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范学新 于 2017-12-21 09:40 编辑
游牧民的生活
蒙古的牧民现在仍然过着传统的游牧生活,一座座蒙古包就是他们的家园,也是他们的全部财产。他们远离城市,远离现代生活,居无定所,风餐露宿,听天由命,毫无保障,过着自给自足的落后生活。
深秋季节,在辽阔的呼伦贝尔草原上,一些牧民驾着牛车,赶着自家的牛羊、马群,装上木杆、毡房及全部家当,浩浩荡荡地迁徙到新的草场,准备越冬。队伍中铃铛清脆悦耳,还不时传来喇叭声声,像是庆祝盛大的节日;骑士跃马扬鞭,挥舞着套马杆,驱赶着并不驯服的马群;牧羊犬鞍前马后,欢快雀跃,警惕地护卫着羊群。见到我们的汽车掠过,好客的牧民频频招手,高喊着祝福的话语目送我们远去。
在返回的路上,我们的车停在一座毡房前休息,一位中年妇女领着一个小女孩走出毡房,热情地为我们这些“远方客人”斟上奶茶,不取任何报酬。据说,这是草原上的传统习俗,待客之道。我们无以回报,掏出几块糖塞到小女孩手里,女孩用喜出望外的眼神凝望着我们许久。随行的蒙古同胞告诉我们,这可能是小女孩平生以来第一次吃糖。从闲聊中得知,这位中年妇女几年前丈夫突发急病,在缺医少药的偏僻草原上,只能望天兴叹,认命摆布,不日丈夫便撒手人寰,扔下孤儿寡母。按照当地习俗,将逝者送到渺无人烟的远方“天葬”,任野兽、飞禽蚕食。孤儿寡母带上自家的牛羊投奔亲戚,来到了这里。这户牧民的牲畜不多,只能勉强维持生活。毡房里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只有一台九英寸的黑白电视机靠一台风力发电机供电,展现着唯一的现代生活气息。 草原上牧民拥有牲畜的多少是财富多寡、贫富程度的标志。距这里不远处有一座蒙古包很显眼,洁白如新的毡房旁竖着一根电视天线,不时传来“咚咚”的发电机轰鸣声,一辆豪华摩托车在草原上奔驰飞舞。据随行的蒙古农牧专家估计,这 户牧民至少存栏牛羊在300头以上,是一户富足殷实的人家,算得上是现代化的游牧民,这在游牧民中只是少数。 据说,近几年蒙古国的畜牧业有了很大发展,牧民的生活也有所改善。但由于仍然延续游牧生活,逐草而居,粗放经营,生产效率依然低下,缺乏社会保障,生活条件和质量难有根本改变。只有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牧民们才能走上富裕安康之路。 (写于2010年5月1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