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2011-10-31
在线时间 小时
最后登录1970-1-1
金钱
|
本帖最后由 吴永大 于 2015-10-26 06:57 编辑
东洋行(连载5)
张冠立
12 误时金阁寺
离开富士山,我们向大阪方向运行。这中间要穿过名古屋和京都两地。时间的关系,我们不能在这里下榻尽情游玩,只能穿城而过,蜻蜓点水地欣赏一路上的风光。导游不时地给我们指点着窗外的什么,说些发生在这里的故事。有些事以前在书中看过,印象不深,经他在实地一点,到真的生动起来。他说日本最早的政治中心在奈良。后来又建都于京都。日后又迁至当时的江户。江户地处京都东面的关东平原,故称东京。因为有这样的历史过程,京都人向来有京华的优越感,“门阀”观念颇重。就是现在依旧在社交中拿大,与东京人见面可以平等对话,如果是大阪人,你就站得远一点,如果你是北海道的,那就一边儿去吧。导游王大伟侨居日本多年,几乎是日本通,说这样的话肯定不是信口开河。
路上我们去了金阁寺。这是日本的又一处世界文化遗产。该寺建于1397年,原是幕府将军足利义满的别墅,最初叫鹿苑寺,由于外表贴金,所以又称金阁寺。隔水站在金阁寺前,眼前一片金碧辉煌。以前看到过的金饰都是建筑物的局部,而眼前的楼阁却满身披挂,让人只能称奇。大家都抢好的位置照相。我稍作矜持,等倒处地方后开始急急忙忙地拍照。彼时天已下雨。雨催心急匆匆照了几张,转过头来发现自己那伙人不见了踪影。这时我想起了导游要求照几张相就赶紧返回。于是收起相机,带着妻子随人流快步离开。走了一会儿发现转到了金阁寺的后方,我又借机把它认真地打量了一番,才且走且回头地跟着人群走了。突然前进的道路上出现了一座小山,我怀疑走错了路,匆忙折返回入口处。有人说这里只能进不能出。我认为说得有道理,又去找出口。人流再次把我们引导到那座山,无路可选,只好硬着头皮走下去。下山后看到了出口,心里稍微轻松。但在雨中疾行,虽然擎着伞,两臂和裤脚都被雨水打湿,心中十分懊丧,不该拍照而误了上车,让大家久等。领队正焦急地在门口张望,看到我们,便以手示意跟他快走,原来他们是在进口处集合的。而我两人却走了许多冤枉路。心里十分不舒服。但想到我有机会把金阁寺一看再看,比其他人偏得,心理才稍得开释。
13 细看和服秀
接下来,我们去的是西阵织和服会馆,到那里看和服秀。表演是循环往复的,但只有开始的时候赶到,才不至于花费时间苦等。因为导游熟悉情况,巧妙地安排时间,让我们进屋就开始看表演。
和服秀的长方形表演台设在一楼进门的大厅中间。二楼的楼板在台子的上方镂空让出了足够的空间形成了一个天井。表演台的一端在二楼平台的护栏下搭建了别致的化妆室。化妆室的四围立面绘着细密的蓝色竖条纹,正面右下方镶一个圆窗,里面饰着纱幔,衬着外面稀疏的窗格,圆窗底部斜放着一束鲜花,清幽静雅,一派东方格调。上面有一幅贯通的横标,浅淡的彩条底子上写着一行日文字,其中的汉字“纯国产”似乎在告诉我们这里的产品属于国货。立面的左侧竖起了一个直角影壁墙。那是化妆室的出口。身着和服的日本女人就是从那里一次次走出来的。每次有一个新人着不同颜色不同式样的和服呈现在人们面前。她们迈着轻盈无声的步子从出口走到远端,再做横向的位移,走动时伴有展臂、侧身、鞠躬、回眸等各种姿势,一举一动优雅大方,魅力无穷。我读懂了她们的肢体语言。这语言和化妆室立面额头上的日本字在做他们的商业广告,告诉人们这些日本货穿在人们身上就是这样令人赏心悦目。
到这里之前,在车上导游给我们讲了许多日本和服的故事。很多细节是我们从书中根本读不到的。他问我们和服多少件为一套。我们根据她们穿在身上,背在背上,以及系在腰间的东西胡猜了一顿,大着胆子说五件,八件,十件。导游连连摇头后告诉我们,一共十四件。那些背着系着的东西在式样上的变换暗示着着装的女人或者是姑娘,或者是嫁娘。这套复杂的装束穿在人身上为其平添一种美,走动起来,小步频举,腰身婀娜,确实别有一番风韵。但是这么复杂的衣服也真的给日本女人带来不少麻烦。首先是穿戴费事,要人服侍,要耗时间;其次是一旦穿就,轻易不能脱下,这是穿脱的不自由;再次是和服裙子的下摆开口狭窄,为的是促成一种独特的走姿,但不可避免地带来行动不便;最后是扎系严紧,下摆狭小,解手特别不便。导游让我们猜想她们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中国人没有那种经历,无论如何也猜不出来。最后导游告诉我们,家家院子里都备有长竹筒,用在小解时从裙子下面透进去接迎导引,而女人也只能以站姿方便。他又告诉了另外一个秘密。虽然和服扎系严紧,可春风荡漾时玉关再高也挡不住春意,人们还是想出了法子,在腋窝处留下豁口,让一方有机会伸手探幽。
听到这些,我联想起中国古代的裹足,好端端的一双脚非要把它弄成三寸金莲,然后让人走起路来一步三摇,创造婀娜多姿。这是一种畸形的审美取向。日本的和服那狭窄的下摆也意在逼人故作婀娜,多少也有这样的意味。和服与裹足相比,异曲同工,差在五十步和百步而已。世上的民族文化心理真有不约而同之处。
和服尽管有那么多不便,但其美丽和特色还是十分吸引人的。表演台的四周围满了人群,多数人手持手机或相机不停地拍照。下面的观众已满,有些人便攀上二楼的楼梯,或是走到二楼的天井护栏旁向下俯视,上上下下布满了人。我趁表演的间歇,去参观了设在二楼的制造设备。有女人正在编制着什么,织机上横拉着纬线,她用轻盈的动作在那里穿梭。我思忖着一个工业发达的国家还完好地保留着民间手工业,多么好的传统。她们生产的不单单是手工产品,也是民族艺术品。
在和服秀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又回到了看台旁。那一刻,走台的是个小女孩。穿着一身和服,俨然一个小大人,看上去可爱也可笑。当她表演结束向影壁走去的时候,半路上被远端的声音叫了回去,在台边上被人伸手抱了下去。附近的观众马上围拢过去,投去笑容,表示赞许。也有人为其照相。我路过时发现那女孩儿根本不是日本人,是个高鼻深目白脸的西方小妞儿。召唤她的是一伙外国人。可见西方人对日本的和服颇有兴趣,设计了让自己的孩子也加楔体会一把和服秀。在大街上,我们也曾看到三三五五的外国人穿着和服游荡在人行道上。她们是做深度游的旅行者,正全身心地感受着日本的服饰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