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1056|回复: 4

东洋行(连载10)

[复制链接]
吴永大 发表于 2015-11-4 07: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吴永大 于 2015-11-4 07:43 编辑

                                          东洋行(连载10)

                                                                         张冠立

                                               20 历史逆转

      坐在飞机上,远离了台风的威胁,思绪可以自由地飞翔了,我把在日本的六天梳理之后,又回到对韩国的思考。想起它的首都原来叫汉城。88年汉城奥运会的记忆非常深刻,因为那时我家刚买下第一台黑白电视,电视的影像给我留下了汉城的记忆。2004年1月2日南韩政府废弃古都的旧名叫起了首尔。其目的我们能够猜到,他们不愿意在他们的文化里还掺杂那么多别国的东西,自己的首都怎么能叫“汉”城呢!依附汉人国家,吸收汉人的文化太久太深了,似乎伤了自己民族的自尊心。改一个名字还算好操作,争论一番,拍一下板就可以了。文字上的去中国化却叫他们颇费周折。上千年的文化交流让他们的语言带上了太多的汉语发音。有人分析,韩语发音和广东、上海方言的发音比,并不比后者与汉语普通话的发音区别大,几乎可以认为它是中国的一种方言。所以他们品牌的东西,如手机的“三星”,汽车的“现代”,洗衣机的“三洋”,一听就明白。世宗大王进行文字改革推出谚文后,没有一下子做到底,因为两种文化藕断丝连。离开了汉字,谚文的语意会游移不定。但是推延了450年之后,他们终于下定了决心,把谚文提升为官方文字。这450年后的形势正是他们“壮士断腕”的根本原因。那时正值甲午海战,大清帝国败北。中华帝国的影响在那前后式微又式微。它的学生日本经过了明治维新,强健了筋骨,也敢转过头来招惹老师,与其平分秋色。韩国看到一个战败的国家还有什么可以依傍,于是连孩子一起把洗澡水泼了出去。
      想到这里有点心痛,一个泱泱大国叫无能的统治者弄得既贫又弱,被那些小邻居都看不起,要么寻衅闹事,要么冷面相对,尊严何在?万幸,新一代领导人不但让国家得到了独立,还使经济得到发展,我们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指日可待。有了国威,它的文化再次走出国门,比以前走得更远。如今的孔子学院遍布各大洲,有那么多洋人再度到中国访学,盛比大唐的光景。我听说2005年历史文化又发生有趣的逆转,韩国在那一年的2月9日宣布所有的公务文件和交通标志等领域全面恢复使用已经消失多年的汉字和汉字标记,以适应世界化的时代潮流,并且提出了《推动汉字并用方案》,为发展韩国的传统文化,促进与东亚汉字文化圈国家的积极交流和推动韩国观光事业的发展,将目前完全使用韩国文字的公务文件改为韩、汉两种文字并用,以解决难以清楚表达汉语含义的历史难题。
      这样的历史逆转的确发人深省。中国强大了,就连朴槿惠都以说中国话为荣。据说她是个中国通,能用汉语表达。上任后访华,特意在欢迎会上用中文来个开场白。对她来讲,这是一种文化品位的展示。韩国能说汉语的人随处可见。刚到首尔的那天晚上,在餐馆里吃饭出来,看到门前有一个年轻女人牵着一条狗。我们对狗感兴趣的几个人不自觉地凑上去和她搭腔。你用汉语问她这是什么狗,她准确地用汉语告诉说是沙皮狗,还能继续告诉你她花多少钱买的,狗有多大岁数了。谈其他内容照样能深入进行。这使我们感到似乎不是在国外,若不是她那韩国人的长相时时提醒着我们,谁都可能误以为是在国内哪个城市和当地居民在攀谈。没有语言障碍的那种感觉真好。我们谈了很久,她似乎也有和我们谈话的兴趣,因为她有志学汉语,和中国人在一起交流也是真正的语言实践,难得的机会。我们做了受欢迎的人从内心里感到快慰,也尝到了大国国民的自豪感。

                                           21 日词入“侵”

      在日本的那些天,看到那么多汉字,招牌、广告、旅游材料、宾馆饭店的介绍到处能看到汉字。我曾为我们古老的中华文化有这样根深蒂固的影响而感到自豪,有点感激日本人还尊重我们的汉字,不像韩国人那样“忘恩负义”,千方百计地去中国化。回来后,我带着兴趣对此研究了一番,结果让我非常沮丧。原来我在日文中能看懂的许多中国字其实好多都已经异化并不是固有的汉语词了。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打开国门,努力向西方学习,对新思想、新技术、新世界的一切都需要消化吸收。日本学人对汉语词的原义加以改造,使之适合于作西文概念的译语,或者干脆新造汉语词补充汉语词中无对应词的缺憾。于是就出现了“革命、艺术、文化、国家、阶级、民主、自由、经济、社会”这些改造的词,也出现了“电话、俱乐部、个人、民族、宗教、科学、技术、哲学、美学”这些新造的词。据统计,我们今天使用的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多达70%是从日本输入的,虽然是汉字,却是日词。它们走近我们中国,在汉语中扎下了根,成了我们高谈阔论、深研细究、洞悉事物时必不可少的思考和表达的工具。想到这里我的自豪感荡然无存了。
      大唐时代,日本民族尚无自己的文字,从师于中国,借去我们的文化。当今日本早就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我们中国的志士仁人飘洋过海去泊日本的东西,学人家的词汇,以适应强国的需要。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亡命东瀛,在横滨落脚,研习并翻译日文,办报出书,意在唤醒我们的国民。鲁迅也浮桴过海,到仙台学医,准备救羸弱的国民,结果中途发现自己的同胞精神麻木远甚于身体的疾病,于是弃医从文,另辟救国的蹊径。古代的老师今天沦为学生,地位的颠倒完全归因于国“势”。势强则令人趋之若鹜;势弱则无人问津。这不是违背道德的世态炎凉,而是支配国际关系的经济规律。虽然殖民时代“强者为王”的信条过时了,但是强者为师还是谁人都不否认的现实。中国这样的泱泱大国长期甘拜下风,向小国拱手称师,确实有失民族自尊。君子当自强,民族需自立。所幸者,我们的民族走出来百年屈辱,又开始锻造国家的辉煌了。我们人民一定争取在新一代领导人的带领下,戮力同心、共创奇迹,重振当年大国的雄风。这是我东洋返回后压抑不住的发自心底的呼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5-11-4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思想性,点个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宜里农场董建国 发表于 2015-11-4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唐朝时期,韩国也是强国,看过李晋与红拂么?那时金锣国就是大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宜里农场董建国 发表于 2015-11-4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要不咋又征东十二年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张兴国 发表于 2015-11-4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5-4 03: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