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范学新 于 2018-1-24 09:11 编辑
生活拾趣
中西文化有很大的差异,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拾来很是有趣。 美国社会是一个“要小费”的社会,饭店、旅店、巴士、各种服务都要小费。多数都是主动地付,也有的主动地讨。刚去时,我很不理解,“该付的费用都付了,为什么还额外地讨要小费?”但时间长了,别人都给你不给,你就显得很没面子。那些有一定身份的人出手阔绰,给点小费,显得很有风度,是一种社会时尚。所以,久而久之,我们也“入乡随俗”了。 在伊利诺大学刚入学时,我们送给老师礼物,老师总是在课堂上当众打开,大白于天下。有的是檀香木扇,有的是丝织手绢,有的是景泰蓝小花瓶,基本都是中国的工艺品。在我们国内,送礼没有当众打开的,以示对别人的尊重,这是我们的习俗。可美国正好与我们相反,当众打开倒是尊重别人的礼节。 美国的首都、州府大都不在大城市,而在中小城市。美国首都华盛顿建立时,只有10几万人,现在也不过60万人。没有工业,没有高层建筑,只有“一府两院”、政府机关、各种博物馆、纪念馆、纪念碑、艺术中心、公园等,如著名的白宫、国会山庄、五角大楼、杰斐逊纪念堂、航空航天博物馆、自然博物馆、越战纪念公园、朝鲜战争纪念碑等,是一座很精致、高贵、庄重的城市。我们去的伊利诺州州府不在毗邻的世界名城芝加哥,而在名不见经传的春田市,这大概是因为春田市是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的故乡。春田市只有8万人口,可州府办公大楼却很气派,据说大理石是意大利的,灯饰是法国的,许多珍贵木料都是进口的,富丽堂皇,典雅别致,是一座经典的、价值连城的巴洛克欧式建筑。 7月4日是美国的独立节,我们有幸在香槟市观看群众游行活动。据说,纪念游行活动是民间组织的,群众自愿参加。游行队伍中有退役老兵开着坦克、战车,有市民开着各式老爷车,有青年开着的时髦摩托车队,还有各界群众举着国旗、拿着花束、扛着小孩、拎着玩具的松散队伍,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不拘一格,彰显美国式的自由、民主、爱国情结。 我们去美国,经常是西装革履,这似乎是不成文的规矩。因此,弄得很死板,大热天更是“里外发烧”,很不舒服。可美国人穿着讲究实用、个性,西装革履的很少,便装、休闲装、时尚装是主流,没有什么约束、教条、刻版,随心所欲,享受生活。 出国,总要给亲朋好友带点礼物,这是件很麻烦的事。在美国购物,你不懂外语,买到的总是你熟悉的东西,想买点新鲜玩意基本不可能。另外,许多日用消费品都是中国造,想买正宗的美国货很难。我给女儿买了一双旅游鞋和两个漂亮的钱包,回来仔细一看,仍是“MADE CHINA ”,出口转内销!另外,美国的商品都是明码标价,不砍价,小数点后几位总是“9”,大概美国人崇尚“9”吧。 美国的饮食以面包、汉堡、火腿、奶油、牛奶、咖啡、沙拉、水果为主,多数为成品或半成品,不适合大多数中国人的口味。一次,我们在ADM公司吃午餐,就是一盘沙拉,味道很特别,难以下咽,实在不敢恭维,午餐基本成了一顿“无餐”。中餐在美国深受欢迎,属于中上层消费,所以中餐馆经常人满为患,特别是节假日更火爆异常。在美国,普通餐馆、饭店不允许经营酒水,包括啤酒。一天,我们在纽约唐人街就餐时要了啤酒,餐馆服务员小声告诉我们:“不许说啤酒,只能说饮料”,大家都心领神会,诧异地点点头。早餐吃甜点、西餐不习惯,我们常吃方便面。美国的旅馆凉水能喝,热水不能喝,我们只好用咖啡炉烧热水。我第一次用咖啡炉闹了一出笑话,咖啡炉没有冲洗,冲泡的方便面竟是苦涩味,吃了一碗“中西合璧的咖啡方便面”。 7月4日晚,伊利诺大学的凯文主任设家宴欢迎我们。家宴设在房后的花园里,很丰盛,有各种式样的面包、点心、沙拉、水果、葡萄酒、饮料等,采用自助餐方式。主人客人频频举杯,欢声笑语,充满了热烈友好的气氛。这种宴会既隆重热烈,又朴实节俭,体现了美国人既热情好客、又讲究实在的风格。 还有一段小插曲记忆犹新。那是6月30日在加拿大温哥华机场,通过美国海关时,大多数团员都顺利通关了,省人事厅的张富处长却被滞留在那里。美国官员让他打开行李箱,翻了半天,发现一包可疑的手纸。这包手纸确实很特别,颜色灰白,纸面小孔密布,在国内也不多见。美国人问他,又语言不通,比划不明,足有十来分钟没予放行。我通关后,将翻译找来与美国人交涉了半天,老张才得以通关,可见美国人办事的严谨,可谓一丝不苟。后来,我们的随团翻译破解了个中的蹊跷。原来,老张中等身材,穿着一件白格上衣,带着一顶中式礼帽,看上去很像一个标准的日本人,所以从严检查,情理之中。 中美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历史、文化、发展、制度等背景各不相同,各有所长。差异构成了特色,使这个世界缤纷绚丽,争奇斗艳。我们应当承认差异,善意沟通,取长补短,彼此尊重,创造一个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友好和谐的人类家园。 (写于2010年3月1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