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里的“知青日记”——24王方明的日记 王方明 1951年9月生人。1968年9月下乡到黑龙江省凤凰山农场三分场。 1970年2月2曰 今天上午,根据分场安排,我们连担负修水利任务。吃过早饭,全连青年带着铁镐和尖锹,来到了离分场五里外的水利工地。大家穿戴很厚,但仍然感觉很冷。技术员先做了简短的讲话,对工程质量提出了具体要求,然后我们就按每人一立方米的定额分了工。全连战士在大地上,排成了一个近200延长米的长蛇阵,热火朝天干起来。 由于天气冷,刚开始我们工作效率不高,地冻得结实,一镐下去只刨出一个眼,后来请教当地的技术员,大家才知道要顺着土茬刨,刨出的土块才大,效率才高。大家都学会了顺茬刨土,工地上只听见刨镐声和撮土的声音。 中午饭由炊事班的同志送到工地。今天吃的是包子,为了使连队同志吃到热饭,炊事班的同志在饭箱上蒙上了厚厚的棉被。但大家吃饭时,还是要加快速度,因为时间稍微长些,包子就会冻,只有喝开水时,才能热乎一点儿。 午饭后,休息一会儿,我们又投入了水利劳动。由于有了经验,中午又加了“油”,工程加快了速度,收工时,我们都完成了每人一立方米的土方任务。下午4时,暮色来临,我们结束了劳动,在连长带领下,我们排着队,唱着歌,返回了驻地。 1970年4月24日 今天,连长给我布置了在晒场装车的任务。早上8点钟,我带领排里的三十几名青年来到晒场,看到这里堆放着几百袋小麦,每袋有180斤左右,一辆汽车正等待装车。我带的人几乎都是新来的上海知青,他们以前没扛过麻袋。我很着急,没办法,只好让他们给我搭肩,自己扛。刚装了一车,第二车又来了。为了不耽误汽车运输,自己一口气连装了三车,每车装50袋,3车有150袋,约有14吨。在晒场干活的老工人王师傅看不下去,对我说:“小伙子,这样下去,你会累死的。”他也过来帮我装了两车。送走了汽车,我累倒在麻袋上,一动不能动。 快到中午时,连长到晒场检查工作,看到这种情况,就从其他排抽了几个老知青来支援我们。有了支援,我们提髙了劳动效率,也加快了装车速度,对返回来的汽车都能及时装车。经过全排人员的努力,我们完成了连队交给我们的10辆汽车装车任务。 1970年9月21日 今天,我干的是起麻劳动,就是把收割下来的大麻沤在水中, 沤好后,再将这些大麻捞到岸边。这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劳动,因为正是深秋,黑河地区白天的温度在10度左右,晚上冷,需要穿棉服,水温也很低的。由于沤麻,水泡里的水变得臭味难闻,人赤身在这样的环境中劳动,条件之艰苦可想而知。 我从农场老同志那里了解一些起麻的常识,简单地向排里人做了安排,要求大家在思想上要有所准备。为了御寒,中午食堂还专门为我们做了拌有辣椒油的面片。 下午1时,我们来到沤麻的水泡边,水泡的臭味就像粪坑一样臭。我拿出准备好的一瓶农场产的60度烧酒,每人喝了一大口,身上暖和了,但面对沤麻的水泡子,没有一个人脱衣下水,大家都在犹豫和观望。看到这种情况,我感到干部表率作用是最好的说服工作,身教重于言教,我迅速脱掉衣裤,只留一个短裤,率先跳到水中。虽然我下来之前也喝酒但下到水中,还是上牙打下牙,身上冷得发抖,我强打精神,大声喊着:下来,快下来!干活就不觉得冷了。在我的带动下,排里的青年们纷纷脱衣下水。也真怪,干了一阵子活之后,身上反而不觉得冷了,这可能是身体逐渐适应的缘故吧。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劳动,我们将水中沤的麻全部搬到岸边。任务是完成了,但每个人身上都散发着臭味,我告诉大家到附近的小河边,用河水清洗身体。我们用了半个小时的时间,一个个才将满是臭味的身体清洗干净。望着水泡边堆放的大麻,我们都感到高兴,因为这是我们劳动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