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1)向革命老军人李跃中致敬! 今天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纪念日。向创建新中国、保卫新中国的人民子弟兵致敬!昨晚零点前,我发短信,向在北京武警部队工作的大妹和在甘肃兰州武警部队工作的儿子表示热烈的节日祝贺。 在此之前,我已经上网多次发文、图、视频,介绍我交往了12年的忘年交——原东北抗联总指挥的警卫员刘义权的英雄经历。 今天开始,我还要上网陆续发文、图、视频,介绍我的另一位忘年交——老军人李跃中的不凡经历。 李跃中生于1928年,比刘义权大三岁,差不多与建军同龄,今年是90虚岁了。 认识李跃中是在2014年。我们交往的时间并不长,但情感深厚。 2014年,是哈尔滨青年学生1964年下乡50周年。这些知青邀请我参与纪念下乡50周年的活动。在此之前的2008年,我已开始与他们交往,拍摄制作了电视片《抚摸逝去的日子》等电视片。与马桂兰、马哮哆、单光复、刘焕新、龚邦庆等下乡知青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恰好她们都毕业于哈尔滨第13中学。而13中也是我的母校,我在那里初中三年,文革三年,共呆了六年。1964年夏,我还记得在学校操场上看这些带着大红花,即将下乡插队的场面。《西游记》里说:“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正由于这个原因,我几乎成了她们联谊会27组的编外成员。凡有大的活动,她们必找我。我还采访马桂兰,撰写了《像瓦尔瓦拉(前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中的主角)那样》的报道,发表在黑龙江《党的生活》杂志上。 2014年8月,马桂兰等人重回下乡插队的双城市水泉镇仁义乡,受到相亲的热烈欢迎。欢迎会上,一位老者格外引人注目。他既不是当地领导,也不是下乡知青,而是下乡插队知青李英华的父亲李跃中。 原来,李英华也是1964年毕业于13中初中而下乡插队到仁义大队的知青。她与马桂兰住一屋,睡一铺,吃一锅饭,十分要好。 2014年8月20日在哈尔滨江北,1964年下乡知青隆重举行下乡50周年庆祝大会。会上播放了我为纪念这个日子所作的电视纪录片《我们的1964》。李跃中参加了纪念会。会后,马桂兰和李英华到我家,李英华代表父亲李跃中邀请我聚餐。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李跃中多次看我制作的知青电视片,非常感兴趣,很想见我。他的五个子女都没有从军,有三个子女都是下乡知青。聚餐时,我与李跃中交谈,他的经历让我十分震动。 李跃中1947年19岁时离开新婚的妻子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随部队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南下衡宝战役(敌我双方的指挥是白崇禧、林彪)、广西剿匪、抗美援朝、炮击金门重大战役,直至文革前从济南军区调入中央军委外事办,多次随同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宾。文革期间军队驻扎七级部的保卫组长和钱学森专案组组长。周恩来总理当面要李跃中保护好钱学森,任何人不准揪斗。文革中期重回济南,直到邓小平百万大裁军时,离休到干休所至今。 从军40余年,李跃中是军史、党史很多重大事件的参与者、目击者和见证者。他的经历一定有许多难忘的事情。作为25年的党刊记者,虽然退休了仍保持职业的习惯,我说:“有时间,听听你的经历,我制作个电视片,留作纪念。” 之后,整天忙于联谊会的活动,我没有把这件事看的太重。不料,李英华多次与我电话交谈,也多次邀请我到济南家中采访她父亲。她说:“我父亲参军的第二年,1948年,我出生了。不久,母亲病故了。我父亲解放后才知道,我很小时把我接到他身边,那时,他已结婚,并陆续有了我的两个妹妹和两个弟弟。我结婚后,随军人丈夫调大兴安岭作教师工作。退休后为照顾父亲和瘫痪的母亲,和丈夫来到父亲身边。我父亲的经历,我们子女都不大清楚。五个子女在国外一个,在济南市外一个。父亲年岁大了,十分怀旧。身体不便,很希望你能来我家,把父亲的记忆记下来,留下来。” 知道这个情况,1964年下乡知青都支持和希望我去济南,满足老军人的愿望。2015年4月,我和马桂兰、单光复王维华夫妇自费乘火车来到李跃中家中。 紧张的录像采访,连夜扫描相关的照片、文字等资料。回哈后抓紧制片。制作了11集电视片《军人本色》。发到济南,让李跃中细细审阅。 2015年7月2日,李跃中来信:“片子内容虽说都是我自己的经历,自家的事,但我还是百看不厌。”他从四个方面评价了电视片。最后信中写道:“在我八十八岁的高龄,能有缘与你相识,真的是三生有幸,相见恨晚。你用视频记录了我在革命队伍中成长的真实轨迹,让人们感受到了历史的脉搏,是你帮我完成了我多年未完成的心愿,使我终生无憾。” 得到了当事人李老的肯定,我身上的压力放下了,松了口气。 由于匆忙采访,难免有错,有误,有遗漏的,有需要补充的。这个任务就由李英华来搜集、整理资料,然后发给我完成了。 2015、2016年秋冬我和老伴连续在海南修养。李英华父女也多次约我们去济南做客。李老还专门给老伴发信邀请。 2017年4月下旬我从海南回哈,立刻看望齐齐哈尔的老军人刘义权,后来我让刘义权把他写的自传邮给李跃中。两位同在四野的老军人在电话中建立了联系。 5月下旬,我和老伴到北京居住,孙子顺利出生。李英华父女再次约我和老伴到济南,同时约马桂兰、赵友田周淑云夫妇一起去。考虑到电视片《军人本色》后期修改编辑量大,必须全力以赴。老伴为我买了去济南的车票,说,你还是自己去,抓紧办事吧。6月27日我乘高铁从北京到济南,两个多小时就到了。大热的天,我没想到,李老和英华到济南西站去接我!济南西站到市区比哈尔滨西站到市区远多了,有六七十公里!我真的是不好意思,感激老军人对我的厚爱! 住在李老家,紧张工作了一周。每一集李老都认真观看,提出建议当场修改。还补充采访,增加了“干休所我的家”一集。7月3日从济南返回北京。仍在微信和qq信箱中与英华联系,不时还能听到李老的声音。 我很惊奇:90岁的人了,思维敏捷,说话清晰,谈吐自如。 这是多年在部队基层、中层、高层练就的结果吧。 我想。 谨以此文向共和国老军人李跃中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