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7)原兵团二师十团江滨知青纪念屯垦戍边50年
2016年7月20日下午,在香坊区文体局会场哈尔滨市知青联谊会、哈尔滨市女知青联谊会和香坊区妇联隆重召开纪念1966年知青下乡50周年大会。 会上,哈尔滨市女知青联谊会副会长郭桂芳和周桂兰、刘爱魁、高汝兰、刘明辉、赵淑芬六位老知青分别代表原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太平区、动力区、平房区1966年下乡知青发言。 会后,联谊会二组组长高汝兰对我说,我们兵团二师十团、江滨农场的下乡知青也要纪念屯垦戍边50年活动,你得参加为我们录像。 在此之前,高汝兰曾送我厚厚的两本他们下乡的回忆文集:《永远的“设字203”》和其续集《旱河向东奔流》。我大略翻了翻,得知:与黑龙江畔近在咫尺的江滨农场早在1956年就迎来了山东的支边垦荒队,建起了12个新村。1956年6月7日,胡耀邦前往视察,与垦荒队员合影。1958年4月,120名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专业官兵前来开荒。1962年5月31日,时任农垦部长的王震将军前来视察。 1965年9月5日,江滨迎来第一批城市知青,到1976年8月,共有26批4162名知青先后来农场。高汝兰在回忆录中写到:“1966年7月28日,我们正值青春年少,在那个风起云涌的特殊年代,十六七岁的我们,告别了城市,告别了父母,告别了学校和老师,踏上了北去的列车,带着憧憬,带着梦幻,从哈尔滨来到北方边陲江滨……” 整整50年后的今天,2016年7月28日,我随江滨下乡的近300名知青分乘5辆大巴,来到二龙山度假村,与他们度过了难忘的两天。 他们头戴花环,身穿艳妆,有说有笑,亲如家人。 度假村贵宾楼的小会议室里,挤满了知青。主席台前悬挂着精心制作的会标。两侧是二师十团的大旗和标语。开幕词别开生面,由二师十团联谊会会长杨刚率领联谊会和纪念大会组委会的全体成员朗诵由知青汤喜文创作的诗歌:“历史为我们证明——献给知青朋友的歌”。诗的结尾这样写道:“是啊,虽然我们饱尝了人生的伤与痛,但是我们为祖国献出了最好的年华和爱情。是啊,虽然我们承受了命运中的许多不公,但是并没有泯灭对祖国的希望和忠诚。我们庆幸,现在的人民中国,已经由知青引领,前途光明。我们相信,未来的历史丰碑,一定会铭刻彰显中国知青,中——国——知——青!”这样有力度的诗引起在场知青强烈的共鸣。 接着,纪念大会分别请54名1966年下乡到江滨的老知青登台,联谊会会长等人向他们发放纪念品并合影留念。奖品是印有那个时代下乡标志的大号搪瓷杯子。 然后是文艺演出。与会知青表演了独唱、二重唱、京剧、舞蹈等20个节目。特别亮人眼的是,高汝兰率领她的舞蹈队穿插演了四个舞蹈:《相逢是首歌》、《小小新娘花》、《爱在天地间》、《芦花》。艳美的裙衫,漂亮的舞姿,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最后,舞蹈队的李金凤一曲《北大荒人的歌》把演出推向高潮,杨刚和主持人关世平与李金凤同唱,全场知青起立大合唱。没有排练,没有准备,大家的歌声是那样投入,那样整齐,大家是用真心、真情在演唱啊! 会议和活动都组织得严密、有效。近30桌会餐,人人有自己固定的座位,忙而不乱。当晚,知青仍处在兴奋中,他们在宾馆前翩翩起舞,久久不愿散去。 7月29日早餐后,大家集体合影留念。然后乘船游湖。之后是在水库旁自由联欢。他们纷纷坐上只有儿童才坐的转马,在旋转中享受返老还童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