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2245|回复: 7

(1448)读齐梦《老道外的提升》有感

[复制链接]
大鹏影视 发表于 2016-9-27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448)读齐梦《老道外的提升》有感

        网友齐梦发的《老道外的提升》,有图,有真相,有情感,引发了我的感想。
        城市的建筑、街道、风情标示着时代。当现代化的建筑摧毁了旧时的城墙、院落,昔日的景象便成了历史的档案和心中的记忆。
       文革中的1968年我家被造反派强行迁到民生路附近的文化街之前,一直住在南岗区大直街和吉林街交口处的大杂院里(现在的深业大厦)。童年、少年时,顺着吉林街往下走,在东北烈士纪念馆的斜对面就是“许公花园”。傍晚坐在花园边处向道外望去,一片平房,看不到高楼。休息日,父母常带我们去道外逛街。中午在桃花巷(现在叫承德广场)里的小餐馆吃面条、吊炉烧饼,在景阳街的百年老店,现在还在,叫“红光混沌馆”吃火勺、混沌。现在偶尔我也去,感觉食品真是百年不变。到新闻、松光、红星、靖宇电影院看电影,到评剧院、京剧院看戏。到同记商店购物。冬天爸爸领着我到道外买过年吃的冻梨、冻柿子。
       那时感觉道外很繁华,很热闹。特别是同记商店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那是三层的圈楼,柜台里摆着日用百货。购物时,不用自己交款,而是售货员把购物的小票和人民币夹在头上方的钢丝绳上向位于中心的结算处一甩,小夹子滑向中心的结算处,不一会儿,小夹子滑回来,盖章的购物小票和找回的零钱都在里面,这时,售货员已将所购的物品包扎好,交给顾客。那时,每楼所有的钢丝滑道都从柜台上方通向中心的结算处。这真是一道景观。后来我当记者多年,走遍全国很多商场,从没见过这独一无二、不用排队、方便顾客购物的装置。上小学时,自己也常去道外,或看电影,或溜达。那时没什么可买的,我对同记商店对过的一家文具商店感兴趣,经常去买钢笔零件,即,所卖的钢笔不是整个的,而是笔帽、笔身、笔尖、笔囊都是分开卖的。我分别买来自己组装,比整个的钢笔要便宜许多。现在一次性的碳素笔早已淘汰了钢笔,但我还保存着十几只曾经是名牌的、带包装盒的英雄金笔,虽然不使了,但看着它,就像现在看着道外依然保存的旧房一样,唤起我亲切的回忆。
        道里中央大街熙熙攘攘,多是年轻人和外地旅游者的天地。马迭尔的面包经常要排队买。马迭尔的冰棍五元一只十分畅销。相比之下,道外的靖宇街没那么热闹、拥挤。街道改观不大,还是当年的老样子。两侧的胡同也未有大的改观。随便走进一家小餐馆品尝食品,总会让我想起童年的时光。很多的老屋已经改造了,例如巴洛克建筑群。里面恢复了一些旧时的面铺。靖宇街头的旧时楼房还保留着,但只剩外墙了,里面早已人去楼空,破败不堪。我猜想,政府(或者专家?)不想拆掉盖新楼,是有意等待时机或开发商在保持原样的基础上,进行改造。
         1969年9月10日,我下乡到坐落在通河县的黑龙江省清河五七干校,就是从道外七道街码头乘船出发的。
        现在道外的外环路,原来全是破陋的平民居住区。我采访过当年负责改造外环路的赵总指挥,他说,当时考察搬迁,难度非常大,旧房多,人拥挤。为了解全貌,动用直升飞机鸟瞰观察。少年时,父母带我也在这里逛过。这里的旧物市场特别多,现在都搬迁到道外网通营业厅和港务局那边的立交桥下了,双休日时我常去溜达,淘回许多我喜欢的旧书、画册。年少逛旧物市场时,我看着一双旧冰鞋,很想要。爸爸买下冰鞋,从此,冬天我常在博物馆对面的运动场(早已拆掉了)滑冰。下乡时我在清河五七干校采伐连抗木头,穿胶鞋棉靰鞡,一反霜,冻得难受。向家里求救。妈妈就是在道外北环路上的旧物市场买来带着补丁,但洗刷干净、里面带毛的大头鞋寄给我,使我度过了寒冷的冬天。
        道外留给我太多的记忆。1982年,我在黑龙江大学毕业留校单位组织部。闲暇时迷上了小时的集邮,常到各邮局买我缺的邮票。一次路过道外二道街(大概是,忘了)的一家银行(现在这家银行的楼房依然是几十年前的样子),见门前有很多人在做什么交易。我知道博物馆附近有人倒动外汇、粮票等交易,因不感兴趣,就没去。这里交易什么?我问一中年人。“交易国债。”那人回答。“什么是国债?”我问。那人不耐烦地挥挥手说:“什么是国债都不知道,一边玩去!”好奇的我坚持打听,终于明白国债是当时每人工资里扣十元购买的国库券。这玩意怎么还能交易?明白人告诉我:“国库券期限长,有人不当回事,用来打麻将,换毛线,换鸡蛋。当然票面的面额只能当半价使。有些人有闲钱,花半价买下,到期兑换,翻番至少两倍以上。”“怎么交易?”我问。“你要买,我卖给你;你要卖,我收。”我一头雾水:要么买,要么卖。又买又卖,什么意思?观察许久,我终于弄明白了。10元面值的国库券你要买,5元卖给你;你要卖,4.5元收购。看他们交易的样子,不像有钱人,不是大款。他们有国库券和现金吗?一个留着小黑胡子、贼眉鼠眼的年轻人走到我身旁,低声问:“大哥,动心了吧?”“你是干什么的?”“不瞒您说,我刑满释放,出来两年了。你买还是卖?”“你有钱,有货吗?”“我没有。”“那怎么交易?”“你有国库券,我找下家帮你卖;你想买多少国库券,我找上家帮你收。我只赚个饭钱。”原来是这么回事。我直接找上下家
交易不成吗?“看你的样子,不是做工的,是坐办公室的。你自己交易,你找谁?上哪儿找?”哦,原来他们是小说里的掮客、经纪人、马仔。那年,我刚大学毕业,工资虽然56元,但儿子才3岁,没有多少钱。我试探着说买点。没过几天,他来电话:“货到了,怎么交易?”“你在哪儿?”“我在道外x道街的胡同圈楼里。”我不敢去。“要么到你家?”他不知道我是干什么的,当时我住在父亲的工作单位和兴路公安干校院里。我怎么敢让他去?我想起了小说和电影里的情节。那时正是金秋十月中旬,松花江畔青年宫前适合交易。我说:“在青年宫前的天鹅雕塑下接头。咱们事先把钱和货点好,到时一手钱,一手货,不用现点,交易后迅速离开。”不是交易情报、非法品,我还是非常紧张。在天鹅塑像前转悠,观察旁边是否有异常。游人不多不少,既不喧闹也不冷清。见面交易,我们一言不发,迅速离开。一个多月后。他来电话:“大哥,你的货已涨了不少,该出手了。”我说:“还有一个月就可到银行兑换,利息一分不少。”“现在出手,利息是少拿了。但换回的钱买新发行的国库券,才6折。一个月后你再买,就得6.3、6.5折了,你买的总面额会少。国库券不同其他物品,有涨有落。它是天天涨,因为离到期兑换的时间越近,价格更高。”我明白了。出手后换回新的,一算账,到期再兑换的话,总额果真翻了一番。   “三人行,必有我师”。在道外,那小子指引,我竟然走上了投资理财的道路,最终锻炼了我的思维,为我带来可观的收入。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行文风格。我不喜欢议论和抒情,喜欢冷静的笔法。 啰里啰嗦,自言自语,采用白话语言写作,像自我絮絮叨叨唠嗑一样,引发了这么多感想。写出来就个念想而已。如不读齐梦的文章,我很可能没有机会写的。感谢齐梦。





[size=13.3333px]

[size=13.3333px]

[size=13.3333px]

[size=13.3333px]

[size=13.3333px]

[size=13.3333px]

[size=13.3333px]

[size=13.3333px]

[size=13.3333px]

[size=13.3333px]

[size=13.3333px]

[size=13.3333px]

[size=13.3333px]

[size=13.3333px]

[size=13.3333px]

[size=13.3333px]

[size=13.3333px]


老照片南岗人民体育场
[size=13.3333px]


[size=13.3333px]

[size=13.3333px]

[size=13.3333px]



老照片道外庆祝人民公社成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雁 发表于 2016-9-27 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美文美图佳作,勾起许多对老道外的回忆。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6-9-27 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现在好想吃当年的一碗馄饨和两个肉火烧或馅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齐梦 发表于 2016-9-27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齐梦 于 2016-9-27 10:48 编辑

大哥详尽的直诉,勾起我这个老道外人的无尽回忆。那些回忆真的很美好,有的经历,的确享用终生。我原来工作地点就在靖宇街,饭店里来来往往着各路神仙。一些年长的老道外人,很有经济头脑,布票换粮票,国库券换鸡蛋,粮票换绒衣,再到黑市买掉,赚趣差价。后来,有能力的人,又兑换起美元来,收入颇多。虽然当时政策不容许投机倒把,他们偷偷地进行,不影响我们的经营,不破坏社会环境,我们也就睁一眼闭一眼了。我也曾像大哥一样,收购了不少国库券,到期兑换时,看着真到了钱,非常高兴,还请了客呢。大哥的文章,我曾经的往事,历历在目,好有趣,好开心。祝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书香气华 发表于 2016-9-27 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书香气华 于 2016-9-27 16:58 编辑

同记商场早就失去昔日的辉煌,乱七八糟。我记得当年那里有两个大镜子,吸引着许多人去照,一个越照越胖,一个越照越瘦。

大鹏提示站我想起来,交款是在空中尽飞来飞去,挺有特色。

现在,昔日辉煌只能在回忆中,成为历史。遗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园林 发表于 2016-9-28 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大鹏兄的回忆老道外的一目目,就仿佛是昨天的故事。过去的拥挤街道不见了,低矮的木头的外楼梯也没有了,都变成了林立的高楼大厦。今非昔比了,这就是社会在进步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沃土园丁 发表于 2016-9-28 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道外与时俱进,旧貌变新颜。但由于历史遗留下的狭窄的街道,再怎么改也不好改,期待老道外继续改进,越变越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春之韵 发表于 2016-10-2 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忆过去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社会在发展,许多事物不复存在,我们只能在把趣闻轶事留驻记忆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7-9 20: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