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筑路会战 1975年,刚刚入冬,农场的麦收和秋收都结束了。连队这时安排朱正华的一个班在家组织大家打井,干点零活后。其余的都被去场部了,这时农场要搞筑路会战,我们的农场也是真奇怪了,偏偏冬天修路,十月份一过。粮食运输刚刚结束,场部就开始组织会战了。我们连队这时派车,派人,女的是张丽丽带队,是贺喜祥带队,这贺喜祥说话有点女人味,所以大家都叫他贺娘们。所以都说他带队的人各个都有点娘们味。干活都不如女的。 这是哈尔滨知青来到大兴安岭宜里农场的第二冬天。1975年11月初,农场决定冬季筑路大会战,七连沟到宜里大桥的路段共有一连的农工排、还有砖厂的部分职工已陆续进入工地了。农场职工总数达100多人了。农场会战指挥部决定;集中优势兵力,采用打歼灭战的方式,实现当年施工、当年通车,为农场的会战目标。确保在农场打一场以筑路为主的大会战,确保明年马上就通车。 七连沟位于宜里大桥北,狼洞山东南坡,是通往宜里的咽喉要道,是去一连的主要和公路的是农场交通枢纽,农场决定集中力量打一场以修路为中心的大会战,这就是农场建桥以后又一次大会战,这在农场有影响的大会战。集好几单位同时参战,声势浩大,场面壮观。一连七连沟一公里公路的修筑任务;砖厂承担大桥头一公里公路的修筑任务;二连承担一公路的修筑任务,为了加快进度,每个阶段都采取会战的形式,提出不同的奋战口号。十一月份是路大会战,进入十二月份是筑路施工的“黄金季节”,白天晚上轮班上,这样可以长时间作业。提出了大战十二月份,夺取土石方战役。将土石方和路基整形的施工程序要求编出一套口诀:“先石方,后土方,先低洼,后高岗”,“直线直,曲线圆,排水沟渠通桥涵”,“中间有路拱,两边有路肩,路拱中间加骨料,路肩整齐又美观”。争取明年一月份完成路基形成,取得整个工程施工主动权。保证明年二月份组织了“重点地段攻坚战”,开春“全线贯通扫尾战”。 筑路会战的条件相当艰苦。当时被称为“高寒禁区”的大兴安岭,冬天最低温度达-40℃,喘气都直冒烟儿,一个名副其实的冰天雪地。到处都是白雪一片,那真是“清晨闻啼鸟,夜晚听狼嗥”。一日三餐,他们吃的是“四汤一丝”。四汤就是黄豆汤、海带汤、干萝卜汤和白菜汤;“一丝”就是土豆丝。尽管这样,大家仍然干劲十足,工地上红旗招展,彩旗飘飘,响声阵阵,人群片片。打钎放炮,搬石推车,人抬肩挑,抡镐挥锹,到处是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到处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当时我们连有个叫张永刚的,事迹特别突出。会战期间,他正值年富力强,工作热情特别高。会战开始,人挑肩扛是主要的筑路方式,张永刚天天在上山,每天,他在行走如飞,十一月的兴安岭,朔风凛冽,寒气逼人,棉衣不能离身,可大家经常把棉衣脱了,有的只穿一件小布衫,汗水仍然不断地往下淌,特别是有的女的论起大板撬,干起活来也是一样,即使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也不过如此了。张丽丽带着女工班干劲冲天一天卸过5.6车沙土,她们卸过风化石,堆起像个小山包。这些人就是这样,吃苦耐劳,在劳动中天天汗流浃背,大家的都这样干。在这些人的心里牢记着毛主席的话“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这些只有一个心愿,早一天打完这场筑路大会战,早一天建设一个新农场,早一天投入使用,早一天建成,早一天通车呀。 在山上提前搭好了一个拱架上面搭好台子,车在台子底下接着,有上面的推土机往下风化石,就是这样取代了装载机。 我们农场就一台60推土机,开车的是原来我们一连史智书,此刻可以说他是整个工地最忙碌的了。每天就是几十车碎石,都是他一铲一铲的推出来的,装车也是他开着推土机一铲一铲的装,就是这样大家从不叫苦叫累,特别是张丽丽带领的女工班,竟然超过了贺喜祥的男工班,所以工地上把贺喜祥的男工班说成了娘娘班,但是那个时期真的都很卖力,张丽丽她们累了就在30多度冬天里。躺着大马路就睡着了。此情此景真的让人难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