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1126|回复: 2

(8)透视威尼斯

[复制链接]
吴永大 发表于 2016-1-19 0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吴永大 于 2016-1-19 02:33 编辑

【欧洲纪行】
                                     (8)透视威尼斯
                                                                        张冠立
      人们喜欢拿周庄和乌镇与威尼斯比美。周庄使画它的画家陈逸飞名扬海外。乌镇因水乡的秀美招徕了国际互联网大议。但是让周庄和乌镇站在威尼斯的面前,我相信它们会满面羞色,自愧弗如。
      站在码头上遥望威尼斯,它在飘渺之中。要靠近它需要坐摆渡船。一条机械大船载着我们破浪前行。导游说从现在开始,海水就变成了陆地,水道就是大街和小巷;在威尼斯,陆地上有什么交通工具,它都有相应的交通替代物:水上巴士、水上出租、水上警车。在我们行走的那片水域里,有巡逻船巡游检查。据说不允许临海照相。如果违规,被巡逻船上的警察发现,会责令删除照片,并且毫不客气地罚款。我不知道这样的规定出于何种原因,茫然间叫人有种森严的感觉。尽管如此,我们团里的人仍有禁不住诱惑的拿出相机偷偷地拍照。我暗自替他们捏把汗。
      这片水域很开阔,穿越它用了长时间。登临威尼斯真的不便。但是,要知道就是这片水域,一道天然的屏障保护威尼斯多次躲过敌人的入侵,求得了世代的和平安宁,从而在那里繁衍生息。威尼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452年,当时人们为了躲避匈奴王阿拉提的入侵而来到这片泻湖的岛屿上。经过世代的建设,在这里建造出一座风景如画而又古韵十足的历史名城。它像一颗精致的水晶,在亚得里亚海的波涛中熠熠生辉。这里有118个岛屿,177条运河,401座桥梁。运河导引,桥梁沟通,把众多的岛屿联成有机的整体,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水上都市,景色旖旎,风光独好。世人称它“水城”、“水都”、“桥城”、以及“百岛之城”,无论哪种美称,它都堪当其谓,名副其实。我们怀着这样敬仰的心情登上了圣马可广场所在的中央岛屿。
      离开码头后,带领我们的是一位地接导游,来自辽宁的一位小伙子。他首先领我们去参观了一家水晶玻璃博物馆。我觉得这像一家生产企业的展销厅。听了讲述得知,这家企业是穆拉诺家族传统手工艺的承传者。每件产品虽有同类,但每件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被带到一间作坊,看一位国家级的师傅现场制作表演。师傅衣着利索,不穿戴围裙手套之类的东西,赤手握一把长钳从高温炉中取出一块红熔的玻璃团块,按在面前的砧板上整形,翻来翻去三五下,然后举钳在空中,立刻见到那块熔团膨大变圆,接着又拉成底粗脖细的瓶状,然后开广口。这些变化几乎都在顷刻之间,让负责翻译的导游都来不及跟上步骤。最后说还要在开口处加一个耳子。这是一项技术难点。但是师傅在广口下载一根玻璃熔条,用钳子迅速拉出一个半圆,按成所需的形状,轻松地把它和瓶身接到一起,完整的、敞口带耳的玻璃瓶便形成了。接下来要进行长时间的特殊的冷却。一件艺术品制作的表演宣告结束。能看到大师的技艺是来水城的偏得。我有生以来还没有见过玻璃器皿的制作过程,这次饱了眼福。
      接下来到各个展室参观。给我们介绍产品的那位意大利人诙谐风趣。他把壁薄如纸的精美玻璃杯嘡啷一声丢在柜台上,杯子躺倒后因底部沉重又自动立起。大家惊讶薄杯竟这样结实。他随即又拿起与之配套的广口壶高高举起,然后向地面甩去,大家倒抽了一口冷气,等待着最后的结果。最后发现他动作虽大,可瓶子却没有离手。他笑着说,巨大的冲击力,还是让水晶玻璃制品受不了的,一定要小心。我们参观着五颜六色的艺术品,第一次知道了各种颜色是加进了某种物质才烧制出来的。博物馆的展品禁止照相。这要求是出于知识产权保护的需要。否则器皿的样式色彩被照走,立刻有仿制品产生,他们产品独创的特点就被破坏了。穆拉诺家族水晶玻璃的传统手工艺是威尼斯独享的骄傲。
      从水晶玻璃博物馆出来,我们径直去了圣马可广场。这一广场因那里有座圣马可教堂而得名。圣马可是《圣经》故事人物。他曾跟随耶稣的使徒圣彼得,并根据彼得的叙述撰写了《马可福音》。这篇福音书载入《圣经•新约》。据说许多年代以前,威尼斯还是一片荒芜海滩的时候,马克到意大利各地传教,乘船经过阿托岛遇到突然的风暴,船被吹到荒凉的沼泽地中搁浅。马克以为自己陷于绝境,只好对天祈祷。他似乎听到天使在召唤,“愿你平安,马克!你和威尼斯共存。”这样,这位《马可福音》的作者成了威尼斯的保护神,其标志为狮子。现在的威尼斯城徽还是一头狮子拿着一本《马可福音》。后来马可在埃及因传教遇害。相传528年有两个威尼斯商人在总督的授意下带着十艘商船从埃及的亚历山大将圣马可的遗骨偷运回威尼斯,并在同一年建造教堂,为圣马可设置陵墓,安放遗骨,同时以圣马可的名字命名该教堂。威尼斯人对这位保护神不断倾注心血,十一世纪初又对教堂进行了近三十年的改造,使其成为中世纪欧洲最大的教堂,威尼斯建筑的经典之作。十五世纪和十七世纪,又对大教堂进行维修和装饰,让它融合了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成了集东西方新旧建筑风格于一体的惊世之作。外观上它有五座圆顶,据说这取法于土耳其伊斯兰堡的索菲亚大教堂;正面的华丽装饰源自拜占庭的风格;其上的尖拱门表现出哥特式的韵味;排排的栏杆装饰又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典型样式;整座教堂的结构呈现的是希腊十字形设计的制式。大教堂内外共有400根大理石柱子,还有4000平米面积的马赛克镶嵌画。
      大教堂不仅以它特色的建筑和磅礴的气势让人折服,它同时还是一座收藏丰富的艺术宝库。这里有十字军东征时劫掠的奇珍异宝,还有从君士坦丁堡扫荡回的绝世艺术品。另外从1075年起,要求所有从海外返回的船只都必须缴交一件珍贵的礼物,用来装饰这个“圣马可之家”。威尼斯人的心血的确营造了非凡的所在,它特色其外,宝藏其中,引人侧目让人折腰。据说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从世界各地汇集龙来瞻仰和欣赏这座大教堂。
      与大教堂相伴的还有圣马可钟楼。这是一个高达98.6米的四角形建筑,底边长12米,上方为拱形钟楼,放置五座大钟,再上方仍是方形建筑,外墙分别由狮子与威尼斯女性象征的正义女神所装饰,最高端封以尖顶。钟楼出现在九世纪,历尽沧桑,几经重建。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是1912年的最后作品,它是原始钟楼整整千年之后的重生。钟楼以独特的风姿展现给世界,受到世界各地广泛的模仿,在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南非等地的许多建筑中都能看到圣马可钟楼的影子,使它成为威尼斯的骄傲。
      坐落在圣马可广场的还有公爵府,新旧行政官邸大楼,连接两个大楼的拿破仑翼大楼以及圣马可图书馆等主要建筑。这些建筑围成一个梯形广场,长约170米,东侧大教堂和钟楼所占的位置约80米,西侧总督府和图书馆所占的宽约55米。圣马可的南侧有一座小广场。小广场南临威尼斯大运河敞口的泻湖。河边有两根白色石柱。一根上面雕刻着威尼斯的守护神圣狄奥,另一根上便是圣马可的飞狮,威尼斯的另一个守护神。这两根柱子是威尼斯官方城门。迎来的贵宾都要从石柱中间进入城市。这里也曾是执行死刑的地方,庄严中带着杀气。不过现在这里一片祥和。无数的和平鸽与游人为伍,不时地飞起飞落。还有演奏队和表演者造势,给游人助兴。
      早在1177年拿破仑大军席卷而来的时候,他一眼就相中了圣马可广场这个地方。他赞扬圣马可广场是“欧洲最美的客厅”和“世界最美的广场”。拿破仑这样说,让人会信以为真。因为他踏遍欧洲,眼空无物,所夸者,必然堪当其赞。因为爱这个地方,拿破仑下令把行政官邸改成他自己的行宫,并且连接两栋大楼修建舞厅,取名为“拿破仑翼大楼”。他在那里流连忘返地住了99天。
      圣马可广场的确给人以美的享受,只是那里的叹息桥会给人留下一丝哀伤。关于它,导游给我们讲了好多故事,吸引得大家一接近广场就留意搜寻这个地方。呈现给我们的叹息桥是架在两栋房子中间的一座封闭式悬空走廊,上面覆着穹窿,造型如巴洛克风格的房子,对着我们的这面开着两个小窗,镶着石雕的八瓣菊花组合。左侧的建筑是总督府,右侧的建筑则是死囚地牢。犯人在总督府接受审判之后,重罪犯便被押解到地牢。他们经过这座桥时,只能通过小窗看看蓝天,想到家人会在桥下等待诀别,一时百感交集,总是带着对人世的眷恋,不由自主地发出一声叹息,绝望于再往前走就要告别人世间的一切了,等待他们的是,要么被择期斩首,要么在地牢里先行折磨致死。有一个传说:好心的狱卒对押送的一个男人说,“再看一眼吧!”允许那男人在窗前停下。男人攀着窗棂俯视,见到一条窄窄长长的贡拉多正从下面的水里向叹息桥驶来。船上一对男女正相拥相吻。传统认为恋人在桥下相吻可以地久天长。那人定睛细看,发现船上的女人正是自己的爱人。男人疯狂地向窗户撞去。石窗下留下一滩凝血和一具愤怒而绝望的尸体。这是叹息桥见证的一出人间情感悲剧。导游提醒不要和叹息桥一起照相,那样不吉利。我给桥单独照了一张。走过去后看到“参观地牢由总督府进入”的指示牌。我和妻子迟疑地踏进门槛,有心去看一看,又恐怕时间不允许,便退了出来。从广场深处返回来时,妻子建议在叹息桥前再停一下。我们又站在了这个令人哀伤的地方。这座桥是由英国诗人拜伦起的名,被我国诗人徐志摩翻译成“叹息桥”这三个字。他们用最敏锐的字眼拨动了人最容易感动的那根心弦----涉及生和死这一永恒主题的心结。
      在约定的时间,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大广场,走出小广场,来到布满泊位的水边。那里有许多大船停靠着,也有一排排的贡多拉在等待着雇佣。水里栽着一根根梁柁粗的大木头,上面拴着这些休息中的船只。虽说休息,他们并未静止,而是随着亚得里亚海上传来的波涌,轻轻地摇晃着,像一座座摇篮。
      我们的下一个目标是逛黄金大运河。这是威尼斯人对他们一条水道的称谓。水道就是他们的大街。这条“街”一向有香榭丽舍大街的美誉。到过巴黎,置身在那条街里,你就会明白它的重要地位了。大运河不是一条直“街”,而是一条反S形的天然水道,从圣马可广场起,至圣基亚教堂止,把整个威尼斯分成两部分,全长超过3公里,宽约3-40米,平均深度为5米略多。这条大运河还与无数的小运河连接,呈现出陆地街市上大街小巷的状貌。无数的大船和贡多拉在水上穿行,行走如飞,浪花四溅。贡多拉虽然身材窄细,但是船头高耸,英气十足。在舟子木桨的策动下,身轻似燕,穿梭如鱼。船上的外国游人喜不自禁地感受着这特殊的交通工具,体味着水城的别样韵致味。
      水道两旁都是从水中冒出来的房子,多为各式各样的古建筑,既有洛可可式的宫殿,也有摩尔式的住宅,当然还夹杂着众多富丽堂皇的巴洛克和哥特式风格的教堂。此外,遍及两岸的还有店铺、市场以及银行等等。一切都让你感到这是一个水上都市,无处不充满活力。我们看到有船停到一家的门前正往门口窄窄的平台上卸货。还看到小孩在窄狭的空地上踢球。妻子看了非常担心他们把球踢进水中。我想他们早已惯于这样的运动,不然早就罢手了。家家的门前只有尺把宽的平台,再向前就是黑黝黝的深水。妻子不无忧虑地说,“他们也不弄个护栏,不怕一不小心掉到水里吗?”她的安护栏的建议似乎有道理,但是仔细琢磨,门前并不是观览用的阳台,只要出门就是上街,会有相应的船只接应。真的装上护栏,会弄得人不好出,货不好进,倒是自设藩篱了。淹水的悲剧也是有的,据说拜伦的一个情妇因遭抛弃绝望地从窗中投进大运河。但那是主观的选择,在陆地上也会有类似的举动,与水无关。
      大运河上有三座跨河桥,小运河上的桥就无数了。我们的船见过许许多多的桥,一一迎面而来,让你拍照都迎接不暇。看来我们是在市里遨游,穿梭于大街小巷。看着这不断扑入眼帘的房子,我感叹威尼斯人真的有巧夺天工的能力,单在地上造房子就不容易了,他们竟能把精美的房子造在汪洋的大海里。据说他们的做法是:从森林里伐来树木,整树作桩打进水中的淤泥里,一根挨着一根,直至所需的面积完全布满,然后在上面覆一层木板,接着开始垒石头地基,按陆上的方式建造理想中的房屋。他们对木头的属性总结了一句话,“干千年,湿千年,不干不湿烂三年。”就是这样一种属性让威尼斯的建筑在水中能立于不败之地,进而创造出人类历史上的这份辉煌。
      威尼斯人得益于水的隔绝而存活和独立,又借助水的便利汇入国际商贸的洪流,让自己经济发达,文化昌盛。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是继佛罗伦萨和罗马之后的第三个中心,产生过世界美术史上最重要的画派之一—威尼斯画派。这个淤泥中建起的水中城市,面积不到8平方公里,却成为人类历史上一颗耀眼的明星,想来耐人寻味。
      船外慢慢降下夜幕,水街上早已灯火璀璨,照耀得波光五彩缤纷。我想起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可这个画面与威尼斯的夜景相比,还是要少几分大气。
      船驶出了运河,走向远方的码头。在那里和几位不做深度游的团友回合。我为他们放弃了穿越运河的机会,丢失了水上奇观的感受而有些遗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张兴国 发表于 2016-1-19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摇头狮子 发表于 2016-1-19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5-3 14: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