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崴名字的由来有多种说法,一说是由于当地曾经是盛产海参的地区,而“崴”是指洼地的意思,而其他两种说法都指此名来自于肃慎(满洲)原住民语言,一说是“海边的晒网场”,另一说为“海边渔村”。1860年之前海参崴为清朝吉林辖地。海参崴这个名称至今仍被中国人熟知。在台湾海参崴是正式名称,而在中国大陆多将这个城市的名称根据俄文音译为“符拉迪沃斯托克”。 海参崴自汉、唐、辽、金起,已渐见人类活动。元时称为永明城。清时该地被划为吉林将军的领地内。自17世纪中期,沙俄皇朝伺机东侵,寻求在远东地区开拓不冻港口。沙俄和清朝曾有着多次领土上的纠纷。虽然在清康熙年间清朝和沙俄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中明确订明海参崴属清朝,但是,清朝中叶国势日衰,鸦片战争后,在1858年清政府和沙俄签订不平等的《瑷珲条约》,规定包括海参崴的乌苏里江以东地区为中俄共管。
1860年之前海参崴为清朝吉林辖地。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后,俄国与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条约》,清政府割让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约4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其中包括海参崴。俄国取得此地区后改为符拉迪沃斯托克(俄文:ВЛАДИВОСТОК,罗马化拼写:Vladivostok),意为“征服东方”。现为俄罗斯在太平洋沿岸最重要的港口,也是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所在地。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和第 23 空军的司令部设在这里。
随后其成为沙俄在远东地区的一个重要的军事基地,不过由于距离俄国本部太远,所以该地的发展缓慢。在1891年西伯利亚铁路开通至此,亦开始有海运路线由其往返日本神户、长崎及中国上海等地。
1904年至1905年间日俄战争中,其曾被日本海军派遣的分遣舰队突袭。由于俄军巡洋舰队坚守,日本海军转移目标攻击辽东半岛和大连。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由于苏联国内战争的混乱情况,反共产党的势力在此和俄国远东地区渗入。当中包括一些外来势力如英国、美国和日本,日英联军在1918年4月借口当地有日资设施被袭,进驻金角湾和此城,1920年远东滨海地区建立“远东共和国”,持续至1922年由苏联收复。
1930年**始,此城成为苏联流放政治犯的主要地点,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先后囚禁在这里的包括苏联和日本的战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