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范学新 于 2017-12-18 09:33 编辑
见证“蒙古效率”
在我们这个竞争日盛的年代里,效率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到过俄罗斯的人都见证过“俄罗斯效率”,旅游、考察团组通过海关捡到一半午休时到,另一半留在这边等待上班后过关;建筑工地吊装,吊车工打烊休息,物料悬在半空中,这些已是司空见惯的“旧闻”,多见不怪。但不曾想过,蒙古效率有过之而无不及。 按照我们的考察计划,9月14日返程。本应8点吃早饭,但“老年公寓食堂”没准备好,就是油条、苏伯汤这样简单的早餐,直到8点半多钟才迟迟上桌。早餐过后,我们又分别与哈拉哈乡、老年公寓结算食宿费。可他们又现归拢账目,东拼西凑,仅仅两天的食宿费算了半个多小时,多亏时日不多,如果住上十天半月的,结算起来恐怕得等个“猴年马月”的。将近上午10点钟了,我们抓紧时间,登上面包车,车徐徐开动,大家都松了一口气,以为总算一切就绪,立即出发了。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车子刚刚起步一百多米,来到一座加油站前又停了下来。一问原由,司机竟慢条斯理地说:“车要加油”。考察团的日程安排司机心知肚明,今天一早就应加好油。即使没早加油,在我们就餐、结帐的近两个小时里,也有足够的时间加油,但偏偏不加,真是“气撒人也”!在这穷乡僻壤,遇到这种事,真是“豆腐掉到灰堆里——急不得、拍不得、打不得”,只有忍气吞声了。这时,加油站又没有加油员,只好现派人去找。又过了半个小时,加油员才姗姗来迟。 加完油,再上路,已经是上午11点钟了,整整一个上午还没走出哈拉哈乡,真是“蒙古效率”的奇迹!待到达乔巴山市,已是晚上8点钟了,实在是“起大早,赶晚集”的真实写照。在与我们同行的“蒙古3000公司”人员看来,这是很正常的事,没有表示任何异议。 生产方式决定着生活方式。我想,这大概是蒙古族世代游牧生活方式形成的习惯,每天都重复着同样单调枯燥的劳动,没有既定目标,没有约束压力,没有时间观念,没有效率概念,放任自流,随心所欲,今天与昨天一样,日出日落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落后的游牧生活要想融入现代生活,犹如冰火两重天,绝非一日之功所能奏效的。 (写于2010年5月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