是一代北大荒知青战友的杰出代表。他们也不愧是那个年代全国几百万知青战友的杰出代表。
在此之际,我们之所以可以娓娓道来,知青战友范学新,功不可没。
我由此想到,目前在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像习近平总书记、像李克强总理等,他们当年都是几百万上山下乡成员之一。我相信,如果他们成长在北大荒这片沃土上,也将无一例外地出现在这部《北大荒知青名人录》上,并熠熠生辉。
只是,目前有些地方,还没有产生类似值得我骄傲的知青战友范学新罢了。
可以说,在今天我们这个当年不曾想象到的这样美好的时代,是多么的需要范学新这样的“司马迁”,是多么需要范学新这样的优秀的知青代表啊。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伟大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当年为了粉碎帝国主义反动派对年轻的人民共和国罪恶阴谋,为了粉碎他们把“和平演变”希望寄托在中国党第三代、第四代领导人身上的罪恶企图,历史性地提出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伟大号召。尽管当时和后来,我们有些年代对此缺乏足够的认识。但是,从仅仅是北大荒黑土地就走出来3000多个知青名人来看,从当年知青习近平成为了亿万人民群众拥护和信任的我们党的总书记和人民领袖来看,从毛主席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这一大局来看,从我们国家百年大计、千年大计来看,当年毛主席这一战略思维是何等的英明正确啊?是何等的高瞻远瞩啊?是何等的远见卓识啊?
我想,通过阅读范学新这部沉甸甸的《北大荒知青名人录》,我们至少可以获得这一启示和收获。
如上部分恐怕就是我的“看出来”,我感觉只是就事论事、浮光掠影,距离真正的“看出来” 还有很大距离,在此恳请作者和读者予以指正。多谢。


(附录):
    一、截止目前,《北大荒知青名人录》已经为国家图书馆、黑龙江省图书馆收藏,作者已经光荣地获得了相关收藏证书。
    二、该书系自费出版。目前已经成功地北京、天津、上海完成了发行计划。因2020年不测风云,在哈尔滨等地发行计划将择机进行。该书单价100元。代理电话:15804618341。

QQ图片20210111172338.jpg (62.44 KB, 下载次数: 7)

作者(左)和主人公范学新

作者(左)和主人公范学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浪淘沙 发表于 2021-4-24 06: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浪淘沙 于 2021-4-24 06:41 编辑

散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浪淘沙 发表于 2021-4-24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浪淘沙 于 2021-4-24 17:21 编辑

“北大荒知青风采”系列(三十)年轻烈士的丰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浪淘沙 发表于 2021-4-24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浪淘沙 于 2021-4-24 17:20 编辑

“北大荒知青风采”系列(三十)年轻烈士的丰碑(北京)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在北大荒开发建设的历史上,有许多复转官兵、干部职工、科技人员、知识青年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前仆后继,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成为北大荒亘古荒原的千古绝唱和历史丰碑。
   广大知识青年进入准军事组织的生产建设兵团,在屯垦戍边的大熔炉里锤炼,很快就拥有了“军魂”,拥有了不被任何困难所吓倒的勇往无前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为了抢险救灾,为了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为了与敌人搏斗,义无反顾,英勇牺牲,这无疑是那个时代的主流。他们大多被追认为烈士,但也有一些因各种原由榜上无名。这里也有安全事故,也有青春的冲动,也有无谓的牺牲;有的死的值得,有的可以避免,有的令人扼腕,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和教训。但历史就是这样,过去的就成为永恒。在英雄烈士面前,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都要充满敬畏和谦卑。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牺牲才换来了后人的成功,我们只是幸存者,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我们走过的路,不能忘记在我们前面牺牲的烈士。” 知青战友  永垂不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范学新 发表于 2021-4-25 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雁 发表于 2021-4-23 20:51
范大哥:感谢您为一代知青书写辉煌所付出的巨大辛劳,历史将铭记。

我下乡在21团二营14连,看过上文在李 ...

谢谢大雁荒友的关注与补正!原来的资料也是通过别的渠道搜索来的,有的的第一手资料会更真实,我会认真吸纳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范学新 发表于 2021-4-25 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浪淘沙 发表于 2021-4-24 06:39
散文)
         他不愧是为北大荒知青名人
         不懈讴歌的当代   “司马迁”  

再次感谢少民的热情与执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4-6-16 18:0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