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范学新 于 2017-12-26 09:54 编辑
破旧的边城
俄罗斯的哈巴洛夫斯克边疆区、滨海边疆区、阿穆尔州、犹太自治州是远东地区四个州(区),其首府分别为哈巴洛夫斯克(哈巴)、弗拉基沃斯托克(海参威)、布拉格维申斯克(海兰泡)、比罗比詹。其中,哈巴是其远东地区第一大城市,是以当年占领军首领哈巴洛夫将军的名字命名的;海参威是远东第一大军港、太平洋舰队的驻地,弗拉基沃斯托克的中文含义是“统治东方”;海兰泡是当年俄军制造“海兰泡惨案”,逼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中俄瑷珲条约》、割让中国1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的桥头堡。这些地方曾经是我国居民世代生活、繁衍的家园,至今还留有许多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 这些地方在远东开发初期也曾辉煌一时,是当时冒险家的乐园。在中苏友好时期,两国边民频繁往来,如走亲戚一般,亲密无间,中国的大量劳工为苏联边境城市的建设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中苏交恶以后,边境城市成了备战的前线、军队的营地,城市建设长期处于停滞状态。1998年苏联解体采取“休克疗法”,俄罗斯一夜之间的私有化使国家巨额财产不翼而飞,一个与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顷刻分崩离析,政客、权贵、寡头对边境城市的洗劫尤为露骨和彻底,陷入深深的社会和经济危机之中,一蹶不振。俄罗斯曾经繁荣的欧洲早已自顾不暇,边陲的远东鞭长莫及,更是无暇顾及,自由放任。卢布贬值、发行新币更使百姓雪上加霜,几十年的积蓄化为乌有。所以,俄边境城市几十年没有发展,出现了真正的历史大倒退。 哈巴虽是远东第一大城,只是人口多,面积大,除了市府大楼稍微像点样子,再也找不出一处像样的建筑;宾馆里的床只有50公分宽,老掉牙的小电梯只能勉强乘坐四人,嗡嗡直响,摇摆颤抖;市府前的那条大道一头连着机场,一头连着港口,虽然还算宽敞,但路面老化,龟裂斑斑;公共汽车还是六十年代的式样,像是从博物馆里开出来的怪物;火车站没有露出一点大城市的门面,有的是垢头污面、尘土飞扬;机场倒是特别宽敞,停放着许多飞机——TU154、YR18、60等大型客机,但都很老旧。据说是买不起、刷不起油漆,油漆更新费用很高,刷上后又增加油耗和亏损,“一枪俩眼儿”,只好勉强维持着飞行。唯一比较兴盛的是那里的“跳蚤市场”,每天人声鼎沸,是日用消费品交易的“圣地”。 海参威在远东是一座美丽的旅游城市,依山傍水,海参威宾馆、阿穆尔宾馆、赤道宾馆等在远东地区算是上乘的旅游饭店;宽阔平坦的滨海公园那浩瀚的大海、蔚蓝的天空、白皙的沙滩,是休闲散步的好去处。军港里停泊的一艘艘远洋军舰,显示着俄罗斯军事大国的威严。站在制高点,俯瞰全城,海参威逶迤曲折的海岸线、别致的车站、东正教堂、胜利广场等美景尽收眼底。但毕竟城市年久失修,基础设施陈旧,使它靓丽的容颜大为失色。诺大的城市看不到一处塔吊,太平洋舰队的许多军舰无力维修、不能出海,成了长年泡在海里的摆设。商店里许多商品匮乏,要买礼品香水得好几个品种才能凑齐,买五号电池只有柜台里摆的两节。 海兰泡是我国黑河对岸的一座大城市,黑龙江畔高耸着一座标志性微波铁塔。六十年代初从黑河看海兰泡是一座不小的像样边城,黑河只是一个很不对称的边陲小镇,现在两边好像调了个,时代变迁,今非昔比,俄罗斯人把黑河当成了旅游度假的圣地、消费购物的天堂。海兰泡的一座体育场建了不下十年才迟迟竣工,一座剧院动工已有二十来年,至今还是一座烂尾工程。那里的海关据说还是政府从私人那里租来的飞地。 比罗比詹是犹太州的首府。由于建州较晚,州府的城市建设十分薄弱,没有一座像样的建筑,目前只相当于我们一个县级市的规模,州政府的办公地只是一座不起眼的二层小楼。因此,比罗比詹与其它远东大城市没有可比性。 当然,近几年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复苏,其远东边城也开始艰难的恢复,城市的改造开始起步,旧貌有所改观。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全面的私有化使城市公共建设更加举步维艰,振兴边城谈何容易!破旧的边城使我们看到,苏联的解体、俄罗斯的剧变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国人民到底意味着什么?!
(写于2010年6月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