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8218|回复: 6

“北大荒知青风采”系列(二十五) 大学堂里的教授们(北京)

[复制链接]
范学新 发表于 2021-1-10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范学新 于 2021-1-10 11:38 编辑

“北大荒知青风采”系列(二十五)
    大学堂里的教授们(北京)

   “文革”后期,大批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来到了农村的广阔天地。文革结束后,各条战线都进入恢复时期。为了迅速恢复教育秩序,一大批老高中的知青被抽调回城短期培训后充实到中小学教师队伍;1970年后采取推荐、考试等方式招收了一批工农兵学员;1977、78年恢复高考,又有一批知青步入高等院校。毕业后,相当一批人出类拔萃,留校执教,有的继续考研、出国深造,有的成为博导、教授,有的成为个重点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有的成为国家各名牌大学的校长书记、掌门人,桃李满天下,为中国教育事业的恢复、发展、振兴做出了卓越的、不可磨灭、不可替代的贡献。在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一大批北大荒知青成为大学堂里的教授、学者,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由于教育界的两院院士、大学校长书记们、清华北大的教授们等已独立成篇,在这里就不再列入。
   由于大学堂里的教授们人才济济,数量众多,只好按京津沪黑和其它分篇编辑。这一篇为北京篇。
   陈元芊,女,1949年10月出生,北京知青,1969年参加工作。大专学历,经济师。现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央团校)专职工会主席。(厅级待遇),第十三、十四届团中央委员。
   1969年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13团(延军农场)4连,曾任12连副指导员、13团副政委、二师常委;
   后调回北京从事共青团工作。曾任团中央直属机关党委办公室副主任,团中央组织部干部一处处长,中国青年旅行社总社党委书记、常务副总经理,中国青旅集团上海企业发展公司董事长、中青旅集团副董事长,中国妇女旅游协会副会长、全国青联副秘书长、中青旅集团党委书记。
   2005年12月至2009年12月,担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央团校)专职工会主席。
   程恩富,男,汉族,1950年7月6日出生于上海,上海知青。复旦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首批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成员兼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科院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1969年3月,下乡到黑龙江省七星泡农场七分场。在农场,他一边进行体力劳动,一边组织上海知青成立业余读书小组,学习《共产党员宣言》、《国家与革命》等马列主义著作。曾担任分场场部青年工作的专职干事。
   1972年4月—1989年3月,在复旦大学读本科和硕士学位,并留校在经济系任教;1989年4月--2005年10月,调往上海财经大学工作。在上海财经大学的十几年里,程恩富出版的著作有十几本,主编的与合著的有十几本,文章也发表了300多篇左右。并在这一时期,程恩富发起创立海派经济学。2005年10月至今,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工作,先后担任常务副院长和院长;在这一段研究中,程恩富建立了“马学为体,西学为用,国学为根”的学术处理方法论和思想原则。2006年被评为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担任学部主席团成员兼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主任。
   担任全球学术团体——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会长、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会长和全国经济规律研究会会长;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国家和教育部的社科基金与社科奖的评委、国务院学位办学科评议组成员;俄罗斯彼得堡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10多所高校的荣誉或客座教授;主编五份重要学术期刊在中国和英国出版。
   主要从事中外马克思主义及其经济学、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理论、外国经济理论、文化经济学等的教学和研究。具有系统独特的经济学理论、方法和政策主张,被学术界公认为“海派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生产力研究》、《经济经纬》)、“我国第四代经济学人的代表之一”(《当代经济研究》)、“创新马克思主义学派领军人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批判与创新》)以及“改革以来新一代的中青年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
   龚亚夫,男,1953年生于北京。北京知青,1969年参加工作。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全国政协第九、十、十一届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人民教育出版社英语室主任,编审;担任教育部教师发展课程资源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基础教育英语教学评估研究项目”专家组组长。
   1969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六团(二龙山农场),拖拉机手;1974年被推荐入首都师范大学英语系的学系习;1977年大学毕业被分配至京郊房山的北庄中学任教;1979年,北京海淀教师进修学校担任教研员;1988年,全国首次推出职称评定考试,从一级至高级共分四个级别,龚亚夫凭借丰厚的教研成果被破格提升为高级教师,连跳二级,在当时的北京英语教师中这是唯一一例。1986年,参加中美教师交流项目,在威斯康辛州私立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教学体验。教课任务极具挑战性——给美国高中学生上英语课;1991年,调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工作,主要负责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学和外国语学校的相关管理和监督工作;1991年7月,被教育部选派再次来到美国,参加美国学课程的学习。在美的一个半月时间里,龚亚夫每到一个城市,便在当地的著名大学听教授讲解有关美国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情况;1993年,由教育部调往人民教育出版社外语室工作;1998年,出任人教社外语室主任。在任期间,他提出“多层次、多起点、多途径、多媒体”的教材编写思路,坚持教材要适应不同地区的需求。自80年代末参加人教社教材编写以来,龚亚夫参与组织编写和主编的教材达十套之多。1998年,被加拿大约克大学录取,成为教育系语言、文化、教学专业研究生,并获得全额奖学金。毕业后获得教育硕士学位。
   龚亚夫长期从事基础英语教育研究工作,在中学任教并担任英语教研员多年。参加教育部现行《高中英语教学大纲》的制作工作,现为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参与编写、改编和主编多套中小学英语教材,提出了“多起点、多层次、多途径、多媒体”的教材编写思路。多年参与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及继续教育工作,曾负责教育部园丁工程骨干英语教师国家级培训北京培训基地的工作。除教学研究,编写工作外,还主编,改编多套大型电视英语教学片,其中较有影响的有《走遍美国》,《澳洲之旅》,《TPR儿童英语》等,并发表有《任务型语言教学》、《语言教学评估──行为表现评价与学习档案》、《中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和技巧》等有关英语教育,测量评估等方面的文章几十篇,以及英语教材,英语学习方法等各类图书。研究领域包括:第二语言和外语习得研究、交际语言教学、英语课程设计、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评价、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等。现担任的社会职务还有:民盟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外语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从师范院校的学生,到普通的中学教师、再到培训教师的教研员以至如今人民教育出版社外语分社社长,龚亚夫蹈光养晦,厚积薄发。而这正是日本围棋大师高川格所说的“流水不争先”的最高境界:下棋如行云流水,动静之间,不急不躁,心平气和。等到棋至中盘,流水汇集之势逐渐体现,棋中的浑厚力量厚积薄发,便可奠定胜局。人生如棋,棋如人生。

   陈力丹,男,汉族,1951年2月生,籍贯江苏省通州市。北京知青。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新闻学研究室主任;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责任教授、传播学方向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站长、《国际新闻界》月刊主编、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传播所所长、新闻史教研室主任。
   1968年7月-1973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八团(290农场)二营15连场院班,当过农工、汽车学员、团报道组组员和组长、统计员等;1973年-1976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工农兵学员”;1976年-1978年,《光明日报》编辑;1978年-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研究生,师从温济泽教授,获文学硕士学位;1981年-2003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工作;1982年起为助理研究员;1985年-1988年为新闻理论研究室副主任(主持工作);1987年起为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1988年起为新闻理论研究室主任(1995年该室与报刊史室合并,调整为"新闻学研究室");1993年晋升为研究员;1994年起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高级职称评定委员;1998年担任博士生导师,后任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新闻学研究室主任;研究生院新闻系学位委员。2003年至今,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工作。
主要兼职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市社会科学学位委员,郑州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大学、上海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兼职教授等。
   邓建新,男,北京知青,曾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12团(名山农场)6连。中共党员,教授,现任北京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院长。
  1996年MBA毕业;2006年5月—2008年4月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副院长;2006年 5月—2006年11月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党组负责人;2006年11月—2008年4月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党委书记;2014年,北京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院长。
file:///C:/Users/fxx/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1.gif
   马中,男,1954年生,1969届北京市第五中学毕业,北京知青。水业专家,现任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9年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6师23团反修营(前锋农场)5连,任农工和卫生员;1973年返城;1974-1977年,洛阳农业机械学院,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工学学士;1978-1987年,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助教;1986-1988年,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专业经济学硕士;1987-1992年,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讲师;1991-1995年,美国未来资源研究所访问学者;1995年,英国伦敦经济学院访问学者;1992-1996年,中国人民大学环境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1996-1999年,中国人民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经济学博士;1996-2001年,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副主任;1996-2001年,中国人民大学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2001-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2006年-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教授。
奖励与荣誉称号:1998,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第一批入选者;199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国家级;
   获奖项目:《中国排污收费制度及其实施研究》;2004,北京市教育委员会,2004年度北京高等学校市级精品课程,省级;《环境与资源经济学》课程,本人任课程负责人,2008.11,中国人民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课程建设,本人任项目负责人;2010,中宣部、全国人大环资委、全国政协人资环委、环境保护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共青团中央等七部委,“2009绿色中国年度人物”;2011,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2011年度“太平洋领袖学者(Pacific Leadership Fellow)。

file:///C:/Users/fxx/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3.jpg
   高钢,男,1953年11月出生,北京知青,1969年参加工作。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 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北京网络媒体协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
   1969年下乡黑龙江建设兵团;1973-1976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本科生;1976-1984任北京日报社记者,从事高等院校和科技领域的新闻报道;1984-1987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新闻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1988-1989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新闻系 访问学者研究深度报道;1987-1993任邓朴方先生主办的《三月风》杂志专职记者,从事中国社会问题背景新闻采写和选题策划;1992年起作为有特殊贡献的专家享受中国政府特殊津贴;1994-1995任美国《新大陆》报主笔记者和美国《中国导报》主笔记者,从事中国新闻背景分析;1996-2001先后任《华声月报》社记者、社长助理、《华声报》电子版主编、《华声月报》社副总编辑、从事中国背景新闻采写和选题策划,领导创办和经营《华声报》电子版;2001-2003 《华声报》总编辑,领导创办和经营国家级侨务网站——中国侨网;2003.9-今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1年获中国新闻奖。1983年获北京市优秀新闻奖。1984年获北京市优秀新闻奖。
1992年被评为有特殊贡献专家,终生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88年获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桑市美中友协奖。1983年和1984年连续两次获”北京市新闻奖”。1981年以来先后获”中国新闻奖”、各种专业新闻奖及图书奖。

   高翠兰,女,汉族。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国际商学院党总支书记、国际商学院副院长、高级项目顾问。
   1969.8-1972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独立三团(红色草原牧场)一营二连;1972-1976 北京大学生物化学专业;1976-1983 现首都医科大学教师 1983-1999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辅导员、党总支副书记、书记;1995-1996日本足羽高校 汉语老师 ;1999-至今国际商学院党总支书记;2004.6.7-2004.6.17访问香港四所大学;2006.5.15-2006.5.30 率大学生团访问新加坡四所大学;2009.7.3-2009.1.8 赴英国斯坦福夏大学学习访问;2011.7.20-2011.8.7率大学生团访问台湾11所大学;2012.9.30-2012.10.9率国商团访问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商学院;
   荣誉称号:1993年北外优秀共产党员,1994年北京市德育工作先进个人,1996、1999年均获得华为奖教今2001、2006年北外优秀党务工作者,2008年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2009、2011北外引航奖,2012北外优秀党务工作者。

   马壮寰,男,1950年6月生于哈尔滨市。哈尔滨知青,曾下乡黑龙江省长水河农场八分场历任农场宣传队员、教师等。现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教授。
   1987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应用语言学研究生班。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招生办)任教,承担英语专业本科生教学。1991年—1992年,美国贝勒大学外语系交换教授;1995年至今,承担研究生教学;1997年硕士研究生导师;1998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原英语系)教授;2005年7月—9月, 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英语系访问学者;2010年1月—2月,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英语系访问学者。
   曾长期(1994-2009)担任本科高年级教研室或研究生教研室主任;曾担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现担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编委会”成员、“21世纪报”专家顾问团成员。英语学术带头人。现任“中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及“中国语言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理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基地”负责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语言符号学研究中心”(非实体)主任。
   多次获得学院学术奖励和先进教师称号;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师”(2004)、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学名师”(2008)、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优秀导师”(2008)等荣誉。 负责 “普通语言学导论”北京市精品课程建设项目,顺利结项。

   韩玉胜,男,1948年生,北京知青,曾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39团(云山农场),曾任团部中学老师,考上大学,毕业后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法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法学院图书馆常务馆长。兼任北京市怀柔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刑事执行法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犯罪与监狱学研究所副所长兼任中国监狱学会副会长。
   研究方向: 中国刑法、刑事执行法学、中国刑法学、刑事执行法学。
曾经被评为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北京市普法教育先进个人,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等。从事刑法学、刑事执行法学、监狱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撰写、主编、合著、参加编写的著作、教材50余部,在各类专业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荣誉奖励:《中国刑法解释》(与他人合著),获“司法部第二届全国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奖”一等奖;《财产罪比较研究》(独著),获司法部法学科研成果(著作类)三等奖(2002);《错误论》(独著),获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2001年);《经济犯罪新论》(与他人合著),分别获中国图书奖(2001年)和 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2001年);《刑罚通论》(与他人合著),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1998年);《刑法中错误论》(独著),获武汉大学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1997年)

    黄卫平,男,1951年6月出生于北京市,1958.9 - 1968.6 北京景山学校小学、中学学生,北京知青。现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1968.6 - 1978.10,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28团 (291农场) 九连, 农工、电工、司务长、文工团员;1978.10 - 1982.7,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世界经济专业,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2.9- 1985.7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世界经济专业,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导师:郭丁教授 硕士论文题目: 战后美国与拉丁美洲国家经济关系的新动向;1985.9 - 1988.7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 助教, 讲师, 教研室副主任;1985.11 - 1987.5,意大利经济发展研究院,发展经济学专业,获意大利发展经济学硕士学位;1988.7 -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经济系, 讲师;1988.7 - 1993.9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经济系副系主任, 系主任;1989.12-1993.6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经济系,副教授;1989.3 - 中美经济学教育交流委员会执行主任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培训中心主任;1993.6-中国人民大学国际经济系,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在职研究生培训中心主任;1995.9 - 2000.12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经济系, 世界经济专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导师:吴大琨教授 博士论文题目:新国际经济关系与中国面临的外部经济环境 。1998.3- 2002.3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社会兼职:1998-2003 教育部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998- 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委员会委员;1999- 2002 教育部职称评定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999.9-2002.2 国务院体改办研究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2000.1-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会(国际片)委员;2000.6-贵州省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999.7- 中国社科院美国所学术、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1999.12-2003.1 中国社科院亚太所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1999.12-2001.1 中国社科院日本所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2002.6- 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2006.5- 中国人民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1988.10 -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 常务理事;1990.5 - 中华西方经济学说研究会理事;1995.5 - 中国欧洲联盟研究会理事;1996.3 - 北京经济学总会理事;1998.5- 中国美国经济学会常务理事;1998.7- 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理事;2000.12-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常务理事;2000.7- 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理事;1989.10 - 意大利东方大学客座教授;1993.4 - 江苏亚欧区域经济研究所特邀研究员;1995.1 -5 美国迪根森学院客座教授;1996 - 河南财经学院 兼职教授;1997- 南京经济学院 兼职教授;1998- 中国金融学院 兼职教授;1998- 南京审计学院 兼职教授 1998 - 黑龙江商学院 兼职教授;1998- 燕山大学兼职教授;1999- 贵州财经学院兼职教授;2004- 河北经贸大学兼职教授;2000- 意大利那波里第二大学客座教授;2006- 云南财经大学兼职教授;2006- 武警四川指挥学院兼职教授;1996 -1998 亚洲银行项目中国顾问;1997 - 2002 北京市政府顾问团顾问;1997 - 美国富布赖特学者评审委员会中方评委;1997 - 中国学术季刊评审;1997.4 美国丹佛大学商学院职称晋升委员会海外评委;1993.9 - 美国罗兰集团公司金融顾问;1995.6 - 中网信息公司总裁顾问;1996.10-1997.11 美国信安金融保险集团北京代表处顾问;1995.9 - PECC金融市场发展中国委员会委员;2001.11- 太平洋经济合作委员会(PECC)国际顾问组成员;2006- 太平洋经济合作委员会中国委员会委员。
   重要荣誉和称号:大学本科期间被评为中国人民大学校级三好学生;1989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1991年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论文奖.;1992年被评授予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三次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吴大琨主编、本人为副主编之一的<<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获北京市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3年获北京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与他人共获);1994年参加撰写的<<世界经济运行机制>> (朱立南主编)获北京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参加撰写的<<当代资本主义>>(吴大锟主编)获一等奖;1995年参加撰写的<<当代资本主义>> (吴大琨主编)获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国家特殊津贴获得者,北京市跨世纪百人工程成员;1996年为副主编<<发展经济学>>(陶文达教授主编)获国家教育委员会优秀教材二等奖;2000年 对外经贸部优秀成果三等奖《走向全球化》,与人共获;2006年 北京市名师奖,北京市社科优秀奖。
   杨志,女,1952年生于天津,北京知青。现任中国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负责人,中国人民大学风险资本与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共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专家,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常务理事、副总干事,全国综合大学《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基本建设优化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生态经济教育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理事,中关村数字视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副理事长,北京理工大学兼职教授。
   1969年春天,下乡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兵一师三团(红色边疆农场),在那里一干十年;1976年10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79年,进入华东石油学院师资班政治经济学专业学习,从那时起,她便深深迷上了马克思主义这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1985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在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孟氧教授的指导下攻读《资本论》专业的硕士学位,1988年硕士毕业并有幸成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资本论》的教员。1992年,她以不惑之龄毅然踏上追求真理的新征程,成为中国人民大学《资本论》专业的在职博士研究生。毕业之后担任了经济系党总支副书记,同时完成了《资本论》第一卷到第三卷的教学任务。2005年主动申请并被批准作为中组部第五批援疆干部到新疆财经学院去工作;2009年4月被学校派到苏州参加筹建国际学院工作,担任学院党委副书记兼任副院长。
   2004年,获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称号,2007年,她被北京市委教育工委授予“孟二冬式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同年,她还荣获“第五届吴玉章优秀教学奖”。2010年7月,当选北京市“群众心目中的好党员”。
   周孝正,1947年7月出生于北京,北京市人,1966年“老三届”高中毕业。北京知青、196年参加工作。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教授,我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学者。
   1966年毕业后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20团(852农场);1976年返城回北京;1978年考入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1982年春季毕业,开始在中学教书;1988年至2007年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2007年退休。
   2008年以来,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以及暨南大学(珠海校区)等国内多所知名大学从事社会学讲座等学术交流活动,凭借对社会学的独到认知,深厚的学术功底,幽默诙谐的“京味儿”及依据列举的可靠性而为广大师生所推崇,成为国内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及革新思想的优秀社会学学者。讲授“当今中国社会和社会问题”和“人口社会学”等课程,进行人口、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他关于《中国社会和社会问题》的演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何家弘,男,满族,1953年5月出生于北京市。北京知青。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中国行为法学会副会长。
   1969年10月5日年去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七团(赵光农场)18连,务农8年;1975年起,历时两年完成了一部2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书名为《当红霞洒满天空的时候》;1977年返回北京后当过两年建筑工人;1979-1983,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83-1986,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获法学硕士学位;1990年,美国西北大学,访问学者;1992-1993,美国西北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1996年评为教授;1996-1997,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1998年,法国埃克斯马赛大学,访问学者;获得博士生导师资格。
   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证据学研究所所长,曾经在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法学院做访问学者,在香港城市大学法学院任客座教授;1999年入选北京市“优秀中青年法学家”,2003年被国家授予“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2004年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2005年被评为“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何家弘在业余时间还为“普法”而撰写法学小说和推理小说,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创作的四部“犯罪悬疑小说”已经被翻译成法文在法国出版,并有一部被译成意大利文在意大利出版,颇受好评;英文译本也将由企鹅出版公司出版。《当红霞洒满天空的时候》已经演化为《X之罪》,于1994年出版。

   黄嘉树,男,1953年生于北京市,祖籍广东东莞。北京知青。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9年8月10日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五团(五大连池农场)加工连;1996年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评为国家跨世纪人才“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2001年9月获教育部和人事部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社会兼职:兼任国务院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政治学组成员,教育部政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副会长,中国政治学会理事,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学术委员、特邀研究员,全国台湾研究会常务理事、特邀研究员,国务院台办“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市台港澳交流促进会副会长。

   刘凤云, 女 , 哈尔滨市人,哈尔滨知青。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1978年初,作为高考制度恢复后的首批大学生,进入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1983年9月,又考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攻读中国古代史,研究方向为清史。在中国人民大学,先后于1986年7月获得历史学硕士学位,1991年2月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
   曾应邀到日本东海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作访问研究员,并进行合作研究。曾任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研究领域主要为:清代政治;明清城市;18-19世纪的中日都城比较等。
   主要学术著作有《清代三藩研究》、《吴三桂传》、《明清城市空间的文化探析》等,并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现主持承担北京社会科学十五研究项目《步入近代前夕的中日都城转型研究》(正在结项),并主持承担国家清史工程项目《传记康熙朝上》。

   潘绥铭,汉族, 1950年出生。东北师范大学毕业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所长,被誉为“中国性学第一人”。
   1968年下乡到黑龙江国营农场;1973年,离开黑龙江内蒙古。后到东北师大读研, 世界中世纪史专业;1984年毕业后,到中国人民大学当教师;1985年,他第一次开设了性社会学课。一时间,几乎成为人大爆炸新闻。1988年,他的第一本性学专著《神秘的圣火——性的社会学史》问世,到2000年时,已有《中国性现状》、《性,你真的懂了吗?》、《存在与荒谬——中国地下性产业考察》、《生存与体验》、《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性观念与性行为》等六本专著出版,另有《金西报告——人类男性性行为》等三本译著出炉。
   从1997年起,他多次只身闯入红灯区,与小姐们吃住一起,进行入住考察,出版研究中国地下性产业的专著《存在与荒谬》。2004年11月,潘绥铭在广东省科学馆作“21世纪中国的性问题”性学讲座, 为“一夜情”等最新性话语作注解;2010年,因项目经费使用问题,提前退休。
   出国经历:意大利罗马大学性意义的历史变迁研讨会,1990/10/13-23;美国密4/11/30-1995/6/25西根大学,访问学者,1993/6/13-9/20;英国威尔士大学,访问学者,美国匹斯堡美国性科学研究会,1996/5/1996-15;加拿大温哥华第四届世界艾滋病大会,1996/8/1-11;瑞士日内瓦第五届世界艾滋病大会,1998/6/28-7/6;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讲学,1998/10/11-11/13
   王旭晓,女,汉族, 1952年出生。浙江省宁波市人,宁波五中1967届初中毕业生,宁波知青。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高教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企业美育委员会主任,中华美学学会理事,北京市美学研究会会长。
   1969年5月-1977年12月,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21团(853农场)农工、教师、机关干部;1978年1月-1978年10月,浙江省绍兴地区印刷厂工人;1978年10月-1982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攻读本科学位;1982年7月-1987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助教;1983年12月-1988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导师马奇教授;1987年7月-1992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讲师;1992年7月-2000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美学硕士生导师。美学教研室主任(1995年-2001年),艺术教育教研室主任(1995年-1998年),系学术委员会委员(1996年-2000年) ,美学研究所党支部书记(1992年-1995年);2000年7月至今,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美学博士生导师。
   学术兼职与社会工作: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事、美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国际经济科技法律人才学会常务理事、企业审美文化委员会会长;北京市哲学会美学研究会会长;浙江大学人文旅游中心特约研究员;浙江大学亚太休闲教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特约教授。
   主要奖励 :中国人民大学2008十大教学标兵,2009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普及奖。

   易丹辉,女,1948年1月生,湖南汨罗人, 1966年北京第十二女子中学高中毕业,北京知青。原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8年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32团(北兴农场),曾任团宣传队员;1977年考入哈尔滨师范大学呼兰学院(原呼兰师专)数学专业;1981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专业;1984年12月留校任教;1990年10月被评为副教授;1995年6月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风险管理与保险、预测与决策。主要从事统计方法在经济、金融、保险、医疗、管理等领域应用的研究。出版多部专著,主持完成许多国家、部委、北京市及企业的重点项目项目。

   张鸣,男,浙江上虞人,1957年生,生长在北大荒。北大荒知青,随父母从佳木斯东北农垦总局搬到8511农场,做过农工,兽医。政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主任,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1978-1982,八一农垦大学农机专业毕业,留校任教马列教研室。1994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1996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初学农业机械,后涉历史,在吃粉笔灰之余,喜欢写点不伦不类的文字,有的被视为学术著作,有《共和中的帝制》、《武夫治国梦》、《乡土心路八十年》、《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等数种,还有一些算是历史文化随笔,有《直截了当的独白》、《关于两脚羊的故事》、《历史的坏脾气》、《历史的底稿》。2012年出版新作《重说中国近代史》,2014年出版《共和中的帝制》。
   兼任:北京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东方文化丛书中国文化编主编中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常务理事;《学人》杂志主编;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秘书长。

   张惟英,女,1949年4月生,江苏南京人,1968年参加工作。现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北京市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博士生导师、北京市政协常委。
   1968 年为东北农村插队知青;1972 年进工厂当工人;1978 年考入吉林大学;1982 年获哲学学士学位;1985 年获法学硕士学位。
   主要学术研究方向:当代政治体制比较研究、国外社会思潮研究等。主要讲授课程: “ 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 “ 美国政治经济 ” 、 “ 政治体制比较研究 ” 、 “ 当代国外社会思潮 ” 、 “ 国情研究 ” 、 “ 行政管理学 ” 等。主要著作:《政体比较研究》(专著)、《美国政治、经济与外交》(合著)《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合著)、《中国公务员管理实务》(合著)、《邓小平政治体制理论研究》(合著)。

   赵赜,男,汉族,北京汇文中学学生,北京知青,1968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19团(597农场)四营,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员。后来,调兵团直属26团(宝山农场)。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教授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传播心理学、新闻理论。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心理接触点、采访的最佳心理环境由于谋略记者与采访对象的非言语交流、记者的思维方式、采访提问的艺术及其心理效应《体育报道的采写》(《专业采访报道学》之第一章)人民大学出版社。

   周大计,女, 1953年生,北京知青,曾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六师60团(前进农场)三连七班,11连炊事班、团部机关食堂。法学硕士,台湾问题专家,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政治所教授。
   1983年2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第二分校;198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中共党史研究生班。曾执教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政治系。现任国际关系学院中国政治所教授,主要著作有《“一国两制”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
   张树义,男,1953年6月出生,籍贯:山西临县。北京知青。1969年参加工作。现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法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诉讼法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1969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五师49团(尖山农场);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分校法律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行政法学专业,获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至今。1987年起,任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行政法教研室主任;1992年评为副教授;1995年7月到1998年5月借调至新华社澳门分社,以中国法律专家身份进行澳门回归前法律制度与基本法的衔接以及法律本地化等研究工作;1997年评为教授;2002年评为博士生导师。
   兼任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领导小组专家组顾问;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专家咨询委员;宜昌市政府、广州市政府、沈阳市政法委法律顾问等职。曾参与《行政诉讼法》、《邮政法》、《房地产法》、《道路交通安全法》、《行政许可法》等多项国家立法工作。
   获奖情况:1994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2004年获中国政法大学十大名师奖2005年获法学院优秀教师奖;《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法学透视:行政法背景分析》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陆昕,男,1953年出生于北京,北京知青,1969年参加工作。现为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传统文化教研室主任。
   1969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七团(赵光农场);1975年病退返城回京,暂时没有工作,就开始从其祖父系统学习文史知识,这正是他日后能克承家学的重要基础;1978年考入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1982—1984在北京市政协工作;1984年——今在中国政法大学工作。
   藏书世家,祖孙三代都是北京琉璃厂的老客户,其祖父陆宗达(1905-1988),字颖明。浙江慈溪人,出生于北京。192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文系,留系任教。1931后,先后被聘为辅仁大学、中国大学、民国大学及女子文理学院的讲师和教授,解放后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会长。学术上以文献语言学为研究方向,是“章(太炎)、黄(侃)学派”的主要继承人和发展者。

   何佰洲,男,1956年6月出生于呼兰,满族,黑龙江省哈尔滨人,哈尔滨知青。中共党员,哈尔滨建筑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毕业,北京建筑大学工程法律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执业律师。现任北京建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工程法律研究所所长。
   1978.09~1982.07 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2.07~1985.09 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助教;1985.09~1987.07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专业,获法学学士学位。1987.07~2000.06 哈尔滨建筑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教研室主任;2000.06~2001.09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研室主任;2001.09~2006.06 东北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工程法律研究所所长;2006.06~至今北京建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工程法律研究所所长。
将建设工程与法律有机地结合,率先在高等院校开设工程法律课程,为建设工程法律学科的建立与完善奠定了基础,形成了独具特色、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建设工程法律及合同管理研究方向,使工程管理专业的基础支撑由技术、经济与管理升级为技术、经济、管理、法律,为我国工程管理学科建设及专业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支柱条件。
主要科研成果: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建设部、中国投资学会重点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22项;参加《建筑法》、《房地产法》、《城乡规划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合同示范文本》等法律法规与合同示范文本的起草与论证;编著、主编、主审统编教材20余部,其中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论著3部,获得省部级奖4项。
   社会兼职:兼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东北财经大学教授;《建筑经济》、《工程管理学报》、《建造师》杂志编委;建筑经济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业协会常务理事;建设部全国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

   杨一平,男,初中毕业,北京知青。现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信息系统管理、信息化评价与质量控制研究,出版了《现代软件工程技术与CMM的融合》等多部专著,在学术科研方面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多个项目和奖励,201 3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1969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21团(853农场),历时五年。曾在珍宝岛战斗中参加民兵担架营荣立二等功。1974年,返城成为北京光学仪器厂的一名钳工,在短短的时间里就学会了看图纸,拿得起最难的技术活,很快成长为工厂骨干,屡屡是技术竞赛的不二人选。1977年,高考入华中科技大学;
   毕业后,来到了当时的北京经济学院经济数学系,成为了一名大学教师。
现为首经贸信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及博士生导师,出版《现代软件工程技术与CMM的融合》等4部专著,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992年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03年获北京市“教育创新工程”标兵,2005-2008年获北京市创新人才资助,2013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2009年获“首经贸师德标兵”荣誉称号,2011年获首经贸教学名师奖。研究领域:信息系统管理、信息化评价与质量控制。

   王军,男,1954年生于天津,祖籍河北乐亭,北京知青。现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院长,我国著名法学家和法学教育家。
   1969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六团(二龙山农场)务农,历任牧羊排副排长、马车排”副排长、知青食堂司务长、“千头猪场”的场长,度过了8年的光景。1977年返城回到北京,曾经想过研究养猪,甚至在北京养猪研究所打了一段时间的工。1979年至1983年,他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第二分校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3年至1986年,他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获法学硕士学位;1999年至2006年,他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国际法学博士学位。1991年至1992年,在美国洛杉矶LoyolaLaw School进修;2004年至2005年,作为中美政府富布赖特项目访问学者在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进修。
   社会兼职:2011年12月起担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和金融法律研究所所长。2011年11月起担任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涉外人才与国际合作工作组”牵头人。2011年11月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国法学教育研究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201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聘为全国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2010年起担任国泰基金独立董事。2010年起担任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仲裁员。2008年12月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法学组成员。2007年被聘为商务部中国企业境外商务投诉服务中心法律顾问。2005年5月被聘为“中国法学会国际经济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2005年5月被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聘为“学术调研顾问”。2004年8月被聘为“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任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资深仲裁员。任北京、厦门和大连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在中国现行《合同法》和《侵权法》起草的过程中,参与起草工作,作为核心专家提供咨询意见,有许多重要建议得到了采纳。

   荣真,男,1954年2月出生,北京知青,1969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北京市朝阳区第十四届人大代表。历任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历史文化系教授、人文与行政学院副院长等职。
   1969年5月—1978年9月,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15团(宝泉岭农场),其间在连子弟学校教书。1979年9月—1983年7月,就读于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史专业,大学本科。1983年8月至今,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工作。曾先后任人文科学系史地教研室主任、中共党史教研室主任等职。1999年9月,任人文科学系副主任(主持工作)。2001年3月,任人文与行政学院副院长,先主抓科研,后主管教学和本科评建工作。2006年1月,辞去原人文与行政学院副院长之职,在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历史文化系任教。1999年9月至今,先后任人文科学系、人文与行政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党总支委员。1990年晋升讲师职称。1993年晋升副教授职称。1998年晋升教授职称。1999年起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至今。
   主要成就和社会影响:担任系、学院领导职务多年,对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地完成了所分管的工作,为系、学院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2005年获对外经贸大学优秀本科教学管理工作者二等奖。荣真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办事能力,能热心为群众服务,帮助解决教职工的困难,平易近人,有较强的群众基础。荣真热爱教育事业,从教23年来,先后为本科生、留学生开设过中国文化专题、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传统宗教等10余门课程。他十分注重因材施教,教学中深入浅出,语言生动丰富,同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有很强的吸引力,深受学生的欢迎,多年来在学校的教学评估中都名列前茅。1991年获选中化杯经贸大学“十佳青年教师”。2002年获选校级本科优秀教师。
   荣真十分重视科研工作,成绩显著,先后出版过《汉武帝》、《老子素描——生存道上的思索》、《秦始皇嬴政》、《王莽》、《中国古代民间信仰研究——以三皇和城隍为中心》等学术专著,发表《清初顺治朝财政危机初探》、《城隍崇祀三题》、《关羽崇祀刍议》等学术论文若干。其中专著《汉武帝》先后获1991-1993年度经贸大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1994年北京市高校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中青年优秀成果奖。

   沈大庆,男,1950年4月出生,北京清华附中初中毕业生,北京知青,现任首都经贸大学统计学院数学教授。上海复旦大博士研究生毕业,统计学院教授。曾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统计学院应用数学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1968年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21团(853农场)六队曾任学校教师;1978年高考入大学,后来考入复旦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在首都经贸学院任教至今。
   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从事数学的教学工作28年。曾给本科生讲授微积分、线性代数、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概率论、实变函数、数学建模、离散数学、模糊数学、运筹学等课程。给研究生讲授经济博弈论、现代统计方法、计量经济学、经济数学模型、测度论等课程。
   发表论文十余篇、专著一部、教材三本、参与完成多项国家社科、省部级和校级科研项目。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全国数学建模比赛获奖。
主要社会兼职: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商业经济学会经济数学研究分会常务理事。

   刘仲文,女,汉族,1950年1月生,北京市人,祖籍山西太原。北京知青,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生导师,教授。
   曾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20团(852农场)3营 4连;1978年毕业于北京经济学院财政贸易系工业财务会计专业,研究生学历;1993年8月-1994年10月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作访问学者,专门研究国际会计、会计准则和人力资源会计等;1999年6月-2000年10月在澳大利亚墨尔本迪肯大学作为客座教授,进行国际会计准则和MPA-CPA国际职业会计硕士项目教学研究;2006年8月1-30日于加拿大温哥华西门菲沙大学进行CGA项目教学培训与研究。自1993年以来,多次赴英国、荷兰、意大利、澳大利亚、加拿大、土耳其、香港、台湾等地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并担任国际会议分会场主持人和论文评论人。
   主要科研成果:编著20余部书籍(200余万字),其中专著《人力资源会计》荣获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会计理论与会计准则问题研究》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优秀著作三等奖;主编《中外合资企业会计》获北京经济学院优秀著作二等奖。发表《以生产者剩余为基础的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模式》(中国会计学会优秀论文三等奖)等论文70余篇(权威及核心刊物50余篇,英文论文4篇)。
   主要社会兼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北京市国家采购项目评审专家、北京市会计学会理事、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兼职教授、山东经济学院兼职教授、“会计研究”杂志特约编辑、“财务与会计”杂志优秀通讯员、中国会计学会会员、中国审计学会会员、全英会计学会会员、全欧会计学会会员。
   曾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优秀教师。

   张为民,男,1950年3月28日生,原籍河北新乐县,北京知青,1967年参加工作。原任首都经贸大学教授。
   1967年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37团(856农场)10连;1977年5月由黑龙江转插到河北固安县;1978年1月28日返城回京。现任首都经贸大学教授。
   田小波,女,汉族,1952年1月出生在上海,籍贯湖南,北京知青,1967年12月9日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六师25团(七星农场)18连、39连,当过连队文书、出纳和统计, 1973年8月回北京,终成“工农兵大学生”。毕业后从事科研、情报与编辑工作,曾任首都经贸大学《人口与经济》编辑部主任,副编审。2007年4月退休。

   杨东平,男,1949年9月28日出生于山东曲阜,1969年毕业于上海市上海中学。上海知青。现为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主任,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著名教育和文化学者。
   1969年4月下乡赴黑龙江省德都县(现五大连池市)太平公社当了三年农民;1972-1975年,在北京工业学院自动控制系学习,毕业后留校;1976-1983年,任北京工业学院自动控制系教师;1983-1993年,在北京理工大学机关工作,历任校长办公室秘书、副主任,党委宣传部部长,政策研究室工作人员;1993年至今,在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工作;1994年任副研究员;1998年起招收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1999年评为研究员;2002年成为“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2005年转为教授。
   兼职: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民间环境组织自然之友副会长;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理事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现代化理论、教育公平、教育公共政策等,曾任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总策划。关注中国教育改革、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传统文化继承和改造、教育公平等问题并参与实际行动。

   王富耻,男, 1948年11月生。曾下乡黑龙江省永丰农场二连知青,现任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理学与材料学部主任。
   1973.1-1977.1,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现燕山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学习;1978-1985,哈尔滨工业大学热处理教研室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1982.9-1985.9,哈尔滨工业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获硕士学位;1986至今,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工作;1987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95年晋升教授;1996.10-2002.7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院长;2001年聘为博士导师;2002.8-2006.6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2010年受聘“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所在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主要研究方向为毁伤与防护材料、表面工程。承担国防973计划项目、原国防科工委配套项目、先进工业技术项目、总装预研重点项目、重点基金项目等。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排名第1)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被SCI和EI收录2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出版专著1本。
   指导博士研究生毕业40余人,出版教材《材料现代分析测试方法》获得北京市精品教材奖。
   目前,担任冲击环境材料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毁伤与防护材料”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国防973计划项目技术首席科学家,首批入选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担任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13年)编制工作组专家,《兵工学报》、《热喷涂技术》编委。
   所获荣誉:北京理工大学十五、十一五科研先进个人;1995年,北京市优秀教师;2001年,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2007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国防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2009年,热防护涂层材料及应用,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0年,新型钨合金材料研究,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特种环境材料的模拟表征与优化设计,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年,北京市教育先锋号负责人;
   王教授长期从事军用金属材料和工艺研究,是我国该领域的著名学者。在大学精神的指引下,他追求和探索客观真理,对待学术一丝不苟,对待工作踏实认真。近年来,他领导团队在新型穿甲材料、耐高温涂层工艺等方面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解决了武器装备研制中的难题,连续两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他因高尚的师德和突出的业绩当选为北京市优秀党员、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他带领的团队获得了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北京市教育先锋等称号。尤为难得的是,今年他领导的实验室被国家批准为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实现了在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上的重大突破。
俞为民,男,上海知青,曾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六师60团(前进农场)。现任北京理工大学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导弹专家。

   何璋,男,曾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39团(云山农场)10 连知青。教授,四川大学世界经济硕士,现任燕京理工学院管理学院院长。
   1987-1988年赴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曾参与国家“八五”和“九五”重点课题,《国际金融》获北京社科成果二等奖。发表各种文章40篇,著作、教材和译著30本。曾获内蒙古大学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奖,北京师范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北京师范大学师德先进个人。2008年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2009年河北省优秀教师。
   侯且岸,男,祖籍山西平遥,1953年10月生于北京。北京知青,曾下乡黑龙江省山河农场。现任北京行政学院教授、研究生部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国外现代中国学研究中心主任,首都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在国内开创系统的、跨学科的美国现代中国学研究和毛泽东、毛泽东思想研究得到学术界同行的公认。
   1994年6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法律与政治研究所,获法学博士学位;1997年3月-1999年6月,在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中国思想史博士后;2002年始,在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担任博士研究生导师。
   社会兼职:北京行政学院教授、北京市社科联党建教研基地首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国外现代中国学研究中心主任;首都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对外关系史学会理事;中国中共党史学会理事;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常务委员;北京大钊学社社长;北京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北京党建研究基地特邀研究员;首都社会发展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共北京市委讲师团特约报告人;《百年潮》编委;《党史研究与教学》编委;《北京党史》顾问。
   纪永先,男,汉族,1960年6月生,山东青岛人,黑龙江省云山农场北大荒知青,现任北京科技大学管庄校区党委书记,硕士研究生,副教授。
   1976年-1978年,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三十九团(云山农场)机修厂工作; 1978年-1982年,在鞍山钢铁学院炼钢专业进行本科学习; 1982年-1983年,任包头钢铁公司炼钢厂工技术员,助工; 1983年-1986年,在北京科技大学钢铁冶金专业学习,获工学硕士学位; 198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6年-1998年,历任北京科技大学管庄校区管理工程系教研室主任、教务处副处长、处长; 1998年-2007年,任北京科技大学管庄校区副院长兼中日经济技术学院及职业技术学院副院; 2005年-2007年,兼任北京科技大学管庄校区党委副书记; 2007年11月,任北京科技大学管庄校区党委书记。

   武伯欣,男,汉族,1952年10月25日生,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人,北京知青,1969年参加工作。公安部全国公安科技先进个人,研究生导师。疑难案侦查、审讯专家,犯罪心理分析、心理测试技术专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甘肃政法学院特聘教授,深圳市人民警察学校特聘教授。
   1969年下乡到黑龙江省山河农场,并被分配到职工子弟学校当老师;1978年高考进入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四年本科过后,他成为了中国第一代心理学家杨清教授的研究生;1985年分配到公安部直属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心理教研室任教;1996年全国公安科技大会授予全国公安科技先进个人称号;1998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在公安大学设立全国第一个“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研究生点,武伯欣担任导师组组长。
   武伯欣教授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学及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研究,在犯罪心理学及犯罪心理测试技术领域卓有建树和造诣,是我国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著名学者和专家。二十多年来,武伯欣教授将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司法实践,并在大量的侦审实践中,总结形成了一套独创的心理痕迹分析技术和综合测试方法,自主研创出心理学家视角的“四轮驱动侦查理论”,为全国各地实战部门的侦审工作提供了有效地指导和帮助,被侦查、审判一线的侦审人员所称道,被誉为中国测谎“神探”。
   2003年因病从公安大学退休。2005年被诊断罹患肝癌,实施了肝移植手术。
   滕星,男,汉族, 1953年12月29日生于辽宁鞍山市,浙江绍兴人,北京知青,1972年参加工作。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央民族大学乡土教材研究中心负责人,“985工程”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研究创新基地教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会长,国际教师教育协会(WFATE)常务理事,香港苗圃基金会顾问。
   1972年下乡黑龙江省嫩江,插过秧,烧过窑,当过会计、生产队长、拖拉机站长;1978-1982: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学士;1982-1987: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教研室,助教。1982年始在中央民族大学任教,历任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教育研究所所长,《民族教育研究》主编。1983-1984:中央民族学院高级英语培训班学习,结业;1985-1987: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硕士研究生,教育学硕士;1987-1992: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教研室,讲师;1988-1989:中央民族大学外语系托福英语班,结业;1991-1992:美国夏威夷大学中国问题研究中心,访问学者;1992-1999: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3-1994: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学院国家教委出国人员培训部,英语培训;1993-1998: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教育人类学在职博士候选人,博士;1994-1995:美国加州伯克力大学人类学系,进修教育人类学博士课程;1996.5-1996.6:国家新闻出版署“总编业务培训班”,进修;1999至今: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2012年5月,当选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曾受聘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英国海外发展部、美国福特基金会、日本文部省等国际组织,担任项目负责人、专家或顾问;并主持和参与国内外10余项重要教育课题研究工作;曾获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研究基金;曾任美国加州伯克力大学人类学系客座教授,并经常应邀赴美国、日本、香港、台湾等地讲学或参加学术会议 。
   滕星教授是最早将教育人类学理论引入中国的大陆学者之一,多年来他致力于教育人类学理论。滕星教授著述甚丰,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迄今已发表论文9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30余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撰写的《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是教育人类学的一部力作,获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和国家图书奖二等奖。《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概论》荣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民族教育学通论》荣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是当今最为广泛引用的民族教育学类教材。2011年,他主编的《民族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荣获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曾获美国富布莱特(Fulbright)高级学者基金、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研究基金和“北京市高校青年学科带头人”荣誉称号。多次应邀赴美国、日本以及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大学和研究机构讲学及合作研究。主持国内外10余项教育与少数民族教育课题研究工作。学术专长领域为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教育、多元文化教育。曾获中央民族大学“十佳研究生导师”、北京市“教书育人标兵”和“首都劳动奖章”。

   金炳镐,男,朝鲜族,生于1950年2月,黑龙江省延寿县人。 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院长、马列主义学院院长,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1974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原中央民族学院政治系政治理论专业(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后获得法学硕士学位,哲学博士学位;2003年荣获教育部“国家级教学名师”,成为全国民族院校首位国家级教学名师;2004年3月—2010年11月任中央民族大学马列主义学院、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两个学院院长;2004年荣获首都“五一”劳动奖章,并被评为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他也是全国第一位民族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家民委决策咨询专家,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当代民族问题与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研究基地主任,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政策与法制研究基地主任,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关系专业委员会主席。
   在中央民族大学任教38年,1989年和1995年两次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 1993年被评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2002年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2003年被评为首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003年被评为首届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成为全国民族院校首位国家级教学名师,2004年获首都五一劳动奖章,2004年被评为首届国家民委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金炳镐主要从事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关系、民族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同时进行民族法学、民族社会学、民族人口学、朝鲜·韩国学等方面的研究。
   金炳镐参与创建全国第一个民族理论本科专业,创设几门民族理论专业主干课程;牵头申报并获得全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点,成为全国第一位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博士生导师。2003年,主讲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础》课程被评选为北京市级精品课程;2008年,主持和主讲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被评选为北京市级精品课程;2010年,主持和牵头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团队被评选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金炳镐组织编写全国民族院校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统编教材、全国民族预科统编教材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教材、北京市精品教材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通论、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民族理论基础“十一五”国家级重点教材、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港澳公务员培训教材以及民族理论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教材20多部。编写的教材多次获省部级奖:如,《民族理论通论》,1995年获第三届全国高校优秀教材(民族类)二等奖,2002年获北京市精品教材立项、2007年获国家“十一五”重点规划教材立项;《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通论》(主编),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民族关系理论通论》,2009年获北京市精品教材重点项目立项。
   金炳镐招收培养国内硕士、博士生和博士后130名、进修教师33名、外国籍硕士、博士生20名、外国籍高级研修生13名。
   金炳镐独撰、主编著作在国内出版70部、在国外出版著作2部;在国内发表论文500多篇、在国外发表论文30多篇。论著中获国家部委级、省市级奖22次(一等奖7次、二等奖8次、三等奖7次)。主要代表作有《民族理论通论》、《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通论》(主编)、《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与实践》(二人合著)、《民族关系理论通论》、《民族问题概论》、《中国民族理论百年发展》(主编)等。
   金炳镐参与组织全国性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学术讨论会31次,组织召开全国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学研讨会、培训班和研究生研讨会14次,组织召开国际会议4次。承担和主持国家省部级课题、日本和韩国等国际课题等35项。参加国际学术会议33次。 金炳镐被公认为是中国民族理论学科发展中的中青年学者杰出代表人物。

   王震亚,男,1948年生,北京四中高中二年毕业生,北京知青,1969年参加工作。原任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研究室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1969年8月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41团(855农场)11连,后调19连。他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中,画宣传画、黑板报,写诗作画,赢得大家的尊重。1976年困退返城回京,为北京市美术红灯厂画绢片一年。后经人介绍进北京焦化厂当化验水的临时工,每月30元的工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有可能转正的愿景让他无比珍惜,77年恢复高考,他三班倒,舍不得为复习功课耽误上班,四中高中的功底成就了他。1978年30岁参加高考进入首都师范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
   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出版了《台湾小说二十家》、《文学世界与代际关系》、《李清照》、《台港暨北美华文小说概论》、《当代北京话剧》等文学研究专著以及纪实文学《金秋的回眸》等。

   徐克强,男,1951年10月17日出生,北京知青,1968年参加工作。首都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数学资深教授。
   1968年7月至1975年8月,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2团20连机务排长;1978年9月至2013年1月,首都师范大学学习、任教,信息工程学院数学资深教授;
   主持完成《离散数学》、《信息技术导论》、《数值分析》、《教材教法》课程的建设工作,及其相应课程的网络教学系统。指导过20余届本科生教育实习和专业实习工作,担任过6届本科生的班主任,先后获得首都师大“红烛礼赞教书育人优秀教师”、“优秀主讲教师”、“优秀教育实习指导教师”、“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

   郑开义,男,北京知青,曾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五师55团(查哈阳农场)一营武装连、4营(原幸福之路)25连。现任首都师范大学首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培养基地负责人,教授。

   周一民,男,1951年生,籍贯北京,北京25中初三3班毕业生,北京知青,1968年参加工作。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话研究、现代汉语研究知名学者。
   1968年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32团(北兴农场)14连,后推荐工农兵学员到北师大,几年后读博留校,直至退休。 1978年中文系毕业,分配到另一所师范学院任教;1986年北京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92-1998曾任现代汉语教研室主任;
   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有《北京现代流行语》、《现代北京话研究》、(下编)、《时髦汉语》等著作。曾获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学奖。

   许惠英,女,北京知青。督导,硕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教授。
   1968年9月下乡呼伦贝尔盟阿荣旗格民公社;197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获英国南岸大学理学硕士学位。
   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论和德育学的教学与研究三十余年,著有《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的理论与操作》《人格教育论——青少年人格培养》。

   廖申白,男,汉族,1950年8月生于上海,江西省高安县(今高安市)人, 196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中初中部。北京知青。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全国伦理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伦理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价值理论研究室研究员、北京大学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中心研究员。
   1968-1978年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37团(856农场)工作;1979-1984年在北京图书馆工作;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函授专修科。同年毕业于北京市高教自学考试委员会英语基础科;1984-1987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攻读伦理学,导师罗国杰教授,1987年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1987年8月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伦理学研究室工作;1990-1991年赴美国哈佛大学访问;1996-1999年在职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外国哲学,导师王树人研究员,1999年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2000年9-12月赴英国牛津大学做短期研究;2001年7月到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工作,现任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全国伦理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伦理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价值理论研究室研究员、北京大学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中心研究员。
   王振亚,男,北京知青,曾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三团(红色边疆农场)13连。博士,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2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留校任教。1988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语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1991年到1999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语系任教。1993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晋升教授。1999年至今任北京语言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功能语言学、文化语言学,主讲的课程包括语言学概论、应用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语言测试、心理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研究设计与统计。
   获得2007年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奖、2008年北京市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作为课程负责人的“语言学导论”被评为2009年北京市精品课程。

   姚小平,男,1953年3月23日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平湖县乍浦镇,上海知青。无党派。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外语教学与研究》双月刊主编,《当代语言学》、《语言研究》、《语言科学》、《外语学刊》杂志编委,东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校兼职教授,沈阳师范大学、北外日本学研究中心客座教授。通晓多种语言,包括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日语、德语、希腊语、拉丁语。
   1960—1966,上海市虹口区溧阳路第四小学;1967—1969,上海市虹口区四平中学;1970.4—1978.1,黑龙江省黑河地区嫩江县红卫公社北江三队务农;1978.2—1982.1,黑龙江大学俄语系,俄罗斯语言文学专业学士;1982.2—1984.1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系语言学专业硕士;1984.12—,北京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研究所;1985.8—1986.9,德国科隆大学,自费修习德语等;1994.9—1995.9,德国明斯特大学,访问学者。
   九十年代中,姚小平到北外工作逾十年,终于有机会参评正教授。除开其他条件,还须通过一项第二外语笔试。因其本科学的是俄语,二外便考英语。考场在某阶梯教室,来参试者不少。可以带字典,不过姚颇有点自负,没有带。卷子是北外各系出的,那时候评定职称考外语,尚未推行国家考试。笔试的主要内容是英译汉,把一篇讲联合国组织机构的文章翻成中文。那篇东西很容易,半小时就译完。看看时间还早,便取过一份德语卷子,也是翻译,可是比英语卷子难得多,是一篇历史文章,记叙传教士来华事迹。做完德语卷子,又过去一小时,看几乎无人离场,就又领了一份法语卷子。仍是外译汉,也不甚难,讲八小时工作制的由来。半小时后,将将做完,未及细看,铃声已经响起。一周后师资科下发成绩,英、德、法语分别得95、90、84。

   许信玉 ,女,朝鲜族,1951年6月出生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牡丹江市知青。现任中国传媒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教授、现代电子设计方向硕士生导师、教研室主任、校长办公室主任等职务。
   1968年下乡黑龙江省北安农场;1974年被推荐上大学;1978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无线电系,留校任教信息研究所。
   近三十年来,许信玉老师一直在教学第一线从事教学研究工作,曾主讲过《电路分析》 (无答案)《网络分析》《信号与系统》 《电工技术》等多门通信、电信等专业的主干课程。每年都承担本科生毕业设计等教学工作,承担《课程内容与教育改革》、《电路分析》精品课程、《信号与系统》精品课程的建设等项目,还编写了《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等教材。
   获奖情况:2001年在教学基本功比赛中获信息工程学院一等奖,广播学院二等奖;《课程内容与教育改革》获2002年广电总局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广播学院教改二期工程重点项目《电路分析课件》2002年获优秀课件奖;2003年获信息工程学院“教师敬业奖”;《信号与系统》获北京广播学院第五届优秀教材、课件二等奖;2006年度获信息工程学院“视讯精英奖教金一等奖”
   许信玉老师在教书育人工作中成绩突出,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中国传媒大学十佳教师称号等称号。

   于  华,男,原名李佳,1957年生,呼兰二中1974年高中毕业,哈尔滨知青,1974年参加工作。清华大学毕业,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计算机应用技术,现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教育学院副院长。
   1974年先后在生产队务农、纺织厂及火柴厂务工。1977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198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85年公派留学日本,获得日本山梨大学硕士学位,后在日本公司从事精密模具设计开发。1989年回国后参与、负责哈尔滨工业大学最大国际合作项目—现代生产技术中心的筹建和运行,任中心副主任、主任。1991年评为副教授;1997年评为教授;2000年获哈工大机电控制专业博士学位。2001年初调入中国科学院大学(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3月—2015年6月任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及前身: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工程教育学院副院长、常务副院长、执行院长、院长等职务。开设工业工程、工程/项目管理等专业4门课程。
   主编、著3本专业书籍。承担国家“863”、“973”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及多项横向课题。发表论文50余篇。目前研究集中在决策支持理论与应用等方面。多次获校、院级优秀课程、科研成果曾获得航天部二等奖、3次被评为校级先进个人。
  
   李丹慧,女,汉族,1954年6月出生,北京13中1969届毕业生,北京知青。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研究员、《国际冷战史研究》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教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兼职教授.
   1969年8月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43团(兴凯湖农场)加工连;1970年底,离开黑龙江兵团当兵,在广州军区后勤十九分部工作。1978年,高考入湖南师范学院;1980年,转学到福建师范大学,1982年毕业;1984年转业,进了中华书局近代史编辑室。
   主要研究方向:冷战史,中苏关系,中越关系。其新著《无悔的分手——冷战与中苏同盟的命运(1960-1973)》将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 “近年来讲有《中苏关系史》等课程,发表中苏关系史、当代中国外交史和冷战史学术论文30余篇,并主编了《中国与印度支那战争》(2000年)、《北京与莫斯科:从联盟到对抗——中苏关系论文集》(2002年)等著作。

   章梓茂,男,汉族,1957年3月1日生于浙江省杭州市,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教授,力学学科博士生导师,现为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院长,致力于物理方面的学术研究。
   1978. 3——1982. 1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现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生;1982. 3——1985. 1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 硕士生;1986. 9——1990. 1 哈尔滨工业大学 博士生;1990. 1——1992. 3 北京交通大学 博士后研究人员;1992. 4——1994.12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系 副教授;1994.12—— 至今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6月入党;1995. 5——1998.7 北京交通大学教务处 副处长;1996. 9——2002.9 北京交通大学教师系列教授职称评审委员会 委员;1997. 4——1997.10 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工学院 高级访问学者;1998. 3——1998. 7 铁道部党校第十六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 学员;1998. 8——2000. 9 北京交通大学理学院 院长;1998. 9——2002. 9 北京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 委员、副主任;2000. 9——2003. 9 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院 常务副院长;2000. 9——2005. 5 北京交通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 委员、副主席;2003. 9——2007. 1 北京交通大学教务处 处长;2007. 2——2010.11 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 院长;2010.12—— 至今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
社会兼职:教育部第三、四、五届全国高等学校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赵成刚,男,汉族,1955年3月14日生于哈尔滨。北京交通大学岩土工程所教授。
1982年1月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获学士学位;1986年7月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91年2月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1-1993年6月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力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1993年6月至今北京交通大学土建学岩土所副研究员,教授,副所长,土力学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1999年9月至2000年3月美国孟菲斯大学访问教授;2002年10月至今北京交通大学岩土工程专业2级特聘教授。2003年至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理事。
   张有根,男,1953年3月生,虹口区海南中学学生,上海知青 ,1969年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六团六分场(北安农场)二连干过农工、炊事员等,1975年进入北京交通大学,毕业后留校曾任团委书记、教务处长等,现任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胜利,男,北大荒知青,遗传育种学博士,现任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中国奶业协会育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常务理事,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遗传育种学分会理事、养牛学分会常务理事,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牛马驼专业委员会委员,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奖励。
   1979年毕业于853农场六分场林源中学,同年考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并获得北京农业大学硕士学位;1997年获动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学位,调入北京奶牛中心,历任中心副主任、主任,并组建了“国家奶牛胚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任该中心主任;2010年,调到中国农业大学工作,现任动物科技学院遗传育种系教授,合作指导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主持和参加了国家、北京市和农业部多项科技项目科研课题,曾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国家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奖。在多家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三十余篇,主编和参编专著4部,获2项国家发明专利。
   2004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奖励。同时兼任国家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奶牛产业体系遗传育种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中国奶业协会育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牛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动物生物技术学分会常务理事及《中国乳业》等专业杂志编委。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后裔测定与遗传评估/功能研究室主任
   一直从事动物遗传育种和奶牛良种繁育方面的教学、科研及技术推广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动物数量遗传和奶牛育种技术。近年来主持和参加了“奶牛良种扩繁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种公牛分子选育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等多项国家科技部、农业部和北京市科研课题,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06年)、二等奖2项(2004年、2006年),农业部丰收奖三等奖1项(2010年)。

   张玮,男,河北北京中学1967届高中毕业生,北京知青,1969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9团(绥滨农场)。
   现任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专家组组长。九三学社社员,知青联盟顾问。

   常建民,男,汉族,1956年6月28日生,伊春知青。现任北京林业大学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林业大学木质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所长。
   1974-1978,黑龙江省带岭林业局知识青年;1978-1982,工学学士:热能工程,东北大学热能工程系。1982-1994,讲师,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工程系;1988-1991,工学硕士:热能工程,东北林业大学机械系;1991-1994,工学博士:木材科学与技术,东北林业大学林工系;1994-1996,博士后、副教授,哈尔滨建筑大学热能工程系;1996 年7 月1 日晋升教授;1996-1998,河北工业大学热能工程系教授;1999 年9 月1 日晋升为博士生导师;1999-2001,教授、博士生导师、木工系主任,北京林业大学工学院;2001-2002,高级访问学者,加拿大国家木材工业技术研究院;2002-2007,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北京林业大学材料学院;2007-至今,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林业大学材料学院;
   学术兼职:中国能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物质能技术开发中心理事,中国林产工业协会纤维板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生物质能专业委员会委员
研究领域:木质生物质能源与材料,热能工程,木材功能性改良。
   获奖情况:“优化技术在木材加工中的应用”项目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人造板用生物油基胶黏剂制备及应用关键技术”获北京林业大学科技发明二等奖。

   管仁福,男,克山县人,北大荒知青。现任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文系主任;江苏省美学学会会员,唐代文学研究会会员。
   1972年在黑龙江省北安县长水河农场总场子弟中学高中毕业;1973—1978年在黑龙江省北安县长水河农场十分场工作;1978年—1982年 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获文学学士学位;1982、7—1996、7黑龙江省克山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工作;1989年—1992年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获文学硕士学位;1996、8—至今中国矿业大学社科系、文法学院工作;2002年—2005年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获文学博士学位。
   获奖情况:1996年6月,被评为市级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2000年6月,被评为校级优秀共产党员;2002年9月,参与主编的《读书与修身—中外人文社科名著导读》一书,获第五届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畅销书一等奖;
   2004年6月,在南京大学中文系读博期间,被评为南京大学优秀研究生;2004年,负责主持的《〈读书修身〉系列课程建设与改革》教学成果,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韩柳欧苏与“气”论绎》(专著)一书获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韩柳欧苏与“气”论绎》(专著)一书获2007年徐州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获奖二等奖。 8.2007年被评为校级教书育人先进个人。“试论《三国演义》‘气’的文化意蕴”一文获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优秀论文奖。

   王延光,女,满族,1955年9月18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尔滨知青。中共党员,博士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伦理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伦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1962—1968 ,哈尔滨市文昌小学校;1968—1971 ,哈尔滨市第四十四中学;1973—1978 ,哈尔滨市市郊插队知青;1978.3—1982,8 哈尔滨医科大学医疗系本科;1982.8—1993.8 ,黑龙江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1990.9—1993.8 ,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徐维廉);1993.9—1996.7,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生命伦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邱仁宗);1996.7—今 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伦理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研究员;1997.8—1998.2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访问学者(Daniel .Wikler);2000.11 ,日本筑波大学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访问学者;2001.6 ,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国际健康伦理学项目培训班;2002.12—2003.2 ,美国海斯丁斯伦理研究所访问学者;2003.2 ,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国际健康伦理学项目访问学者;2003.2, 美国贝勒医学院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访问学者;2002.8—2003.8 韩国湖西大学人文学院外籍教授。
   社会兼职:1998年—今 国际、亚州生命伦理学学会会员;1998年—今日本EJAIB杂志编委;1998年—今 中外医学与哲学杂志编委;1999年—今 医学与哲学杂志编委;2000年—2006 中国卫生部医学伦理学专家委员会委员;2000年—2008中国遗传学会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委员会副主任;2000年—今 中国人类基因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委员会委员;2001年—今 北京大学应用伦理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2001年—今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编委;2003年—今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伦理学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2003年---今 中国艾滋病预防协会理事;2003年---今 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理事;2003年---今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伦理研究所兼职教授;2003年---今 广东省医学伦理学研究中心客座教授;2005年---今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医学哲学分会理事;2005年—今 首都医科大学兼职教授;2006---今 亚洲生命伦理学学会副主席 ;2007---今 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研究中心理事;2008----今 北京大学医学部人文社科研究院兼职教授;2008—今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与工程伦理分会理事。
   获奖情况:1990年黑龙江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优秀党员;1990年黑龙江省卫生系统优秀党员;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博士研究生金时光奖学金;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研究生优秀班干部;1998年发表于《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杂志上的论文“艾滋病预防与青少年性教育”获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论文评选二等奖;2000年发表于Journal of Medicine and Philosophy,(SCI收录期刊)上的英文论文“A Clinical Tolerance Strategyfor Chinese AIDS Prevention”(中国艾滋病预防的宽容策略)获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2000年发表于Journal of Medicine and Philosophy,(SCI收录期刊)上的英文论文“A Clinical Tolerance Strategyfor Chinese AIDS Prevention”(中国艾滋病预防的宽容策略)获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学术成果二等奖(部级奖);1998年、2004年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优秀科研工作者。

file:///C:/Users/fxx/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120.jpg
   陈安乐,男,汉族,1948年9月生,上海知青,1969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六师25团(七星农场)4连,曾做农工、兽医、统计、教师。原任中国石油大学数理系教授,现已退休。

file:///C:/Users/fxx/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122.jpg
   窦忠强,男,哈尔滨知青,1966下乡到黑龙江省名山农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12团)四连。现任北京科技大学教授,CAD中心主任。

file:///C:/Users/fxx/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124.jpg
   房艮逊,男,北京1966届老高三毕业生,北京知青。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8年7月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21团二营(后为58团)(红旗岭农场),曾任一校高中教师;1978年考上北师大数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
  留学德国获数学博士,现为北师大数学系博士生导师。

file:///C:/Users/fxx/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126.jpg
   费桂林,男,北京知青,1968年6月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16团(新华农场)8连,1969年5月调六师60团(前进农场)6连开发三江平原。现任中央民族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教授。

file:///C:/Users/fxx/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128.jpg
   高长平,男,1951年生,1964年8月入哈尔滨六中初中,哈尔滨知青。中国教育科学院教授。
   1968年10月下乡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五师51团(荣军农场)14连,后转调到河北易县任教;1978年由河北省考入河北大学中文糸学习,有幸和六中班主任岳华老师隔15年成为校友;
   1982年毕业,在教育界成了奇葩:上大学前初中毕业教初中,大学毕业后教大学。回北京后在教育机关、学校交替工作,2012年在教科院退休,教授。十一五期间率团队完成国家级课题,撰写开题、结题报告,获国家一等奖。本人喜欢古汉语,尤其是音韵学。
file:///C:/Users/fxx/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130.jpg
   王铁,男,1959年3月出生于哈尔滨市,现任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特级景观设计师,深圳市室内设计师协会顾问、青岛完美家居研究所所长、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专家组副组长。
   1979年 黑龙江省建筑设计院第三设计室建筑组;1986年7月获得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室内设计系毕业学士学位,留校任教(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1991—1992年,日本名古屋安井建筑设计事务所(株),签约设计师;1991-1993年,就读于日本国立名古屋工业大学建筑计划工学,是松本研究室的研究生;1992—1993年,日本名古屋ZIN建筑构造设计室,签约设计师;1993—1995年,日本名古屋Be设计株式会社一级建筑士设计事务所,签约设计师;1995年3月获硕士学位;1995年4月,日本名古屋Be设计株式会社一级建筑士设计事务所,建筑设计、环境设计、现场监理正式就职;1998年5月,日本名古屋Be设计株式会社一级建筑士设计事务所,设计主管,退职归国;1998—2002年,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建筑与环境艺术,教研室主任;2002年9月,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 硕士生导师,副教授;
   现在,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 教授,第五研究室主任、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科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设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学会,理事、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常务理事 设计委员会副主任,专家组副组长,ICAD中国地区环境艺术设计委员会,主任、北京市建筑工程评标,专家、特级注册景观设计师。

   高荣生,男,1952年生于北京,北京知青,曾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八团(290农场)五营47连,历任班长、教师。现任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教授、第五工作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插图装帧艺委会委员。
   198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毕业留校任教至今。
   木刻作品多次获奖。酷爱老舍作品,并为其多部作品创作插图,《四世同堂高荣生插图本(套装上下册)》。著有《黑白涉步》(1996)、《插图全程教学》(2011)等。
file:///C:/Users/fxx/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132.jpg
高镇冀,男,北京25中1966届高中毕业生,曾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32团(北兴农场)7连,做康拜因驾驶员。返城后在北京第22中学教书,高考进入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在北京体育大学任教,教授。已退休。发表过若干关于成人教育的学术论文。
顾良瑜,女,北京知青,曾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14团(共青农场)石灰厂。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北京中医学院数学计算机室任教。

   郭新元,女,汉族,1953年生,北京知青,曾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33团(854农场)。原任北京工商大学机械自动化学院教授。1999年6月-2002年1月任党总支书记, 2013年退休。现任33团北京知青联谊会会长。

   侯 敏,女,1952年 4月生,江苏吴县人,原任黑龙江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教授。现任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语言资源监测研究中心有声媒体语言分中心负责人。
   1968年作为知识青年下乡到北大荒;1985年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研究生毕业,师从张国庆先生,获文学硕士学位。在黑龙江大学工作时,曾参与了吕冀平先生主持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当前我国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语言规范的文章。90年代后,在教书之余主要从事机器翻译系统的研制工作。先后研制了俄汉、汉英、英汉等机器翻译系统。20世纪末来到中国传媒大学后,除了教学工作以外,主要从事了传媒语言语料库的研制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规范与中文信息处理。已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两部,参与井完成了全译通俄汉机器翻译系统和汉英机器翻译系统的研制工作,多次获得省和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

   黄河涛,男,1949年生于重庆,佳木斯知青。现任中华全国总工会所属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二级教授,曾任学院经济管理系副主任、科研处长、企业文化建设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68年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21团(853农场),先后任工程营农工、团宣传股报道员、团直一校教员;1977级牡丹江师院毕业;1985级北京大学文艺美学硕士研究生毕业,曾在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分行工作。
   黄河涛主持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及中韩两国合作课题《企业审美文化论》十多项,在人民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及香港、台湾地区、韩国共出版十多部教材、著作及论文一百三十多篇,约四百多万字。主要有《现代市场的美学冲击——企业审美文化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资助课题)、《冲出困境——走向现代管理的企业文化》、《禅与中国艺术精神的嬗变》、《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劳动关系重建》(北京市“十五”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资助课题)、《企业文化学概论》(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8年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等。他是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企业文化师职业标准的终审专家和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培训教材的主要撰写成员,是国内最早参与企业文化研究的学者之一,也是国内最早进行企业文化策划和培训的专家。

   黄鲁成,男,1956年生,1958年随父亲黄春荣来到853农场林业分场,毕业于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21团1营中学。北大荒知青。现任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位委员会主席、党委书记、北京市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负责人、北京现代制造业发展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技术与工程管理实验室主任。北京市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负责人,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理事,是国家多种项目评审专家。
曾任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21团(853农场)1营3连副指导员;1977年高考离开农场;1995年任教授;1996 年评为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8年任博士生导师;1996年至2000 年任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2000 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商学院作访问学者;2001 年调入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主要研究领域为科技与产业创新管理(包括:技术未来分析、科技管理、R&D管理;技术创新)。先后主持(完成)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重大)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北京市项目和企业项目。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二、三等)多项,先后在《中国管理科学》、《中国软科学》、《科研管理》、《科学学研究》、《Foresight》等刊物发表论文近二百篇,收录检索论文百余篇。先后在科学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学术著作十余部。《光明日报》、《科技日报》、《科学时报》、《中国教育报》、“新华网”、“中国经济网”、“中国创新网”、“中国消费网”、“人民网”先后介绍过相关研究成果。已经指导毕业博士生8人,在读11人;指导毕业硕士生36人,在读15人。

file:///C:/Users/fxx/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140.jpg
季烨,女,1948年生,首都师大二附中高中毕业,北京知青,1968年6月20日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37团(856农场)14连,曾任教师。现任首都师大文学院教授。
洪 毅,男,天津知青,1969年8月下乡黑龙江省永丰农场,1974年被推荐入天津财经学院学习,后调任北京石油学院教授。

file:///C:/Users/fxx/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142.jpg
   姜飙,男,1946年10月 5日生于吉林白城市 洮南市,北京41中1966届高三毕业,北京知青,1967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曾任教师、教授。现任中国知青联盟总部办公室主任、中国美丽乡村创业基地宣传培训中心主任。
   1967年12月9日自愿上山下乡到黑龙江省852农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20团)粮油厂。2014年3月开始参加知青工作。参与了:中国梦.知青情海南论坛、中国梦知青情”全国知青巡讲(天津)报告会、“中国梦、知青情” 服务人民、心系三农老知青先进事迹系列报告会上海会议等大型知青活动的组织后勤工作。参与了中国知青演艺联盟的改组及网站的管理工作。参与了全国知青联盟及全国知青联盟网站的组建工作。在海南参与了中国知青休闲养生联席会议的组建工作。在工作中任劳任怨,勤勤恳恳,给接触过姜飙的知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file:///C:/Users/fxx/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144.jpg
李春生,男,1947年3月13日出生,北京清华大学附中1966届老高三学生,北京知青,1968年参加工作。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1968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58团(红旗岭农场);1974年调任58团报道组,被任命为理论干事;1978年高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
著有《比较高等教育》,《比较师范教育》,《比较教育管理》等。

   刘兴春,男,黑龙江省云山农场北大荒知青。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1981.9--1985.7,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工程系微波与电磁场专业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1988.9--1991.5,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工程系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1998.9--2007.10,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工程系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在职博士。
   刘兴春主要研究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通信网理论与技术、测控技术,光学工程专业光纤传输系统与光电信息传输与处理等方向。现从事光纤通信与光纤网络,光纤传输网、接入网设备,计算机通信接口与控制、测控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在相关领域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刘志成,男,1955 年 6 月生于黑龙江省五常县。1956年5月随父母到黑龙江省北安县引龙河农场开发北大荒。北大荒知青,1973年参加工作。现任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学科带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生物力学与康复工程学研究、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育和面向全校的医用物理学基础课程教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院长。
   1973年4月引龙河农场拖拉机手;1975年10月-1979年7月,北京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学习;1979年8月-1980年8月,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任职,从事受控核聚变实验研究;1980年9月-1983年6月,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研究生,学习和研究理论天体物理,其文章《考虑重子八重态的中子星状态方程》引起了国际反响。1983年7月-2008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基础部物理教研室工作
刘志成教授因工作业绩突出,曾得到多种科研、教学和管理方面的奖励。1992年,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993年,首都医科大学首届十佳青年,2004年,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总工会教育创新标兵。2007年荣获第三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社会任职:国际医学物理组织(IOMP)理事;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亚太地区医学物理联合会(AFOMP)理事;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物理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北京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家;《生命科学研究》编委;《中华中西医杂志》常务编委;《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编委;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

   刘蜀岩,女,北京知青,曾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14团(共青农场)。现任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研究所、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获2007年度优秀研究生教务秘书。

   陆美丽,女,浙江知青,1969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2师11团(军川农场)17连,先后任班长、排长、副指导员等职。现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行政事务管理部主任(副厅级)。

   毛应淮,男,1947年生,哈师大附中1966届高三毕业,哈尔滨知青。全国著名的环保专家,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环境科学系教授。
   下乡返城后,由于父亲的所谓历史问题,他只能到环卫队工作,维修下水道,掏马葫芦。恢复高考后,进入大学学习。1977年毕业留校,任教30年,在秦皇岛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环境科学系教授岗位上退休。
   著有《工业污染核算》、《环境监察》、《污染源环境监察》、《排污收费与排污申报》等,他的关于环保的著作,在全国有很大影响。

   牟溥,男,汉族,1953年6月出生,祖籍四川自贡,北京知青。美国公民,教授、博士生导师,资源与生态学知名学者,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生态学研究团队研究人员。现于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任教。
   1969.8-1978.2,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15团(宝泉岭农场);1978.2-1982.1.,东北林业大学学习, 获学士学位;1982.1-1982.4.,上海外国语学院 , 英语培训;1982.5.-1983.4.,广州中山大学 , 英语培训;1983.5.-1985.6,美国爱达荷大学林学院, 获硕士学位;1985.7.-1991.6.,美国康奈尔大学自然资源系, 获博士学位;1991.7.-1994.7.,美国奥本大学林学院 , 博士后研究员;1994.8.-2000.8.,美国维吉尼亚理工学院暨州立大学林学院 ,助教授;2000.8.-2007.2.,美国北卡罗来那大学格林斯堡校生物系 ,助/副教授。
   曾被选为美国生态学会亚洲分部主席(96-97年度),中华海外生态学会(SINO-ECO)主席(91-92 年 度)。常参加大使馆邀请参加的活动及维护国家利益的活动。亦常回国进行合作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陆地生态学 : 包括森林生态学 , 生态系统生态学, 植物根生态学 , 河岸带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 : 重点研究植物群落时空异质性及其生态学意义植被动态模型 。

   潘飞,男,北京知青,曾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六师57团(大兴农场)。现任中国工业大学艺术设计院教授、工艺美术学会理事、北京美术学会会员。

file:///C:/Users/fxx/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154.jpg
   曲英华,女, 1957年4月生,籍贯黑龙江哈尔滨市,哈尔滨知青。现任农学博士,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建筑与环境工程系教授,硕士生导师。
   1975.7- 1979.1 ,黑龙江省清河农场知青;1979.3-1982.12,东北农业大学园艺专业,获学士学位;1982.12-1986.5 ,东北农业大学园艺系,助教;1987.4-1989.3,日本山形大学农学部园艺学科,获硕士学位;1990.4-1994.3,日本岩手大学生物生产科学,获博士学位;1996.9-1998.12,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讲师;1999.1-2007.12 ,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2008.1-至今,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
   获奖情况:河北省科技成果三等奖:“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废弃物处理及其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研究”,第8完成人,2005;教育部科技成果奖:“华北型连栋塑料温室”,第17完成人,2002;教育部科技成果奖:“北京市规模化猪场粪污处理示范工程研究”,第11完成人,2001;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植物无糖组培快繁工厂化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第3完成人,2007
file:///C:/Users/fxx/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156.jpg
任廷革,女,1949年2月出生,四川人,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之女,北京知青,曾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39团(云山农场)10 连。研究员,研究生导师。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学信息研究室主任。
1977年考入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毕业后留校任教。
   从事中医学信息研究工作15余年,主要以中医药数据库的建设、中医智能研究、中医学教育技术的开发等为研究方向。在没有专项投资的情况下引进企业资金组建了中医学信息研究室,在开创性的科研实践中注重中医信息学理论的探讨,及其信息技术在中医领域中的应用与开发,制定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准的中医药数据库和中医学智能方案。10余年中先后主持部级项目4项,其他项目5项。特别注重研究成果的转化,其中研制的中医教学软件销往国内外10余个国家和地区,近期用Web十 DB十 Internet技术主持开发的中医药信息分析及处理系统已经运行在国际网络上,正在筹备正式开通。在中医信息学研究的实践中,获得各级奖励4项,发表论文30余篇,培养研究生8人。

file:///C:/Users/fxx/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158.jpg
   汝宜红,女,1953年10月生,江苏吴县人。现任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物流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9年—1977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五师51团(荣军农场);1978年—1982年北京经济学院物资管理系材料专业,工学学士;1982年—1984年北方交通大学物资管理工程系,工学硕士;1984年-1990年北方交通大学物资管理工程系,助教、讲师;1990年—1991年日本国立公共卫生院废弃物工学部,公共卫生学硕士; 1992年—1995年日本国立公共卫生院废弃物工学部,公共卫生学博士;1995年至今,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教授。
   其中:1988年—1989年日本高千穗商科大学综合研究所,客座研究员;1989年—1990年日本早稻田大学系统科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2004年,台湾台南女子技术学院,访问学者;2004年-2005年日本早稻田大学亚洲太平洋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学者;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社会兼职:中国物流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物流工程分会常务理事;日本物流学会会员;日本废弃物学会会员;全国出版物发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军事物流工程实验室专家组成员;北京京城工业物流有限公司咨询专家;日本丸和运输株式会社咨询委员。

file:///C:/Users/fxx/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160.jpg
   沈文华,男,汉族,1952年出生于上海,上海知青。现任北京农学院教授、教务处副处长。
   1969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34团(858农场)四连,度过了九年时光;1978年1月,作为77届本科生的一员,就读于牡丹江农业学校农经管理专业本科班;1982年2月毕业分配到北京农学院工作。教授,先后担任系党总支副书记、副主任、系主任、学科带头人;1987年,在上海复旦大学统计运筹系进修一个学期;2006年任北京农学院教务处副处长。
   用网线串联方法组成第一个可以由单台计算机作为服务器的网络计算机教室;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学校第一个有投影设备的经济管理模拟实验室建设。完成了校内第一个通过电话线能与互联网联系的北京农学院农经系网站建设。
   参与编写并担任主编的《会计信息系统教程》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在学术研究方面,主要围绕京郊农村经济发展所有制与生产结构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乳业经济发展对策研究、以及高等农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研究。1999年接受北京市招标课题《京郊农村经济发展中所有制结构的研究》,担任课题副主持人,获得北京市农林办公室、北京市统计局、北京农业普查办公室联合颁发的“三等奖”,2003年受北京市统计局委托,担任北京市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课题研究《北京市经济结构现状的分析研究》课题研究报告主笔,2003年-2004年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联合研究《中国城市奶制品消费现状分析》,参与总课题的研究,担任《北京城八区乳品消费现状研究报告》主笔,撰写《北京城区居民乳品消费现状与需求影响因素分析》,2005年和2006年连续两年,在《中国乳业》等杂志连载,2004年与北京农林科学院合作,承担《北京农业对二三产业就业贡献的现状与分析》,该份报告部分成果已撰文在核心期刊《北京社会科学》上发表。目前。主持北京市教委科研课题《促进北京乳业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已经发表论文4篇。近年来在国内核心刊物和一般刊物发表有关农经管理、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论文共二十余篇,近三年来,担任副主编和参编《统计学》《电算化会计》《会计信息系统》等4本教材的编写工作。

file:///C:/Users/fxx/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162.jpg
   孙国平,男,上海市市西中学毕业,上海知青,1968年9月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六师61团(创业农场),曾任团宣传股干事。现任中国新闻学院、首都经贸大学教授、新闻系主任。

file:///C:/Users/fxx/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164.jpg
   孙晓洁,女,1956年4月1日生于呼兰镇,哈尔滨人,哈尔滨知青。现任北京华北电力大学法政系法学教研室副主任、法学教授。
   1983年7月毕业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经济贸易学院会计学专业;1985年7月结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经济法专业。
   中国经济法研究会理事,中国财税法教育研究会理事,北京浩天律师事务所兼职律师,中国质量监督管理协会设备监理工程师培训《设备工程合同管理》主讲教师。研究方向为经济法、民商法。
   1983年7月任教以来,一直主讲经济法专业和经济法辅修专业的《经济法学》等专业核心课程,同时主讲了《公司法》、《证券法》、《企业法》、《自然资源法》、《税法》、《财政法》、《金融法》、《工业产权法》、《保险法》《合同法》等专业选修课程,并主讲了全校其他专业的《经济法概论》、《合同法概论》、《法学概论》,全校公共基础课《法律基础》、选修《合同法实务》等课程。发表专业学术论文50余篇。长期从事律师工作,曾任黑龙江省正平律师事务所主任,自1984年律师执业以来,共办理各类诉讼和非诉讼案件300余件,并先后担任三所大学和多家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法律顾问。
file:///C:/Users/fxx/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166.jpg
   孙兴华,男,1946年出生于山东黄县,在北京中学毕业后,考入石景山冶金学院中专肄业。北京知青,1963年参加工作。现分别聘为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理事,北京国联绿盟经济研究院教授,北京鑫正泰会计师事务所副主任会计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专委会常务副主任。获2008绿色中国年度人物。
   1963年10月下乡到黑龙江省新华农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16团),历任中小学教师;1978年,按知青政策返城回北京,担任北京26中食堂管理员兼财会。在这期间,他先后通过了业余自学电大外贸会计及函授人民大学外贸会计和企业管理的课程学习,并取得了大学专业文凭。1983年后,历任中国农垦进出口公司做会计、科长、会计师,国家审计署驻物资部审计局审计员、副处长,中国对外经贸会计学会理事,新世纪国际租赁有限公司总会计师,《对外经贸财会》杂志主编。1991-1995年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经济系大本毕业;1994年考评为中国注册会计师、中国注册税务师;2000年,中国海外贸易总公司财会部副经理、清资办主任,新世纪国际租赁有限公司总会计师、大地建筑事务所(国际)财务总监、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理事等。他曾创下清算一个多亿的记录。为外贸行业挽回了不少经济损失。2004年,他因中海贸破产正式退休。
   2007年,他自愿到北京鑫正泰会计师所成立绿色审计部,从事自负盈亏绿色会计审计课题研究,他被称为绿痴(绿色达人);2005年至2011年,他先后评为北京注册会计师协会优秀共产党员。;2008年,被评中国绿色年度人物候选人,荣获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第七届优秀环境科技工作者奖;2010年,被聘为世界绿色投资贸易促进会副秘书长,国际生态发展联盟常务理事兼绿色审计专委会主任;2011年,被聘为国家审计署中国审计学会环境审计专业委员会委员;
   2013年,被聘为中氢联合能源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高级顾问、北京上元恒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高级顾问;2014年,被聘为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审计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机械工业审计学会高级顾问。
   入编《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录》一书。为绿色中国构建和谐社会,无私奉献热衷于绿色核算研究,十分关注环境文化,钟爱“绿色”,被聘为国家环保总局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理事。曾参加北大荒合唱团、安贞新时代合唱团及心之声合唱团多年,曾为北京新四军研究会艺术团男高声部长,因热衷于绿色环保音乐普及工作,被选为海韵老教授合唱团副团长和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绿色之声合唱团》团长。

file:///C:/Users/fxx/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168.jpg
   汪瑗,女,北京知青,曾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37团(856农场)10连,后被推荐入首都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file:///C:/Users/fxx/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170.jpg
   王敬轩,男,1952年生,北京知青。原北京教育学院高级教师。
   1969年8月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14团(共青农场)13连,种过地,牧过羊;1978年考入北京师范学院;大学毕业后又经历了二次下乡,扎根到北京门头沟山区教书。后来,调任门头沟教育局接管人事工作;1991年调北京教育学院工作。
   2012年底退休。2013年1月17日,校长研修学院为王老师举行了温馨而又感人的退休欢送会。他用自己的言行,为年轻人树立起了“平凡中的伟大”的榜样。他做事认真,做什么都能做到最好:负责档案工作时是学院的优秀档案管理员;管物资时被评为优秀资产管理员;做财务管理更是一干多年,工作细致、账目清楚。尤其是两地办公的这些年,他往返两地不知道走了多少的路,穿破了多少双鞋。
file:///C:/Users/fxx/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172.jpg
   王明明,男 ,生于1951 年 10 月江苏省人 ,北京师大二附中初中毕业生,北京知青。中共党员,现任北京化工大学教授。
   1967年11月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35团(庆丰农场)16连;1975年12月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化工机械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3 年至 1994 年赴日本东京理科大学经营工学科任交流教授。1985 年 5 月至 1991 年 5 月,北京化工大学化工机械系讲师;1991 年 5 月至 2001 年 5 月,北京化工大学经管院副教授;1995年-2002年担任北京化工大学经管院副院长;2001 年 5 月至今,北京化工大学经管院教授。
任经管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点责任教授,经济管理学院“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绿色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方向的学术带头人。

   王皖贞,女,1954年生于北京市,北京知青,曾任呼兰县晶体管厂技术员。现任北京城市学院理工学部通信电子工程专业及电子技术专业主任,教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科带头人。
   毕业于清华大学。主要研究方向电子技术,全国高校电子技术教学研究会理事;华北地区高校电子技术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曾承担和完成校级科研项目2项;承担和完成省级科研项目3项,其中2项获三等奖。在国际和国内会议及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4篇,其中一篇被ISTP,INSPEC, SA ,CISA收录;主编和参编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和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教材3本。

file:///C:/Users/fxx/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174.jpg
   魏曼华,女,北京知青,曾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五团(五大连池农场)在二连、八连工作过。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师从厉以贤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
   其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下的教育社会学、德育。《中国青少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1994)》;撰写:《少年儿童道德素质状况专题调查报告》 3.2万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10;《青少年成长急需解决的16个问题》,撰写:《当代青少年社会公德状况的专题报告》1.5万字,民族出版社1998.11;《21世纪的教师与父母必读》:撰写:《学会做人》3.2万字,北京出版社1999.9《新发现——当代中国少年儿童报告》:撰写:《警钟在耳——关注困境中的少年儿童》3.5万字,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1;《共和国教育50年》撰写:0.6万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0;《现代校外教育论》;撰写:《校外教育的功能》3.5万字,中国教育学学会少年儿童校外教育专业委员会编,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1.9
file:///C:/Users/fxx/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176.jpg
   吴邦骥,男,北京知青,曾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六团(二龙山农场)四营27连。原任北京某大学教授,现已退休。

file:///C:/Users/fxx/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178.jpg
   夏秋萍,女,1948年11月出生于江苏常州,1953年随父母从上海移居北京,在京就读小学、初中、高中,北京女15中毕业,北京知青。原任北京工业大学招办主任,校友总会秘书长。
   1967年12月下乡到黑龙江省七星农场大兴分场;1969年1月到新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六师61团(创业农场)九连开荒建点,历任排长、宣传股报导员、连队副指导员等职;1970年入党;1973年7月被推荐选送北京师范学院数学系上学;1977年7月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工业大学,历任助教、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职称;1984年--1998年担任北京工业大学招办主任,开展高校招生改革,应用计算机辅助招生录取,在北京高校首开先河,为高校招生领域公平、公正、高效付出心血。获得市级论文三等奖,先后被评为北京市级先进个人和教育部签发的先进个人;
   1998年--2004年任北京工业大学校友总会秘书长,为工大校友树碑立传出版发行《无价财富》一书,成为工大的保留项目延续至今,在任期间吸引校友捐资助学上千万元。
file:///C:/Users/fxx/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180.jpg
   谢大京,男, 1947年8月生,北京知青,曾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33团(854农场)10连。研究生,经济学教授,原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主席,是中国最早、最知名的艺术管理学学者之一。中国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创始人,曾任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以及中国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系主任。现为中国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管理学及艺术管理学任课教师。中国音乐学院教授,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化艺术管理协会常务理事。
   2003年在《社会科学》第五期发表了《试论表演艺术团体的产业化运作》的论文受到社会关注,并分别在中国文化报、《艺术通讯》、中国演出家杂志转载;2003年7月撰写的《论剧场的产业化运作》在《艺术通讯》第七期发表, 《产业化运作-----剧场别无选择》在中国文化报发表。完成了文化部重点课题--------当代中国艺术管理问题研究。与人合作翻译出版了著作-----《伦理学、效率与市场》,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参加编著《市场经济大辞海》,任《国际市场》主编,由中国广播公司出版;担任《世纪之光丛书》执行主编,主持出版了《中国的方正》、《国宝同仁堂》、《大跨越》、《亚星在东方升起》等专著;先后发表论文二十多篇,如《要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论西部大开发中应特别引起注意的问题》、《坚持制度创新,推进民营经济走向国际化》、《论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及战略性调整》。
   80年代首先提出在我国建立艺术管理专业的设想和构思,是中国音乐学院艺术管理专业的创建人。2003年完成了文化部部级研究课题《当代中国艺术管理问题研究》,2006年完成了北京市教委的课题《艺术管理学》,2007年与人合著,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了《演艺业管理与运作》的专著。近年来多次被应邀在中央美术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武汉音乐学院、新疆艺术学院讲课,曾两次创意并成功的主办了“北京音乐、艺术市场现状和发展态势高层论坛”,多次被应邀在全国性的艺术管理高层论坛上做主题报告,是一位在艺术管理教育领域和艺术管理体制改革领域颇具影响的专家。1988年在《人民音乐》发表了本人首篇关于乐团体制改革的文章:《观念的改变是深化乐团体制改革的关键――由上海交响乐园改革谈起》。
   2003年在《社会科学》发表了本人的代表作:《试论表演艺术团体运作方式的产业化》,之后在《中国文化报》、《艺术通讯》发表了多篇相关文章,2009年8月在《南方周末》上与人合作发表了:《借签一臂之距,寻找新的文艺管理模式》。2009年11月被文化部改革办邀请参加了在香山举办的“乐团改革高层论坛”。12月作为特邀嘉宾被邀请参加了在深圳举行的“首届演艺业高层论坛”,在会上作了“我国表演艺术团体变革”的主题报告。
   解常琪,男,哈尔滨知青,曾任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五师55团(查哈阳农场)25连副连长。现在在北京工作,某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熊宁宁,男,上海知青。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临床评价重点研究室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伦理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联合会伦理审查委员会会长。现任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导师。
   1968年9月19日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32团(北兴农场)七连,先后担任二排和炮排的班长;1988年南京中医学院毕业;1996年任博导,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部“十五”、“十一五”重点攻关课题,国家科技部863项目,“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GCP平台建设等课题。发表论文60多篇,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主编出版《伦理委员会制度与操作规程》、《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指南》等著作。
参与GCP 2003年版的修订工作。承担SFDA“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工作指导原则”的起草工作,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临床研究伦理审查管理规范”的起草工作,承担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认证技术规范文件“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体系要求”的起草工作。

   杨健,男,1952年生于北京,1969年毕业于北京72中学。北京知青。现为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教师,在戏剧文学系担任写作课教学工作。
   1969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七团(赵光农场)二营18连;1971年-1975年参军,退伍后在北京外文印刷厂当印刷工人;1978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1982年,在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戏剧学习》担任编辑;1993年起,在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任教。主要授课内容:散文、小品写作,戏剧、电影赏析,戏剧编剧基础。专业研究:编剧学。2006年评为教授。
   著有:《剧本写作初级教程》(合著)戏剧出版社2004;《中国知青文学史》工人出版社2002;《无罪流放——66位知识分子五·七干校告白》(口述实录,合作采写)光明出版社1998;《“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学》朝华出版1992;《桑树坪纪事》(话剧,合作)1990
   参予电视剧创作:大型动画片《哪叱传奇》(52集,剧本统筹)中央电视台动画部2003;电视连续剧《十天十夜》(20集,合作编剧)同乐影业2003;大型系列动画片《天眼》(500集,总编辑)中南集团2004—2005

file:///C:/Users/fxx/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188.jpg
   于怀,男,1948年12月18日生,北京市12中1967届高中毕业生,北京知青,1968年参加工作。原任核工业管理干部学院干部教育培训处处长、党校工作部主任。
   1968年下乡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六师23团(859农场);1980年初返城后先后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职工子弟中学教师、校长,北京核工业学校校长,核工业管理干部学院干部教育培训处处长、党校工作部主任等职。现在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工作。
   2009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
file:///C:/Users/fxx/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190.jpg
   张娅娅,女,1953年9月出生于北京。北京知青,1969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现任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新闻传播系教授、系主任。
   1969年-1978年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独立营(辰清农场)知青;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分校中文系学习;1983年毕业,获文学学士,留校任教至今。1992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997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1999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长期致力于北京地区传播媒介与社会价值结构、电视文艺审美等问题的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有专著《颠覆与重建》等。完成多项科研课题:《审美取向,价值取向与社会文明反馈渠道》(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阶段读者观众审美取向与文艺创作》(北京社科规划重点项目)、《首都新闻出版文艺界与高校中文系师生对新时期文学的评论》(北京市委宣传部项目)、《转型期的北京中青年作家》(北京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并担任教育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多项电视节目专题片集总撰稿,其中《历史不会忘记》、《祖国万岁》、《长江学者之歌》、《世纪承诺》、《这一块热土》、《2003校园保卫战》等获国家教育部,北京市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奖多项。
   曾获第二届北京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第三届北京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北京市委宣传部优秀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等。

   赵胜年,男, 1949年7月出生,宁波知青,曾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41团(855农场)16连,1982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化学学士。中共党员,现任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教务处处长,教育管理研究员。
   赵胜年同志长期从事食品科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以及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曾主持和参与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其中主持完成原国内贸易部部级科研项目《从动物骨骼中提取水解蛋白产物工艺技术研究》,并获第九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牌奖。在教育教学管理方面,作为副主编参与《高等教学管理研究与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等专著编写;参与完成北京市“九五规划”精品项目《北京市依法治市的现状与发展》;已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

   周天荣,男,北京知青,1968年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21团(853农场)5营。最早一批工农兵学员,被推荐入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教授。

   朱华华,男,北京四中毕业,曾下乡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20团(852农场)。哈建工学院任院长助理,现又调到北京某大学任职。

   朱文衡,男,河北北京中学六六届高三丙班,他是《理学大师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的后代。其祖父是清朝状元,父亲也是大文人。北京知青,1968年参加工作。原任北京东城职工大学基础系教授。
   1968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15团(宝泉岭农场);八十年代初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他一直在北京各大高校任教,主讲内容有:《写作心理学》,《文化导论》,《管理心理学》,《公共关系学》,《城市社会学》,《传播学》,《形式逻辑学》,《阅读鉴赏》等课程。
   主要著作有:《语文与逻辑》教程、《全国MBA研究生入学语文与逻辑教程》(主编)、《奥运经济论坛丛书.城市发展》(编委)、《初中教师考评用书.写作》(主写)、《名师评名家丛书》,《朱自清卷》,《萧乾卷》(编委)、《百宝迷踪》(文物)(主写)、《梁衡散文评论》(作者之一)。深受广大学生喜爱。
   他从教三十五年,讲台老姜之辈。守责敬业,爱生篤学。所授课程以人文类为主,尤以写作、管理、公共、传播为佳,亦博亦专,与时俱进,自认为没有余热,还有余温,没有余温,还有余炽,余炽者,为教育尽瘁之意者。

   刘建明,男,北京知青,曾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六师68团(前哨农场),历任六连司务长、九连连长。现任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教授、工会主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21-1-10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知青人才,数不胜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范学新 发表于 2021-1-10 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21-1-10 10:42
知青人才,数不胜数...............................

谢谢首评,说的极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雁 发表于 2021-1-10 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一大批北大荒知青成为大学堂里的教授、学者,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谢谢介绍。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范学新 发表于 2021-1-10 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雁 发表于 2021-1-10 16:37
在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一大批北大荒知青成为大学堂里的教授、学者,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

谢谢大雁分享赏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浪淘沙 发表于 2021-1-10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他不愧是为北大荒知青名人
不懈讴歌的当代“司马迁”  
——记知青战友范学新和他的新著《北大荒知青名人录》(征求意见稿)


曾几何时,作为知青战友之一的范学新,曾经对当代80、90、00后年轻人敬称为毛爷爷的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无限信仰和崇拜。
为此,当他心中最红最红最红的红太阳、亿万革命人民心中最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号召时,在那个“毛主席挥手我前进”的火红年代,范学新与他的同学们二话不说,立刻打点行装,胸佩毛主席像章,怀揣红宝书——《毛主席语录》,满怀如火一般的崇高理想,身穿最爆款、最时尚的时装——米黄色兵团战士棉套服;在“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声中,无不意气风发、豪情万丈地奔向了那个有些遥远的黑土地,奔向了那个为有些人视为畏途的北大荒。
从踏上“誓做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时代列车,到满腔青春炽情投身于北大荒,作为笔下生风、才华横溢的范学新,毫无疑问地在广大知青战友中脱颖而出,尤其是在那个笔杆子十分走俏的时代,更是如此。
我凭直觉相信,他曾经有过无数次这样或那样唾手可得的离开黑土地的大好时机;我还相信我的直觉,如果不是割舍了无数次诸如上学、参军、返城等的前程似锦和“父母在不远游”的个人情怀,作者完全可以满面春风、顺理成章地帅先离开那个很多人日夜想离开而未能离开的“鬼地方”。
但是,他没有动心,依然依如故我地在北大荒这片沃土上接受着洗礼和磨砺。
从兵团知青战士开始,他历任班长、司务长、军务参谋、组织干事、连队指导员等,1978年调任北安农场管理局秘书,直至在黑龙江北大荒农垦总局人事部门领导岗位退下来,他没有半步离开过北大荒。他何以如此眷恋这片并非“生于斯长于斯”的黑土地呢?
从大时代背景上看,不难发现,这是因为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的谆谆教导无时不刻地回响在他耳边;因为伟大毛泽东思想是他永远的指路明灯;因为他曾经紧握拳头、以钢铁般的誓言向他心中永远不落的红太阳——毛主席宣誓过,一辈子扎根北大荒,一辈子把火红的青春献给北大荒这片美丽富饶的黑土地。
就这样,处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他每每赢得了严峻的考验------   
就这样,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一位充满革命崇高理想主义的践行者------   
就是这样,他四十年如一日,倾其所有地把人生最宝贵
的闪光年华和青春汗水全部抛洒在了北大荒这片沃土上。
可以说,获赠知青战友范学新著《北大荒知青名人录》
以来,我不知道有多少次这样地浮想联翩,这样地梦回过当年。
此时此刻,我多想在写作本篇时,把范学新当年奋发向上、矢志不渝的青春风貌更加准确、更加清晰地勾勒出来。
    我感觉,如果不如此,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认识这部史学著作的精髓和真谛。
由于我和知青战友范学新有着十分意想不到的笔墨情缘(2018年10月,我在《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有幸拜读到了他当年用54篇日记连载的红卫兵长征纪实,我激情澎湃、热血沸腾,接连用留言形式完成了54首七律《读范学新红卫兵长征系列感怀》的同题感怀诗。我们虽然素未谋面,但我早已成为了他响当当的“铁粉”),所以,当我们初次在公滨路满汉楼不期而遇时,无不由衷地感到,相见恨晚。
为此,我们的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面对这位红光满面、质朴无华的老阿哥,联想到我们在网上频繁互动、敞开心扉的一幕幕,我心情十分激动。
在我向他倾吐心曲——我是他的铁杆粉丝时,他当即把我提格为了“钢粉”。我们的双手不由得再一次紧紧握在了一起------
尽管如此,我当时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会分享到《北大荒知青名人录》——这份献给建国七十周年华诞的厚礼,我的喜悦和感动之情,更是溢于言表。
是的,每当我深情地研阅时,就情不自禁地为封面上那副极具代表性的知青战友英姿勃勃的照片所吸引。虽然这幅照片展示的是一名知青战友在曙光初照的北大荒沃土上驾驶着“东方红”不懈耕耘的历史瞬间,虽然这是当年司空见惯的劳动场面,虽然时光已经逝去了几十载光阴,我感到,它强烈的视觉冲击波依然在长久地冲击着我的脑海和灵魂。为此,我心潮起伏,不能自已。我整个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又融入了那个火红的年代。
是的,作为曾经是一名普通知青的我,对于当年那首回响在神州大地的知青大军进行曲再熟悉不过了,在闻听和看到这部具有《荷马史诗》一般诗情画意的人物生平传记时,面对这一波澜壮阔、绚烂多姿的历史画卷,一种对书中知青名人及其作者崇高的敬意油然而生。
是的,我万万没有想到,时光荏苒,几十年的时光如流水一般逝去了。但是,北大荒知青精神、北大荒知青情结,依然还在知青战友范学身上延续和闪光。
这部以他无数心血和汗水铸成的历史新著,从某种意义上说,为共和国有关知青历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光辉的范例和模本,堪称是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学名著,在某种程度上,用“亲情可贵,亲情可嘉”这样的朴素语言是难以概括的。
据我所知,他没有受到任何组织和个人委托,完全是一个自发的“情系北大荒,梦回黑土地”的孤军作战,是一种奉献自身的“非组织行为”,是一项我们认识和评价北大荒知青历史的标志性工程,其重要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看花容易绣花难”。为了完成这一工程量异常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六十初度到年过古稀,从“苍龙日暮还行雨”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他将满腔余热和挚爱,毫无保留地献给了黑土地,献给了北大荒;献给了广大知青战友和知青名人。
我为有这样的知青战友而骄傲,我为有这样的知青战友而自豪。
“男儿有泪不轻弹”。 每当回想起这一历经无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风雨历程,我有些时候不禁潸然泪下。
尤其是,那个年代留给我们的记忆和磨砺更是难以忘怀的。所以,我非常愿意以这样的视角去告诉过去和未来。非此,不足以理解和分享我知青战友范学新这一充满真情的内心世界和黑土情怀。
当然,范学新能够出色完成这一历史重任,并不是某些人可以胜任和替代的。
首先是,范学新一直根植于北大荒这片黑土地几十年不动摇,并且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开花,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布尔什维克和一个相当级别的领导干部,除了党组织悉心培养和器重,当然离不开那些如他在书中所讴歌和赞美过的许多知青名人对他的鼓舞和鞭策。
诸如由当时团中央书记胡耀邦同志亲自授旗的奔赴北大荒的北京知青垦荒队队长杨华同志、诸如享誉全国为抢救国家财产英勇牺牲的知青榜样上海知青金训华同志、诸如为抢救落水羊群献出宝贵生命的天津知青张勇同志等。正是这些知青楷模给了他以巨大的精神力量,使这片神奇的黑土地成为了生命里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仅仅是这样一个人生经历和情感,就是无法复制和还原的。
这是多么值得我们去认识、去讴歌的啊。
同时,知青战友范学新之所以能够完成这部可以称之为当代北大荒知青名人的“史记”,除了我们对他人生轨迹做一简单追溯和剖析那样,还与他所处工作岗位有着直接的关系。诚如他所言,他曾在北大荒垦区人事部门和农垦总局招商办领导岗位上工作过,曾经以官方名义面向全国征集过知青资料------
面对来自祖国各地在各条战线上取得骄人成绩、已经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的诸多知青名人事迹和素材,如何更好地加以开发利用?如何让我们及我们的后人能够清晰地了解和铭记这一历史?他常常不能释怀,他常常辗转反侧,夜不安眠。  
“盛世修史”。我们国家自古就是有着这样优良传统的国家。为此,他不由自主地徜徉于历史的长河中------
是的,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五千年来,我们民族产生各类史学著作浩如烟海、绵延不绝,使古老的华夏文明得以传承不衰。诸如《史记》、《左传》、《汉书》等,一个个名垂千古的史学家,一个个为后人所景仰的类似于司马迁一样的史学家,不知给了他以多少巨大的鼓舞和力量。
星移斗转。2007年,在他完成了知青使命、退归林下、告老还乡之际,本来可以无忧无虑、安度晚年了,可是他却以他高大健硕身躯,在一个新的黄金时段里不舍昼夜地前行着。
他就是这样,以一名老知青退而不休的崭新精神风貌,为他所挚爱北大荒奉献着光和热。
说实话,获赠该书以来,当然作者并不知道我曾经书写过此类文章,不过是作者对称之为“钢粉”的我一种答谢和馈赠。对于这种知青战友之间的最高礼遇,我喜出望外,当即表示一定写点什么,以示答谢和感动之情。
开初,创作本篇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顺利。由于有关读书笔记一类的文章写法和要领已经荒疏了;由于创作激情已不复当年,所以,一种沉重的文债不由得从天而降,使我不堪重负,使我常常“不得开心颜”。
我多么希望尽快兑现诺言啊。
可是写作这类文章,首先一点就是看——不仅要“看进去”,而且还要“看出来”。
如何完成这一情节转换呢?当时不得而知。
不知不觉,由秋到冬,直至获赠“十年辛苦不寻常”、“字字皆辛苦”于40天之际,在我并没有完全“看出来”的情况下,我透彻心扉地感到,书中那些知青战友的光辉业绩呼之欲出,那些早已成为国家栋梁的杰出人物还在很多岗位上夙兴夜寐,还有那些早已长眠在这块黑土地上知青战友仿佛还在注视着自己,一想到这里就什么都不好说了。
我十分清楚地意识到,书中每一个名人都是值得我学习和敬佩的。而且,能够有幸这样近距离重温一遍他们可歌可泣的业迹和履历,也是一个很不错学习机会。就这样,我的思绪和情感,也就是说,我的一腔热血开始涌动了起来------
首先说“看进去”。
遥想当年,56万来自全国各地的知青战友云集北大荒。这本著作有130万字之多,涉及人物3000多个,其分量是十分厚重的。
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现任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副书记、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勇才所作的序言,他高度评价了作者的这一壮举。他说:“这本书的编纂,倾注了学新同志对北大荒的一片深情,倾注了他对曾经并肩战斗的兵团战友的眷恋和赞誉,倾注了他十多年的辛劳和心血。在浩如烟海的信息、网络中搜索、鉴别、提取、加工、整理、编辑、绞尽脑汁、千方百计、付出巨大的时间、劳动成本、是名副其实的自我创作成果,整理抢救了许多珍贵的知青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填补了北大荒历史一个空白,是北大荒一笔财富,是知青磨砺是金、多难兴邦的历史见证,是北大荒一曲铿锵赞歌。”
我感觉,它是几代北大荒知青杰出人物传记之集大成,是一首广大知青战友用鲜血和青春汗水铸成的英雄史诗。作者以他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这一历史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和归纳,堪称是一部讴歌和赞美知青历史的扛鼎之作。
尤其是,自从那些描写和反映知青题材的影视文学作品问世以来,无论是源于黑土地知青素材创作的《今夜有暴风雪》、《雪城》等影视剧、还是刘欢一曲高亢悲凉《心中的太阳》、还是那首令人伤心不已的《蹉跎岁月》电视剧主题曲,它们在艺术上是成功的。但是,它们所表现的几乎都是无数知青战友的人生苦旅,有些通篇表现的都是充满悲剧气氛的凄婉和忧伤。
而这部《北大荒知青名人录》则不同,它以饱满的激情、历史的高度、全新的视角,将一个不仅仅是收获“祖国大粮仓”美誉的北大荒,而且还是造就了无数国家栋梁之才的北大荒,通过全景式镜头成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给了我们这一辈知青人以应有的荣誉和评价,这是过去任何描写和展现知青题材影视文学作品所不能比拟和替代的。
为此,我们可以有幸通过一章章、一段段、一行行,尽情览略到一个个北大荒知青名人光华闪闪的人生轨迹。诸如现任国务委员王毅、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小川、卢展工等政坛明星,诸如演艺界敬一丹、迟重瑞、梁晓声明星大腕等,诸如科技经济界彭实戈、陈学忠、李晓华精英巨擘等,是黑土地这片沃土滋养哺育了他们,使他们成为了我们民族和国家不可或缺的栋梁之才。他们不愧是一代北大荒知青战友的杰出代表。他们也不愧是那个年代全国几百万知青战友的杰出代表。
在此之际,我们之所以可以娓娓道来,知青战友范学新,功不可没。
我由此想到,目前在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像习近平总书记、像李克强总理等,他们当年都是几百万上山下乡成员之一。我相信,如果他们成长在北大荒这片沃土上,也将无一例外地出现在这部《北大荒知青名人录》上。
只是,目前有些地方,还没有产生类似值得我骄傲的知青战友范学新罢了。可以说,在今天我们这个当年不曾想象到的这样美好的时代,是多么的需要范学新这样的“司马迁”,是多么需要范学新这样的优秀的知青代表啊。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伟大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当年为了粉碎国外帝国主义反动派对年轻的人民共和国罪恶阴谋,为了粉碎他们把“和平演变”希望寄托在中国党第三代、第四代领导人身上的罪恶企图,历史性地提出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伟大号召。尽管当时和后来,我们有些年代对此缺乏足够的认识。但是,从仅仅是北大荒黑土地就走出来3000多个知青名人来看,从当年知青习近平成为了亿万人民群众拥护和信任的党的总书记和人民领袖来看,从毛主席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这一大局来看,从我们国家百年大计、千年大计来看,当年毛主席这一战略思维是何等的英明正确啊?是何等的高瞻远瞩啊?是何等的远见卓识啊?
我想,通过阅读范学新这部沉甸甸的《北大荒知青名人录》,我们至少可以获得这一启示和收获。
如上部分恐怕就是我的“看出来”,我感觉只是就事论事、浮光掠影,距离真正的“看出来” 还有很大距离,在此恳请作者和读者予以指正。多谢。


(附录):
一、截止面前,《北大荒知青名人录》已经为国家图书馆、黑龙江省图书馆收藏,作者已经光荣地获得了相关收藏证书。
    二、该书系自费出版。面前已经成功地北京、天津、上海完成了发行计划。因2020年不测风云,在哈尔滨等地发行计划将择机进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浪淘沙 发表于 2021-1-10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浪淘沙 于 2021-1-11 17:45 编辑

他不愧是为北大荒知青名人
不懈讴歌的当代“司马迁”  
——记知青战友范学新和他的新著《北大荒知青名人录》(征求意见稿)


曾几何时,作为知青战友之一的范学新,曾经对当代80、90、00后年轻人敬称为毛爷爷的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无限信仰和崇拜。
为此,当他心中最红最红最红的红太阳、亿万革命人民心中最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号召时,在那个“毛主席挥手我前进”的火红年代,范学新与他的同学们二话不说,立刻打点行装,胸佩毛主席像章,怀揣红宝书——《毛主席语录》,满怀如火一般的崇高理想,身穿最爆款、最时尚的时装——米黄色兵团战士棉套服;在“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声中,无不意气风发、豪情万丈地奔向了那个有些遥远的黑土地,奔向了那个为有些人视为畏途的北大荒。
从踏上“誓做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时代列车,到满腔青春炽情投身于北大荒,作为笔下生风、才华横溢的范学新,毫无疑问地在广大知青战友中脱颖而出,尤其是在那个笔杆子十分走俏的时代,更是如此。
我凭直觉相信,他曾经有过无数次这样或那样唾手可得的离开黑土地的大好时机;我还相信我的直觉,如果不是割舍了无数次诸如上学、参军、返城等的前程似锦和“父母在不远游”的个人情怀,作者完全可以满面春风、顺理成章地帅先离开那个很多人日夜想离开而未能离开的“鬼地方”。
但是,他没有动心,依然依如故我地在北大荒这片沃土上接受着洗礼和磨砺。
从兵团知青战士开始,他历任班长、司务长、军务参谋、组织干事、连队指导员等,1978年调任北安农场管理局秘书,直至在黑龙江北大荒农垦总局人事部门领导岗位退下来,他没有半步离开过北大荒。他何以如此眷恋这片并非“生于斯长于斯”的黑土地呢?
从大时代背景上看,不难发现,这是因为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的谆谆教导无时不刻地回响在他耳边;因为伟大毛泽东思想是他永远的指路明灯;因为他曾经紧握拳头、以钢铁般的誓言向他心中永远不落的红太阳——毛主席宣誓过,一辈子扎根北大荒,一辈子把火红的青春献给北大荒这片美丽富饶的黑土地。
就这样,处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他每每赢得了严峻的考验------   
就这样,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一位充满革命崇高理想主义的践行者------   
就是这样,他四十年如一日,倾其所有地把人生最宝贵
的闪光年华和青春汗水全部抛洒在了北大荒这片沃土上。
可以说,获赠知青战友范学新著《北大荒知青名人录》
以来,我不知道有多少次这样地浮想联翩,这样地梦回过当年。
此时此刻,我多想在写作本篇时,把范学新当年奋发向上、矢志不渝的青春风貌更加准确、更加清晰地勾勒出来。
    我感觉,如果不如此,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认识这部史学著作的精髓和真谛。
由于我和知青战友范学新有着十分意想不到的笔墨情缘(2018年10月,我在《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有幸拜读到了他当年用54篇日记连载的红卫兵长征纪实,我激情澎湃、热血沸腾,接连用留言形式完成了54首七律《读范学新红卫兵长征系列感怀》的同题感怀诗。我们虽然素未谋面,但我早已成为了他响当当的“铁粉”),所以,当我们初次在公滨路满汉楼不期而遇时,无不由衷地感到,相见恨晚。
为此,我们的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面对这位红光满面、质朴无华的老阿哥,联想到我们在网上频繁互动、敞开心扉的一幕幕,我心情十分激动。
在我向他倾吐心曲——我是他的铁杆粉丝时,他当即把我提格为了“钢粉”。我们的双手不由得再一次紧紧握在了一起------
尽管如此,我当时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会分享到《北大荒知青名人录》——这份献给建国七十周年华诞的厚礼,我的喜悦和感动之情,更是溢于言表。
是的,每当我深情地研阅时,就情不自禁地为封面上那幅极具代表性的知青战友英姿勃勃的照片所吸引。虽然这幅照片展示的是一名知青战友在曙光初照的北大荒沃土上驾驶着“东方红”不懈耕耘的历史瞬间,虽然这是当年司空见惯的劳动场面,虽然时光已经逝去了几十载光阴,我感到,它强烈的视觉冲击波依然在长久地冲击着我的脑海和灵魂。为此,我心潮起伏,不能自已。我整个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又融入了那个火红的年代。
是的,作为曾经是一名普通知青的我,对于当年那首回响在神州大地的知青大军进行曲再熟悉不过了,在闻听和看到这部具有《荷马史诗》一般诗情画意的人物生平传记时,面对这一波澜壮阔、绚烂多姿的历史画卷,一种对书中知青名人及其作者崇高的敬意油然而生。
是的,我万万没有想到,时光荏苒,几十年的时光如流水一般逝去了。但是,北大荒知青精神、北大荒知青情结,依然还在知青战友范学身上延续和闪光。
这部以他无数心血和汗水铸成的历史新著,从某种意义上说,为共和国有关知青历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光辉的范例和模本,堪称是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学名著,在某种程度上,用“亲情可贵,亲情可嘉”这样的朴素语言是难以概括的。
据我所知,他没有受到任何组织和个人委托,完全是一个自发的“情系北大荒,梦回黑土地”的孤军作战,是一种奉献自身的“非组织行为”,是一项我们认识和评价北大荒知青历史的标志性工程,其重要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看花容易绣花难”。是的,为了完成这一工程量异常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六十初度到年过古稀,从“苍龙日暮还行雨”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他将满腔余热和挚爱,毫无保留地献给了黑土地,献给了北大荒;献给了广大知青战友和知青名人。
我为有这样的知青战友而骄傲,我为有这样的知青战友而自豪。
“男儿有泪不轻弹”。 每当回想起这一历经无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风雨历程,我有些时候不禁潸然泪下。
尤其是,那个年代留给我们的记忆和磨砺更是难以忘怀的。所以,我非常愿意以这样的视角去告诉过去和未来。非此,不足以理解和分享我知青战友范学新这一充满真情的内心世界和黑土情怀。
当然,范学新能够出色完成这一历史重任,并不是某些人可以胜任和替代的。
首先是,范学新一直根植于北大荒这片黑土地几十年不动摇,并且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开花,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布尔什维克和一个相当级别的领导干部,除了党组织悉心培养和器重,当然离不开那些如他在书中所讴歌和赞美过的许多知青名人对他的鼓舞和鞭策。
诸如由当时团中央书记胡耀邦同志亲自授旗的奔赴北大荒的北京知青垦荒队队长杨华同志、诸如享誉全国为抢救国家财产英勇牺牲的知青榜样上海知青金训华同志、诸如为抢救落水羊群献出宝贵生命的天津知青张勇同志等。正是这些知青楷模给了他以巨大的精神力量,使这片神奇的黑土地成为了生命里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仅仅是这样一个人生经历和情感,就是无法复制和还原的。
这是多么值得我们去认识、去讴歌的啊。
同时,知青战友范学新之所以能够完成这部可以称之为当代北大荒知青名人的“史记”,除了我们对他人生轨迹做一简单追溯和剖析那样,还与他所处工作岗位有着直接的关系。诚如他所言,他曾在北大荒垦区人事部门和农垦总局招商办领导岗位上工作过,曾经以官方名义面向全国征集过知青资料------
面对来自祖国各地在各条战线上取得骄人成绩、已经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的诸多知青名人事迹和素材,如何更好地加以开发利用?如何让我们及我们的后人能够清晰地了解和铭记这一历史?他常常不能释怀,他常常辗转反侧,夜不安眠。  
“盛世修史”。我们国家自古就是有着这样优良传统的国家。为此,他不由自主地徜徉于历史的长河中------
是的,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五千年来,我们民族产生各类史学著作浩如烟海、绵延不绝,使古老的华夏文明得以传承不衰。诸如《史记》、《左传》、《汉书》等,一个个名垂千古的史学家,一个个为后人所景仰的类似于司马迁一样的史学家,不知给了他以多少巨大的鼓舞和力量。
星移斗转。2007年,在他完成了知青使命、退归林下、告老还乡之际,本来可以无忧无虑、安度晚年了,可是他却以他高大健硕身躯,在一个新的黄金时段里不舍昼夜地前行着。
他就是这样,以一名老知青退而不休的崭新精神风貌,为他所挚爱北大荒奉献着光和热。
说实话,获赠该书以来,当然作者并不知道我曾经书写过此类文章,不过是作者对称之为“钢粉”的我一种答谢和馈赠。对于这种知青战友之间的最高礼遇,我喜出望外,当即表示一定写点什么,以示答谢和感动之情。
开初,创作本篇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顺利。由于有关读书笔记一类的文章写法和要领已经荒疏了;由于创作激情已不复当年,所以,一种沉重的文债不由得从天而降,使我不堪重负,使我常常“不得开心颜”。
我多么希望尽快兑现诺言啊。
可是写作这类文章,首先一点就是看——不仅要“看进去”,而且还要“看出来”。
如何完成这一情节转换呢?当时不得而知。
不知不觉,由秋到冬,直至获赠“十年辛苦不寻常”、“字字皆辛苦”于40天之际,在我并没有完全“看出来”的情况下,我透彻心扉地感到,书中那些知青战友的光辉业绩呼之欲出,那些早已成为国家栋梁的杰出人物还在很多岗位上夙兴夜寐,还有那些早已长眠在这块黑土地上知青战友仿佛还在注视着自己,一想到这里就什么都不好说了。
我十分清楚地意识到,书中每一个名人都是值得我学习和敬佩的。而且,能够有幸这样近距离重温一遍他们可歌可泣的业迹和履历,也是一个很不错学习机会。就这样,我的思绪和情感,也就是说,我的一腔热血开始涌动了起来------
首先说“看进去”。
遥想当年,56万来自全国各地的知青战友云集北大荒。这本著作有130万字之多,涉及人物3000多个,其分量是十分厚重的。
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现任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副书记、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勇才所作的序言,他高度评价了作者的这一壮举。他说:“这本书的编纂,倾注了学新同志对北大荒的一片深情,倾注了他对曾经并肩战斗的兵团战友的眷恋和赞誉,倾注了他十多年的辛劳和心血。在浩如烟海的信息、网络中搜索、鉴别、提取、加工、整理、编辑、绞尽脑汁、千方百计、付出巨大的时间、劳动成本、是名副其实的自我创作成果,整理抢救了许多珍贵的知青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填补了北大荒历史一个空白,是北大荒一笔财富,是知青磨砺是金、多难兴邦的历史见证,是北大荒一曲铿锵赞歌。”
不仅如此,我感觉,它还是记录几代北大荒知青杰出人物传记之集大成,还是一首广大知青战友用鲜血和青春汗水铸成的英雄史诗。为此,作者以他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这一历史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和归纳,堪称是一部讴歌和赞美知青历史的扛鼎之作。
尤其是,自从那些描写和反映知青题材的影视文学作品问世以来,无论是源于黑土地知青生活素材创作的《今夜有暴风雪》、《雪城》等影视剧、还是刘欢一曲高亢悲凉《心中的太阳》、还是那首令人伤心不已的《蹉跎岁月》电视剧主题曲,它们在艺术上的实践和探索是成功的。但是,它们所表现的几乎都是无数知青战友的人生苦旅,有些通篇表现的都是充满悲剧气氛的凄婉和忧伤。
而这部《北大荒知青名人录》则不同,它以饱满的激情、历史的高度、全新的视角,将一个不仅仅是收获“祖国大粮仓”美誉的北大荒,而且还是造就了无数国家栋梁之才的北大荒,通过全景式镜头成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给了我们这一辈知青人以应有的荣誉和评价,这是过去任何描写和展现知青题材影视文学作品所不能比拟和逾越的。
为此,我们可以有幸通过一章章、一段段、一行行,尽情览略到一个个北大荒知青名人光华闪闪的人生轨迹。诸如现任国务委员王毅、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小川、卢展工等政坛明星,诸如演艺界敬一丹、迟重瑞、梁晓声明星大腕等,诸如科技经济界彭实戈、陈学忠、李晓华精英巨擘等,是黑土地这片沃土滋养哺育了他们,使他们成为了我们民族和国家不可或缺的栋梁之才。他们不愧是一代北大荒知青战友的杰出代表。他们也不愧是那个年代全国几百万知青战友的杰出代表。
在此之际,我们之所以可以娓娓道来,知青战友范学新,功不可没。
我由此想到,目前在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像习近平总书记、像李克强总理等,他们当年都是几百万上山下乡成员之一。我相信,如果他们成长在北大荒这片沃土上,也将无一例外地出现在这部《北大荒知青名人录》上。
只是,目前有些地方,还没有产生类似值得我骄傲的知青战友范学新罢了。可以说,在今天我们这个当年不曾想象到的这样美好的时代,是多么的需要范学新这样的“司马迁”,是多么需要范学新这样的优秀的知青代表啊。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伟大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当年为了粉碎帝国主义反动派对年轻的人民共和国罪恶阴谋,为了粉碎他们把“和平演变”希望寄托在中国党第三代、第四代领导人身上的罪恶企图,历史性地提出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伟大号召。尽管当时和后来,我们有些年代对此缺乏足够的认识。但是,从仅仅是北大荒黑土地就走出来3000多个知青名人来看,从当年知青习近平成为了亿万人民群众拥护和信任的党的总书记和人民领袖来看,从毛主席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这一大局来看,从我们国家百年大计、千年大计来看,当年毛主席这一战略思维是何等的英明正确啊?是何等的高瞻远瞩啊?是何等的远见卓识啊?
我想,通过阅读范学新这部沉甸甸的《北大荒知青名人录》,我们至少可以获得这一启示和收获。
如上部分恐怕就是我的“看出来”,我感觉只是就事论事、浮光掠影,距离真正的“看出来” 还有很大距离,在此恳请作者和读者予以指正。多谢。


(附录):
一、截止面前,《北大荒知青名人录》已经为国家图书馆、黑龙江省图书馆收藏,作者已经光荣地获得了相关收藏证书。
    二、该书系自费出版。面前已经成功地北京、天津、上海完成了发行计划。因2020年不测风云,在哈尔滨等地发行计划将择机进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4-6-16 18:2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