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1335|回复: 3

知足常乐?

[复制链接]
吴永大 发表于 2016-3-7 06: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吴永大 于 2016-3-7 06:49 编辑

                                                    知足常乐?

       我们时常抨击那些私欲无止境的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牢骚满腹的人,是“人心不足蛇吞象”;我们也时常批评那些喜欢攀比,好占便宜,站这山望那山高、总是“心不足”,好像总有人“欠”他似的,总想比别人少付出多获得的人,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而我们常常奉劝他们的话,就是“知足常乐”。
       “知足常乐”是什么意思?就是“知足了才能常乐”。这句成语出自《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之足,恒足矣。”奉劝人们要节制私欲,适可而止,不要没完没了地贪欲,否则小了会误入歧途,大了会走向犯罪,乃至身陷囹圄、身败名裂,遗臭万年,后悔莫及。这句成语显然属于警句。
       那么,“知足常乐”对不对?其实,这个问题是难于笼统回答的。在人的思想动态中,这是问题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关键是要看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样理念去判断?
       对于那些有贪心、有私欲的人来说,这种提法、主张是有积极意义的,是正面提醒。它对于消除私心杂念,遏制私欲膨胀,是一剂疗效明显的灵药。我有个老同事,他总是叹息、后悔,向别人发泄不满:什么工资没上去了,官耽误好几级了,房子分配不公平了;谁谁参加工作比他晚,工资比他高、官比他升得快,人家有背景;他是“运交华盖”,总比别人倒霉,“亏死啦”,云云。后来,不少人劝他:“你光想和比你强的人比,你咋不比比你各方面都好的人,而工作岗位、职位、职务还不如你的人呢?”他才猛然豁然开朗:“你说的可也是啊!我过去太斤斤计较,太在乎自己了……”有一天,我陡然想起无腿残疾人陈州说过一句很有震撼力的话,便对他说:“你听说过陈州说过的一句话吗?他说:那些总不满意自己鞋子的人,要想想,还有人没有脚呢!”他似乎怦然心动,哑言若失……
       不过,对于那些满足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躺在功劳簿上自鸣得意,迷迷糊糊过日子的人来说,“知足常乐”却是一种消极的、倒退的,毫无生气的,没有希望的,没有生命力的,似乎等于“坐吃等死”,是只知混日子,没有出息的懒散之类人的状态。我记得,过去听过农村流行的一句话: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就是十足的“小农思想”的特征:不求改变,不求变革,四平八稳,安于现状,满足于“三十年不变”的“老样子”。三十几年前,我出差路过宁夏吴忠的一个偏僻农村。那里甚至连年轻人都很少出去干活。这些人吃过早饭,找个朝阳的犄角旮旯,趄着身子在那儿一待一小天。我过去问年轻人“为什么不去干活?”他瞪着迟疑的目光反问我:“干活干什么?”我问:“不干活吃什么?”他回答很干脆:“等救济款,吃救济粮啊!”我问:“够用?够吃?”他们回答我:“马马虎虎,差不多够了。嗨,死不了就行。”与此相反另有一种人。我最近看了一个材料,心里很震撼。一个13岁的女孩严慧,6岁妈妈离家出走了,13岁爸爸患了肝癌离她而去了。她一个人独自侍奉她的瞎奶奶,还要上学读书,成绩还在前几名。有人问她累不累。她说:“挺好的。我一定不能耽误学习,侍奉好奶奶,还要替父亲还20多万元的债务。我能行!”
      由此可见, “知足常乐”对有的人来说,既是对私欲的一种遏制,对现状的一种慰藉,又是对过度追求安乐的人有力平息,不让私心萌生、发展、泛滥,所谓“无欲则刚”;而对于那些不思进取的人来说,则可能是一种停滞不前,甚至是倒退,没有理想,没有梦想,因而没有作为,没有进取,没有希望,没有自信,没有力量,活着没有积极意义。
       人活着,应当是积极的、向上的,有所作为的,时时产生正能量;而不是消极的、颓废的、无所事事,天天发泄新牢骚。积极、向上,不是野心勃勃,不是贪得无厌,不是追名逐利,而是为了公共事业,为了有利他人。总而言之,“知足常乐”,不是提倡裹足不前,也不是倡导满足现状,不求上进;既要力争上游,不甘落伍,又要量力而为,适可而止。
       一切都要遵行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宝泉岭老顽童 发表于 2016-3-17 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吴老的帖子有理有据,写得很严谨。看后获益匪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鹏影视 发表于 2016-3-17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言之有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青山好 发表于 2016-3-17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文章值得一读,值得再读,值得三读!
为什么哪?层层深入的讲清楚了一个道理,讲清楚了一个倾向性问题,讲清楚了人生的不同态度,不同结局。特别是对当前普遍流传的心灵鸡汤中间那些靡靡之音,是醒钟,是清醒剂。好文章啊!赞美吴老大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6 20:5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