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6012|回复: 4

“北大荒知青风采”系列(二十五) 大学堂里的教授们(上海)

[复制链接]
范学新 发表于 2021-1-17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范学新 于 2021-1-17 10:28 编辑

“北大荒知青风采”系列(二十五)
    大学堂里的教授们(上海)

   “文革”后期,大批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来到了农村的广阔天地。文革结束后,各条战线都进入恢复时期。为了迅速恢复教育秩序,一大批老高中的知青被抽调回城短期培训后充实到中小学教师队伍;1970年后采取推荐、考试等方式招收了一批工农兵学员;1977、78年恢复高考,又有一批知青步入高等院校。毕业后,相当一批人出类拔萃,留校执教,有的继续考研、出国深造,有的成为博导、教授,有的成为个重点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有的成为国家各名牌大学的校长书记、掌门人,桃李满天下,为中国教育事业的恢复、发展、振兴做出了卓越的、不可磨灭、不可替代的贡献。在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一大批北大荒知青成为大学堂里的教授、学者,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由于教育界的两院院士、大学校长书记们、清华北大的教授们等已独立成篇,在这里就不再列入。
   由于大学堂里的教授们人才济济,数量众多,只好按京津沪黑和其它分篇编辑。这一篇为上海篇。

   李爱平,女 1951年11月27日出生,山东省无棣人。上海知青,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曾任上海航天局新光电讯厂工程师、同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现任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制造技术研究所所长。
   1980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1981年至1987年在上海航天局从事航天战术导弹遥测研究工作;1987年起在同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任讲师;1992年任副教授;1998年起任教授;2001年起被聘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博士生导师;2003年起至今,被上海交通大学聘为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曾在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近年来多次访问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东京大学等进行国际合作学术交流活动。
   学术兼职: 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博导,井冈山大学兼职教授、同济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主任/机械工程学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任上海市现代设计法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上海市机械工程学会制造技术与装备专业委员会委员、高档数控机床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生产工程分会理事。任《机械设计与研究》、《同济大学学报》专业期刊编委。
学术成果与奖励:多年来先后主持并完成了多项国家级重大/重点科技攻关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上海市重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以及国防预研等科研项目。获得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教学成果奖项:1999年“在虚拟制造环境下提高企业资源效益的途径研究”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No:992013);1999年“网络联盟企业中的独立制造岛”获得国家机械工业局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完成人,No:9907058-02);2001年“基于因特网的远程联合指导毕业设计”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一完成人,No:931192);2005年“基于CAD/RE/RP/RT技术集成的新产品快速开发应用系统及反求测量设备开发”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第二完成人,No:2005071015-1-02);2005年“基于金属喷涂与电刷镀技术的覆盖件模具快速制造技术与装备”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五完成人,No:04-1-011-R5);2001年8月获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颁发的“九五”机械工业科技工作者先进个人称号。

   吕财明,男,汉族, 1952年3月生,江苏盐城人,1968年9月—1970年6月,为上海市船民子弟学校学生。上海知青, 1970年7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法学硕士学位,研究员,现任同济大学校长助理兼沪北校区管委会主任、高等技术学院院长、同科学院院长。
   1970年7月—1974年8月,下乡为黑龙江省龙江县雅鲁河公社插队知青。1974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9月—1977年7月,为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学生。1977年8月—1987年5月,在上海第二教育学院任教,先后任院团委副书记、书记、党委宣传部部长;1987年6月—1996年8月任上海建材学院党委宣传部长、学生处处长、院长助理兼院办主任(其间:1990年9月—1993年1月,在复旦大学思政教育专业学习);1996年9月—2001年4月,任同济大学沪东校区管委会副主任、新生院常务副院长、党总支副书记、党委副书记;2001年5月—2003年3月,任同济大学沪西校区管委会副主任、党工委书记;2003年4月以来,任同济大学校长助理兼沪东、沪西、沪北校区管委会主任,高等技术学院院长、同科学院院长。
   吕财明同志是第13届普陀区人大代表。1989年被评为“全国建材行业优秀教育工作者”。1995年荣获上海市“育才奖”。1997年、2001年被评为校优秀共产党员。
曹建荣,男,上海知青,1969年下乡到黑龙江省呼玛县兴华公社新立村,1977届高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房屋建筑专业(4年制)本科毕业。现任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高级工程师。
   多年来,一直关心第二故乡,出钱出物做好事,做贡献。2002年10月曹建荣返乡八名知青捐助了四、五万元的钱物。回沪后又为兴华乡学校资助了10台电脑,2006年8月是呼玛县解放建政60周年,曹建荣、周国兰随曾在呼玛县战斗、生活过的知青们再次回到了第二故乡呼玛,慰问那些生活还不富裕的老乡,一天时间就捐款2万余元。同时还为新立小学捐助了30余套校服和30多双运动鞋。记不清他们为第二故乡捐助了多少钱物,一件件,一宗宗,无不寄托他们对第二故乡人民浓浓的深情。
   钱君律,男,满族,1953年11月19日生,上海市人。上海知青,1970年参加工作。现任同济大学化学系主任、教授,上海市第十届政协委员、常委。
   1970年下乡到黑龙江省引龙河农场,后历任齐齐哈尔铁路局车辆厂技术员、上海东风橡胶二厂副厂长等职。1988年8月至今,历任同济大学化学系实验室副主任、主任,同济大学化学系副主任,同济大学理学院副院长,同济大学化学系主任。
   近年来,主持和承担十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和承担数十项其它科技项目,多项成果获得专利或获奖,在核心专业期刊发表科技论文数十篇。
   徐文华,男,1948年11月29日生于上海,四川乐山人。1966年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上海知青,1968年参加工作。现为同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暖通空调及燃气研究所教授。
   1968年8月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33团(854农场)2队,任瓦工;1969年3月转62团(红卫农场)3队,任木工、会计;1976年调建三江农场局,任粮食科会计;1978年10月考入同济大学暖通空调专业;1982年7月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
   培养研究生近30人,出版与发表著作及论文80余篇。曾任同济大学热能工程系暖通教研室副主任、热能工程系副主任、热能利用与空调制冷研究所副所长、热能工程系总支书记、机械工程学院教工总支书记等管理工作,因工作认真负责,曾获同济大学“记大功”三次、同济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上海市科教党委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等奖励。
除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外,还承担国家标准制定、重大工程设计与顾问、项目咨询、技术与方案评审、设备与工程评标、国家注册设备师考试培训以及相关行业学会、协会、专业期刊编辑等面向社会的科技与服务工作。现任上海冷冻空调行业协会理事与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及洁净技术分会委员、中国制冷空调工业协会工程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空调风管清洗协会副理事长等职。
   樊勇明,男1949年8月1日出生,上海知青,1969年参加工作。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金砖国家研究中心主任、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
   1969.5-1973.9,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5师56团(双河农场)工作;1973.9-1976.7,进入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学习;1976.7-1992.10,毕业后进入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所长助理;1992.10-1994.3,去日本庆应大学进修,同时在日本大东文化大学经济学部攻读博士;1994.3-1995.10,取得经济学博士后回国进入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任发展研究部主任;1995.10-1998.6,奉派去日本住友三井海上保险公司,任基础研究所国际金融中心中方副主任;1998.6-2004.7,结束在日工作回国,进入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任教;
   2004.7-至今,任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金砖国家研究中心主任、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

   潘宝荣,男,生于1951年,上海知青,1969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一团(锦河农场),1972年入党,历任班长、排长、司务长、连长、指导员,营政委、团副政委等职。恢复高考后进入复旦大学就读。
   原任复旦大学高分子系教授,历任系党总支书记、主任、党委委员,另还曾任物化、有机、电化学、分析、稀土等七个专业党支部书记,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常务)等职,2011年10月退休。
   裴毅然,男,汉族,1954年8月生,初中一年级毕业,杭州人,杭州知青,1970年参加工作。复旦大学文学博士,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协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员。
   历任黑龙江大学(学士)、浙江省政协(干事)、浙江政法专科学校、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讲师、副教授、杭州大学中文系(硕士)、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1970年12月25日下乡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呼中区林业局第一筑路工程处筑路二连;1977年春,任呼中镇第二小学教师;1978年入读黑龙江大学中文系;2000年8月至今上海财经大学。
   著有:《守耕与漫思)(作家出版社1999年5月出版)、《20世纪中国文学人性史论》(2000年上海书店出版社)、《中国知识分子的选择与探索》(2004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历史皱褶里真相》(2007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另于香港《二十一世纪》、《百家》、《开放》、《争鸣》;美国《当代中国研究》,以及《学术月刊》、《社会科学》、《新文学史料》、《读书》、《书屋》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文汇报》、《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等数十家报刊发表各式文章千余篇。
   孙承叔,男,1948年3月生,浙江奉化人,上海市北中学毕业。上海知青,1968年参加工作。现任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哲学学会理事。
   1968年高中毕业后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37团(856农场),担任过青年排排长,四年多的农工生活,尝尽知青的酸甜苦辣;1972年底调到团部青山中学当美术老师,以后又担任高三的政治老师并负责校共青团工作;1976年由北京知青王志乐推荐,经面试后调到四师师部党校担任教员;1981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哲学系;1981年考入复旦哲学系研究生;1984年于复旦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并留系任教。
   获奖情况:2000年6月16日 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12月获上海市三学状元;1998年 获复旦大学中美烟草奖教金一等奖;2000年获2000年度林素琴奖教金一等奖;2001年 获2001年度林素琴奖教金一等奖;2002年 获2002年度林素琴奖教金二等奖
主要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代表性著作有《对〈资本论〉历史观的沉思》(与王东合著)《资本与社会和谐》、《主体论——新时代新体制呼唤的新人学》、《打开东方社会秘密的钥匙——亚细亚生产方式与现时代》等。长期担任复旦大学哲学系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阐释独树一帜。
   王全弟,男,1950年12月出生,上海知青,1969年参加工作。现任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曾任复旦大学法律系民法教研室主任、法律系主任。兼任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理事,上海市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总干事,中国民法学经济法学研究会理事、上海市民法学经济法学研究会副总干事、上海仲裁委员会仲裁员。
   1969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21团(853农场)一营;1978年-1982年7月,毕业于吉林大学法律系;1982至今,复旦大学法学院;1993年7月-1994年2月在香港大学法律学院进修;2002年7月至8月在台湾东海大学讲学。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和咨询专家。主要编著有《民法总论》、《民法案例教程》、《债法概论》、《物权法》等,发表论文80余篇。

   孙翠宝,女,上海知青,1969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28团(291农场) ,原28团党委常委。1981年复旦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原任复旦大学社科部教授。
孙翠宝老师在马哲原理课的讲台上已经执教二十多年,她认真负责,在教学和考核方式上不断摸索、创新。
   著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

   於崇华,男,上海58中学1969届毕业生,上海知青,1970年参加工作。曾任复旦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数学系常务副主任。2000年12月10日因为一场意外车祸,他永远离开了大家。
   1970年4月4日下乡赴黑龙江省爱辉县爱辉公社三好三队插队落户;1972年到大队卫生所做“赤脚医生”。於崇华最喜欢的是数学,虽然只学到小学六年级就下乡了,但他的自学能力特别强,大学微积分也早早自学完了。 1977年10月,恢复高考,於崇华顺利被第一志愿复旦大学数学系录取;读完本科再攻读硕士、博士。
   毕业后留校执教于复旦大学,从讲师到副教授、教授,并担任数学系副主任。先后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数学学科评议组秘书、国家教委数学教学相关指导组秘书,编写多本数学教材书还多次获得国家级的成果奖、论文奖,因其优秀的数学工作成绩获苏步青数学奖。
   郁义鸿,男,1952年2月出生于上海。上海知青,1968年参加工作。现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产业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1968年下乡黑龙江省长水河农场7分场;1977年考入复旦大学数学系,先后获数学学士学位,管理科学硕士学位,经济学博士学位。
   曾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英国牛津大学、纽约州立大学、比利时中欧管理中心及根特大学作访问学者,并曾两次赴日本东京青山学院大学作短期讲学。
多年来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曾参与“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变化的研究”、“上海迈向21世纪战略研究”、“宝钢跨世纪发展战略研究”、“上海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综合研究”等多项重大课题的研究。目前的研究方向为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竞争与企业战略。
   发表专著多部,论文数十篇。代表作为《多元产业结构转变与经济发展——一种理论框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
朱毅,男,上海知青,1968年9月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22团(饶河农场)。原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副所长。

   邱伯生,男,1951年生,上海知青,1968年9月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22团(饶河农场)。现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常务理事,上海复旦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著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学》等。
   武天龙,男,1951年7月出生,北大荒知青,上海九三学社社员,上海交通大学九三学社副主委,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工作,任植物科学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国大豆协会理事,上海市闵行区政协委员,闵行区政协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生物专业。1976-1996工作于东北农业大学;1991年-1993年作为中国专家赴保加利亚合作交流;1996年至今,在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工作,任植物科学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国大豆协会理事,上海市闵行区政协委员,闵行区政协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成功地构建了双价载体(BT基因和PTA基因)转入大豆获得抗多种病虫转基因新品系;创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豆“原位”再生体系(863主持项目)。开展了以大豆为生物反应器生产转GM-CSF骨髓造血干细胞刺激因子基因的研究。发现大豆SCN3、SMV1在遗传上呈独立分离的现象,成功的把SCM3、SMV1、FLS1.7和P.sojaeR25四种病害抗性基因聚合在一起,创造出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丰产、稳产、适应性强的大豆新品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培育大豆新品种4个。
   主要荣誉:申请中国国家发明专利十多项,其中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二项。1987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野生大豆和半野生大豆产量蛋白含量资源潜力的研究;1991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大豆Soja亚离种间杂种后代形状改良及资源创新;1995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大豆抗花叶病毒种质创新抗性遗传与抗病育种研究;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大豆抗灰斑病遗传抗性资源筛选与抗病育种;1997年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0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菜用大豆新品种选育、繁育及供种体系的研究;2003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大豆多抗病种质创新及遗传基础的研究;2004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长江下游三角洲毛豆新品种选育及基础研究;2008年获上海市科技封面三等奖:大豆基因工程育种和转基因研究。
   王一抗,男,1950年1月生,上海知青,1969年10月6日下乡呼玛县兴安公社大河西生产队,后考入上海交通大学。高级工程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原任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院长,现任退休教工支部书记。

   史福庆,男,上海知青,1969年6月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68团(建设农场)一营十连。现任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 。

   陈荣林,男,汉族,1949年6月出生,上海中专毕业。上海知青,1970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商务管理系系主任(现退休)。
   1970年9月-1975年9月在黑龙江省泰来农场先后担任农工,供销科粮食员,政治处干事,场党委委员等;1975年10月后回上海读大学(先后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政教系和上海财经大学经济系);1978年-1993年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先后担任助教、讲师、经济系教研室主任;1993-1999年于上海交通大学社科系任讲师,副教授,教研室主任等职;1999年-2009年于上海交通大学技术学院任商务管理系主任,教师党支部书记等直至退休。
   陈荣林在农场期间曾被评为“五好战士”与“先进工作者”。在上海工作中,著有多本教材和发表十多篇论文,并担任科研课题组负责人等职,多次被评为“教学优秀奖”、“学生欢迎的十佳教师”等称号,30多年中一直勇担重担,担任繁重的教学工作,得到同行与学生好评。
   晏才宏,男,1948年生于上海,上海知青,1969年参加工作。工程硕士,90年代后,一直在上海交大电子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任教。
   1969年下乡黑龙江省长水河农场七分场;1978年以全省第二考入哈工大电子仪器与测量技术专业;1982年毕业去杭州工作;1985年从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毕业;1990年调入上海交大,一直在上海交大电子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任教;2005年3月12日死于肺癌,终年57岁。
   晏才宏是上海交大一位普通讲师,在世时默默无闻,在三尺讲台上尽着一个老师的天职。教学水平和师风师德广受赞扬,由于没有论文,去世时还仅仅是个讲师。晏才宏的教学水平有口皆碑。他的电路课,在学生网上评教活动中,以罕见的满分居全校之首。他去世三天内,上海交大校园BBS上,发表了学生千余篇悼念文章,学生还自发筹资为他出版纪念文集。他上课已达到了这种境界:一杯茶、一支粉笔随身,从不带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知识早已烂熟于胸,例题信手拈来,讲课条理清晰、自成体系。加上一手俊秀的板书,洪亮的嗓音,他的电路课被誉为“魔电”,几乎场场爆满,座无虚席。
晏才宏的离去,引起了社会的广泛争议和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深刻反思。
   陈勤建,男,1949年10月生,上海知青,1968年参加工作。现为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常务副院长、文艺学、文艺民俗学博士生导师(另兼民俗学硕导)、终身教授。
   1968年9月18日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29团(双鸭山农场)2连,三个月后,调到团部宣传股搞宣传;1973年,返城回到上海。后高考入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
出版专著9部,有编著6部,论文、文章120余篇,其中获教育部全国高校第二届社科优秀成果奖中国文学二等奖(专著)等省部以上社科奖7项
   社会兼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兼中国城镇民俗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华东师范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文学科学位分委会副主席;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大中国现当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刘琪,男,1954年出生于上海,1970年毕业于上海淮中中学,上海知青,1970年参加工作。现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网络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
   1970~1978在黑龙江呼玛县金山公社察哈彦大队插队。 1978年考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1982年毕业,获教育学学士学位;1982~1985年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攻读硕士,1985年获得中国教育史硕士学位;1985年7月~1991年就职于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工作6年,先后担任教育古籍研究室副主任、助理研究员;1991年赴日本筑波大学自费留学。1997年获教育学硕士。1993年至2000年3月为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科教育基础学博士课程院生,主攻日本教育史。2000年3月中退;2000年6月至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网络中心工作,现为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
翻遍古籍、亲身探查寻访,将当地人都忽视的地质资源变成宝贵的旅游资源,发现了冒烟山、迎门砬子、白象菩萨、转水湖等天然景观……这一切皆因为, 16岁那年,他成为大兴安岭拓荒群体的一员。
   马以鑫,男,1948年4月出生,上海敬业中学1966届高二学生,上海知青,1969年参加工作。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9—1973年,下乡黑龙江省嫩江农场,历任连队文书、场部文艺宣传队创作员;1973—1976年,被推荐录取为上海师大中文系的学生。他正在酝酿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一部长篇小说上大学。这也成就了他的《红潮滚滚》、《蓝天浮云》和《黄花堆积》三部长篇小说。
   曾获曾宪梓全国高等师范院校优秀教师奖。著有《接受美学新论》《中国现代文学接受史》《五四思潮史》《现代文阅读八讲》等学术论著、专题杂文集《中国人的名利观》,合著有《新时期文学二十年》《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人文学科·文学卷》(为主编)。在多种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在多种报刊发表杂文及散文随笔数百篇。创作有电视连续剧《蒋光慈》剧本。获有关奖项多次。
   1965年11月,有两篇文章曾震动上海。一篇是10日在《文汇报》上发出的“揭开文化大革命序幕”的“雄文”,即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另一篇也发在《文汇报》,署名马捷的《也谈〈海瑞罢官》〉,指名道姓痛斥姚文元,众多的读者为之一快,为之一惊。一时间,“马捷”成为众所关注的新闻人物。马捷的真名叫马以鑫。写那篇文章时,他不过17岁,高中二年级学生。为此,他有过一段不平凡的经历。
   闵银龙,男,1950年生,上海人。上海知青,曾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五团(五大连池农场)六连。教授、主任法医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专业、华东政法大学国际经济法专业。现任华东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副院长、司法鉴定中心主任、生命科技与法律研究所所长。
   为各类学生开设《法医学》、《人体损伤鉴定学》、《司法精神病学》、《道路交通事故管理》、《经济案件司法鉴定》、《司法鉴定学》、《现场物证分析》等课程。
1995年-1996年组织长宁、普陀两区自杀问题调查(40年间),并发表论文《自杀问题研究》。在《法学》、《法医学杂志》、《刑侦研究》、《犯罪研究》、《国际东西方医学优秀成果经典》等国内外刊物刊物发表论文几十篇;1995年-1997年组织制作录像5部幻灯片1000多张;2001年应邀参加德国法兰克福举办的国际东西方医学优秀成果经典大会;2007年赴美国马里兰大学进行专业培训并到马里兰州法医局等司法鉴定机构进行学习、考察。
   主编《司法鉴定》、《法医学》、《经济案件司法鉴定》、副主编《新编法医学》、《犯罪研究新论》、编著《最新国外刑事司法制度研究》,《司法鉴定使用指南》及参编多部专著与教材。长期从事法医学鉴定检案实践,累计检案二万余例
兼任上海市人身伤害司法鉴定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上海市法院咨询专家、上海法医学会理事(副秘书长)、中国司法鉴定杂志社副理事长。《医学与法学》杂志特邀副主编,《法医学》杂志编委。国家司法鉴定人。上海中信正义律师事务所兼职律师。
   聂幼犁,汉族,1953年1月生于上海,籍贯湖南邵阳。上海知青,1970年参加工作。现为华东师大教育科学学院历史课程教学论专业博士生导师,华东师大无党派高级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
   1970年5月-1978年初下乡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工一师64团(辰清农场),历任农工、炊事员,马车夫、团部报道员;1978年-1982年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暨第一届教育科学研究班;1982年至今,在华东师大任教;1999年晋升教授。
   曾任华东师大三附中筹备组秘书,华东师大教育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助理、副主任,华东师大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副院长、院长。现为华东师大教育科学学院历史课程教学论专业博士生导师,华东师大无党派高级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兼任上海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教育考试院咨询专家、历史科目组专家、上海市教委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解读、教材审查委员、中学历史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课程改革学业评价”研究组成员等。另,受华东师大委派,任上海、浙江、江苏、湖南多所中学课程改革顾问和教师培训导师。
   袁崇刚,男,汉族,1953年出生于上海。上海知青,1969年参加工作。博士、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1969.10-1974.08 黑龙江省逊克县松树沟公社新立大队插队知青;1974.09-1976.07齐齐哈尔医士学校 中等专科学校学习;1976.08-1978.08 黑龙江省黑河地区卫生学校 教师, 医士;1978.09-1982.07 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 大学本科 ;1982.08-1984.08 上海市松江县第三中学 教师;1984.09-1987.06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 硕士生;1987.07-今 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 教师( 助教/ 讲师/ 副教授/ 教授);1995.09-1999.07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 博士生;1997.11-2003.05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院长;1992.10-1994.06 非洲贝宁共和国国立大学 校际交流高级访问学者;2003.05-2003.11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兼任上海市神经科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教学名师(2007年)
   丁钢,男,1953年7月生于上海,籍贯浙江绍兴,上海知青,1970年参加工作。现任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紫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长。
   1970.5-1978.7,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五师56团(双河农场);1978.9-1982.7,黑龙江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1982.9-1985.7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获文学硕士学位;1985.9-1988.7,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获教育学博士学位;1988年7月至今,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曾任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教育科学学院院长等职;1993-1994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研究院访问学者;1999-2001年任香港教育学院课程及教学系教授/香港教育学院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和学术交流委员会委员,兼任香港大学\浙江大学等10余所高校的荣誉、兼职教授。现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长。
   学术任职: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教育学)成员、第六届教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之一、人社部博士后管委会专家委员会教育学组召集人、教育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史负责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师范教育分会秘书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史"学科规划组副组长、上海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上海市教育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教育学、心理学)召集人、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常委、上海市市教育学会教育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八国教育研究项目指导委员会委员和中方负责人、APEC经济圈数学与科学教师教育的特点以及优质实践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项目指导委员会委员等。
   科研获奖:"全国首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0)、上海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2)、上海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4)、上海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0)、上海市第十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教育决策咨询奖一等奖(2011)、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11)、第三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奖(2011)、第八届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二等奖(2012)等。
荣誉称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全国高校青年教师科研二等奖(1990)、国家教委、国务院学位办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1991)和上海市教委"首届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1992)、入选"上海领军人才"(2009)。
file:///C:/Users/fxx/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38.jpg
张洪潭,男,1952年生,1966届哈尔滨六中初中学生,哈尔滨市人,哈尔滨知青。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1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体育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师从田麦久教授;
   1993年上海体育学院博士毕业(提前毕业),获博士学位,师从陈安槐教授。现任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教授,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体育基本理论、体育哲学、体育社会学、体育课程与教学,出版《技术健身教学论》、《体育基本理论研究》、《体育基本理论研究——修订版》等专著,独立发表论文一百多篇,在国内有着良好的学术声誉。
   张文华,男,1953年5月29日出生,上海知青,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工会主席。
   1969年下乡到黑龙江省引龙河农场三分场;1978年-1984年,生命科学学院解剖生理教研组组织胚胎小组,教师;1984年-现在,生命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组;1996年-1998年,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课程班,读书;1992年-现在,生物学教学杂志,副主编;1999年-现在,科学教育杂志,主编。
   主要社会(学术)兼职 :上海教育学会生物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生物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

file:///C:/Users/fxx/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40.jpg
   张文建,男,1953年4月生于上海。上海知青,1969年参加工作。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旅游管理专业和产业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1969年下乡黑龙江省呼玛县察哈彦公社;1983年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服务经济与服务企业管理。著有《旅游服务管理》、《旅游服务营销》及“消费者社会趋势初探”、“旅行社营销中的顾客价值探析”、“区域文化差异性及其对旅游的影响”、“试论奖励旅游与生产者服务”多篇相关学术论文,曾获上海市社联优秀学术成果奖。多次参加国内有关学术会议,并提交论文报告。曾赴日本、澳门等地作学术交流讲演。
   曾获华东师大优秀教学浆。结合有关教学科研,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滇东黔西旅游地域文化研究》子课题与上海市哲学社科规划《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系列研究》子课题。
   主编上海、浙江等地多部旅游发展规划,并为一些旅游企业的调研、咨询、培训活动服务,努力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学科建设路子。社会兼职有中国史学理论研究会理事、上海民俗学会理事、上海市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复旦大学与厦门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咨询专家。
   为了给呼玛县设计旅游规划,张文建多次回到呼玛进行全县旅游规划,一次野外考察时,不幸因车祸胸部6根肋骨骨折,但他和他的团队依然坚持为呼玛县做出了专业性很强的《旅游规划书》。当年,和张大东一样,他也是背枪守边疆的“知青民工”。

   王刚,男,1949年3月生,浙江省部县人,上海宜山中学1966届初中毕业生,上海知青,1969年参加工作。华东师大硕士生,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
   1969年5月7日下乡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55团(查哈阳农场)六营(1970 - 1976年为67团直工组,现为金边分场),下乡期间历任农工、67团工程连工人、直工组十一连学 校负责人、团直学校教师、团政治处教育组干事。1976年3月 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1985年2月毕业留校任教,同年考上华东师大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系攻读硕士;1992年10月晋为副研究员。
   曾发表较有影响的论文、译文40余篇并赴英国、加拿大、英国等考察学习。

   王麟生,男,1947年5月出生,汉族,上海光明中学1966届高三.五班毕业 ,曾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五师50团(查哈阳农场丰收分场)二连。1982 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现任华东师大化学系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编或参编《化学元素性质数据手册》、《环境化学导论》、《现代化学基础》等著作和教材八本。主持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建设》等项目。
科学研究方向为配位化学和无机材料,从事功能配合物和无机纳米材料等研究,承担稀土新型配合物研究和纳米氧化镁研究等科研项目,在《分析化学》、《中国稀土学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有关希夫碱配合物、稀土配合物、手性配合物、抗癌金属配合物 等方面的学术论文三十多篇。

   张之路,男,汉族,1951年生,上海中学1967届初中生,上海知青,1969年4月1日下乡到黑龙江呼玛县插队。原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谈智和,男,上海向群中学毕业生,上海知青,1969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六师25团(七星农场)24连。原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丁佩莉,女,1953年5月7日生,浙江省宁波市人,上海淮海中学1969届初中毕业生,上海知青,1970年参加工作。上海教育行政管理学院研究生,现任上海大学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妇女研究中心副主任。
   1970年5月23日 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55团(查哈阳农场)一营十连;1971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下乡期间,历任连队文书兼代销员、一营军务参谋、一营二连副指导员;1977年2月被选送上海体育学院田径系深造;1980年 2月毕业后留校工作;1984年5月调入上海大学,先后任校人事处科长、学生 处副处长、校工会副主席、妇委主任兼上海市教委妇委副主席。现任上海大学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
   1998年被评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市优秀妇女干部。
   丁伟中,男,1952年12月生,上海市人。上海知青,曾下乡到黑龙江省嫩江农场四分场。现任上海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7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7月本科毕业于上海工业大学冶金系炼钢专业;1985年10月硕士毕业于上海工业大学冶金系钢铁冶金专业;1993年2月博士毕业于挪威工学院冶金系过程冶金专业;1993年3月在挪威工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1989年3月至1994年4月在挪威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和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1994至1999年期间多次赴挪威开展合作研究。曾任上海市钢铁冶金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上海大学设备处处长。
   中国金属学会理事、中国金属学会铁合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物理化学委员会委员。
   科研成果“绿色无污染铝合金复合精变处理工艺”在2003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胡晓岚,女,上海知青,1968年参加工作。上海大学硕士生导师,高级工程师。
1968年9月下乡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独立一营(红旗农场);1977年毕业于上海工业大学电机系(现上海大学机自学院),留校任教至今。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5年度,1988年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1992年)、院优秀学术导师奖(2007年)。
   胡晓岚情系第二故乡,近十年六返黑龙江农场。现任上海知青《黑土情》杂志责任编辑,上海知青调研中心研究员。

   黄乐琴,女,1949年7月生,江苏省人,上海力进中学1966届初中毕业生,上海知青,1968年参加工作。现为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1968年8月21日下乡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五师55团(查哈阳农场)七营47连(1970 - 1976年为67团二营16连,现为金边分场八队)。下乡期间,曾任农工、连队文书、67团团直学校副指导员;1972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被选送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深造;毕业后分配上海高校任校,现为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黄慎之,男,1951年生,1965年考入上海市市北中学,1968届初中学生,上海知青,1969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上海大学高级工程师,实验室主任、技术总监、兼职辅导员。
   1969年4月29日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四分队担任连队保管员;1970年调到师部营建办;1972年4月28日,推选为工农兵学员到上海机械学院读书;1975年2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工业大学留校(现为上海大学);1981年被评为上海工业大学优秀共产党员;1987年获上海工业大学记功奖励;1997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实验室主任;2008年被评为上海大学技术总监;2004年担任兼职辅导员至今(现已退休还在担任);2007年以来积极开展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国际国内获奖几十项。
   几十年来一直从事实验室建设工作和实验教学研究,多次被评为上海大学实验室建设先进工作者。1988年获上海科技进步三等奖,1992年获上海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获上海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2009年获上海市教委教学成果二等奖。我非常热爱兼职辅导员工作,深受学生喜爱。2006年被评为上海大学师德标兵,曾受聘担任学校社区兼职教授,2006年以来多次荣获上海大学机自学院优秀本科生导师和优秀学术导师称号,是机自学院的品牌辅导员。2011年退休后,继续做学生的兼职辅导员。2014年荣获上海大学离退休干部“优秀社区公益活动志愿者”,今年2015年6月还荣获上海大学“寻找校园里的幸福”教职工征文比赛一等奖(全校仅2名)和演讲比赛三等奖。黄慎之的事迹得到社会媒体的关注,上过上海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以及解放日报和文汇报多次介绍事迹,还应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市民与社会”之邀作为节目嘉宾。
   滕亚林,男,1951年生,上海知青,1969年11月21日下乡,在黑龙江省呼玛县塔河某林场工作了十个春秋。现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国内著名雕塑设计家。
如果你走进茫茫的大兴安岭林海,在加格达奇北山知青广场,你会被广场上那雄伟壮阔的知青群雕所震撼;如果你走入三江平原的857农场,你会被那尊以《耕耘》为主题的知青雕塑所感染;如果你走到呼玛县三合村,你同样会为矗立在黑龙江畔三合村广场的那尊《穿越时空》主题雕塑而注目,久久不愿离去。这些雕塑的创作者就是滕亚林。
   2009年,他免费为大兴安岭知青广场创作了群雕,捐助黑河知青纪念馆价值十余万元的2组群雕;2010年,捐助呼玛县三合村价值15万元的《穿越时空》主题雕塑(总价值20万元,其中呼玛县政府出资5万元),为当地旅游业发展,为知青精神的弘扬做出了突出贡献。
   王德源,男,1947年生,浙江人,1968年毕业于上海市美术学校。上海知青,1969年参加工作。擅长版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版画系副主任。
1969年5月13日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六师60团(前进农场)工程一连,后调到师部宣传队,曾参加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组织的美术创作学习班。
   1986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专修班并留校任教至今,现为版画系副主任。
   作品《小镇》入选第九届全国版画展。版画《市口》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故事与传说》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版画展。

   吴东红,女,1951年生,上海向明中学学生,上海知青,1968年参加工作。现任上海大学理学院数学系教授。
   1968年9月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独立二团(铁力农场)15连小卖店,后转插江西。1978年9月上海大学毕业,留校从教已二十多年,一直在日常教学第一线与成教学院担任《高等数学》与各类工程数学的教学工作,曾获得“教书育人”、“三八红旗积极分子”等奖项。1995年起参加了“超流体动力学完备方程组的稳定性研究”、“一类广义N—S方程的准确解与解空间构造”、“广义Navier—Stokes方程的稳定性与准确解”、“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拓扑几何学理论与方法”、“非静力旋转流体方程组的稳定性及其对参数的依赖”等多项国家与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科研工作,发表了多篇科研论文与教学论文。2001年以来开发制作了《高等数学》多媒体教学课件,并成功地在三届学生的教学中进行了应用,获得了学生们的好评。
   奚日辉,男, 1948年12月4日生。上海知青,1968年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六师27团(勤得利农场)。现任上海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
   张平伟 ,男,上海知青,1970年参加工作。现任上海大学教授、总经济师、上海大学信息化领导小组成员、上海市高校投入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1970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32团(北兴农场)20连;198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财经系;1986年担任上海工业大学财务处长;1991年被授于高级会计师职称;1994年担任上海大学财务处长;2004年起担任上海大学总经济师,上海大学信息化领导小组成员。
   科研方面,对财务和管理信息化有浓厚的兴趣,从1986年开始研究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先后主持开发了事业单位专用的财务管理软件、学生收费管理软件、学生选课软件等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管理系统,以上软件均经上海市软件行业协会认定。
从2005年开始提出大学资源计划管理设想,并为学校购入着名ERP系统-SAP进行实施并主持设计,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等模块的实施,目前正在实施的有能源管理、房产管理等,准备实施的有学生生命周期管理等。
   周国斌,男,1951年生于上海,江苏人。上海知青,1968年参加工作。著名美术教育家,教龄20年,现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1968年下乡去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32团(北兴农场),开始北大荒版画创作;
   1982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作品参加过全国美展、上海市美展及国际版展。获上海美术白玉兰奖三等奖,中国美术提名奖。有作品被上海美术馆、深圳美术馆、安徽美术馆、四川神州版画博物馆、黑龙江版画博物馆收藏。现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版画工作室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美协版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美协会员。版画《先驱》入选建党七十周年全国美展、《北大荒系列1》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版画展、《上海N0.5》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版画展、《红军1935》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
   作品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版画卷》,被黑龙江、上海、深圳等美术馆收藏。出版有一物一景写生系列丛书《石膏像战神》和写生系列VCD等。

   高慧珠,女,上海第一女子中学高中学生,在读高中时被评为上海市三好学生,还任上海市共青团理事。上海知青,1968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现任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1968年1968年9月15日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32团(北兴农场)15连,曾任团宣传队员、团新闻干事;1969年冬天,被调到三师师部报道组工作;1971年入党;恢复高考后1979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
   她曾走访过二十多个国家,著有《经济伦理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新论》等论作,成为高校政教系专业教材,成为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书。
   顾胜勤,男,上海知青,1969年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五团(五大连池农场)。现任中国民航学院高级讲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特聘兼职教师,《空运商务》特邀撰稿人,中国民航协会签约教员,民航资源网教育总顾问。
   胡永刚,男,汉族,北京知青,曾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43团(854农场)。现任上海财经大学硕士、教授、博导,经济学院常务副院长。
   1982年1月本科毕业于黑龙江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1984年上海财经大学资本论、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同年留在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系任教;1985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6年任副教授,1999年任教授;2001年任博士生导师1989-1990为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1992-1995为澳大利亚麦考理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研究员和客座讲师。
   获奖情况:2009年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2008年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一等奖;2007年 中振科研基金优秀论文奖;2002年 中振科研基金优秀著作奖;2002年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三等奖;2001年 中振科研基金优秀论文奖。

   陈幼年,男,1949年9月生,上海五四中学1966届初三毕业,1968年9月15日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六师25团(七星农场)10连,后任一连指导员。曾任上海金融学院教师,国际经贸学院辅导员,国际金融保险学院工会副主席。

   江立方,男,上海知青,曾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7团(赵光农场)3连,曾任团演出队导演。从北大荒回上海后,一直从事三农方面的教学、研究。现任上海市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动物科学技术系教授、学报主编、上海市农村能源行业协会副秘书长。
景祥,男,上海知青,1968年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独立一营(红旗农场)。现为上海市笛子协会会员,上海同洲模范学校陶艺专业教师,同洲陶艺馆馆长。
擅长国画、书法、篆刻等。
   乐秀君,女,上海知青,曾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钢厂采矿三连,曾任劳资科科员,后被推荐入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就读。毕业后留校任教,原任上海华东理工大学教授。
   李勤,男,1955年出生。上海知青,1970年参加工作。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俄语语言文学学科一级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兼任教育部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
   1970年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六师61团(创业农场)22连;1976年至1978年3月主政22连工作的副指导员;1982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俄语系,获硕士学位;1988年6月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俄语系,获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1998-2004年期间担任俄语系系主任。1999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和上海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200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林美玟,1949年生,广东潮阳人,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中生,上海知青,1969年参加工作。东华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东华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
   1969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5师52团(旭光农场):1975年厦门大学外文系本科毕业;1981年厦门大学外文系英语专业研究生班毕业。先后任教于厦大外文系英语专业,上海水产学院和东华大学。1989年至1990年作为访问学者赴英国威尔斯卡迪夫大学进修,主修应用语言学。
   主要从事语言与文化、公共英语研究生视听说教学与研究。发表论文和参编教材10余篇(部)。主要发表的论文有“论疑问句中信息的焦点化”、“深化教学改革,开创新思路一一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实用型英语人才”和“在教学评估中推进教学改革”等。参编《英语写作进阶》等教材。
   1996年获中国纺织总会教学成果三等奖,1997年获钱之光教育奖,2002年被评多上海市教育系统“三八”红旗手,2004年获上海市育人奖。
   潘顺玉,男,上海华东师大二附中1966届高中毕业生,校学生会主席。曾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4师42团(857农场)。原任华东理工大学教授,知名文化学者、国学教授、导师,华东理工大学旅游研究所所长。
   戚民驹,男,汉族,1952年生,祖籍湖北沔阳,上海知青,1969年参加工作。现任上海电机学院数学教研室副教授。
   1969年—1978年黑龙江龙镇农场上山下乡知青;1978年2月—1982年1月就读于华东师大数学系;1982年毕业后先后在上海师范学院分院、上海机电一局职工大学闵行分部、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现改为上海电机学院)任教。
   在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先后在中文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省级期刊上共发表了二十余篇论文,在实函数理论(特别是积分学理论)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先后给出并证明了一维(2001年)、N-维(2009年)勒贝格可测函数的本性定理,即任一勒贝格可测函数都与一几乎处处连续的函数几乎处处相等,并将勒贝格积分问题简化为几乎处处连续函数的绝对可积问题;给出了广义可去间断点、本性间断点概念,证明了勒贝格可测集的充要条件是特征函数的本性间断点是零集;兼容广义黎曼积分与勒贝格积分定义了一维几乎处处连续的本性函数积分(2003年);证明牛顿-莱布尼茨公式成了的充要条件是积分上限函数为几乎处处绝对连续函数(2005年)。

   孙 群,女,上海知青,曾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十三团(延军农场)团直一中任教。现任上海工大机械自动化学院教授。

   汤兵勇,1950年3月出生,1970级初中毕业生,上海知青,1970年参加工作。现任东华大学(原中国纺织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联合电子商务研究所所长,东华大学-IBM电子商务学科发展中心主任,“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负责人,教育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商务协会移动商务专家咨询委员,中国云计算应用联盟主席团主席,中国移动商务应用联盟主席团主席。
   1970年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五师55团(查哈阳农场)屯垦戍边。自幼勤奋好学的他到兵团后,业余时间里总是手不释卷,几年里他不仅自学完了全部高中课程,还攻读了高等数学;1977年恢复高考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尔滨师范大学,毕业后又考取了研究生;
   先后在黑龙江大学数学研究所任研究员。研究所所长,研究成果颇丰;后来调入上海纺织工业大学,任博士生导师。
   王德浩,男,上海知青,1969年下乡黑龙江省永丰农场,曾任6连连长,后调任总场政治处团委书记、政治处副主任。后被推荐上大学,毕业后留校做了大学教授。
   王光文,男,上海知青,1968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29团(双鸭山农场),后调六师61团(创业农场)一连第一任兽医,猪号班长,副指导员,曾获兵团劳动模范称号。1974年被推荐到黑龙江八一农大上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后调回上海。现任上海奶牛协会秘书长。
   王建明,男,上海知青,1969年下下乡黑龙江省引龙河农场。后上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教授,一直在大学教授哲学。他的绘画水平都已达到一定高度,画的领袖像和国家出版的标准像可不分上下。

   王其国,男,1949年生,上海知青,1969年下乡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呼中区碧水林场,曾在哈尔滨青年宫文艺科工作,历任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教授,兼任浙江省青年艺术学校教授。
   蔡玉芬,女,上海知青,1969年5月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独立四营(辰清农场)四连,曾任二连班长、排长、副指导员。1973年9月被推荐去上海师范大学读书,毕业后曾任上海市委宣传部党校副教授,现已退休。

   王晓放,女,1950年9月生,上海知青,1968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38团(850农场)团政治处的秘书兼打字员。1975年入学南京工学院,后任团委副书记,系主任。现任上海第二工大纪委副书记。
   在上海有这样一个家庭,父母都是老干部,当年他们的六个儿女,有四个儿女下乡到了北大荒,王晓放则是他们的长女。
   王小莉,女,上海知青,1969年下乡到黑龙江省逊克县松树沟公社五三大队,1977年高考入大学,现为中国逻辑学会应用逻辑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教授。主要从事逻辑学、党史党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至今在国家及省市级等各类杂志、文集上发表论文60余篇,参编过教材数本。有的论文曾获中国逻辑学会应用逻辑专业委员会优秀论文奖,有的论文曾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并获学校科研成果突出奖。在各类学历班开设过“形式逻辑”、“社会调查研究”、“党务管理”等系统课,在各类培训班主讲过“反腐倡廉”、“党风建设”、“党的纪律与党风建设”等专题课。
   王一敏,女,上海知青,1969年参加工作。向阳生涯特级专家,中国职业咨询泰斗,生涯教育奠基人。现任日本生涯教育学会会员,向阳生涯高级专家。
   1969年10月6日下乡呼玛县兴安公社大河西生产队,曾任大河西小学和黄花岭小学教师;1974年被推荐入上海复旦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上海交大做职业咨询、职业指导。
   美国舒伯学派嫡系传人,我国研究职业咨询与生涯教育的权威专家,对中国及日本生涯教育、职业咨询及生活规划领域有30年研究实践经验。
   王一敏老师对我国及国际最先进的职业咨询与生涯教育动态有深刻理解。具备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和国际先进理论,专长于将欧美、日本的职业生涯管理经验和理念与中国的传统人文环境结合起来解决中国职业生涯教育与咨询的实际问题。
   1998年1月份出版《当代社会成人的职业再开发与指导》、《当代青年的职业选择与指导》、《职业倦怠综合征》等多部专业著作,还出了一本针对初三学生的书《职业导航》,是大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和指导、个体职业咨询及职业心理咨询领域的重要著作,对中国职业咨询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王淤竟,男,上海知青,曾下乡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三师19团(597农场)21连,曾任19团乒乓队的运动员兼教练,在中学时就参加青少体的乒乓训练,有扎实的运动基础。现任上海体育学院小球系教授,曾参与筹建中国乒乓学院。
   翁敏华,女,汉族,浙江宁波人,1949年5月25日出生于上海。上海知青,曾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五师53团(红五月农场)。1982年9月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研究生部“元明清戏曲”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古代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女子文化学院副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中国戏曲学会理事。
   著有论文四十余篇和学术著作《中国戏剧与民俗》、《中日韩戏剧文化因缘研究》等9部,业余写作散文随笔,共发表逾百万字,多次在国内外获奖。《遗落在北大荒的青春》记录了作者早年在北大荒的经历和感悟。
   吴庆麟,1949年出生,上海知青,1969年参加工作。现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教育心理学家。
   1969年上山下乡到黑龙江省引龙河农场十分场劳动;1974年-1977年被推荐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学习,毕业留校任教;1977.9--1986.10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助教;1986.9 --1993.7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育心理学专业的在职硕士及在职博士;1986.10--1992.10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讲师、副系主任;1994.5获心理学博士学位;1992.10--1998.10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副教授;1998.10--至今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教授;2003.7 --至今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主任。
   1977年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先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学院教育心理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等职。兼任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心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讲授本科生课程:教育心理学,认知教育心理学等;讲授研究生课程:教育心理学史,教育心理学进展等;研究方向:学习心理学,认知教育心理学等。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著作教育心理学等10余部,先后获得国家图书奖、国家优秀教材奖、上海市优秀教材奖等奖项10余项。承担教育心理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与上海市精品课程。是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研究领域:教育心理学,认知教育心理学等。
   主要获奖情况:教育心理学:学与教的原理,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1986.10;教育心理学(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全国教育理论著作奖,1989.9 ;国家教委第二届优秀教材奖,1992;教育心理学(上海市高等学校教材),教育理论著作一等奖,上海市教委,2000.9;心理学百科全书,第10届中国图书奖,1995;"教育心理学课程建设与改革",上海市教学成果三等奖,上海市教委,2001.12; 华东师范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华东师范大学,2001.12。

   徐行,女,1953年8月生 上海市人,上海育才中学1969届初中毕业生,现大专文化。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机关党总支书记、审计处处长。
   1970年5月23日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55团(查哈阳农场)二营16连(现为金光分场四队);197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下乡期间,历任农工、统计员、分场文书、青年干事等职。1978年考入黑龙江机械制造学校;1980年再次考入上海建材学院;1983年毕业分配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任教;1985年后历任校宣传部副部长、社科系党总支书记、思教室主任、组织部长(其间兼宣传部长、上海文锦大厦项目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机关党总支书记、审计处处长。
   曾被二工大评为"三八红旗手"和行政记功一次。
   徐小懿,女,1949年4月生,杭州知青,1968年参加工作。国内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任上海师大声乐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声乐教研室主任,音乐学院副院长。
   1968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32团(北兴农场)九连,团宣传队歌唱演员;1977年高考进入上海师大音乐学院学习,毕业留校从事声乐教学工作,任声乐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声乐教研室主任,音乐学院副院长。多次获国内大型声乐比赛一等奖,出版多种个人演唱专辑,在美举办独唱音乐会。
   1988年作为上海歌唱家代表,受到邓小平等国家领导的亲切接见。
   颜鸿蜀,男,四川人,曾任上海美术学校老师,上海知青,曾任黑龙江建设兵团《兵团战士报》美编、画家。返城回沪后,任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副校长,现任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视觉传达系教授。
   他是为情而来,跟着他热恋的女学生王珠珍来到了北大荒。
   张祖芳,女,1952年3月生。上海知青,曾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钢厂任劳资科参谋,上海东华大学第一批工农兵学员。现任东华大学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授,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染服系主任,兼任东华大学女教授联谊会会长、上海市技师协会服装专业委员会主任等。
   1991年留学于日本文化服装学院;1994年研修于美国洛杉矶国际服装学院。
   任教30年来,一直工作在服装教学第一线,主要从事服装平面结构设计、服装立体裁剪、服饰配件设计、数字化服装技术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有基于知识的服装二维与三维转换技术的研究及服装结构、工艺设计与信息的数字化研究。主持并完成了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编著、编译服装专业教材近20本。主持设计的“服装平面结构设计多媒体课件”获教育部第四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大学组一等奖。主持设计的“服饰配件设计”网络课程,被上海市教委评为2004年度成人高校市级精品课程,著有《服装成衣工艺》等。
   荣誉及获奖情况:2004年,"服装平面结构设计多媒体课件",获教育部第四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大学组一等奖(最高奖);2004年,主持设计制作的"服饰配件设计"多媒体课程,被上海市教委评为2004年成人高校精品课程,市级;1998年 获东华大学"天祥教学奖";1990年 留学日本期间获"饭野晴夫奖学金"。

   章晴,女,曾下乡黑龙江省长水河农场八分场。现任上海国际商务与管理学院院长助理。
   赵中环,男,上海知青,1969年5月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30团(江川农场)二连。原任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副教授。
   他爱好多项体育运动,蓝球、排球、足球、乒乓球、游泳样样精通,他在三十团期间是历届的乒乓球男单冠军。他从二连调到武装连,又从武装连考入上海师范大学体育系,毕业后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任教,副教授职称。现已退休,但仍在该校返聘任职。在上海知青中依然是一位颇有凝聚力的中心人物。
   朱榄叶,女,1950年9月出生,上海外语学院附中学学生,上海知青,1968年参加工作。现为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国际经济法、世界贸易组织法和知识产权法的研究教学工作,兼任美国旧金山大学法学院、荷兰格罗宁根大学法学院等客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WTO争端解决机构专家组指示性名单成员,兼任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W TO副会长、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上海仲裁委员会仲裁员。曾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分别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和哈佛大学法学院进修。作为客座教授在美国、比利时、荷兰、澳大利亚、新加坡和香港等多所大学法学院讲授比较知识产权法、中国司法制度和经济法、国际贸易公法等课程。编著或参加编著有关专业书籍及发表论文若干。除教学科研外,参与过涉外经贸谈判和涉外经贸纠纷的解决。
   1968年-1973年,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八团(290农场),在农场学校任教师三年;1971年10月入党;1976年底,返城回到上海,进工厂工作;1977年高考,入复旦大学学习;1982年2月毕业分配到华东政法大学任教;1982年9月,被派到教育部在吉林大学举办的“经济法师资进修班”进修;1985年到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法律。2001年以来,发表论文27篇,出版专著、教材10本。由于她对WTO的研究,被中国政府推荐为WTO争端解决专家。2007年底,她查出身患癌症,手术后经化疗、放疗,仅休息了一个学期就又回到讲台。
   著有《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贸易纠纷案例评析》、《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和《论WTO争端解决报告的效力》等专著。担任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和上海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上海市著名商标评审委员会委员。曾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全国司法行政系统英雄模范称号等荣誉,是30年来一直奋战在教育第一线的“战士”。
   朱榄叶老师从教30年来,为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讲授知识产权法、WTO法律制度等十余门课程,受到学生好评。自2001年以来,平均课时达到要求的120%。
朱榄叶老师曾经两次到美国进修,熟悉英美等国家的法律,又熟练掌握了英语,曾有多次机会到高薪单位去工作,但她都没有动心,而是坚持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工作在教书育人第一线。
   朱榄叶老师把她的全部精力和知识都贡献在了华东政法大学的法学教育岗位。她先后为本科生讲授过国际经济法、知识产权法、反倾销法、外国合同法、外国侵权法等十余门课程,为研究生讲授过知识产权法、世界贸易组织的法律制度和专业外语等课程。有一段时间,她心脏不太好,发病时就靠吃药坚持工作,却从未因病缺过一节课。
朱榄叶老师不仅为法学教育倾注了一腔热情,还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凝聚了更多的党员和群众,赢得了同志们的尊重。1995年,作为当时学校国际法系的副主任和党总支委员,她和系主任曹建明教授及总支其他同志一起抓凝聚力工程建设,使国际法系党总支成为当年上海市委组织部凝聚力工程的典型,还获得中央组织部“全国优秀基层党组织”的荣誉称号。
   朱榄叶老师始终把教书育人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关心学生在政治、品行和学业上的成长。作为一个有30年教龄的老教师,她的讲课在学生中享有盛名,但她坦言,直到现在每次上课前仍然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感觉,因此每次总会认真地重新备课,充实新的内容。“我所负责的学生的论文,我每一个字都会看,连标点符号的错误都要找出来。”30年的教龄,多少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生的论文要经她的手,每一篇论文又是多么庞大的文字总数。对其中每一个字、甚至标点都要过目,不难想象会是一项多么繁重的工作。30年,朱老师就是这样认真地守护着三尺讲台的神圣,传递着教育的伟大。讲台之于她,已有着生命的重量,“即使前一秒心里还有事情挂念或者烦闷,甚至生着病,一旦站在讲台上开始讲课,就什么都忘了,什么都好了,就像吃了兴奋剂一样。”也正是这样的责任感和进取心,让朱老师在这个岗位上做出了一系列不平凡的业绩,收获的不仅是满满的荣誉,更是师生们的敬重,她的讲课受到学生的好评,连续多年被学生评为“我心目中的十佳教师”之一。
   朱榄叶老师认为,作为教师只有通过得当的教学方法才能将自身所知倾囊相授,“案例教学法”便是她在这方面的实践成果。她结合在国外学习的心得及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以理论讲解为基础,以40%的课堂讨论为辅助的教学方式,新颖的授课方式大大提高了听课效率,改变了过去文科学生“上课不听没关系,考前背书照样过”的观念。1998年,她的“案例教学法”获得上海市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曾获得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和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21-1-18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范兄辛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范学新 发表于 2021-1-18 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21-1-18 11:17
范兄辛苦了..........................

谢谢新植兄慰问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雁 发表于 2021-1-18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知青同样人才济济……愿我们知青晚年快乐每一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范学新 发表于 2021-1-18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雁 发表于 2021-1-18 19:10
上海知青同样人才济济……愿我们知青晚年快乐每一天!

是啊,各地知青各有所长,才华横溢,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4-6-16 21: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