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8645|回复: 12

曾一智走了,这次她真的与老建筑一起老去

[复制链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9-3-23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曾一智(1954年——2017年2月19日),出生于北京,原黑龙江日报社资深记者,高级编辑。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著名文物保护志愿者、中国文物学会会员,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第一名个人会员。
1998年4月在《黑龙江日报》创办专事呼吁文化遗产保护的专刊《城与人》。为保护黑龙江、北京、东三省中东铁路沿线等地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建筑多方奔走,被称为“笔战推土机”的民间文保人士。 在呼吁保护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多次遭到殴打和威胁,包括2011年8月实名举报北京刘老根会馆破坏文物。
2017年2月19日,曾一智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逝世,享年62岁。
曾一智,1954年出生于北京,在北京度过了童年时光。后随时任《光明日报》副刊主任编辑的父亲下放来到黑龙江,至此,与哈尔滨结下了不解之缘。
曾一智是黑龙江日报社的著名记者、编辑,在1998年开始从事文化遗产保护之前,曾一智在副刊部做了17年文学编辑。她的工作非常认真,编辑版常常让校对挑不出错。作为媒体人曾一智从业从未发过有偿报道。 [1]

1998年3月开始创办了以呼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为宗旨的《黑龙江日报·城与人》专刊,自此便投身文保事业。她以向职能部门举报、公开报道、内参、上书领导、在省人大旁听会议上发言等多种方式,为北京、黑龙江两地濒危的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大声疾呼,保护了多座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建筑。她的执着不仅表现在为文保自费进行活动吗,她还曾经历了这条道路的种种曲折和艰辛,包括开发商的威逼利诱,接到匿名恐吓信,被拆迁现场的种种威胁、驱车跟踪,照相机两次被抢劫,以致于2007年7月在被强拆文物建筑的院内被打伤住院。

2004年后,尽管她的身体增添许多病痛,但她仍然坚守她的文保的信念。她的报道、报告、信件多次得到国家文物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领导的批示,甚至影响了政府决策,更改已定的规划方案。在她持续十余年的文保宣传工作中,已经将文保理念渗透到媒体记者以至于一般百姓。
2010年,由于哈齐客运专线改扩建,哈尔滨市百年滨洲铁路桥曾被设计拆除。曾一智会同中东铁路史专家郑琦等人立即起草《关于修改哈齐城际高速铁路设计方案、整体保护铁路历史建筑群的紧急建议》,分别提交省、市政府。她在《建议》中提出,“老江桥”不仅具有不可复制的文物身份,还是哈市地标性建筑,具有非常珍贵的价值,是国内唯一保存比较完整的铁路工业遗产。建议政府综合考虑“老江桥”的文物价值,修改方案予以保留。在职能部门的主导下,哈尔滨市城市规划委员会确定在滨洲铁路桥下游50米处新建宽22.5米的新铁路桥,原样保护滨洲铁路桥。 [2]
曾一智最具有代表性的文保行动是2011年8月向北京东城区文委实名举报“刘老根会馆涉嫌破坏文物原状”引起广泛关注。在刘老根会馆所使用的晋翼会馆在建设中,文物本体遭到破坏,建设方在会馆建设中添加了院内本无的建筑,破坏了文物的原有风貌。2004年,晋翼会馆就列入了原崇文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单位,并对社会公布,这意味着它成为“不可移动文物”。曾一智向东城区文委举报的第二天,却接到了本山传媒集团工作人员的一个电话,对方希望与曾一智见面沟通沟通,当面谈一谈。但被曾一智拒绝。
退休的曾一智依旧为文保而奔波着,她自费考察中东铁路沿线建筑群、北京具有历史价值建筑、哈尔滨的俄侨历史,并将研究结果报告给职能部门,为老建筑的保护而殚精竭虑,同时,积极向职能部门发出建议,为历史建筑的永生,为文保理念的普及而忙碌着。
2017年2月19日12时53分,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著名文物保护志愿者、中国文物学会会员、原黑龙江日报社资深记者曾一智女士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逝世,享年62岁。 [3]

个人生活[url=]编辑[/url]
父亲:巴波(1916-1996),历任《民众时报》《健康日报》《华西日报》编辑,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会员,川康通讯社记者,《自由画报》主编,《胜利报》副刊主编,《光明日报》副刊主编,《民众时报》编辑,《益报》副刊主编,《光明日报》副刊主编、文化组长、国内政治部主任,《北方文学》主编,黑龙江省文联专业作家、名誉委员、副主席及省作家协会理事、副主席、名誉主席,哈尔滨文学院院长。黑龙江省第四届人大代表、省第四届政协委员及第五、六届政协常委,黑龙江省民主同盟常委、顾问,民主同盟中央文化委员。
姑姥爷:章伯钧(文化大革命遭批斗成全中国最大右派,至今未平反)。 [4]

人物成就[url=]编辑[/url]

曾一智撰写的报道多次获中国新闻奖、黑龙江新闻奖和黑龙江报纸奖,她的著作《城与人——哈尔滨故事》被列入九部委和团体联合主办的“知识工程推荐书目”,被评为第十一届黑龙江省优秀图书一等奖,第十九届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区哲学和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

曾一智是中国文物学会会员,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第一位个人会员。著名的城市历史建筑保护者,哈尔滨外侨史学者和中东铁路史专家,获得首届“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年度贡献奖”。 [5] 为保护黑龙江、北京中东铁路沿线等地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建筑作出了贡献。

保护成果[url=]编辑[/url]
2008年以来,曾一智所做文保工作和主要文保成果有:
一、2007年1月,曾一智两次去齐齐哈尔为保护吕留良后裔故居奔走后,促成齐齐哈尔市确定了保护五教道德院天齐庙东北讲武堂义和团女子坛址、于驷兴故居、小庆主事故居、果考亭故居、马识途烈士遇难地、吕氏故居、关帝庙、清末藏书楼等一批具有珍贵历史价值的历史建筑的保护方案。
二、2007年4月,曾一智最终促成哈尔滨南岗区政府将已经列入哈西新区改造建设拆迁计划的哈尔滨机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原哈尔滨机联机械厂)的三座厂房和烟囱、水塔、百余件机械设备作为工业遗产保留下来,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实现保护历史建筑与开发新区的双赢。2008年2月,哈西“红房子”老工业遗迹保护项目已经启动。
曾一智是历史建筑保护现场
三、2007年10月,曾一智与黑龙江省文化厅文物保护处、哈尔滨市城市规划局名城保护处沟通。将哈尔滨广播电台(中国第一座广播电台原址)和创办人刘瀚住宅、吉黑榷运局、哈尔滨特别市市长宋文郁住宅、三江闽粤会馆及哈尔滨口琴社重要成员任白鸥住宅等一批重要历史建筑列入保护建筑。[6]

四、设立文保志愿者保护监督网络,对每个志愿者经常活动区域内的保护建筑进行监督,对破坏事件进行不懈的举报活动,成功地制止和改正了多起对保护建筑的破坏行为。如在一类保护建筑红军街38号、二类保护建筑原英国领事馆、原秋林洋行道里分行、原苏联远东银行、哈尔滨第二工具厂办公楼等老建筑被违法进行破坏性修缮、装修时,都进行举报,并得到职能部门的受理。
五、坚持进行在老城区内的抢救性的拍摄记录,带领志愿者在南岗、道里、道外、香坊、动力等老城区进行的各具特色的主题性拍摄记录活动(部分做了历史调查)。她把自己多年挖掘积累的老城区所有历史文化遗存全部介绍给志愿者,一些志愿者也把自己的新发现告诉大家,并与文物、规划部门保持着密切联系,提供大量信息。
六、对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中东铁路沿线历史遗存和文保单位进行考察、记录,为这些不受重视的建筑和文物留下资料,对破坏的行为进行举报。这些建筑许多已经列入第三批文物普查的范围,并申报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多次向文物部门报告在拆迁现场发现的文物,曾一智除了关注老建筑以外,还关注那些散落在拆迁现场的各种具有文物价值的构件,并及时向文物部门报告,引领文物部门工作人员来现场征收,避免文物流失。多年来,经她发现并由文物部门定为文物的就有原东省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张焕相、原中东铁路警备司令张焕相(后为伪满洲国)为其女所做墓志铭的“滨江姊妹墓石”;原日本驻哈总领事馆监狱给抗日志士上吊刑的刑具滑轮,在建筑拆除中被曾一智收回,并立即捐献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罪证陈列馆,成为该馆少数的珍贵藏品之一;原中东铁路总工厂(哈尔滨车辆厂)从1904年至1959年不同时期的八台机床,在工厂拆迁时,曾一智多方设法,从拍卖会上抢回这批机床。最后撰写直发内参,经黑龙江省省长、副省长以及哈尔滨市委书记、副市长等批示,落实收购资金,并由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鉴定为文物。 [7]
[url=]人物评价[/url]
在文保工作的未来发展,曾一智坦言没有希望,因此什么都不在乎,一定会拼尽所有。这样一个对未来感到绝望却执着坚持的人,正是我们民族保护传承文化的最大希望!(《文汇报》) [8]
常与曾一智打交道的城市规划、文物保护部门了解她,尊重她,甚至有的开发商也敬她三分。一位派人跟踪过曾一智的开发商曾对她的同事说,她上哪儿去我们都知道,只不过我们没下手,我们挺佩服她的,因为这些事跟她的个人利益没关系。(《中国青年报》) [9]

哈尔滨市公布的第四批保护建筑里,经曾一智建议被纳入保护范围的有20多处。她的文物保护团队共递交了17份“文物认定申请书”,涉及全哈尔滨170余处建筑,市文物部门已经全部受理并认定保护。(《人民日报》) [10]

《城记》的作者王军,曾被学者杨东平在一篇文章中称为“北京的恩人”,同样的,哈尔滨也有恩人,就是同为记者的曾一智老师。(《大话哈尔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9-3-23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曾一智走了,这次她真的与老建筑一起老去发布时间:2017-02-20 08:36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赵飞鹏 王超

    2月19日下午,我们得到了一个不幸的消息:“冰点”曾经的报道对象、文物保护志愿者曾一智病故。她的女儿说:“就让她和她的故事、她的老房子们,静静地留在我们的心里吧。”
    曾一智的最后一条微博,是向她关注的哈尔滨老桥霁虹桥告别。
    几年前,“冰点”报道过曾一智,当时她已用12年来保护老建筑,用坏了6部相机,每次摁下快门,她都觉得像在给老房子留遗照,有的就在她镜头里轰然倒塌。
    她成了某些人眼里的“捣蛋分子”,她被骂,被恐吓,被打,可第二天,她又出现在拆迁现场。每次老建筑被“屠杀”后,她就捡起一块残砖存好。她说,那是“留给后人唯一可以触摸的历史”。
    现在,这个人真的“与老建筑一起老去”了。
    如果有足够多的钱,曾一智会把哈尔滨很多老建筑买下来,然后镶上“文物保护单位”的黑色大理石标牌。如果钱再足够多,这个名单还可能扩大到北京的四合院,或是浙江的古村落。
    曾一智 张长虹摄
    自从得了腔隙性脑梗后,她就变得丢三落四,跟朋友约好了吃饭,她却忘了。有时,她会痛苦地抚着后脑勺,想不起中午吃了什么饭。
    然而一旦涉及那些老房子,曾一智记忆力似乎又好得出奇。她清楚得记得哈尔滨大街小巷那些老建筑,建成于哪一年,发生过什么事。
    有朋友坐火车行驶在中东铁路线上,火车行至黑龙江细鳞河站时,曾一智躺在家里,打电话给朋友当导游:“你往左前方看,有没有一个尖尖房顶的屋子,你再往右看,山坡上有四栋漂亮的欧式工房,美极了!再往前坐,你一定不要眨眼睛,八道河子站有一组花岗岩砌筑的房子……”她谙熟中东铁路在黑龙江省内大小站台上的近800座老建筑。
    老曾的“痴迷”在朋友圈是出了名的。好友张长虹多次陪曾一智去哈尔滨道外区的老建筑街区拍片。那些原本是银号、商行的二层四合楼内,由于私搭乱建变得拥挤不堪,“经年累月的垃圾能起出一车去,进去就是一股馊味儿。”曾一智似乎全然闻不到,漂亮的铁艺栏杆、图案精致的倒挂楣子吸引着她不停摁下相机快门,口中还连连赞叹:“多美啊!”
    甚至感冒后病蔫蔫的曾一智,一看到雪后老房子的美景,什么难受劲儿都没了,她感叹:“怎么拍老房子还治感冒,看来要申请专利了!”
    她常说:“等有钱了,咱把它买下来!”
    可没人会当真。这位退休的省报记者,由于呼吁保护历史建筑的建议书写得多,常常要为5角钱一张的打印费发愁,为此她咬牙花300多元买了一台能打彩色照片的打印机。
    她经常自费出去踏察老建筑,有几次回到家已是“弹尽粮绝”,她在博客中写道:“离开工资还有几天日子,白天吃白水煮面,卧上一个鸡蛋,扔几片白菜叶子。”
    在1998年开始从事文化遗产保护之前,曾一智在省报副刊部的“象牙塔”里做了17年文学编辑。她的认真有口皆碑。她的版常常让校对挑不出错。从业20多年,她从未发过有偿报道。一次生病请假了,有人在她版上塞了篇关系稿,她硬是在下一期发了个声明,向读者道歉。
    曾一智 张长虹摄
    同事们说她“像有些外国人一样单纯”。她确实去过国外,巴黎老城区保护之好令她叹为观止。她感慨,巴黎政府为了保护老建筑,不拓宽老城区街道,鼓励发展两厢车。
    可不知何时开始,有“东方巴黎”美誉的哈尔滨,那些美丽的老建筑一栋接一栋消失。
    她以每周一块版的频率在省报上呼吁保护老建筑。她结集的《城与人》一书中,黑白的老建筑插图下,往往有个括弧,里面写着“已拆除”。
    可很多建筑在她心里是拆不掉的。10多年来,她用坏了3个傻瓜胶片相机,目前挂在胸前的佳能SX20也已是第四个数码相机了。“我一天最多拍过1000多张照片。”她说。朋友们送她礼物都送移动硬盘。
    每次端起相机给老建筑拍照的时候,她都觉得是在给这些“挚爱亲朋”留遗照。
    “当你的亲人被无辜错判死刑,被诊断为不治之症,你只忙着为他拍遗像、写传记,而不去抢救他,可能吗?”她反问。
    显然,按下快门是远远不够的。
    在中华巴洛克一期改造现场,为了保护老房子,她与拆迁者发生了冲突,她头部被砸了五六拳,此时她脑梗康复出院仅3天。报案后她被同事开车送往医院验伤,路上看到沿途又在拆迁,她立即喊:“停车,停车,我得下去看看。”如是两三次,赶到医院都快下班了。
    不久前,二期改造工程开始拆迁。几乎一有时间就来这里考察的曾一智,无法容忍拆迁人员粗暴地砸毁金剑啸烈士故居的门窗,忍不住又冲上去理论,结果被连推带打,拖拽老远,背包的带子被扯断,衣服也破了。这次挨打距离她上次被打相距不到200米。第二天,她又出现在拆迁现场。
    可更多时候,等待她的是一片废墟。
    哈尔滨车辆厂铸铁车间,始建于1903年,几年来三次被提出拆迁。曾一智通过写内参、建议书、带领专家现场考察,连续三次保住了这座百年厂房。可最终厂房在一个深夜被开发商强拆。最后罚款5000元了事。
    悲愤异常的曾一智看着厂房的“残骸”,忍不住哭出了声:“亲人啊,我为你奔走了6年……”“哭什么啊,好像挖你家祖坟了!”旁人嘲笑她。
    在很多人眼里,她早就是麻烦的“捣乱分子”,有人骂她,写匿名信恐吓她。她宣称:“不惜以身殉城。”
    早年写过不少优美舒缓随笔的曾一智,如今把所有的才华都投入到那些法律用词严谨的建议书上。她自嘲为“建议书专业户”。
    她熟背多部法律,动不动就跟人讲法,讲程序。一次市里召开一老建筑是否拆迁的专家论证会,一位老专家说:“我坚决拥护市委市领导作出的英明决策……”曾一智打断了说:“对不起,您违反程序了,市委市领导是听咱们论证后才决策的,您怎么就先拥护了?”
    同事陪她到拆迁现场,不少美丽的窗格子散落在地上,拆迁的工人一脚就可能将它踩得稀巴烂。同事说,这么漂亮,我们干脆把它拿走吧,省得被破坏。曾一智一脸严肃地说:“不行,拿了就叫偷盗文物,犯法。”
    可很多时候,法律这把利剑远不如挖掘机的铲刀锋利。她奔走保护了4年的中东铁路气象台,被挖掘机挖毁了。等她赶往现场,刚举起相机拍了一张模糊的照片,百年气象台就在她的眼前轰然倒塌。
    气象台的原址拔地而起几座现代化的高层建筑,不远处倚着一面锃亮的玻璃幕墙,“半个”气象台在那里被重建。从某些角度看去,加上玻璃里映出的另一半,好像一个完整的气象台。
    “那只是半个伪文物!”曾一智提起来就生气。
    让她生气的地方太多了。她的同事张长虹说,同事们请客,有些地方是不能让曾一智去的,坐那儿她吃不下饭。中央大街辅街上有个建于1931年的老电影院,曾一智极力呼吁保护,后来几次易名,开始是改成了一家舞厅,后来改成了一家时尚餐厅,外面竟然还罩上了一个透明的玻璃壳子。曾一智每次经过那里都要闭眼睛,因为不忍心看。
    张长虹说:“我们开玩笑说,老曾以后上街得当盲人。”
    当然,曾一智也有胜利的时候。“保护了有几百座吧。”她淡淡地说。
    风景秀丽的太阳岛改造时,有人以还其“自然野趣”为由,主张将岛上几十栋欧式老别墅全部拆掉,只保留三栋已被定为保护建筑的。曾一智在报纸上连写了三个整版文章呼吁,最后在规划部门的努力下终于得到保留。
    哈医大四院急救中心是一类保护建筑,很多老明信片上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专家论证会否决了医院的拆改计划。曾一智兴奋地起身给规划局长恭恭敬敬鞠了一躬:“太感谢你们了!”
    一个成功例子是保卫哈尔滨滨洲铁路桥,由于修建哈尔滨到齐齐哈尔的客运专线,这座建于1900年的地标性建筑将被拆掉。曾一智等人多次呼吁,最终促使方案更改,老桥被保留当作步行景观桥。如今,在下游59.34米处建设的新桥已经动工。
    曾一智将这类好消息称为“特大喜讯”、“新年最好的礼物”,后面往往还要加上三个感叹号。有时她以“漫卷诗书喜欲狂”形容自己的心情。
    “我没有个人私利,我欣然,坦然,我将大笑。”她流利地背诵着鲁迅先生的话。
    常与她打交道的城市规划、文物保护部门了解她,尊重她,甚至有的开发商也敬她三分。一位派人跟踪过曾一智的开发商曾对她的同事说,她上哪儿去我们都知道,只不过我们没下手,我们挺佩服她的,因为这些事跟她的个人利益没关系。
    一头花白的曾一智依旧奔走在大街小巷。只是,身上除了必带的相机,她换上了女儿送她的一个黑色名牌背包。她很怀念那个断了带子的廉价包,虽说只花了70元,但格子多,方便存放电池、内存卡、笔和采访本,新包的格子有些少,“但这个包结实!”她摸着3厘米宽的带子说。她做好了随时“搏斗”的准备。
    每次老建筑被“屠杀”后,她就悄悄捡起一块残砖,套上塑料袋,再放上一个写着地点和年月日的纸条,放进家里阳台的柜子里。如今里面已存了数十块,有些砖头甚至是从北京背回来的。
    “这是留给后人唯一可以触摸的历史。”她重重叹了一口气。
    她担心的是,用不了多久,这个柜子就装不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9-3-23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尔滨有着这么一个著名文物保护志愿者,是哈尔滨的福分!在大建仿古建筑的同时,又大拆原有的历史建筑而很少有部门和人员出头来保护,可惜的是曾一智去世太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我来也 发表于 2019-3-23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9-3-23 10:21
哈尔滨有着这么一个著名文物保护志愿者,是哈尔滨的福分!在大建仿古建筑的同时,又大拆原有的历史建筑而很少 ...

哈尔滨有着这么一个著名文物保护志愿者,是哈尔滨的福分!在大建仿古建筑的同时,又大拆原有的历史建筑而很少有部门和人员出头来保护,可惜的是曾一智去世太早!
有同感。谢谢章文版主的报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我来也 发表于 2019-3-23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9-3-23 10:21
哈尔滨有着这么一个著名文物保护志愿者,是哈尔滨的福分!在大建仿古建筑的同时,又大拆原有的历史建筑而很少 ...

哈尔滨有着这么一个著名文物保护志愿者,是哈尔滨的福分!在大建仿古建筑的同时,又大拆原有的历史建筑而很少有部门和人员出头来保护,可惜的是曾一智去世太早!
有同感。谢谢章文版主的报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罗帆 发表于 2019-3-23 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巴波先生的女儿 ,有个性!生前我接触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9-3-23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也 发表于 2019-3-23 11:15
哈尔滨有着这么一个著名文物保护志愿者,是哈尔滨的福分!在大建仿古建筑的同时,又大拆原有的历史建筑而很 ...

谢谢治平兄的评论.可惜的是曾一智去世太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9-3-23 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罗帆 发表于 2019-3-23 12:07
好,巴波先生的女儿 ,有个性!生前我接触过……

谢谢罗帆老师的评语,能认识曾一智真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范学新 发表于 2019-3-23 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尔滨的历史文化遗产非常深厚,可惜我们许多人特别是领导人视而不见,罪过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9-3-23 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范学新 发表于 2019-3-23 13:22
哈尔滨的历史文化遗产非常深厚,可惜我们许多人特别是领导人视而不见,罪过啊!

谢谢范兄的评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9-10 07: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