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范学新 于 2017-12-19 10:30 编辑
蒙古的农业
蒙古国草原辽阔,畜牧业是其支柱产业,饮食也以畜产品为主,而不是以粮食为主。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也在调整,对粮食的需求在逐步增加。20世纪五、六十年代,蒙古曾进行过大规模农业开发,兴办机械化国营农场,但效果并不理想。苏联解体以后,蒙古也效仿苏联实行私有化,国营农场大都解体,粮食生产严重受挫,大幅下滑,陷入低谷。全国小麦年产量在10-15万吨左右,相当于我们农场一个小型生产队的产量,实在少得可怜,不得不长期依靠粮食进口解决城镇人口的吃饭问题。 我们考察的哈拉哈乡,位于哈拉哈河流域,与我国内蒙古毗邻。哈拉哈河流域是一片低洼湿地,只有少数土地可以耕种,作物以大豆、玉米为主,产量在200-300斤左右,中等偏下。
沿河流域的南侧,形成一片较为平坦的高台地,土壤为含沙量很高的黄沙土,干土层在30公分以上。这里有一个在解体的苏联援建的国营农场基础上建立的股份合作制农场,有废弃的粮仓、水泥晒场、谷物烘干机、康拜因、拖拉机、农机具等设施,一片破败狼藉。我们看到,地里还有因灾没有收获的小麦,一尺来高,稀稀拉拉,子粒还没成熟,像茅草一样。据农场的农技人员介绍,这里虽然有广袤的土地资源,但土壤有机质很低,含水量很少,每年降水量只有200多毫米,难以满足作物正常生长的需要。所以,这里农业基础条件差,管理粗放,基本是靠天吃饭、广种薄收,小麦亩产量只有100多斤,根本没有经济效益可言。
从农业开发的角度看,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作物产量,必须兴建大型水利设施,实行灌溉农业。而由于当地地下水匮乏,打井灌溉没有可行性;如果利用哈拉哈河水提水灌溉,水利设施投资很大,水源也难以有可靠保障。另外,这里处于戈壁沙漠边缘,土壤含沙量高,一旦开发,必然破坏脆弱的植被,加快土地沙化,危害生态环境,对我国造成新的沙尘暴威胁。以色列的高投入、高科技的“设施农业”对于贫穷落后的蒙古来说,是不可企及的奢望,缺乏现实性。因此,中蒙这项合作农业开发没有可行性。 蒙古虽然只有260多万人口,近80%为城市人口,但以畜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根深蒂固,粮食生产十分脆弱,粮食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难以改变。粮食安全是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稳定的一大威胁,出路在哪里?这大概是一个难以回答又必须回答的一大谜团。 (写于2010年5月1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