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2011-12-22
在线时间 小时
最后登录1970-1-1
金钱
|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7-3-2 12:44 编辑
“喇嘛台”是哈尔滨最负盛名的东正教堂之一,它位于南岗博物馆中心广场的正中央,原名圣·尼古拉教堂。教堂由圣彼得堡东正教教会建筑师鲍达雷夫斯基设计,经沙皇尼古拉二世批准,由工程师雷特维夫主持修建,一八九九年十月奠基,一九零零年十二月竣工。
教堂全部采用木构架井干式构成。其正门上部的圣母像及教堂内部壁画由俄国画家古尔希奇文克所作,而教堂内部的圣物、圣像及大钟则是从莫斯科运来的。教堂内部围成巨大的穹顶空间,外部采用了近似于希腊十字的八角形布局,一个洋葱头形穹顶矗立在八角形帐篷顶端。
教堂四周被回廊和几处突出的半圆形祭坛环绕,主入口上方建有高耸的钟楼,南北两侧均略凸成为次要入口。教堂顶部覆盖陡峭的四坡顶,正中穿插坡度稍缓的双坡屋顶,然后略有一段过度结构,各部分逐渐向核心的塔尖靠拢,从而衬托出高耸入云的圆形穹顶上矗立着钢制镀金大十字架。
教堂修建之后,中心广场周围陆续修建了莫斯科商场(今省博物馆)、秋林俱乐部(今秋林公司)、新哈尔滨旅馆(今国际饭店)等建筑,风格完整统一,共同形成良好的广场空间。至此,圣·尼古拉教堂成为哈尔滨城市标志性建筑。
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关系密切,仍然有大量俄罗斯侨民居住在哈尔滨。圣·尼古拉教堂成为这些俄罗斯侨民举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一九五九年八岁时跟随大人进过喇嘛台,经应许登上钟楼,登高眺望,周围的楼台屋顶,错落有致——对面的博物馆,金碧辉煌;旁边的体育场,开阔舒展;不远处的颐园街1号楼3号楼,庄重肃穆;摩电道下坡的火车站,庄严厚重;霁虹桥幽远的索菲亚教堂的“洋葱头”,忽隐忽现。芳草萋萋的体育场草坪与空中翱翔的和平鸽,钟楼上悠扬的钟声飞进了我幼小心灵中的“伊甸园”。
一九六六年十五岁那年,“文革”爆发了。教堂成为“破四旧”的众矢之地。八月二十三日是个秋阳浮躁的日子,我路过喇嘛台。瞅见喇嘛台人山人海,有红卫兵二男一女爬上了喇嘛台尖顶上,呼喊着口号,慷慨地演讲着。喇嘛台四周悬挂着许多长条标语:捣毁帝国主义侵华标志!捣毁封资修的黑窝!我坐在道牙子上看热闹。喇嘛台虽是一座木结构建筑,但是构致严谨,十分坚固。尽管红卫兵爬上了屋顶和那几个“洋葱头”,也只能摇旗呐喊,折腾了好长时间也没能将十字架拆掉。喇嘛台周围人越聚越多,大多是围观群众,将南来北往的摩电车全阻住了。红卫兵有些着急了,有人喊“用火烧”!也有人叫“用坦克撞”!秩序乱成了一锅粥。正在这时,开来一辆消防车,停靠在教堂东面,云梯支起来了,有人用钢缆将十字架缚在云梯上,又折腾了一阵子终于将十字架掀了下来。红卫兵们一阵欢呼。天色渐渐黑了,人们缓缓散去,我也回家了。一整夜听着喇嘛台的喧嚣。第二天一早,我又跑到喇嘛台看热闹,它只剩下残墙断壁,教堂内部的圣物、圣像全砸毁了。
一九六七年在废墟上建了一座“四个念念不忘”长棍型纪念碑,碑文是林副主席语录。一九七一年外蒙温都尔汗事件后,棍子纪念碑也被拆除了。一九九七年在同一位置上建造一座方丘形钢筋混凝土及玻璃拼成的庞然大物,顶部有一个“雪花”六边型造型和一个金属圆球。再后来,商品经济了,挣钱才是硬道理,防空洞改成地下商场,这回干脆上下挖通,在喇嘛台原址加一个玻璃盖子,成了现在的红博广场。
喇嘛台红卫兵拆毁后,教堂大钟被存放在省公安厅行政科的仓库里。一九六九年大钟运到了五大连池凤凰山农场。大钟就成了农场的通讯工具。备战备荒,反帝反修,民兵演练,就鸣金敲钟。农场职工、知青、五七干校学员们,一听到钟声,就迅即集合起来。有一次,凤凰山农场着了山火,场部敲响了大钟,几十里外的人们听到钟声,发现冒烟处,快速奔向火场,挽救了重大财产损失。可是,大钟是悬挂在没遮没掩的木架上,风吹、日晒、雨淋,多年过去后,尼古拉大钟变得锈迹斑斑。
岁月沧桑,大钟已不再作为通讯工具使用了。它被遗弃在农场物资科的仓库里。二零零四年十一月十日,尼古拉教堂大钟,回到了久别的故乡哈尔滨。在钟的上部有精美的花纹装饰,中部有三个圣像和天使栩栩如生的雕像,下部有俄文铭文,并有“1866”年代标识清晰可见。尼古拉大钟底部直径840毫米,重约300公斤,俄国秋明市制造。大钟成为尼古拉教堂目前发现的唯一文物,存放省革命博物馆。
二零零七年,哈尔滨东建集团在俄罗斯挣了钱,成立了一个旅游公司,公司成立后作出的第一件事,就是复建喇嘛台。当然不是在原址,是在东郊的成高子,阿什河湿地上。请了俄罗斯功勋设计师柯拉金教授设计,按1:1的比例,参考当年的图纸复建,连结构都依照原作,全部木作,没有钉子,统统榫卯结构。大厅内的陈设,包括尺寸,也按照当年规矩。圣象,圣经和圣器等。可以说是尽善尽美。可是再尽善尽美,也不能叫圣·尼古拉大教堂,叫什么名字呢:“圣·尼古拉(教堂)艺术馆”。虽然不在南岗博物馆中心广场,但是,哈尔滨总算又有了“喇嘛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