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0)简评知青歌舞 《雪花飘飘——北大荒知青之歌》 欣闻北京知青于2017年1月8日、9日在哈尔滨工人文化宫连续四场演出大型歌舞《雪花飘飘——北大荒知青之歌》,哈尔滨知青热烈欢迎,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盛况。我在海南祝贺演出成功! 1990 年,在中国革命博物馆举办的“北大荒知青回顾展”引起了轰动。 为纪念北大荒知青回顾展二十周年,2010年11月27日,北京知青在北京展览馆举行了《北大荒知青之歌》(后改名《雪花飘飘》)首场文艺演出。主办方邀请哈尔滨市知青联谊会赴京观看演出。11月26日,哈尔滨市知青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素梅率6名老知青自费进京观赏演出并与北京知青进行联谊活动。同时,黑龙江老知青艺术团团长杨丽萍率26名演出队员进京也参加了《北大荒知青之歌》演出。 按北京方面的安排,我们在27日晚和28日下午观看了两场演出。为什么要连续看两场?因为联谊会黑龙江老知青艺术团的《青春颂》节目将插入第四场演出。
27日晚,第三场演出前。场外红旗飞舞,人流涌动,欢声笑语,剧场内外洋溢着节日一般的气氛,热烈,喜庆。
演出尚未开始,容纳2800人的剧场已经座无虚席。
2013年6月18日,北京知青隆重举办纪念毛主席关于成立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批示45周年庆祝大会,北京再次邀请哈尔滨市知青联谊会参加。联谊会李素梅再次率领十几个老知青自费赴京参加活动,我们第三次观看了《雪花飘飘》。 观看后,我曾写了一系列评述报道。这部歌舞从诞生到今天已历经七年,曾到全国一些地方上演。这期间,歌舞可能有些修改。我的评述仅仅是观看最初演出的一些感想。
序曲《天上有没有北大荒》
北大荒知青都熟悉这首著名的歌曲《兵团战士胸有朝阳》。在没有节目单、宣传单、不知道《北大荒知青之歌》任何资料的情况下,很多人以为这样一个大型演出,开头一定会选用这首歌曲。 然而,大幕拉开,没有主持人上场,没有演员上场。在洪亮的钟声中,我们听到低调的是幽远的长笛吹奏和深沉、怀念的创作歌曲合唱《雪花飘飘》。 这歌声很快使喧哗的剧场静下来,静得2800人,鸦雀无声,思绪被音乐和大屏幕影像画面带入那个离我们十分遥远而又如此亲近的年代…… 10秒无声,“静”远胜于“闹”。 音乐起,大屏幕上,用一笔一划的特技方式出片名,延迟了片名在视觉中停留的时间,给人印象极为深刻。 开场看似简单、低调,然而,其视觉听觉效果极为强烈。开幕曲《雪花飘飘》唱出:“寒冬腊月黄棉袄”,“几多苦难,几多荣耀,我的生命曾为你燃烧”……朴实的歌声深深抓住并打动观者的心。“寒冬腊月黄棉袄”简练的词句高度概括了北大荒兵团战士的基本要素:黄棉袄是下乡知青的基本着装;而寒冬腊月,寓意为知青岁月的艰难。“几多苦难,几多荣耀”。苦难和荣耀并存,既不粉饰,也不否定下乡的岁月。“我的生命曾为你燃烧”,点名了知青确实为共和国承担了责任,做出了贡献。 在历史的长河中审视知青的地位和作用,解说这样说到:“我们用沸腾的热血染红了屯垦戍边的战旗,用虔诚的青春为中国知青的历史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述说得非常准确、到位。 一曲无伴奏的合唱《天上有没有北大荒》站在现代角度回望北大荒,品味青春,将现实和历史有机地联系起来,歌词朴实而深邃,情感真切而悲壮,旋律粗旷而激越。 “茫茫荒原地厚天高,我的青春何处寻找……梦中回到你怀抱。”“别让我回头望,让我走一趟……高高的白桦林里,有我的青春在流浪……” 开幕曲《雪花飘飘》与序幕《天上有没有北大荒》相互照应,衔接顺畅。 构思缜密的序幕奠定了全剧的基调:简朴,纯真,凝重,大气,激昂,壮烈。 用一台300余人参加演出的类似音乐舞蹈史诗的形式展示从1968年到现在40余年的历史,选择什么?述说什么?这不仅仅是一个艺术的思考,更是一个理性的研判。《雪花飘飘》的编导知道说什么,知道为什么这样说和怎么说,交出了一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和广大知青认可的“论证书”。 第一幕《奔赴边疆》
分“告别”和“出征”两段组成。 用哑剧”肢体行为语言表演的“告别”。令人惊奇的是:仅有短短的50秒,但却抓住了那个年代人们熟知的典型特征:“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标语,“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歌声,亲人送别的依依不舍,知青离别的义无反顾,火车汽笛的尖叫,母亲撕心的呼喊…… “出征”用3分钟热烈的舞蹈来表现,完整地唱出了当年流行的歌声“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满腔热情,一腔热血,听从领袖的召唤,投身边疆,献身祖国和事业,别无它念,的确是那个时代全体知青的共同写照。特别是女声高喊:“再见了,妈妈!”齐声高喊:“再见了,北京!”与“告别”中的母亲的呼喊相照应:“孩子,再见!”两声呼喊不能不让我们流下热泪两行! 而结尾LED电子大屏幕展现一列火车呼啸而来,呼啸而去,奔向原野,奔向边疆,视频效果更是震撼人心! 第二幕《踏上这神奇的黑土地》 像彩色宽银幕一样的大屏幕展现出一幅幅北大荒美丽的风光:无边的原野,丰硕的庄稼,蓝天、白云、野花、小鹿……16名身着淡蓝色服装、头扎双辨的女知青用舒展、欢快的舞蹈表现了知青初到边疆,对北大荒这片神奇的黑土地充满了喜悦,对未来的生活满怀着向往。舞蹈动作设计得简洁,轻盈,富有青春的气息和活力。 选择北大荒合唱团保留的合唱歌曲《北大荒人的歌》为画外伴唱,是非常恰当的。这首歌情真义切,动人心弦,最能表达知青对北大荒难以割舍和难以忘怀的爱。“你的果实里,有我的生命。你的江河里,有我的血液”,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在哪里,只要唱起这首歌,听到这首歌,知青都会心潮起伏,都会激动落泪。因为北大荒的知青永远与北大荒相连,北大荒永远是知青的精神家园。怀念青春的岁月,必然要怀念那虽然已经远去,但永远会梦魂牵绕的北大荒…… 第三幕《激情燃烧的岁月》
浓缩了知青在北大荒生活、奋斗了十年的岁月。北大荒的冬季是一年四季中最为艰苦而漫长的季节,天寒,地冻,北风呼啸,大雪飘飘,风卷烟泡……第三幕从冬天说起,创作了《伐木小调》的歌曲,由男声领唱和男女声合唱组成。随着大屏幕视频画面由冬天转为春天、夏天、秋天,演员也随之模拟春播、夏锄、秋收及抢运粮食等劳动场面进行表演。舞蹈动作简洁、轻快,节奏强烈,犹如韵律操一样有动感之美。送饭时,炊事员演唱“喝汤歌”。台上台下互动:“从北安,到嫩江,一直喝到建三江,兵团战士爱喝汤。”风趣的顺口溜透视了当年的艰苦和兵团战士的乐观与无奈。特别是通过“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到基层演出的编排,巧妙地把当时流行的样板戏表演融入进来,形成了“戏中戏”、“画中画”的艺术效果。在文化生活困乏的那个年代,无论生活多么艰苦,劳动多么沉重,知青从未停止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那时文化禁锢,当时兵团演出队白手起家,能演出全本的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能演出全本的现代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龙江颂》等,充分显示了兵团战士的才华。本幕选择的四段样板戏唱段,详略得当,长短相宜。最后一段,“戏中戏”合二而一,宣传队员和台上的演员一同高唱“甘洒热血写春秋”,具有双重意义:一代知青不仅仅是通过“宣传”直抒宣泄内心的压抑和情感,而且在生活中确实把自己如花的青春和满腔的热血献给了黑土地,献给了北大荒。此幕在“哈哈”大笑中结束,揭示了兵团战士笑对人生的心态。 第四幕《烈火中的凤凰》 知青在北大荒最为艰难的莫过于生与死的考验。1970年11月7日,14位年仅17至22岁的来自北京、上海、哈尔滨的知青姑娘和小伙儿为了扑灭护林荒原大火,而英勇牺牲。这一天,无疑是知青在北大荒历史上最为沉重和悲壮的一天。 第四幕《烈火中的凤凰》作为重场安排,把救火的瞬间放大、扩展,足足演出了20分钟,再现那沉重、悲壮的一幕。 编导把本应是电视纪录片和新闻通讯报导的“不允许虚构”的要素引导到舞台上。大屏幕播出的知青回北大荒祭扫碑坟的纪录片是真实的;演员面对观众,也是面对知青的亡灵以沉重的心情反复咏唱“你在哪里”是真实的;合唱演员分几组和第一幕送别中扮演送别子女下乡的亲属轮流向舞台上空垂吊下来的巨大的花圈鲜花,其悼念的心情是真实的;甚至参加演出的演员就是来自当年虎林救火的35团,他们中有的就参与当年那场救火的行动;台下观众追战友而不断地擦眼泪,是真实的。由背景、舞台和观众三个空间不能不让创作者、表演者和观众在同一时空内通彻地将怀念持续到底。救火的动作既有我们熟悉的动作,也有中国传统的戏剧程式,甚至还有芭蕾舞式的舞步。在一排女知青并肩踢腿的舞步就非常美,当然这是悲壮的美。为舞蹈制作的音乐也中西结合,既有管弦乐、交响乐,也有民族戏剧的锣鼓打击乐。而创作歌曲、合唱《大地的回声》充分发挥无伴奏合唱多声部重唱、伴唱,引人共鸣的艺术魅力。 怀念北大荒岁月,最不能忘的是无数面对苦难和危机而英勇献身的战友。 “你在哪里”,反复咏唱,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
第五幕《青春激荡》
在青春不再的日子里重新回味青春的幸福和美丽,该是一个多么让人动情和伤感的体验啊。第五幕《青春激荡》所以要把兵团战士的青春爱情来突出表现,正如解说而言:“知青的爱,却常与泪水、痛苦同行”。 第五幕采用男女二人舞蹈和女声小合唱伴唱的形式来表现。女声小合唱《那时候》,选自反映知青生活的电视剧《北风那个吹》的片尾曲。“笑也春秋,哭也冬夏……歌也带泪,哭也芳华”,初恋的爱,错过的爱,失去的爱,遥远的爱虽然都不能忘却,但一句“爱着的人还爱着吗?”将会引起人们怎样的情感啊?“念着的人就念着吧”,回忆永不复返的青春时光,知青们又是怎样的留恋啊…… 第六幕《压不垮的脊梁》 与共和国同行的60余年的经历中,大多数知青在北大荒的生活平均只有10年左右。后知青时代占了30多年。但《雪花飘飘》述说后知青时代的30多年,也仅仅用了这一幕。编导者这样的选择是高超的。因为在北大荒的十年虽短,在知青的人生中却最为重要。正如解说所言:“十年,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何其短,但在一代知青的心灵史上又和何其长!”
第六幕《压不垮的脊梁》,说的是知青返程后的生存状况。一曲为下岗人创作的老歌《重头再来》唱出了知青们的境遇。合唱中,舞台不断变换知青回城后从事清扫街道、卖大碗茶、修自行车、卖报纸、摆地摊、卖羊肉串、教课、当搬运工等再创业的场面。
第六幕中加入了主持人,国家一级演员,也是北大荒知青的孟凡贵上台与观众互动。面对无学上、无业就、无房住的艰难的困境,是什么支持知青的信念?主持人一声呼唤,自然带出了大合唱《喊一声北大荒》:“喊一声北大荒,就能喊出勇猛,喊出顽强,喊出纯真,喊出坦荡,喊出血气方刚,喊出热泪两行,喊出重头再来的力量,喊出重头再来的希望!”与“重头再来”的合唱相照应,真是贴切。
一幕概括三十年,也凸显出编导者的艺术功力。 主持人孟凡贵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来自上海、天津、哈尔滨、佳木斯的知青和与知青有关的一些参加《北大荒知青之歌》活动的人请到了台上。 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和一个个感动人的人与观众见面交流、沟通、互动。台下的人观看大屏幕播出的上海知青的母亲魏妈妈收养、照顾北大荒当地受伤致残的知青33年的电视纪录片,倾听孟凡贵讲述这个感人的故事,当魏妈妈推着轮椅带着残疾知青走上台时,一位知青突然上台,跪倒在魏妈妈面前,用中国的这种传统方式向魏妈妈表示衷心的致敬。 主持人孟凡贵讲述了天津第一医院成立了全国首家知青医疗康复关爱中心的情况、讲述了黑龙江农垦农场职工康大姐义务收养、照顾精神疾病患者知青李文魁多年和佳木斯安养中心精心治疗和照顾顾精神疾病患者知青的感人故事。由于主持人孟凡贵是曲艺界国家一级演员,因此,他的表达能力很强,语言生动、述说得人物鲜明、事件突出,充分显示了讲述的魅力。特别是把讲述中的人物都请上台与观众见面,调动了全场的气氛。台上的细节感人至深:农场职工康大姐激动得流泪,旁边已康复的李文魁将手帕递给大姐擦眼泪。 佳木斯市安养中心12名安养员及医护人员上台表演手语节目《感恩的心》,这样的安排也是舞台表演中从未有过的。只有知青关怀自己的姐妹,并为这些因各种原因患上精神疾病的知青逐步走向康复而欣慰。 主持人代表组委会向全国各地知青代表到北京观看《北大荒知青之歌》表示感谢,特别提到哈尔滨市知青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素梅大姐带领的黑龙江老知青艺术团,为了这场演出,艺术团的演员特意新换了演出服装,这些平均年龄60岁 的老知青为观众奉献了精彩的舞蹈《共和国不会忘记》。 第七幕《魂梦牵绕的第二故乡》
大屏幕播出的电视记录镜头,展示了始于二十年前,编辑出版发行《北大荒知青风云录》、《北大荒知青人名录》和《魂夕黑土地》画册等。一系列活动都围绕着知青的第二故乡北大荒。 旋律动人的合唱《雪花飘飘》再次响起,美轮美奂的女子舞蹈代替了千言万语。 有人说,知青上山下乡是文革的产物,是违背历史发展的大方向,对这样歌颂知青表示不理解。但是应该看到,领袖虽然错误地发动了文革,然而,当国家陷入困境(即便是发动运动的领袖也无法预料和控制局势),领袖毅然号召知青上山下乡,对缓解国内的紧迫形势,还是起了重要的作用。何况当时北疆边境摩擦不断,也需要有足够的力量来保卫,来建设。上百万莽撞而又幼稚的青年学生如果不接受艰苦的教育和锻炼,继续留在城里闹“革命”,是否成为民族的罪人?随着内外局势的变化,知青回城也是国家落实政策,给知青以更好的出路和机会。 北大荒的荒凉和落后与知青无关。北大荒仓的富裕与进步必然与知青有关。数百万知青勇于承担责任,顾全大局,分担国忧,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甘于奉献,建设边疆,保卫边疆,传播文明是不容否定的。知青眷恋北大荒,与国家命运有关,与文革无关。《雪花飘飘》展示青春的美丽,那是对历史的尊重,对生命的珍重,对人生的珍视啊。 尾声《兵团战士胸有朝阳》
那首著名的歌曲《兵团战士胸有朝阳》最终出现在《雪花飘飘》的尾声是有道理的。一曲耳熟能详的“兵团战士胸有朝阳”又把我们的思绪和情绪带回了北大荒的十年。不仅如此,歌舞未完,老知青们打着北大荒当年兵团番号的大旗纷纷上台挥舞,顿时,台上大旗挥舞!台下知青欢呼!会场一片欢腾!这样的结尾,让人看到了未来:老知青满怀对过去的眷恋、对生活的热爱走向生命的最后阶段;这样的结尾同样给我们光明、力量和希望!这首歌和舞在最后煽起了知青们的情绪。60岁的人观看60岁的人自编、自演的演出竟然像十八九岁的少男少女那样激动、感动,敢问还有什么样的节目、什么样的演出能如此牵动我们的心,让我们哭,让我们笑? 总长度4小时40分的歌舞《雪花飘飘——北大荒知青之歌》成功地将观赏影视画面音响和观赏舞台演员演出融为一体,让我们耳目一新,为知青文化和知青精神抒写了辉煌的篇章。 有人对知青歌舞持否定他态度,认为知青下乡是文革的产物,怀念知青岁月就是怀念文革。文革错了,知青下乡也错了,必须否定。这种形而上学的推断显然没有道理。当年国民党的代总统李宗仁先生毅然回到祖国人民的怀抱,你能坚持说他是战争罪犯而不是爱国者吗?解放战争中,大批国民党兵被俘后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一员,他们英勇作战,流血牺牲,难道不是共和国的功勋吗?其实,知识青年从下乡那天起,身份就变了,摆脱了“红卫兵”、“造反派”的恶名,成为“接受再教育”的对象,成为兵团战士,下乡知青。不再桀骜不驯,接受的是军区正规军事化的领导,而不是接受夺权的派性组织的指挥。 在文革局势混乱、无处可去的情况下,去北大荒的生产建设兵团相对来讲,是最好的出路了。当个兵团战士,虽然不是正式军人,不穿正式军装,好歹沾个“军”字。何况当时中苏边境摩擦不断,战云密布,兵团的组建从战略上为国防储备了一支没有庞大军费支出的准军事战役部队,为随时抵御外来侵略造就了强大的战斗力后盾,对敌对势力起到了威慑的作用。兵团战士每天军事训练也不是摆摆样子,而是真的参加了为国戍边的军事行动。1969年珍宝岛战役前后,地处珍宝岛的三师21团有5000多知青请战,最后选中450人组成担架营,开赴战场,进行战勤救助。担架营冒着敌人炮火运送大批弹药,接运伤员,有80%的知青为伤员输过血。沈阳军区给担架营1连3排立二等功,给杨一平立二等功,朱波等四人立三等功。 知青在北大荒改造自己,锻炼自己,建设边疆,保卫边疆,为北大荒的发展献出自己的青春,做出了贡献。他们在北大荒传播下城市文明、文化,移风易俗,为改变落后的生活习惯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他们培养教育的北大荒后代学生(当时北大荒中小学教员基本上都是兵团知青担任)如今都成为北大荒建设的骨干。 歌舞《雪花飘飘》怀念的是当年从容奔赴国难的牺牲勇气,建设边疆和保卫边疆的奉献精神,以苦为荣、坚韧不拔的青春岁月。因而,她在广大知青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