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园林 于 2016-1-31 15:38 编辑
歌诗达大西洋号游记(一) 文/园林 2016年1月16日,哈知青联谊会十四组的韩伟光旅游队长,带领一行八人(六名老知青,两名亲属)离开家乡哈尔滨,坐上Z204次南去的列车直奔首都北京。明天上午10点半,要坐导游安排的免费大巴车,直接去位于天津东疆港务码头,在那里进行边检出港。 大家的兴奋心情难以言表,尤其是关淑玉。她是第一次进京,总是围在我们身边,就怕把自己弄丢了,美女心情可以理解。我们的老韩队长,真可谓做事严谨认真。为了这次出行,老韩为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早在两个月前,他就开始张罗。什么电话联系、安排大家办理护照、复印所需的文件、填表、邮寄、包括为大家换外币、、、他都毫无怨言地为大家服务。他也是六十多岁的人了,尤其是填写报单,他带上老花镜一个一个地仔细检查。他说我们在哈尔滨检查得详详细细,再邮寄到北京,成功率就大了,就有了保障。就是去邮局投递,他也是坚持自己亲自去。我们大家都特别佩服他。他不愧为是我们的老知青!他的无私奉献精神,让我们深深地感动。接到北京回的电话,他挨个打电话报平安,给大家吃一个定心丸。 十四组的孙金荣,她也是老韩的爱人。一辈子老实厚道的她,第一次同老伴出远门。我们每一次去他们家办理事情,都要在他们家里吃中午饭,金荣从来不怕麻烦。家里有什么好吃的就拿出来大家分享,其实我了解他们,生活并不富裕。两个人都是老知青,还有一个快四十岁的儿子没有结婚。到如今他们还蜗居在不到30平的老房子里,心宽不怕房屋窄啊!自己的梦自己缘吧。 老韩的姐姐韩志红,她堪称老知青的佼佼者。韩姐是65届初中毕业,67年高中二年级还没有毕业,就随被打倒的母亲去了位于荒山的新丰五七干校。韩姐告诉我,那里的前身的劳改农场。父母蹲牛棚,女儿也受牵连。在那个时代是常有的事,好在韩姐人思想敏捷,说话严谨,办事干净利落,后来由于她不懈的努力,受到了五七干校的好评,第一批上了大学。 韩姐讲,她在五七干校呆了只有短短两年不到的时间,但是她也有知青人人都难以逃脱的磨难:1、因为带领她参加劳动的头目,是一个劳改留守下来的人。那个人因为韩姐的父母关系,请韩姐吃饭。被领导说成是划不清阶级斗争界限。 2、韩姐从小喜欢游泳,她去的五七干校又离松花江边近,一次和同去干校的知青战友,在松花江边身穿泳装,畅游母亲河,被干校人告发。说韩姐是小资产阶级情调,受到批判。 3、夏天五七干校里果树成荫,秋天又果实累累。看到满树的沙果,微风吹过,送来诱人的清香。姐姐一时兴起,随手摘下一个沙果。就这一个沙果,韩姐就受到了领导的严厉批评。韩姐她不服输,她肯吃苦。由于她不懈的努力韩姐后来去了道里区教委、在中学当校长、在校办工厂当厂长、顶替上一届领导班子,因为欠账被告蹲监狱七个小时、、、大姐的故事很长,也很多。本人文笔有限,枉费韩姐给我讲的动听故事。我只能说对不起大家了。 小哈尔滨知青郑伟力,她是老韩的小表妹。她是76年投亲靠友,去了建三江创业农场17连。说她小哈尔滨知青,其实她也不小了,明年也六十岁了。人个头不算太高,可她是一个美人坯子。别看她如此靓丽的,脾气可不小。人无完人吗,当我们两人分在一个寝室时,(这是后话)我才发现她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人。性格开朗,说话响快,办事麻利,不拖泥带水。我发现在她身上,就有一股北大荒人特有的豪爽性格。 另外两位,一个是韩志荣,一听名字就知道是韩家人。她是韩姐和老韩的小妹妹。另一个叫马胜奎,是过去韩家的忘年交。因为他们不是知青,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最后一位就是本人:园林,就不用介绍了。 一夜无话,清晨5点,大家不约而同地起床、洗漱、吃早餐。为的是节省时间,大家要陪同没有去过天安门广场的关淑玉看升国旗、参观天安门、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这些都是老韩事先在家安排好的。既然出来,就让大家都满意,我们跟老韩旅游有了主心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