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老一辈领导人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此后50多年,在中华大地掀起过一浪接着一浪学习雷锋的热潮,雷锋精神感染影响了新中国好几代人。今天,历史的车轮已经滚滚进入了新世纪,我们国家通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人民群众也远比过去富裕了,铺天盖地的学雷锋运动已经销声匿迹,社会上甚至出现了对雷锋精神质疑的声音。
笔者认为人无完人,我们没有必要用当下的观念苛求一个历史人物,而雷锋身上所体现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刻苦学习、锲而不舍、积极向上、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永不过时,值得我们长期学习。当然我们学习雷锋也应该与时俱进,有所发展有所特色有所亮点,在当前构筑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征程中。习主席去年曾说:“雷锋精神是永恒的。”很多地方提出“学习雷锋、服务他人、提升自己”,在此前提下,笔者认为倡导公众学习雷锋写日记更具有社会现实意义!
雷锋只有小学文化的程度,在他参加工作到牺牲的短短几年间,留却给世人数百篇日记,目前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的就有他的9本日记、笔记,共20多万字。这本身也是一件十分不得了的事。对《雷锋日记》进行整理分类不难看出,他的日记最多的一种是记事日记。雷锋不光把自己参军、入党等人生大事记在日记里,也经常把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意义的好事记录下来。试想雷锋如果没有把甘做革命的镙丝钉,做好本职工作,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助人为乐做好事的点点滴滴写在日记里,他就不可能成为雷锋,我们也不可能知道这个平凡的革命战士竟然拥有如此崇高的道德情操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我们也无从学习雷锋。对于人生的功过得失和经历,记录备忘是不可或缺的,而记日记是最简单有效的方式。这也是我们提倡学习雷锋写日记的根基所在。
雷锋写得比较多的另一种日记是心得日记。雷锋在工作生活中非常善于思考和总结,在他的日记里就能经常看到这种心得感悟。雷锋非常热爱读书学习,日记也留下了他大量读书的收获和心得。正是他的日记让他奉献他人的同时,提升了个人的精神修养和内在素质。笔者认为写心得日记就是有意识锻炼独立思维能力的好形式。毛泽东看过《雷锋日记》后,称赞“此人懂些哲学”,足见日记帮助雷锋大大提高了读写和思维能力,远非小学文化水平了。这一点,非常值得今天的人们借鉴和学习。
毛泽东同志早在1917年还说过:“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积久而成学”。道出了坚持写日记,持之以恒可以做成大学问,这与雷锋的钉子精神如出一辙。坚持写日记本身就一件需要巨大恒心和毅力的事,长期坚持写日记的过程也是磨炼意志铸就成功个性的好方法。
日记是灵感的挖掘机,日记是梦想的播种机,日记意志的磨练机,日记是人生的收割机。写日记是道德长跑,日记本是知识和智慧的宝库。我们学习雷锋写日记,除了上面所说的记事日记和心得日记,笔者特别建议还要养成记录记灵感写灵感日记的习惯。因为灵感会由小变大,灵感会越来越多,当灵感积累到一定数量时,就像珍珠串起来一样会价值倍增,对积累的大量灵感进行归纳分类,还有奇迹产生——灵感集中的领域便是一个人具有天赋和潜能的领域,人类几千年都未曾解决好的认识自我和人生定位的问题便迎刃而解……知道了天赋和潜能领域,也就有了科学的人生定位,有针对性地抉择人生发展方向,甚至抓住一个有大价值的灵感不放手,定位方向瞄准目标,长期有针对性地学习、思考、研究。每天学习一点点,每天提高一点点,人生想不成功想没大成就也很难。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说到中美学生的对比中指出,中国学生“学得多,悟得少”,而美国学生则刚好相反。笔者认为这正是中国教育培养不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原因之一。养成记灵感日记的习惯则有助这种状况的改变。
用写日记的方式总结与人沟通和交往的艺术可以促进人际关系和家庭的和谐,有益和谐社会的建设。反省自身,总结人生的经验教训,人生的无用功和曲折也会减少很多,通过创新走上人生成功的可能性大增。
如果国家领导人题词:学习雷锋写日记。在全社会掀起学雷锋写日记的时代风尚,促进越来越多的普通群众将会走上创新成功之路。发展是硬道理,发展人才是根本道理!人民群众真正成了历史的创造者,创新型国家也不会太遥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