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鹏影视专稿498迎第31届哈夏知青文艺演出专场特别报道之十
哈夏回眸(八)
高梅宝:“北风那个吹……”
请看一段视频:
认识她么?
哈尔滨很多老知青说:认识。她连续参加过2006、2008年第28、29届哈夏知青专场演出,是浙江杭州知青艺术团的,网上和《新晚报》报道过她。
她叫高梅宝,是杭州北大荒艺术团的成员。
2010年8月6日,作为领队的高梅宝率团又来到了哈尔滨参加第30届中国.哈尔滨之夏知青文艺专场演出。 这样痴迷于知青文化活动,让人感动!作为第三十届哈夏“青春颂”知青专场演出宣传组组长的我,很想认识她,了解她,采访她。然而,哈夏的日程安排满满的,没有一点时间接近她。(后来听说,在哈期间,她没有一天能在午夜12点前休息。)
2010年8月7日晚,在哈市知青联谊会招待外地知青艺术团领队的晚宴上,与她谈了几句,得知8月8日在松花江畔演出“青春颂”后,8月9日她将率团应通河之约去演出。高梅宝很希望我能去。请示联谊会副会长李素梅,她同意我去,但要我8月10日赶回来为龙江首届“知青文化论坛”照相录像。
巧得很,我下乡所在地就在通河辖区清河黑龙江省办的五七干校,近些年回过通河和清河几次,知道交通很便利,乘车三个多小时就到了。而我当年下乡走水路,乘客轮要走一天一夜!
出门不在意道远近。只要有伴,道远点,乘车时间长点反而更利于采访。(2010年6月2日至12日我们乘专列到杭州、苏州、上海观世博,往返时间虽然长达六个白天四个夜晚,但很多老知青就在那期间交了朋友,增进了了解和友情,并不觉得时间长。)
但我和高梅宝在大巴车里谈的并不多,杭州的老知青太欢实了,在车上她们说啊笑啊唱唱啊,甚至举手舞动!(如果不是拍下照片,很难让人相信。)中途“方便”时仅有那么点时间她们也不消停,面对北方的原野拍照、跳舞!她们十六七岁来到北大荒,按说对这片土地并不陌生,只能说她们对洒下青春汗水的这片原野太充满感情了。 陪同她们到通河的还有一位知青的后代,就是哈尔滨很多老知青都熟知的驻哈空军某部中校王爱中。大家叫他“兵儿子”。“兵儿子”的断句应该是这样:当兵的,知青的儿子。的确,出生于江苏泗阳县王集镇的梨树村的王爱中,高中毕业后他选择了参军,1992年,被推荐进入了高校深造。他酷爱体育,在所在单位任篮球队长,并在2004年取得了国家篮球裁判员一级证书。他两次被黑龙江体育局聘用为特邀工作人员,参加了全国第九、十届运动会。2008年他还光荣地成为黑龙江省的一名北京奥运会火炬手。
高梅宝与王爱中以“母子”相称。“其实我们以前并不认识,也不是同乡人。仅仅因为我们都有知青情结。”高梅宝说。王爱中说:“我家里有10多人当过知青,我的父母都是知青,所以我对知青特别有感情。”
高梅宝与王爱中相识于2006年哈夏音乐会。她回忆:“开幕式上,哈尔滨知青演出,晚上是天津知青演出。因为想看他们的演出,我们就不回住处吃晚饭了。王爱中出现在我们面前,带我们吃各种风味儿的饺子。我们演出前想找个地方走走台,与爱中联系,他请示部队领导,做好了各项准备,电子屏幕上打好了欢迎浙江知青艺术团的字幕,买来了矿泉水,准备好了扩音设备等等。我们走台非常顺利。演出后我们来到来到了驻哈空军部队,向部队送上了锦旗,表达了感激之情。王爱中指挥大家一起高唱‘军队和老百姓,咱们是一家人’。到车站准备分别时,我们想不到的情景出现了,只见送我们的爱中扑通一声双膝跪地,双手合掌,行起了大礼。我们立刻感动得热泪盈眶、泪流满面。”
与梅宝交谈,得知她与共和国同年同月出生于上海。1968年9月15日,放弃留上海工作的机会,怀着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满腔热血,拜别父母,告别上海,奔赴东北边疆。全校23人被分配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师19团4营23连。梅宝说:“我从小渴望当个军人。能成为一名不戴领章帽徽的兵团战士,也知足了。在北大荒的黑土地上,我整整工作生活了十年,奉献了一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
这次赴通河,除了要演出在哈夏演出的节目外,其中重要的一个节目就是梅宝的独舞,芭蕾舞剧《白毛女》的片段“北风那个吹”。尽管从2006年起,我也连续在5年中参加了三届哈夏知青专场演出的宣传报道,也关注这方面的报道,但我从不知道高梅宝会跳芭蕾舞!“在兵团时,我们19团首创了芭蕾舞剧《白毛女》的排练和演出。”梅宝讲起了往事,“下乡在基层连队一年多之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被选拔后送到团部宣传队。参加大型芭蕾舞剧《白毛女》的排练和演出。当时的三师首长魏师长送给我团一盒样板戏芭蕾舞剧“白毛女”的电影拷贝,希望我们能按照这一份资料,排出兵团自己的“白毛女”。那个年代只能唱语录歌,跳忠字舞。相比之下,芭蕾舞剧《白毛女》还算是高雅艺术。但是难度太大。芭蕾舞是从国外引进的‘脚尖’舞,从未经过规范训练的我们每天压腿、下腰、劈叉……重复几百次的动作,最要命的还是脚尖的训练,当穿上芭蕾舞鞋站立的时候,那真是钻心的疼痛啊,才练了一会儿皮就磨破了,我们用纱布裹住脚趾、穿上芭蕾鞋再练。等到脱鞋时,只见芭蕾鞋里血迹斑斑,纱布和皮肉都粘在了一起。当扯下纱布的时候,望着殷殷渗出的鲜血,有时实在忍不住疼痛,掉下了泪水。有的队员连脚趾甲也掉了。可是,为了早日演出,大家咬紧牙关,忍着疼痛,互相鼓励。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终于练出了老茧,能踮着脚尖行走自如了。漂亮的足尖弓步,单腿旋转,倒踢紫金冠。兵团的芭蕾舞剧‘白毛女’终于诞生了!这台节目演遍了十九团的每一个角落,演遍了黑、吉、辽东北三省及沈阳军区所属各师等地。那时只要说起十九团“白毛女”演出队,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无人不夸。” 梅宝满怀深情地谈起了当年在东北各地的演出。 “2008年第29届知青专场演出,哈尔滨知青曾演出过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片段,很受欢迎。”我问她:“为什么没见到你的‘北风那个吹’的演出啊?” 梅宝笑了:“那是群舞,我是独舞啊。参加哈夏演出很不容易,我不想突出个人。” 车上时间宝贵,梅宝不再说自己,谈起了下乡的几个同学战友的境遇,很传奇的。这里不展开说了。
到通河时,通河镇党委书记初国红(现任通河县委副书记)、通河广播电视局局长刘剑英和刘镇长等前来迎接。看他们亲密得好像老相识。我很理解。因为早在2007年7月,哈市联谊会的李素梅曾带我们二十几名老知青赴通河考察新农村建设,那时,接待我们的就是初国红和刘剑英。2008年6月第三十届哈夏知青专场演出时,初国红和刘剑英应联谊会邀请来哈观摩并主动当起了志愿者,她们与杭州知青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初书记说:“2008年我们就约他们来,今年他们总算来了,县里镇里十分重视,我们要按最高规格接待。”
吃完了风味饺子,梅宝他们急忙到通河松花江畔广场的露天舞台上走台。轮到梅宝走台,我一手拿数码照相机一手拿微型摄像机对准了梅宝,但见梅宝在优美的“北风那个吹”的乐曲音响中,翩翩起舞。她神情自若,脚步敏捷,身段轻盈,舞姿优美!哪像年过六十的人,倒像年方二八的少女!绝不是吹捧,有录像和照片为证!
原作2010年8月13日,2012年7月22修改 大鹏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