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2011-10-31
在线时间 小时
最后登录1970-1-1
金钱
|
本帖最后由 吴永大 于 2016-1-15 06:31 编辑
【欧洲纪行】
(7)南去意大利的路上
张冠立
车窗外闪现着意大利的风光,阿尔卑斯山依旧绵延,长长短短的隧道不时迎接着我们。山川无异,村舍类似,但是路旁却出现了大片大片的葡萄园。葡萄藤上的叶子差不多都已枯黄凋零,可枝枝蔓蔓的藤条还附着在排排整齐的葡萄架上,远远望去一片褐黄。
我和康士坦茨成为笔友的时候,她已住在法国的波尔多。我知道波尔多是葡萄名酒的产地,有一次向她打听一个著名的牌子claret。这个牌子是我从张培基的《英语声色词与翻译》一书中知道的。书上说,“英国很早以前就从法国波尔多地方进口一种著名的红葡萄酒,名曰claret,英语中就常以claret,或claret-red代表一种紫红色”。她回答我现在有否这个牌子的同时,给我讲了许多饮用葡萄酒的常识,例如,为什么开瓶“醒酒”,红、白葡萄酒该怎样配菜,餐前、餐中、餐后各饮用什么酒,饮用时如何端杯,剩酒如何保存。这些对我这样一个美食门外汉来说当然都是知识。但是我故意开玩笑,揶揄她身为一个侨民,竟也以酒乡居民的架势大讲起葡萄酒文化。她回信告诉我,她身为意大利人,其实更有资格讨论葡萄酒,严格说起来意大利是葡萄酒旧世界里的旧世界。她说意大利的葡萄酒文化是从古罗马承传下来的。罗马的军队为了保证它的官兵能喝到葡萄酒,要求他们控制的地区种植葡萄,并把葡萄酒的生产技术传播到那里。意大利因为地缘优势,优先和葡萄酒文化结缘。它是最早种植葡萄的国家之一,也较早地向欧洲各国进行了葡萄苗和葡萄酒酿造技术的传播。闻名于世的法国葡萄酒产区波尔多是迟至公元一世纪罗马帝国征服了高卢之后才有机会获得葡萄种植技术和酿酒技术的。当今流行于世的法国著名葡萄品种其实源自意大利。所以意大利人津津乐道他们是葡萄酒旧世界里当之无愧的旧世界;他们对自己酒庄辉煌的家史,对外表残破却记载了自己的光荣、浓缩了时空距离的石屋、城堡、教堂而无比自豪;他们也在为自己以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而制造的佳酿能在酒世界里屡屡夺魁而感到骄傲。这种自豪与骄傲常常可以迁移到其他方面而形成一种惯常的心态。
运行了两个多小时之后,我们停车休息。欧洲的交通管理科学而严格,旅游交通管理也非常规范。头一天登上这辆大巴车的时候,导游就给我们讲了许多有关欧洲交通的问题。她说欧洲的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白天也必须开大灯。我们看公路上所有的车真的是那样,阳光下亮着两只大眼睛。据说这是经专家论证后做出的规定。有数据显示,开灯运行可以减少交通事故40%。他们宁可浪费能源也要这样做。相反,一旦停车、不运行,旅客离开车后,车里禁止开空调。即使烧自己的油也要招致罚款。司机一个人待在车里,再热的天也得忍耐。汽车运行2-3小时必须停车让司机休息,防止疲劳驾驶。这样也有利于乘客活动或上厕所。第一次休息不能少于15分钟,第二次则不能少于30分钟。休息的地点多是路边的加油站。那里除了有停车场以外,还有服务设施。一般有一个像样的超市,里面有供应食品的柜台,旁边还有宽敞的餐厅,买到食品后可以坐在那里安闲地享用。超市里的商品琳琅满目,品种齐全。多数的超市还有售书架,可能不止一个,陈列着各种图书。这里为路上的人服务,也为社区服务,生意可谓兴隆。超市里有公共卫生间。如果没有,户外一定有独立的厕所。欧洲的厕所大部分收费。德国的收75分,但是投币后能给你输出一个小票,面值50分。你可以在超市里,或德国境内其他类似的超市里顶钱消费,等于只收25分。其他国家的收费额度不等,有的50分,最多的是瑞士,一次1欧元。车上导游说意大利的厕所不收费。大家听了挺高兴,不全是因为可以省钱,也可以省事,免得掏来掏去地找钱。尤其像我这样不管钱的人常常到了门口还得折转身去要钱。
我们这次停车的地方厕所不在超市内,是在超市的拐角处。大家习惯了,下车第一件事去厕所。于是一行人都向一处奔去。进了门,里面是个L形的走廊。一个中年男子站在走廊的转弯处,穿着比较整齐,脸上还带着一丝微笑,看到我们进去,抬臂分别向男士和女士指示方向。我边走边想,这人还真挺好心。出来的时候,见那人还站在那里,这次却是伸手向大家要钱了。我们心中疑惑,不是说不要钱吗? 面对挡在那里的人只好站下来掏钱。我则尴尬了,身无分文,只好向站在我旁边的陈先生借。那人不说话,似乎谁拿的钱数量都不足,我们一付再付,弄得糊糊涂涂地走出来。离开后,我径直向停车的地方走去,见车门没开,便回转头站在那里望着来路。刚好看见陈先生跟两个人正从超市里出来往厕所方向拐。我纳闷他们还逗留在那里干什么。
再停车的时候,我们安排吃午饭。我和陈先生坐邻桌。我想起了借钱的事儿,便从妻子手里要。钱是陈先生代交的,看到他一次次地补,但不知到底给了多少。我只好没准儿地凑上几个铜板放在了陈先生的面前。陈先生笑着说,“那点儿钱,何必认真。”要把钱推给我。我挡住了他的手。随即问我那时感到纳闷的事。他告诉我他们投诉去了。领人去看,证明了那个人并不是被安排在那里的,他是附近的农民老乡。他们把这个人撵走了。听了这段故事大家都笑了。这个农民挺有头脑,向旅游团这样要钱真的能迷惑住人。可惜这次没能完全得手。
据说意大利目前经济低迷,穷人很多。导游已经正式、非正式地提醒大家多次了,说威尼斯、罗马、佛罗伦萨的小偷特别多,目标是中国游客,现在发展得不是偷而是抢了。一定要百倍提防;威尼斯小偷团伙的头子是个女的。警察掌握了这些人,并且把他们的头像都贴到墙上,方便大家防范。导游告诉大家要自己留神,不能指望警察,他们多数不办事,给你做个笔录就算了事儿;你去追问他,他会摊开双臂,耸耸肩,表示自己无可奈何,甚至反讽一句,“你们中国人不是会工夫吗?为什么当时不制服他”。弄得你哭笑不得。只好自认倒霉,丢了钱财,也丢了好心情。导游说意大利的黑手党还很凶。威尼斯这里的好多行业都被黑手党控制着。他们雇佣的杀手分为不同的级别,佩戴着不同的标记。听了叫人有点恐慌。
我们就餐的地方是一家中餐馆。店名叫“大上海”,门口立着两尊石狮,一侧还挂着一盏宫灯。异国他乡看到中国的元素感到很亲近。饭菜是白米饭,五菜一汤,还有开水。吃这样的饭对我们来说才叫舒服。老板和老板娘可能都是上海人。他们来意大利多年了,闯出了一片天地。如今旅游热,中国游客多,更能给他们带来好运。我们希望中国人在这里能有地位,有尊严。但是,可以说这种希望还在路上。
午餐后我们去威尼斯码头。在我们的队伍里加进了一个人。她是我们团里来自宁夏的一对夫妇的女儿。她正在罗马留学。父母亲和女儿已经两年没见面了。这次设计大人跟团做一次旅游,然后跟孩子在威尼斯、罗马、佛罗伦萨三地在一起待上两三天。
那位清纯的女孩高高的个子,很爱说话。大家和她接触,都夸她幸运、幸福,到国外留学,将来会有出息。她母亲不无忧虑地说,“好是好,只是叫人担心,这里的治安不好。”女孩也明快地和我们谈了自己的种种感受。她说你们看着这些外国人好像对你们客客气气,有时面带笑容,那是因为你买他们的东西。其实多数人是很不欢迎我们的。他们不像中国人喜欢热闹而是喜欢安静自由。他们认为这些游客打搅了他们,也把他们的物价抬了起来,让他们日子不好过。我听了插话说,“他们应当明白,是游客给他们带来商机和财源”。她说,“他们认为那和政府有关,与自己无益。”我听了,摇头,觉得想的太狭隘,几乎不清楚国和家的辩证关系。姑娘又说,“留学这一段给我的感觉:他们看不起中国人,其程度仅次于看不起非洲黑人。我们的老师在和别国的学生谈话时,本来很热烈,一旦中国的学生参加进来,马上就冷淡下来,对中国的学生好像没看见一样。态度的区别非常明显。她说意大利人懒散,并不敬业。她举入学头一天上课的经历为例。那天她感到特别兴奋,也极端重视,生怕迟到误了第一节课。把第一天上课看得特别庄重。结果没有想到,整个上午连老师的人影都没看见。下午他来了,问他课的事儿,他若无其事地说今天没他的课。新学生对这种状况大失所望。老学生却劝他们说,“你们习惯就好了”。这种作风带出来的学生也特别懒散,老师不来上课,乐得有自由,从来不造反。校方对这种现象也不闻不问。我对学校的管理以及教风学风的状况表示惊讶和不解。我不怀疑这个姑娘感受的真实性,只是不知道这一所学校的情况有否普遍性。如果都是这样,那就要归因为社会心态了。难道社会心理的惯性太大,还笼罩在古罗马帝国的影子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