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美式整编第11师小记
翻开解放战争的历史,国民党有一支最精锐部队——美式整编师第11师。
美式整编第11师自1946年中原战场取得胜利后,又先后在章缝集(又名张凤集)战役、开封战斗、宿迁进攻战、临沂战役、白马关战斗、方山战斗、坦埠战斗、蒙阴战斗、南麻进攻战、南麻防守战、曹县战役、上蔡战役、宛东小曹战斗、南阳战斗、増援洛阳战斗、西平战斗、大别山扫荡战等共计百余次大小战斗中连战连捷,引起了解放军的高度重视。毛泽东特此告诫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胡琏狡如狐,勇如虎,宜趋避之,以保实力,待机取胜”。为此,中原野战军特地成立了一个专家小组,专门研究胡琏的战略战术。
胡琏,何许人也?居然引来共产党第一号领导人毛泽东的批文?
答日:胡琏,时任国民党陆军中将,陕西省华县人,1907年10月1日出生,原名从禄,又名俊儒,字伯玉,黄浦军校第4期步兵科毕业,与解放军第4野战军司令员林彪和国民党高级将领张灵甫、刘玉章、邱维达、高吉人、谭道善、李弥等均为黄浦军校第4期同窗。在陈诚的土木系部队中历任连长、营长、团长,抗战阶段历任旅长、副师长、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整编第11师师长、第18军军长、第12兵团副司令。1949年后,任第12兵团司令、金门防卫司令部司令、第1军团司令、福建省“主席”、陆军副总司令、总统府战略顾问、驻越南(南越)大使、国民党第7、8、9、10、11届中央委员等职。
胡琏身经百战,参加过北伐战争、蒋桂战争、中原大战、对中央苏区红军的第3、4、5次“围剿”、淞沪会战、苏南游击战、枣宜会战、当阳保卫战、石牌要塞战、湘西会战、雪峰山会战等,因其作战勇敢,战术多变,胆识过人,机智果断,深受陈诚的赏识,曾荣获青天白日勋章。1944年8月13日,出任蒋介石五大主力部队之一第18军军长。1945年6月28日被授予陆军少将军衔,1948年9月22日晋升为陆军中将,1957年7月晋升陆军二级上将。
步兵第11师是陈诚组建的班底、起家资本,陈诚的“土木系”中的“土”字即代表“十一”师,它也是罗卓英、关麟征、桂永清、周至柔、霍揆彰、黄维、李默庵、方天、胡琏等国民党高级军事将领赖以晋阶的基础。
在军阀混战、抗日战争中11师屡建奇功,是蒋介石的五大主力部队之一和陈诚的嫡系部队,其骨干力量排级以上的军官多为黄浦军校毕业生。胡琏则是11师的老人,在陈诚接任18军军长调离11师后,由陈诚力荐胡琏为该师第9任师长。而整编步兵第11师缩编前原系国民党整编第18军,1946年缩编为整编步兵第11师,系3旅6团制甲种师。1948年恢复军制番号,属第18军下辖。
胡琏治军严谨,训练有素,对于那些敢于拼死沙场、能征善战者一律不吝封赏、破格提拔,而那些临阵怯懦即便是同乡、同学也毫不留情面。李万斌与胡琏情属同乡,又是黄埔4期的同学,可李作战胆小,被胡琏最终赶出了11师。1947年7月,胡琏所属18旅某工兵营长放弃了一个据点,胡琏得报立即予以枪决,决不姑息。
胡琏,当时被解放军称为“狐狸”,尤其是中野苏北方言,更近似“狐狸”。南麻战役打响后,中野9纵死亡4600余人,仍没有取得任何的进展,只得撤下。许世友在电话里对粟裕说:“胡琏,这只狡猾的狐狸,下次我定叫他碎尸万段”。
章缝集(又名张凤集)战役,中野主力3纵、6纵、7纵近6万人攻打11师的一个32团,在我多敌少的情况下,基本打了个平手,32团守了5天5夜,士兵全部使用汤姆式冲锋枪和卡宾枪以及火焰喷射器等重型武器,在巷战中占尽优势,中野各纵总计伤亡3600余人,若不是32团自行撤出,损伤会更惨。刘伯承的爱将3纵19旅旅长吴太明、21团政委姚丕田等军官全部阵亡。32团一个团能够面对10倍以上的解放军人海般的猛攻,奋战5天,坚守章缝集,重创我军,最后安然撤退,在古今中外历史上都属罕见。中野忙活了一大顿,不但没有战果,反而受到重大挫折,全军不得不后撤100余里休整,丢掉了鲁西南所有根据地,损失重大。
南麻进攻战,华野5个纵队,一个打援,再加上鲁中军区的3个团的绝对优势兵力猛攻南麻,也是5天5夜,胡琏巧妙的利用防御工事和顽强的防守,华野的4个纵队始终没有打入胡琏的核心阵地。此时,国军黄百韬的25师和64师已经赶到增援,阻援的7纵激战一通被迫后撤,纵队司令成钧还被一枪击中,受了重伤,这是内战中第一个受重伤的我军纵队司令员。而华野和鲁中军区的解放军伤亡竟达14000余人,2纵5师政委秦贤安等大批将士牺牲。
1947年9月的曹县战斗,整11师孤军突出到土山集、大义集一带,华野急于报南麻一箭之仇,调动5个绝对主力纵队:1、3、4、8、10纵及中野11纵,设下口袋阵,严密包围,11师师长胡琏嗅觉敏锐,马上停止前进,进驻两个村庄挖掘工事固守。解放军则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以3、8两纵猛攻土山集守军18旅,4纵阻击大义集增援。18旅坚定守住土山集,经过3天激战,重创3、8两纵,同时大义集的11旅及时出击,打垮4纵的坚强阻击,从背后猛烈攻击3纵后方,华野见势不好,迅速撤退。此战,华野伤亡4400余人。
在胡琏升任18军军长后,胡琏的得意干将杨伯涛继任11师第11任师长。杨伯涛,黄浦军校武汉分校第7期步兵科毕业,后又在陆军大学14期毕业。杨伯涛与胡琏有所不同,但也是一位在战场上真正带兵的军官,他经验丰富,理论水平与实战总能相结合,才干很快便得到认可。11师的军风军纪也融洽民间,所到之处不动百姓一草一木。
11师在扫荡大别山区时,威风凛凛,耀武扬威,所到之处几乎未遭解放军的顽强抵抗。中野各部高度戒备,几乎不轻易接战。除了在北向店为保卫刘伯承和中野指挥机关,不得不打了一仗,其余是能避则避。北向店之战是11师18旅和中野1纵发生的遭遇战,1纵见形势不利,迅速突围,1纵19旅参谋长游万川等百余名官兵在突围中牺牲。
1947年12月,陈粟(陈毅、粟裕)、陈谢(陈锡联、谢富治)大军围攻确山,11师的先头部队18旅与1纵在正阳西北宋店展开猛烈的激战,1纵挡不住18旅的进攻,伤亡极大,在11师后续大部队快要逼近确山时,中野指挥机关不得不提前撤离确山。
1948年1月10日,中野绝对主力1纵20旅,在包信集与11师遭遇,20旅损失惨重,中野1纵一个营的建制被11师消灭。20旅政委主张撤退,旅长吴忠坚决要打,结果,一些干部逃跑了,事后,逃跑者均被处决。中野2纵也好不到哪里,在大别山里不停的躲避11师。
在大别山扫荡战中,11师基本是追着打,追着包围的过程。还有中野6纵,基本对11师采取的是能避则避的原则。1948年1月16日,11师突然包围了在王家店宿营的中野头等主力6纵18旅,18旅炮兵丢掉了山炮,轻易的把山炮送给了11师,肖永银旅长丢掉了旅部及直属队等后勤部门立刻撤退,致使300余名解放军被俘。6纵副司令员韦杰命令营救被俘同志,肖永银旅长还是不顾一切的后撤,总算保住了18旅。王家店一战,成为解放战争中解放军永远抹不去的痛。在被俘的人员中,大多为我军干部,最高为团级。因中野的趋避之,11师在大别山里找不到主攻的方向。
针对这种情况,刘伯承、邓小平、李达、张际春联名于1948年1月31日向各纵队首长下发批示,并上报中央军委,指出:个别干部,临阵并未掌握部队,或单身带少数人逃跑,实为解放军最可耻的行为。
尤其是11师的“老虎团”33团,该团全部由战斗经验丰富的老兵组成,作战时凶狠顽强,素养极高,堪称是11师中之精华,在淮海战役双堆集的战斗中,成为第12兵团的刀尖。当时,33团守卫核心阵地大王庄,与解放军两个团血战大王庄,殊死肉搏,攻守双方几乎都拼光,此战为整个淮海战役中最残酷、最猛烈、最惨重的争夺战,战况之激烈,枪弹之密集,尸体之堆山,以至吓得旁边整85军的一个主力团直接投降了事。
而11师“老虎团”--33团团长李树兰,1907年生,河北人,不仅是胡琏的得意心腹爱将,更是11师摧城拔寨的功勋虎将,对他的长官胡琏的热爱到了极致,后被提升为11师副师长和第118师师长。1943年5月的长江要塞石牌之战,11师31团、32团和33团都与日寇血拼到了白热化阶段。负责掩护11师31团右侧的友军,全线崩溃,日军乘机冲了进来。此时,胡琏感到此阵地如果丢失,11师将被截成两段,情况即危险又危急,胡琏即派时任32团副团长的李树兰将阵地夺回来。
当时,全线都在激战,兵力极度吃紧,李树兰只带一个班8个士兵去拯救一条岌岌可危的防线,是个很难完成的任务,而李树兰却慷慨领命,奇迹般的夺回了阵地,消灭了入侵的日寇。李树兰勇猛彪悍但又不乏冷静、机智,善打硬仗,很快被提拔“老虎团”团长。每当11师有攻不下的难题,李树兰一定奋勇当先,他一出马每每都能摧城拔寨,迭建奇功。
李树兰其人不文而粗豪,后来在台湾陆军参谋大学深造,因故与教官发生争执,校当局依照规定,报请撤职。百战虎将,从此结束了在军中的职务。胡琏深感痛惜,多次为其说情,均无力挽回。1958年金门炮仗爆发,大陆方面志在把金门夷为平地,孤岛上空下着弹雨。李树兰觉得老长官处境孤危,划一叶扁舟,冒险赴金,与长官共患难。因为他已经没有军籍,胡琏派其担任滩头指挥,抢运物资。在漫天炮火中,李树兰毫不畏惧,毫无顾惜的昼夜工作,一直到炮仗结束,确定胡琏安全了,他才回台。
多年后,李树兰病重,已无留恋,唯望能见胡先生最后一面。远在南越当大使的胡琏得知后,到医院探望他,两人握手唏嘘者久之,都说英雄有泪不轻弹,此时,胡琏的眼泪滚滚而下,而极度虚弱的李树兰竟在泪痕中露出生命中的最后一次笑容。
半生戎马追随老师长胡琏的李树兰知道:当年在石牌,长官率部下扼守天险要隘,将日军杀得丢盔卸甲,落荒而逃;在南麻,面对数倍共军围攻,沉着应战,毫不慌乱;即使在“两军交战,生死只在呼吸间,三百步不能应援”的双堆集恶斗中,长官从天而降,带领将士们坚守到最后;突围时长官身中32块弹片,鲜血浸透了厚厚的棉军服,一路上硬是咬着牙,不为伤痛吱哼一声。而今,这么英勇无畏的长官却为他一介平民流泪不止,怎能不感念至深?李树兰的笑容源于他生命中最本能的感动!
胡琏和李树兰的故事与其说是给我们演绎了一场历史沉浮里男人之间的忠和义,不如说是11师官兵生死患难的情与感!
直到淮海战役前,解放军数次企图歼灭11师的计划都没有成功,在此之前,可以说11师对中野、华野基本保持了非胜即平的常胜战绩,虽说1946年底宿迁之战戴之奇的整69师被歼一仗不太光彩,这与胡琏与戴之奇个人恩怨、见死不救有着很大的关联。
顺便一提,吴忠的1纵20旅是保卫刘伯承的主力部队,解放后,吴忠少将是北京卫戍区司令员,曾参加过抗美援朝、对越反击战,他对11师,从对手的角度做了全面、客观、真实的评价:“国民党的其他部队,可能在某一个方面比较出色,但从综合战斗力讲,11师的确是最强的部队,不仅装备精良,而且训练有素,军官的战术素养和士兵的技术水平都非常高,很难对付”。
在1948年的多数时间里,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基本是分散活动,全军很难集结,官兵士气受挫,可见11师在大别山对刘邓大军的威胁有多么严重。最后,解放军的各大部队采用了相互吸引、相互牵制、三足站位对付11师,一有交战,四面解放军立即齐打11师,11师总是能突出包围圈,保持完整的建制。
淮海战役开始前,黄维任第12兵团司令、胡琏任副司令。胡对此不满,背后则满腹牢骚,不安于位,并借父亲病重和自已牙病请假离开部队跑到武汉(也有资料说是汉口)去了。当第12兵团被包围后,蒋介石得知胡琏不在前线,立即电召胡到南京面谈,问胡有什么办法能导致该兵团转为有利态势,胡认为这次战役是国共两党的大决战,蒋即派专机送胡琏飞赴第12兵团阵地---安徽宿县双堆集。
此时,在双堆集的战场上,华野和中野的攻势日复一日的猛烈,第12兵团粮弹匮乏,南京空降飞机有减无增,局势越来越严峻,全军无吃无喝,军心涣散,险情随时都可发生,第12兵团危在旦夕,蒋介石准许第12兵团在危急时刻可以突围。
1948年12月15日,11师在淮海战役中与第12兵团被解放军30万重兵整整包围了25天后,终于实施突围计划。11师在包围圈中损失最小,建制也较为完整,在突围时担负起保护第12兵团司令部的任务。下午17时,11师开始突围,在快速纵队坦克、战车的密切配合下,终于在解放军第13纵队的阵地上打开一个缺口,保护着第12兵团副司令胡琏中将成功突围。在突围的猛烈激战中,11师伤亡惨重,各旅、团失去了联系,建制基本损坏。
12月16日,随着解放军的大举围攻搜捕,18军军长杨伯涛被俘。11师第12任师长王元直在突围时,与被打散和逐步被歼的11师失散,无望中服药自杀,被急速赶到的解放军救起,被俘。狡猾的胡琏乘坐着坦克率随身侍从,再次成功逃脱。
1949年2月,身遭32块弹片的胡琏逃到台湾,被蒋介石亲自召见,委任金门防守司令。1949年10月24日,解放军进攻金门之战,由于情报、潮汐、兵力等诸多原因,登岛的4个团全部被歼,解放军阵亡被俘达735人,国民党军队阵亡被俘仅有86人,指挥此次作战的正是胡琏。而11师在回台后不久,即1952年8月,被改编成步兵第17师,恢复其1928年以前的番号。11师的番号从此成为历史。
胡琏极端仇视中共,曾有“共产党如果成功,我们断无活路”的慨叹。但同时他又对中共的某些做法进行深入研究,对解放军的军事手段反复揣摩,杨伯涛回忆说胡琏曾经拿到过一本第2野战军团级指挥员的作战日记如获至宝、深加研习。对于2野的各色部队的风格,胡琏均有不俗的评价,这一特色一直保持到胡琏的晚年。平心而论,胡琏在战场上的表现确比其同僚们略高一筹,他有张灵甫的“悍”,但无张灵甫的“骄”;其“忠”不比黄百韬少,其“谋”绝比黄百韬多。从整11师其几次避免了被歼的命运,而且是“五大主力”中最后一支被歼灭的王牌部队来说,胡琏“能攻善战”,不算是溢美之词。
胡琏的黄浦4期同窗——52军军长刘玉章,带领52军在辽沈战役中也成功在海上逃走,52军是国民党逃台后建制惟一最完整的一支部队。胡琏和刘玉章,由此成为国民党逃台后掌管军事大权的重要人物,这两位黄浦4期同窗均在1972年12月,被蒋介石授予——陆军一级上将军衔。胡琏晚年爱好文学和历史,研读典籍,喜读古书,1974年附读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研究宋史和现代史。著《古宁头作战经过》、《泛述古宁头之战》、《金门忆旧》和《越南见闻》等书。1977年6月22日晚21时30分,胡琏因大面积心肌梗塞,抢救无效,病逝于台北荣民总院,终年70岁。
18军军长杨伯涛被俘后,关在北京宫德林监狱改造,1959年12月,成为第一批特赦战犯释放,出任全国政协委员,为海峡两岸友好往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02年2月20日,抗日名将、杨伯涛将军病逝于北京,终年91岁。生前曾著有《第11师作战史》等书籍,为后人研究国民党第11师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11师在大陆被歼灭前最后一任师长王元直被俘后,解放军没有把他当作战俘对待,让王元直在解放军江苏军团学习,后任华东军区步兵学校教官。1950年10月,刘伯承筹建南京军事学院,王元直被任教官组组长,为我军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指挥员。1958年1月,王元直被授予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1994年6月6日,王元直将军病逝于上海,终年85岁。
往事不堪回首,几十年后的今天,国共的一切恩恩怨怨已渐渐远去。笔者站在中性立场,客观、真实反映历史,并对那些几十年前卷入这些战斗的人们表示敬意!毕竟他们都是为了信念而战,乃至献身,我们在和平年代里的人们是无法达到这种境界的。如果因反映的事实真实,而引来某些人的责怪,笔者只此深表歉意!
(注:本文据多种战史、文献、史料记述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