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范学新 于 2017-12-10 09:52 编辑
隋凤富落马的真正教训何在? 2014年11月27日晚,当听到省人大副主任、农垦总局党委书记隋凤富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组织调查的消息,作为一名一直在农垦工作的北大荒人,既深感痛心,又在意料之中。斯人已落,后人当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隋因何落马,教训何在?据《人民网》的文章《黑龙江“首虎”隋凤富被查 曾是别人眼中的“能人”》中称: “近年来也就是隋凤富担任局长、党委书记的9年来,不断暴露出农场与地方政企关系难以捋顺、内部政企难分难解等问题和矛盾,腐败问题也随之而来。”简言之,隋凤富落马的根本原因是农垦现行体制的弊端所致。 事情果真如此吗?本人以为,这个结论不仅主观武断,而且脱离实际,似是而非,于事无补。我们只有实事求是地总结教训,才能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遏制腐败频发、蔓延的势头,找出既治标又治本之良策。 隋从小跟随长辈从山东移民到北大荒,从一名农场的普通农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组织培养,一步步成长起来,直至成为副省级领导干部,37年的历练绝大部分是干事创业的,称为“能人”亦不为过。但问题并非出于“能人”与否,而是出于经不住高层权力的巨大诱惑和官欲的恶性膨胀。特别是进入副厅级、厅级干部以后,面对着重大的考验,进入了命运的转折。他在这人生的十字路口上,将升入省级领导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和追求,丢掉了坚守几十年的为人民服务宗旨,拉关系,假大空,高指标,垒政绩,导致鬼使神差,利令智昏,信仰丧失,人格变形,权高堕落。 隋从2008年至去年的五年间,一直是书记局长“一肩挑”,农垦总局又是党政合一的一套班子,权力高度集中。这种不正常状况,无疑对党的民主集中制造成了直接威胁,为一个人说了算提供了组织保障,为隋全面施展拳脚、尽快“晋档升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现实可能,对权力的制约、监督成了一句空话。绝对的权力必然产生绝对的腐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皇帝”,使垦区的跑官、买官、卖官、封官许愿、不工作靠运作、溜须拍马、人身依附、弄虚作假、吹牛忽悠等腐败歪风应运而生,北大荒三代人、半个多世纪形成的北大荒精神丧失殆尽,歪风邪气迅速蔓延,曾经引以自豪的“未被污染的一片净土”变成了滋生腐败的沃土,腐败现象愈演愈烈,腐败分子后来居上。北大荒的广大干部职工看在眼里,痛心疾首,而隋却加速变成了省领导眼里的红人,各种荣誉、称号、身份等桂冠不期而至。显然,省部领导对此长期的不正常状态负有不可推卸的组织领导责任。 隋于2013年一月如愿以偿地荣升省人大副主任一职,至今不到两年时间就腐败落马,寿归正寝。在2013年之前的一段时间里,上级组织部门曾多次考核考察,拟予提拔,考核结果自然为“优秀”之列,这次任职属带病提拔确凿无疑。公开公正,兴师动众,严格考核,层层把关,一只腐败的“老虎”怎么考核成了德才兼备的“骏马”?真是贻笑大方,啼笑皆非。目前,这种干部考核的错误导向、制度失灵、责任缺失的教训难道还不够深刻吗?一边扶上马、一边拉下马的闹剧、悲剧还要继续下去吗?谁为这种闹剧、悲剧负责埋单? 科学发展观已经提出贯彻多年,但时至今日“唯GDP的政绩观”仍然大行其道。究其原因,就是干部考核提拔“唯GDP政绩观”的错误导向所致。中央提倡的是“又好又快”,下面干的是“越快越好”。因为许多人看到的事实是:不大干快上、跨越式发展,高速度、高指标、高风险,自己就没有前途;“嫌指标高,就找能扛指标的人来干,不扛指标就换人”;只有敢吹、敢冒,才能实现自己的“跨越式发展”,满足个人的权欲价值才是硬道理。一个大型农场靠借贷搞了个“山特园区”和人造花园,弄得债台高筑,外表光鲜。某领导临场指导,感慨大发,亲撰一篇《新桃花源记》颂之,令人耻笑反引以为荣。这种恶劣的导向引起盲目攀比,弄虚作假,胆大妄为,孤注一掷,弄得一方经济债台高筑,外强中干,效益一落千丈。上行下效,推波助澜,势必盛焉。隋正是看准了这条“阳关道”,才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教训不可谓不惨重深刻。没有领导干部的科学政绩观,就不可能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只老虎的出笼也许具有偶然性,但这背后的必然性却值得慎思深究,真正举一反三,不断扎紧反腐倡廉的制度笼子。 (写于2014年11月2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