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0)《 大鹏影视》1400期感言 从2016年4月20日《大鹏影视》发1300期到2016年8月2日发1400期,105天又发了100期。 我上传挂靠的56网显示,从2010年10月20日,原哈北网网站站长、现任网站管委会副主任郭桂芳手把手帮我注册并教我上传第一部电视短片《老知青观世博》,到2016年7月30 日上传《小拜年欢迎毛幸》,大鹏影视共上传电视片1731个,播放量42.6万次。 这100期,视频占了很大比重,达90部(段),几乎每天、每期都有视频。 视频是综合性的制作方式,它需要有录像、电脑等设备,需要各类编辑制作的软件,融合了文字、图片、影像、声响、音乐、特效、编辑、压缩、生成、上传等方面的技术,缺少哪个环节都不行。编辑制作一部电视片还需要选题、拍摄、构思、整理、艺术思考等环节。当然,购置的设备资金、消耗的精力体力、足够的电费资金都是必不可少的。 喜欢影像。 生动形象的影像比静止无声的文字、图片、实物等更显得真实,更有吸引力、接受力和感染力,还原历史的瞬间也更容易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经其事。 科技的发展使照相录像的电子设备越来越先进,越来越便宜,因而也越来越走进民间百姓,为无名百姓录像制作自己喜欢的电视片提供了可能。 下乡时编辑办过黑板报、油印小报,回城后又当过教师和区委秘书,高考又进入大学中文系,毕业又从事记者、编辑25年直至退休,这些都为提高我的观察认识、艺术思维、学习掌握文字图片拍摄影像的创作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初肯花上万元购买摄像机,不过是好奇,个人玩玩。然而,把镜头对准自己,展示个人毕竟是有限的,留作资料可以,对外传播没有意义。因此将视野转向社会一些有人价值、有意义的人和事,才能发挥视频的作用。 上个世纪的1992年,我所在的黑龙江《党的生活》杂志与中共中央组织部组织局党员电化远程教育中心联办全国性的杂志《党员电化教育》(现改为党员电化与远程教育》),我又负责与影像有关的“剧本园地”、“创作手记”、“观片之后”等栏目的编辑工作,这样每天都和影像方面的消息打交道,逐步从学习、涉入走到了实践、操作的阶段。创刊的当年,我到辽宁省委组稿,他们带我到偏僻的朝阳市前进乡采访,我看到两个高中生模仿电视台的栏目,用最早的、民用的M7摄像机拍摄身边的人和事,推动道德教育和经济发展。我很感兴趣,在撰写经验介绍的文字后,萌生了拍摄一部工作电视专题片的想法,得到了辽宁省、市、乡党委党员电教部门的大力支持。于是我担任了电视片《乡办电视台》的选题、撰稿、编导、剪辑和后期制作的工作。这是我面向社会的第一部电视片。素材是丰富的,但选择、编辑是需要创作思维的。好在我在中学时就喜欢看《大众电影》、《电影文学》杂志,对电影文学脚本多少有些了解。因而很快写出了《乡办电视台》的文字脚本,先发在我们的杂志上,后来又据此拍成了电视片并在全国的党员电化教育的会上播放,受到行家的肯定和鼓励。在岗期间,我帮辽宁、沈阳、铁岭、鞍山、哈尔滨、佳木斯、和本刊创作了十几部电视片,比较重要的作品有《周恩来在铁岭》(赵忠祥解说,中组部电教中心转发全国)、《让人民满意》(中组部电教中心转发全国)《马家军之路》(全国党员电教片评比一等奖)、《五爱市场的光彩》、《跨世纪的行动》、《父老乡亲》、《好人好官——邵树阳》、《更上一层楼》等。同时,在接待中央电视台的编导时,还参与制作了电视片《好爸爸》、《墨海泛舟书巨著》、《生命之火》、《一个特殊的“个体户”》(这四部电视片全部在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中播出。我担任的工作是提供并联系拍摄对象,参与脚本创作和剧照拍摄,照片都发在了《党员电化教育》杂志上。 由于杂志社是文字图片编辑出版部门,不是影像制作单位,所有的录像设备都是我个人自费买的。磁带时代,我先后购买了七八部摄像机,现在全部都淘汰不用了,又购买了数码摄像机三台,加上五台电脑(含笔记本)及数码照相机、光盘打印机、彩色黑白打印机、扫描仪等辅助设备,总共自费投资20多万元。 退休前三年的2006年,我已加入了联谊会的18组。那时每年都拍摄制作18组的春节联欢晚会的电视片,也为联谊会拍摄制作了几部电视片。正在哈北网发的2006年第28届中国.哈尔滨之夏知青专场演出电视片就一气做了16部。2009年退休后,特别是2010年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成立后,我的拍摄制作电视片的工作也就越来越多。 我深知,联谊会不是官方的机构,是民间的组织,虽说都是知青,但个人的学识、素质、经历都是不同的。在联谊会,谋个人的私利、名声是没有一点出路和威信的。所以,我制作影像,以原创为主,面向广大知青,而不是展示个人。不计较,不抱怨。不为名,不图利。不当头,不出头。说实话,做事实。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合得来就好好处,合不来就避之。 我感谢在我遇到麻烦时,网站管委会、部分版主、联谊会办公室志愿者、我所在的18组战友及与我相识的知青和网友对我的关心和鼓励。 我感谢在我的电脑系统崩溃,编辑视频软件丢失时而不能工作时,版主宝泉岭老顽童(邹振民)、知青王仁平、樊树成到我家,手把手装软件和指导我操作,使我的《大鹏影视》不受干扰,正常上网发表。 我感谢大批海内外知青和网友对《大鹏影视》专栏的关心、关注和关爱。 十年来,参加联谊会活动,我愿意做的并能做到的事就是,参与,见证,留下珍贵影像。我欣慰的是,我能义务为即将开馆的哈尔滨知青博物馆制作了31部(段)电视片,尽了我微博之力。如果将来有人研究撰写哈尔滨知青联谊会的史料,我那些文字图片影像必然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佐证。 2016年5月3日,《大鹏影视》发表1300期时,版主书香气华(郝志宏)回帖:“大鹏的文章我一期也没拉,一篇一篇,实实在在,不知不觉已经1300多篇,就是去海南也没有停止,这要克服多少困难,牺牲多少休息呢,一般人不一定能做到。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走到2000期吧,到那时共同庆贺,大鹏创下知青之最,留给历史,留给未来。” 2016年7月28日、29日在二龙山义务为二师十团知青纪念屯垦戍边50周年活动服务时,见到黑龙江省委党校教授,也是二师十团知青,《永远的“设字二0三”》、《旱河向东奔流》的总策划和编辑王诚宏,他对哈北网发的大鹏影视网文和图片视频都做了高度评价。 《大鹏影视》与联谊会、网站和知青战友紧密相连,这些是“杆”,大鹏是“影”,没有“杆”,就没有“影”,“立竿见影”,就是这么回事。《大鹏影视》与大鹏的能力、财力、爱好、志向、健康有关。2000期,不敢说。看联谊会能坚持到何时,看我的身体能坚持到何时。现在,走一步算一步吧,还是我1300期感言说的“顺其自然”吧。 总之,我参与,我发现,我记录,我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