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抗抗[size=1em]编辑词条

张抗抗(1950-),生于杭州,祖籍广东。一级作家。现为中国作协副主席,黑龙江作协名誉主席。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代表作有《隐形伴侣》《作女》《爱情画廊》《赤彤丹朱》等长篇小说及《张抗抗自选集》(5卷)等。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优秀中篇小说奖、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全国首届女性文学创作奖、第二届女性文学优秀小说奖、庄重文文学奖,多次获东北文学奖、黑龙江省文艺大奖、精品工程奖、德艺双馨奖、第十二届中国人口文化小说金奖,以及全国各类报刊、杂志奖。多部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日、俄文并在海外出版。[1]
快速导航[size=1em]词条图册[url=][size=1em]知乎精选[/url]
| 国籍 | 中国 | 民族 | 汉族 | 出生日期 | 1950年7月3日 | 毕业院校 | 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专业 | 代表作 | 夏、北极光、隐形伴侣、赤彤丹朱 |
|
[url=]概况[/url]
[url=]知乎精选最新[/url]
目
录
1 人物介绍[size=1em]编辑
张抗抗,祖籍新会杜阮,1950年7月3日出生于杭州,祖籍广东新会。 张抗抗张抗抗对文学的兴趣从阅读开始,而她童年的阅读经历则深受母亲影响,张抗抗指出:“因为我母亲就是一个生活在童话世界里面的人。她一辈子都充满着童心,即使在遇到最大困难的时候,比如说'文革’被隔离审查,她也是用童话的营养去战胜这些困难的。”
1961年,张抗抗在《少年文艺》杂志上发表了她的“处女作”——《我们学做小医生》;那一年,她11岁,是一名五年级的小学生。 张抗抗儿时熟读西方童话故事,家里的《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俄罗斯童话》,在寒暑假无数次的阅读中都被翻烂了。 1963年,张抗抗参加了小学升初中的考试,她的成绩达到了浙江省重点中学——杭州一中的录取分数线。张抗抗高高兴兴地迈入了中学生活。 1966年初中毕业于杭州第一中学(杭州高级中学)。 1969年赴北大荒上山下乡,在黑龙江省鹤立河农场劳动,工作8年。 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7年考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学习编剧专业。 1979年毕业后调入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 1979年进入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任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黑龙江省第六、七、八届政协委员。 2006年11月第七届全国作代会上当选为全国作协副主席。 2009年11月13日,被聘为中国国务院参事室参事。[2]
2 人物家庭[size=1em]编辑
张抗抗张抗抗两岁那年,就跟着父母进了审干学习班。爸爸妈妈这对抗战后期参加革命的知识分子,因受到政治上的误解,被迫离开《浙江日报》。她的爸爸,为革命做过多年记者、编辑,不得不改行当了车工、泥水工、搬运工。几十年的逆境,他不气馁,也不向任何人诉苦,这对女儿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
她的母亲,单纯、善良、富于同情心和幻想。青年时代曾写过儿童文学作品,1948年辑成小册子出版,取名《幼小的灵魂》。这位有志于文学的青年,由于受到丈夫的牵连。也改行当了中学语文教员。在逆境中,她把对生活的爱、对文学的爱,全部倾注在女儿身上。抗抗刚会说话就开始背诗,听妈妈讲故事、唱歌。到了上学的年龄,便跟妈妈一起上学校,每天步行,早出晚归,在路上听妈妈讲故事、念诗、学普通话。大概从那时起,她对文学就发生了兴趣。
3 创作理念[size=1em]编辑
创作策略 张抗抗(7)1980年前后,张抗抗最初的小说创作具有明显的启蒙主义和人道主义特征。她以其“超性别意识”的写作策略来表现自己对自然社会宇宙人生的审美感悟。这一写作特色集中体现在两类作品里,一是知青题材的小说,如《淡淡的晨雾》、《北极光》、《塔》、《红罂粟》、《白罂粟》等;二是普通青年和大学生题材的小说,如《我要的不是这些》、《飞走了,鸽子》、《夏》、《去远方》等。
女性叙事张抗抗小说女性叙事逐渐走出民族、国家和革命等宏大叙事的遮蔽,是在1990年中期开始的。从外部条件看,1990年的社会环境和文学环境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从创作主体看,张抗抗的思想观念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因此,女性叙事的显影应该是一种必然。早在《夏》、《淡淡的晨雾》、《隐形伴侣》和《赤彤丹朱》等作品中,张抗抗就塑造了岑朗、梅玫、肖潇、朱小玲等女性形象,这些形象已初步具有了女性意识的萌芽,为读者提供了女性主体性重建的朦胧想象。到了1990年中期,张抗抗小说女性叙事进入了自觉状态,在中篇《银河》、《寄居人》、《钟点人》和长篇《情爱画廊》中,张抗抗开始关注女性地位,聚焦“妇女命运”。 《作女》的问世,证明张抗抗小说的女性叙事已经进入自由自在的敞开境界。
4 主要作品[size=1em]编辑
从事写作以来,已发表小说、散文共计600余万字,出版各类文学专著80余种。代表作:长篇小说《隐形伴侣》、《赤彤丹朱》、《情爱画廊》、《作女》、《张抗抗自选集》5卷等。
国内出版 | | 出版日期 | | 夏 | 1981年 | | | 1986年 | | 中短篇小说集 | | 1982年 | | 塔 | 1985年 | | 陀罗厦 | 1992年 | | | 1995年 | | | 1996年 | | 热石头 | 1996年 | | 走请带我走 | 2003年 | | 性情张抗抗 | 2004年12月 | 修正文库 | 黄罂粟 | 2005年1月 | | | 2006年1月 | | 张抗抗小说(学生版) | 2005年 | | | 2006年12月 | | | 2007年8月 | | | 2012年1月 | | 中短篇小说散文合集 | | 1991年 | 北方文艺出版社 | 张抗抗儿童文学作品选 | 1991年 | | 张抗抗知青作品选 | 2000年 | | | 2002年 | | | 1998年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 2013年1月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散文集 | | 1983年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小说创作与艺术感觉 | 1985年 | | 地球人对话 | 1990年 | | | 1992年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你对命运说:不! | 1994年 | 上海知识出版社 | | 1994年 | | | 1995年 | | | 1995年 |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 | 1995年 | 四川文艺出版社 | | 1996年 | | | 1996年 | | | 1998年 | | | 1998年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 1998年 | | | 1998年 | | | 1999年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 2000年 | | | 2001年 | | 我的节日 | 2001年 | | | 2002年 | | | 2004年 | | | 2006年6月 | | | 2006年9月 | 社会出版社 | 张抗抗散文赏析 | 2006年12月 | | | 2007年5月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 2007年6月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白色大鸟的故乡 | 2007年8月 | | | 2008年3月 | 海关出版社 | | 2009年10月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君子不独乐 | 2012年1月 | | 汉语魔方 | 2013年1月 | 中国社会出版社 | 长篇小说单行本 | | 1986年 | | | 1995年 | | | 2001年 | | | 2005年 | 作家出版社2005年“重温经典”丛书 | | 1995年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 2007年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 2009年8月(精装本)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 1996年 | 春风文艺出版社 | | 2001年 | | | 2005年 | 时代文艺出版社 | | 2010年2月(精装本) | | | 2002年 | | | 2004年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 2009年4月 | | | 2012年8月 | | 其他 | 张抗抗自选集(5卷) | 1996年 | | | 1998年 | 河北教育出版社 | | 1998年 | 吉林人民出版社 | 我游画海 | 2001年 | | | 2002年 | | 彼岸的风 | 2002年 | | 过眼铭心录 | 2003年 | | 情爱画廊(绘本) | 2005年 | | | 2007年1月 | 时代文艺出版社 | | 20010年1月 | 时代文艺出版社 | | 2012年1月 | 时代出版社 | 港台版 | | 1994年 | 香港天地图书出版公司 | | 1998年 | 台湾业强出版社 | 女人的极地 | 1998年 | 台湾业强出版社 | 女人向前走 | 2001年 | | | 2003年 | | | 2005年 | 台湾九歌出版社 | | 2012年8月 | 台湾新地文学社 |
国外出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 北京外文局1997年出版 | 中篇小说集《残忍》法文——《L IMPITOYABLE》)法国《蓝色中国》——“BLEU DE CHINE”出版社——1997年出版 | 中短篇小说集《残忍》(英文——《LIVNG WITH THEIR PAST》):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 中短篇小说集《白罂粟》(英文——《WHTE POPPIES》): 美国康奈尔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 |
5 所获荣誉[size=1em]编辑
张抗抗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优秀中篇小说奖、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全国首届女性文学创作奖、第二届女性文学优秀小说奖、庄重文文学奖,多次获东北文学奖、黑龙江省文艺大奖、精品工程奖、德艺双馨奖、第十二届中国人口文化小说金奖,以及全国各类报刊、杂志奖。多部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日、俄文并在海外出版。
《夏》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淡淡的晨雾》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红罂粟》获首届《上海文学》奖、长篇小说《隐形伴侣》获黑龙江省文学大奖赛大奖、《赤彤丹朱》获东北文学奖长篇小说一等奖、《张抗抗散文自选集》获东北文学奖散文集一等奖、中篇小说《钟点人》获《东海》全国纯文学最高稿酬奖、1995年获庄重文文学奖、1998年获中国首届女性文学创作奖、其它各省市刊物奖数十次、各报副刊全国奖数十次。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中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 2008年,作为评委出现在首届“文学之新”大赛上。2011年11月12日,获得“2011年中国版权产业风云人物”奖。
6 人物影响[size=1em]编辑
张抗抗作为一位作家,张抗抗具有良好的艺术感觉和艺术素质,一方面她以女性的温柔和细腻探索青年一代的追求与痛苦,以敏锐、潇洒的笔揭示人的心灵底蕴,作品中洋溢着青春的朝气和纯净的诗意;另一方面比之于其他女作家的作品,她的作品包含着更多的理性思考。她不被感觉和情绪所左右,而是以一个智者的清醒有意识地将作品当作某些思考的载体,使其很多作品以深邃而独到的思索见长。
张抗抗从这部带有明显的自叙传色彩的心态小说《隐形伴侣》中找到最能发挥其思想与艺术个性的形式。她打破了长篇小说一般传统的叙事模式,从人的主观心态出发进行总体构建。以肖潇这位年轻女性主角为中心,拉开她的外视及内省的心理活动线索,打破时序,超越时空,忽实忽虚、忽梦忽幻,一任心态的流动。让读者跟着肖潇心理活动走,以此传达作者对社会、人性的哲学思考。 张抗抗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最后辉煌时期的代表作家之一,在创作上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同凡响的成就,但她依然锲而不舍,以敏锐的艺术嗅觉感觉时代运行的脚步声,刻意追求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建立与完善和思想的深度与哲学意蕴。
7 两会提案[size=1em]编辑
2011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抗抗认为,已实施20年的 著作权法难以有效地保护创作者和开发者的合法权益,她提案建议修改著作权法,加强“延伸集体管理”的权利,细化 信息网络传播权,明确规定付酬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