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2011-10-31
在线时间 小时
最后登录1970-1-1
金钱
|
本帖最后由 吴永大 于 2016-1-31 03:08 编辑
【欧洲纪行】
(10) 近观梵蒂冈
张冠立
站在圣彼得大教堂的广场上,我意识到我正身处梵蒂冈。导游告诉我们半圆形拱廊前面的铁栅栏就是国界线,内外分属不同的国家。
梵蒂冈这个名字我是在初中读书时听说的。老师为了强调其小,说它只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小,全国只有四个警察。还讲了什么,早已被我忘得一干二净,只记得脑海中对这个小国产生一连串的疑问,想不出它会是一个什么模样。国家那么小,真要踢球,一脚出界了怎办?四个警察能保住他们的国家吗,枪子儿不会射到别的国家去吗?半个世纪后来到这个国家,这串串的疑问才得以破解,国家的模样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宏伟壮丽的圣彼得大教堂以及它伸“臂”环抱的大广场,就不止一个足球场那么大了。越过拱廊看到的粉红色的教皇行政用房还占有很大面积,里面还有很多看不见的设施。据导游说那里还有一个直升飞机场,供教皇起飞降落和罗马的费米奇诺国际机场对接。梵蒂冈也设有一个火车站,通过862米长的铁路连接到罗马城内。除了这段栅栏国界之外,还有长长的宫墙国界。到了这时我才明白,当年的老师是在夸大其小而不顾事实。学校的足球场充其量不过0.011平方公里,只有梵蒂冈的四十四分之一。学生当时不动脑子,甘当老师的盲从。
站在圣彼得广场瞭望不能进入的后宫,我内心涌现探秘的冲动,要把梵蒂冈的变迁弄个明白。这里需要把历史的长镜头拉回到公元四世纪,那时罗马帝国已经出现败象。罗马城里的主教乘机开始掠夺土地,到六世纪的时候已经获得了罗马城的实际统治权,进而宣称自己为“教皇”。接下来大兴土木,先建造圣彼得大教堂和梵蒂冈宫,后来又增建加洛林宫。教皇不但遇到罗马式微的历史机遇,同时还遇到“丕平赠土”的天赐良机。法兰克王国的国王丕平为了酬谢教皇协助自己夺取王位,于754和756年两度出兵意大利,打败了伦巴德人,然后将罗马城及四周区域送给教皇。这样,教皇的权势日益扩张,逐渐形成了以教皇为君主,以罗马为首都的“教皇国”,在意大利的中部盛极一时。十五世纪教皇建造了梵蒂冈图书馆、西斯廷礼拜堂以及梵蒂冈城墙。十六、十七世纪初重修圣彼得大教堂,收集了大量文艺复兴以及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珍贵艺术品和图书文献。梵蒂冈成为罗马教皇进行政治与宗教活动的中心。
世事翻覆,演化历史。到了十九世纪,意大利逐渐趋于统一。罗马教皇领地的存在受到明显的威胁。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拿破仑王国一直是教皇的保护国,有驻军在意大利帮助教皇支撑着门面。没想到普法战争爆发,拿破仑三世不得已撤走驻军去应付战争的局面。意大利王国顺势把自己的军队顺利开进罗马城,统一了领土。教皇被撵进了梵蒂冈宫中,失掉了往日的威风。之后天主教的“皇权”与意大利的世俗权力不断碰撞,谁也不得安宁。1871年意大利政府颁布法令宣布:教皇人身不可侵犯,享有外交特权,允许对外自由来往,并给以年金。这一施舍遭到了教皇的拒绝。1929年2月11日,意大利墨索里尼政府与教皇庇护十一世签订了《拉特郎条约》,意大利承认梵蒂冈为主权国,其主权属教宗。规定从同年7月起成为独立的城市国家,为永久中立国,其国土神圣不可侵犯。这一条约解决了圣座与意大利政府间多年的纠纷。从法理上说,延续了11个世纪的教皇国在1929年2月11日这一天正式灭亡,由梵蒂冈城国取而代之。梵蒂冈城国拥有自己的货币、邮政、电讯及民政机构,是政教合一的体制。
现在我们可以收回镜头,近观梵蒂冈目前的状貌了。梵蒂冈的国土呈三角形,除位于城东南的圣彼得广场以栅栏为界外,其余方位都有城墙环绕,坐落在台伯河右岸的高地上。另外它还有一条“密道”从城内通向著名的圣天使堡。
梵蒂冈因为是城中城,主要人口为意大利人。大部分公民是神职人员。此外还有3000名世俗工人作为城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们不住在梵蒂冈城内。梵蒂冈有一支英武的瑞士卫队,保护着教皇的安全。这一安排来源于传统。据说瑞士雇佣兵以忠诚著称,即使为同胞兄弟,上午两人在自家院子里喝咖啡、叙兄弟情,午后上了战场,遇到为别人而战的兄弟,也一定会面向他射出进攻的子弹。曾有176名瑞士士兵为法国皇帝英勇战死,无一人吝惜自己的生命。所以教皇表示要世世代代拥有176名瑞士人组成的卫队。这支卫队每年5月6日在圣达马索院内举行宣誓仪式,诵念五个多世纪以来未曾改变的誓词,祈求天主保佑自己圆满完成任务,表示为效忠教皇,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
梵蒂冈是一个宗教领袖制国家,教皇以下设教廷国务卿,并设有10个圣部。每个圣部负责处理一项宗教专门任务。此外还有秘书、法庭、专门办公室等。我暗自疑问,这样一个所谓的国家,既无工农业,也无自然资源,靠什么生活和维持呢?细究起来,才知道人家活得非常好。其财政收入主要靠旅游、邮票、不动产出租、特别财产款项的银行利息、梵蒂冈银行盈利、向教宗赠送的贡款以及教徒的捐款等。他们在北美、欧洲许多国家有数百亿美元的投资,其资本渗透到意大利众多经济部门,特别是银行信贷和不动产系统,仅地产一项就达到46万余公顷。黄金、外汇储备达100亿美元。获取了这些信息,我才意识到自己是在看《三国》掉泪。
说到邮票,我想起导游说过,“在梵蒂冈如果你寄出贴有梵蒂冈的邮票明信片,无论寄给谁都会为其带来好运,因为能得到上帝的保佑,教皇的作证。”我看到我们团中大连来的一位女旅友去了圣彼得大教堂广场左边的那个邮局。我很想知道邮寄的细节。过后,我问她那天去梵蒂冈的邮局办理邮寄顺利吗?她说,“还算顺利,只是不知道邮费到底花了多少。我和另一个中国人同时在那里办理,受理的那个人不懂汉语,以为我们一起结算,收了我的钱。过后,那个中国人明白过来退钱给我,又不知道该退多少钱,成了糊涂账。反正信是寄回去了。”我问她,“给谁寄的,给母亲吗?”因为她正陪着老父亲在团里。她回答说,“我母亲早去世了,是给我自己寄的”。听后,我笑了,心里想,人不管内心多么强大,都还需要外力的支持。《开国大典》中的一个场景浮现在我的眼前:毛泽东和其他几位重要领导人去了延安附近的一个庙宇,一字排在香案前。毛泽东伸手取出一签,看后表情严肃地递给身边的人。后者神情凝重地接过来看了,也酷似前者的表情。最后一人接到后去看,禁不住笑了,原来是一支“上上大吉”的签子。众人随声也轰然大笑。他们是唯物主义者,依靠科学决策,选择前途,但是也希望能有个“上上大吉”来赞助一下自己的心理。大连的女旅友也不过是如此而已。
梵蒂冈的邮政、电讯都很发达。它的广播电台存在的目的是为了以自由和效率来宣传基督的讯息,联系天主教中心和各国的关系。值得记忆的是二战期间梵蒂冈成了一个自由传播讯息的媒体。电台成立了消息询问部,播送寻人启事,寻找因战争而失落的军人和平民,也播送家属、亲友给战俘的讯息。梵蒂冈电台的节目遭到外国的检查和干扰,纳粹德国要梵蒂冈电台闭嘴;而法国的反纳粹地下反抗军却把梵蒂冈电台的广播抄下来,予以散发。二战时电台就能用九种语言播放。我现在才知道梵蒂冈仍然讲拉丁语。它是现在唯一一个使用拉丁语的国家。过去看材料,说拉丁语已经是“死语”,只用来作科学、医药的规范名词。没想到他们还在秉持着拉丁语这根细若游丝的香火。
梵蒂冈虽小,却不可小觑。它拥有世界上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据说它收集的稀世文物和艺术珍品堪与伦敦大英博物馆和巴黎卢浮宫相媲美。梵蒂冈的博物馆和圣彼得大教堂合起来的总面积只是我们故宫博物院的十三分之一,但是其展出面积却与故宫相仿。只一个梵蒂冈博物馆就有六公里的展示空间,包含着著名的西斯廷教堂在内,排名为欧洲第三、四的艺术殿堂。因此,它吸引世界各国无数的观光客趋之若鹜。我遗憾的是虽然接近了它,却不能够走进它,还给我留下许多遐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