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1223|回复: 2

打造一流大学 造就一流师资

[复制链接]
吴永大 发表于 2017-4-9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吴永大 于 2017-4-9 17:04 编辑

                                          打造一流大学  造就一流师资
       《世界一流大学怎样打造一流师资》原载今年3月18日的《羊城晚报》。作者石毓智是斯坦福大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终身教职。几年来,他应邀在50余所大学做过百余场演讲。
论文开篇就点明主题:“老师是学校的支柱。有怎样的老师,就有怎样的学校。”这是该文的总导语,也是该文的核心、主旨。论文很有说服力、启发性和指导意义,对于我国的教育改革颇有参考、借鉴价值。该文的中心主题就是:一流大学打造一流师资;一流师资造就一流大学。这便是大学与师资的辩证法。当然,尽管世界上对“一流大学”的评定应当是考量国情状况、标准的统一认定,但不可能没有客观的、一致的、世界各国历来公认的标准,何况又是定时的、动态的,有世界多名著名大师参与评选的。我国有许多名牌大学如北大、清华等驰名遐迩,甚至可以和世界一流大学齐名媲美;但按国际统一的客观认定标准,和哈佛、剑桥、耶鲁等相比,有些指标还有相当差距。这不啻表现在我国的大学生实践能力不高、毕业后不适应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等现象,而且师资实力也有不小差距;我国师资多年来没出几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大师级资师。
       论及大学培育,我国必须大刀阔斧改革,急起直追。因为大学教育的现状,恰恰关系到民族荣辱和国家兴衰的重大问题。大学办得优与劣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国家科技发达程度和民族“软实力”的底蕴和潜力如何。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不过刚刚起步,诸多方面并不理想。我国许多大学从领导结构上讲,“官本位”的痕迹较深;有的不是专家办学,而是官办大学;不是教学第一,而是“职称第一”;不是以教学定级,而是以“论文定级”;不是以师资为主,而是以官级为主。上述诟病长期阻碍教育改革的健康进展。我们当向世界一流大学取长补短,弥补不足,大踏步攀登。
             一
       石毓智教授断言:“老师是学校的支柱,世界一流大学的师资也必定是一流的。”没有一流的师资怎么造就“一流大学”?那是不可思议的,只能是“空中楼阁”,“一千零一夜”的神话而已。石毓智教授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到美国求学,先后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校区、圣巴巴拉校区、斯坦福大学等院校学习或者工作过。这三所大学都排在世界前50名。他们之所以名气大、影响广,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拥有誉满全球的一流师资;仅仅获得诺贝尔奖的师资,斯坦福有36个,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校区有18个,加州大学圣巴巴拉校区有6个。你说牛不牛?中国的大学有些教授是名副其实的;但也有不少是“名不副实”的,有的教授的论文有“抄袭之嫌”,有的教授论文是靠他的研究生帮助做成的。当他2010年借学术休假的机会又回斯坦福“充电”时,因无学业压力,旁听了数学、物理、哲学、心理学、计算机等多个系科的课程,同时也参加了这一年之内斯坦福请来的几乎所有知名大学的学者的学术讲座,包括哈佛大学、剑桥大学、普林斯顿、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讲座等等。他在那里发现:一流大学的老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还要创造发明,不断做出领世界风骚的科研成果。而这些学校之所以能够保持创造力和活力,就在于他们招揽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让他们的思想相互碰撞,激发灵感火花,从而做出学术突破。可见,一流大学这种“搜罗人才”的眼界是何等地宽阔而远大!可以断定,一所大学在多大的范围内选拔师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一流的级别。而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那就非拥有世界一流的老师不可,否则就是“无稽之谈”。例如,斯坦福大学聘任老师,几乎都是选拔世界范围内该学科最顶尖的人才。因为只有选拔“顶尖人才”,这个大学才能激发出无限的创造力,做出惊人的科学突破。这个事实警示我们:“不仅文化背景差异有利于激发创造力,而且也会发生激烈的思想碰撞,从而做出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二
       石毓智教授认为:一流大学校园的主旋律只能是教学与科研,绝不能有其他杂音、副产品之类;“任何活动都取代不了大学本质”。理由是,要在学术文化上出杰出成就,就不能让物欲占据师资的灵魂空间,甚至左右精神世界,否则这个大学就要“倒霉”,就会“坏菜”。他说:他在美国大学那么多年,不论是老师之间、师生之间,也不论在什么场合、什么时间,从没有人谈论房子大小、科研经费多少、工资高低这类话题。他说:在斯坦福访学期间,他时常到医学院和生物学系餐厅吃饭,每天中午都有几百号人。他静心倾听周围人的谈资,结果发现,几乎都是在交流与工作有关的话题,往往把吃饭时间当做交流研究心得的机会。在圣巴巴拉校区工作期间,他说:从吃饭时人们所谈论的话题,可以看出他们的精神追求。这些大学的校园也从来没有见到单纯举办以盈利为目的的培训班之类,更没有借各种名目发文凭的行为。每年暑假整个校园一片静悄悄,一派田园情调,人们都在做科研写论文。他说,这些大学师资享受的就是普通人生活;年轻老师的起薪,还不及企业同级别的高,但这些人对科研和教学的热情一直能够延续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三
       石毓智教授强调说,一流大学必须具备平等和民主的环境和氛围,而不能某个人发号施令,独断专行。例如,新来的年轻老师在职称和待遇上都得从头起,但其他条件都与老教师没有区别,都有自己独立的办公室,大小都一样,此外还给他们科研启动费,给他专门做研究发表论文的时间。很明显,这是因为他年轻人是决定学校未来的发展,为腾飞储备力量。他介绍说:斯坦福大学“科学与人文学院一共有27个系,包括物理、化学、生物、英语、心理学等这些传统系科,然而整个学院只有一个正院长,外加两三个副院长,每个系只有一个系主任,不设副系主任岗位,也没有教研室主任之类的头衔。可是这个学院充斥着世界级“大牛”。仅2012-2014年,生物系和化学系就有4人获得诺贝尔奖,可是无人因此就戴上各种“长”的头衔,没有行政职务的压迫感,没有论资排辈的无奈,大家都可以集中精神轻松搞科研。”
一流的大学,科系之间没有大围墙,师资之间没有小圈子。那里不论是老师之间还是师生之间,都是“君子之交”。各个学派的都有,尽管他们的语言哲学观相互对立,研究方法也各不相同,学术上有不同追求,但是都能做到相互尊重,在竞争中求进。石毓智教授介绍,美国大学多数都是实行“年薪”制。比如规定好老师一年多少钱,然而却在9个月内平均发放完,其他3个月则不发薪水。这样以来,要么通过申请科研基金,要么到其他院校或者国外大学机构参与合作来赚取工资。于是很多人的科研成果在增加,科研水平也在提高。这些大学都有学术休假制度,规定五六年中老师可以带薪学术休假一年;这一年老师可以心无旁骛地专心做科研,毫无外界压力可言。
       世界一流大学的师资终生热爱自己的事业,终生献身于大学和大学里的每一个学生。他说,美国有一位沃尔特•莱文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知名物理学教授,他的课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他教授的物理学课录像被放在网上,有数以百万计的人观看;即使他已经年过古稀了,如果这天有课,他早上6点多就和太太一起驾车到校,在教室里反复演示各种实验,以确保教学不出一丁点差错。他把每堂课的内容都烂熟于心,上课时不看教案就能够迅速而准确地写出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在他退休前的最后一堂课上,全校的师生来了很多,挤爆了整个礼堂。当莱文教授说到最后一句话‘这是我最后一次站在这里讲课’时,禁不住老泪纵横……这就是“一流大学,一流师资”的精神。恰如清华前校长梅贻琦言中:所谓世界一流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亦非谓用钱聘若干名人之谓也,造就大师之谓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书香气华 发表于 2017-4-10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造就一流师资,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园林 发表于 2017-4-10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及大学培育,我国必须大刀阔斧改革,急起直追。因为大学教育的现状,恰恰关系到民族荣辱和国家兴衰的重大问题。”永大老师的这个观点,关系到了国家的荣辱兴衰的大问题,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4-6-18 23: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