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3589|回复: 16

英国人最爱的英语诗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8首

[复制链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6-9-28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第18首是莎氏十四行诗中最广为人传诵的一首,评论众多。一般认为,该诗是一首爱情诗,主题是赞美爱人不朽的美貌,然而笔者认为,该诗既非爱情诗,亦非赞美爱人的美貌,这首貌似爱情诗的诗赞美的是诗歌使事物永恒的功能。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中英双语对照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能不能让我来把你比拟做夏日?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你可是更加温和,更加可爱:
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 狂风会吹落五月里开的好花儿,
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 夏季的生命又未免结束得太快:
Sometimes too hot the eys of heaven shines, 有时候苍天的巨眼照得太灼热,
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ed; 他那金彩的脸色也会被遮暗;
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hme declines, 每一样美呀,总会离开美而凋落,
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ed: 被时机或者自然的代谢所摧残;
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但是你永久的夏天决不会凋枯,
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est; 你永远不会失去你美的仪态;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erest in his shade 死神夸不着你在他的影子里踯躅,
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est. 你将在不朽的诗中与时间同在;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 只要人类在呼吸,眼睛看得见,
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我这诗就活着,使你的生命绵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6-9-28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四行诗,又译“商籁体,”为意大利文sonetto,英文Sonnet、法文sonnet的音译。是欧洲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最初流行于意大利,彼特拉克的创作使其臻于完美,又称“彼特拉克体”,后传到欧洲各国。
彼得拉克的十四行诗形式整齐,音韵优美,以歌颂爱情,表现人文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他的诗作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为欧洲资产阶级抒情诗的发展开拓了新路。同时代的意大利诗人和后来其他国家的一些诗人,都曾把彼得拉克的诗作,视为十四行诗的典范,竞相仿效。每首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由两段四行诗组成,后一部分由两段三行诗组成,即按四、四、三、三编排。因此,人们又称它为彼得拉克诗体。每行诗句11个音节,通常用抑扬格如果一个音步中有两个音节,前者为轻,后者为重,则这种音步叫抑扬格音步。轻读是“抑”,重读是“扬”,一轻一重,故称抑扬格。)。
莎士比亚的诗作,改变了彼得拉克的格式,由三段四行和一副对句组成,即按四、四、四、二编排,每行诗句有10个抑扬格音节。以形象生动、结构巧妙、音乐性强、起承转合自如为特色,常常在最后一副对句中概括内容,点明主题,表达出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想和情怀。
普希金创立的“奥涅金诗节”:每一诗节中包含十四个诗行,每一诗行中包含四个轻重格音步,每音步两个音节;这十四个诗行中,有的每行结尾为轻音者,谓之“阴韵”,9个音节(最后一个轻音音节不构成音步);有的每行结尾为重音者谓之“阳韵”,8个音节;阴阳韵变换的规律和诗行间押韵的规律之间又有严格的配合。
十四行诗的格律主要包含行数、韵脚、音节、音调、结构等:
  一、行数:要求有十四行,每行不一定是完整的句子。有时为了韵脚的需要,把意思连贯的一句分成两行,但每行词数不一定要相同。
  二、结构:一般分为前后两个部份。不同诗体前后两部份的行数不同。彼得拉克体由两节四行诗(共8行) 和两节三行诗(共6行)组成。斯宾塞体、莎士比亚体由三节四行诗(共12行)和一节二行诗(共2行)组成,“奥涅金诗节”由两节四行诗(共8行)和两节三行诗(共6行)组成或者由三节四行诗(共12行)和一节二行诗(共2行)组成,形成起承转合的趋势。极端的有雪莱所作的十四行诗,由四节三行诗(共12行)和一节2行诗组成。
  三、韵及韵脚:是十四行诗体的难点和特点之一,十四行诗根据不同的诗体:彼得拉克体4到5个,斯宾塞体6个,莎士比亚体7个,“奥涅金诗节”7个。英语词汇一般由多音节组成。韵指的是每行最后一个词的最后一个音节,按规定要相同的叫押韵。各体前后两部份韵脚的安排是:彼得拉克体ABBA、ABBA、CDC、DCD (4韵) 或者CDE、CDE (5韵),属抱韵;斯宾塞体 ABAB 、BCBC 、CDCD 、EE ,最后两句是对偶句,属套韵;莎士比亚体BABA 、CDCD 、EFEF 、GG,属双形体即交韵(7韵),最后两句对偶;“奥涅金诗节”ABAB、CCDD、EFFE、GG,交韵、随韵、抱韵、叠韵全备(7韵)。
  四、轻重音搭配。中国律诗绝句,每句诗中要求平仄相间,使音调抑扬顿挫,铿锵有声,具音乐感,十四行诗虽不要求每行诗词数相同,但要求同样的音步,每个音步有一轻一重两个音节,斯宾塞体、莎士比亚体要求每行5个音步,10个音节;彼得拉克体要求11个音节;法语要求12个音节。奥涅金诗节结尾为轻音者,谓之“阴韵”,9个音节(最后一个轻音音节不构成音步);有的结尾为重音者谓之“阳韵”,8个音节。
  十四行诗在西方流传很广。除意(彼特拉克为代表)、英(莎士比亚为代表)之外,在西班牙、法国、葡萄牙、德国、波兰、俄国等也有人写十四行诗,但成就不及前者。中国新诗诗人所模仿的主要是彼体、莎体两种。
  一般认为中国写十四行诗取得最大成就的应该是冯至,其主要作品为《十四行集》。冯至曾任同济大学教授兼附设高级中学主任,估计是同济历史上文学方面名气最大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6-9-28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冯至的一首十四行诗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
化身为一望无边的远景,
化成面前的广漠的平原,
化成平原上交错的蹊径。
哪条路,哪道水,没有关连,
哪阵风,哪片云,没有呼应;
我们走过的城市、山川,
都化成了我们的生命。
我们的生长,我们的忧愁
是某某山坡的一棵松树,
是某某城上的一片浓雾;
我们随着风吹,随着水流,
化成平原上交错的蹊径,
化成蹊径上行人的生命。
赏析:
人类与世界万物有什么关系呢?诗人就此发问,构造诗篇。
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化身为一望无边的远景,化成面前的广漠的平原,化成平原上交错的蹊径。在此,我们、山颠、一望无际的远景、广漠的平原、交错的蹊径等要素构成了一幅立体的画面,由远及近,由模糊到清晰,我们就在其中穿梭着、行进着。路、水,没有关联;风、云,没有呼应,然而,“我们走过的城市、山川,都化成了我们的生命。”
我们的成长、我们的忧愁是山坡上的一棵松树、城上的一片浓雾,我们与万物共同存在;我们随着风吹,随着流水,化成平原上交错的蹊径,化成蹊径上行人的生命,我们与万物互相渗透、互相作用,我们由万物而来,我们又化成了万物。
于此,诗人道出了人的生命与世界万物共生共长的真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北大荒人 发表于 2016-9-28 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6-9-28 10:24
冯至的一首十四行诗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
化身为一望无边的远景,
化成面前的广漠的平原,

高深,阳春白雪。
      看过赏析后略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向东 发表于 2016-9-28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罗帆 发表于 2016-9-28 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欣赏大家风范,章文功不可没!握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齐梦 发表于 2016-9-28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版主的推介,拜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凤竹 发表于 2016-9-28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赶得上格律诗复杂了,要慢慢领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6-9-28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大荒人 发表于 2016-9-28 12:44
高深,阳春白雪。
      看过赏析后略懂……

谢谢北大荒人的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6-9-28 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向东 发表于 2016-9-28 12:51
欣赏佳作

谢谢向东兄留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18 05: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