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老贝西 于 2016-11-26 06:47 编辑
杨晓阳坚持“丝绸之路”主题创作多年来的专题展,分为4个单元,展出了其丝绸之路题材的作品350件,包括速写/写生260件、主题创作20件、重彩画30件、水墨画40件,作品多角度阐释了丝绸之路的文化意涵,展现了他严肃、认真的探索精神,坚实全面的绘画功力。其艺术创作经历的多次转变,透过作品得到了最佳映现。值得一提的是,美术馆中央圆厅展出的31米水墨长卷《社火》,是他2016年的新作,描绘的是甘肃传统社火的盛况。这幅作品问世前,构思勾勒的黑白稿、草图、线描稿一共有11稿,且每一幅都比较完整,此次展览上,也有部分手稿展出。“一带一路”作为国家级顶层战略,正在获得世界的关注。中国国家画院同时配合这一战略启动“‘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在这样难得的契机下,杨晓阳将其30年坚持丝绸之路题材创作的所想所画汇集为了展览。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展览表现出的前瞻性给我们以启示,它体现了杨晓阳作为一位艺术家的学术追求和社会担当。“目前丝绸之路已经变成了国家战略,在这一时期这一展览的推出意义非凡。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文艺创作要接地气、关注生活和人民,杨晓阳一直是沿着这条路走的。”杨晓阳出生在西安,那里是汉唐古都和丝路起点。在他的感情深处,流淌着奔腾不息的黄河之水;他多年的写生考察,始终不离丝绸之路的主线;他开阔的视野,更关注着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互鉴。30年前,他骑自行车从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到达新疆,大量考察、写生、记录,感受丝路沿途的今昔,创作了大量表现丝路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的作品。此后多年,丝绸之路中国境内和沿途直到罗马其间的多国都留下了他的脚步。杨晓阳的为人、作品、艺术观皆可视作丝绸之路文化的产物。丝绸之路对其他艺术家而言,只是一段文明传奇或令人神往的题材,对他却是全部。“这次展览不仅题材和丝绸之路相关,精神上的契合表现地更加突出,作品横跨了30年,不是时下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后才开始的应景之作,它包含了30年的积累。尤为珍贵的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或许出于对‘文革’后延续的艺术创作‘假、大、空’的一种反叛,大家的艺术更多的是自我情感的宣泄,主题性创作并不为多数艺术家所关注,在这一样一段时期,杨晓阳始终坚持自己的题材,表征了他充分的文化自信和博大胸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