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8)清河的记忆(十五)
1969年我去清河之前,从报上知道黑龙江率先成立“柳河五七干校”得到了领袖毛泽东肯定。紧跟柳河,清河也成立了五七干校,当时报上没说,我不知道。我去清河五七干校是我在的13中学校为了“消灭”我这最后一名应届毕业生而动员安排我去的。 联谊会没有清河知青,除了我之外。但有柳河知青参加活动。张索明(网名特仑苏)就是一个。 写清河的回忆,为什么要提柳河的知青呢?听我慢慢道来: 第一次见索明,是在2010年12月28日“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建站一周年庆典”上,他和爱人刘景秀及柳河五七干校的知青一道参加。当时见到索明格外亲切,因为我们都是走五七道路的。我们见面自来熟,好像一同下乡的战友似的很是亲切。唠的嗑都熟悉。我们很快成了知己。2011年1月23日,索明和他形影不离的爱人刘景秀及柳河知青来到“知青博物馆筹委会”捐赠了照相机等贵重物品,还捐赠了《柳河五七干校纪事》和《亲历柳河》两本书,后来又赠给我这两本书。我如获至宝。我很想知道柳河五七干校成立的背景及状况。得知联谊会为佳木斯北大荒疗养中心“国华”图书馆捐书,索明又把自己珍藏多年的一批《大众电影》杂志捐了出来。之后,索明又赠我三本他们自己编辑出版的书画册《宝岛游记》、《相亲相爱一家人2012纪念册》、《笔尖上的你我》(相亲相爱一家人人物志)。这些书画册我都非常喜欢。 索明在他的团队里,威望非常高。这来自他的学识、品德、人格、才能和为人。何仁霞在写他时这样评价: 索明是个心胸坦荡、热情豪爽、重亲情讲友情的大好人,做他的亲人和朋友,乃人生一大幸事! 索明在市政府经济主管部门有关处室工作28年,独立或牵头负责过多项工作。积极推广现代化管理,获国家部级成果奖,作为企业管理协会秘书长四次带队到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受奖;是哈市“一五普法”首批讲师团成员;专职主持全市企业扭亏增盈工作,参与筹备召开了唯一一次全市扭亏工作大会,出台多项促进扭亏政策,工作出现转机;全程参加了工业企业下岗再就业政策制定实施;历时五年组织完成了全市八区十县两千余户国企改革、三十余户政策性破产,为固企脱困争取了许多资金和有利条件,担当了许多困难和风险,得到认可和表彰。 索明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热心社会工作和公益事业。先后担任市青年企业家协会秘书长、副会长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省政协委员;成为名至实归的青年社会活动家。 索明在家是老大,出生在一个很有教养的家庭,自幼养成对家庭深重的责任感。他孝敬父母大家都是耳闻目睹的,他对爱人景秀一家人更是情真意切。他陪岳父岳母到京津沪苏杭旅游,到沈阳辽中去寻祖访亲;将二老撰写的回忆录《人生感悟》和《过去的故事》编辑成书;陪岳母实现海南旅居夙愿;他费力为哥嫂在大返城偃旗息鼓后补办完成了返城落户安排工作全部手续;他操办两个弟弟的婚礼,除了不是介绍人什么活都干到了。 谁家有事都挂索明的心上:他忙前跑后帮助哥们病妻寻医问药;他四方奔走帮助开办工厂的哥们联系买房置地;他挖门弄窗帮助哥们大专毕业以及当兵退伍的孩子安排称心的工作;他想方设法帮助下海回归的哥们续接工作及劳保关系;他利用机会帮助哥们转制全民留在机关就职;他动用关系让身居道外陋室的哥们住上友谊路五有新房;他真心实意帮助独身单飞的哥们营造幸福的港湾……;他做过的好事说不完道不尽,他的心像金子一样宝贵,像水晶一样透明,他像一团火温暖着大家,燃烧着自己! “创造欢乐之家,打造文化团队”是柳河知青最奇特、最宝贵的创举。他定位设计“相亲相爱一家人”出版了一系列书画册。这些年来,他带领团队参加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知青下乡四十周年、建国六十周年全市展览。活动丰富多彩:春天踏青、夏天游江、秋天采摘、冬天滑雪。步行松浦大桥,游览民主湿地、观赏冰炫雪雕、尽兴啤酒广场,游览动物园,新庄度假,到延寿庆集体60华诞拍摄外景。积极组织团队参加哈尔滨北大荒知青联谊会组织的各项活动。还完成了“西藏之旅巅峰之行”的夙愿。很多圈外的朋友参加过他们一家人的活动后都赞叹不已。他们说:“你们玩,能不能也带我一个。” 索明的爱人刘景秀也来自柳河五七干校,在干校当排长,回城后在哈尔滨投资集团任组织部长和人事处长,高级工程师。《柳河纪事》收录了刘景秀撰写的《五七干校的“大礼拜”》,文笔简练,叙述生动,千把字的文章配了11张黑白老照片。她说的一件件事儿,我看着非常熟悉和亲切,因为清河五七干校是照着柳河五七干校行事的,几乎一模一样。可惜当时我们知青中没有人有照相机,没有留下“大礼拜”的生活照。我若是当初喜欢照相并有照相机的话,怎么也能留下百多张照片。我到联谊会后,有活动就照相,电脑存储的照片已达20多万张(含重复的)。 2013年1月30日,索明和他的团队开着自己的面包车带着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素梅、知青博物馆筹委会负责人黄春来、管大鹏,网站版主魏秀玲赴柳河五七干校参观。 柳河的校部保存完好,门口的墙上展览当年柳河五七干校的黑白老照片。真羡慕柳河五七干校。柳河不仅出版了一系列书籍,还建了壮观的纪念馆。 柳河纪念馆里有很多珍贵的照片和实物。柳河电视台采访了李素梅等人。当时索明等人留言:“再回柳河,深情无限”。李素梅留言:“再现保存那段难忘,功绩可以评论”。我留言:“柳河五七干校历史博物馆结束语说‘是非功过,我们不予评说。’做为省清河五七干校的知青,我要说:柳河五七干校在当年中国动乱危难时刻创办的一座挽救大批干部的好形式,是总理亲自过问和部署的,他要求各地拿出办法保护被批斗的干部,让他们暂时下到基层接触社会,转变作风和集中管理。假如当时不办五七干校,让大批干部留在城里继续关押、被批斗,后果不堪设想。这就是我怀念并肯定五七干校的原因,当然,受时局影响。五七干校不可能不犯错误,这是另外的问题了。” 现在精英、教授评论当时,好像“先知先觉”,其实都是“后知后觉”。我没他们那水平。我当初是绝对相信毛泽东不会错。毛泽东看到苏联变化,担心中国变色,首先担心干部变质。所以发出五七指示,又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共产党依靠人民打江山并夺江山、坐了江山。和平年代依然相信群众并依靠群众没什么错。但群众素质要提高,群龙无首肯定不行。放任群众,不要或削弱真正能代表群众利益的政党、先进阶层对群众的领导,一味地发动群众造反,搞全民大民主,任其各级党委瘫痪,必然会造成中国大乱。黑龙江有个军工院校,军工有京城党政军高官的子女。当北京造反先起,黑龙江必然紧跟,第一个在全国大乱。虽然黑龙江造反派第一个夺权成立了“革命委员会”。 但天下还是大乱。解决学生的造反,周恩来总理日夜调停,各派该闹还是闹。全国武斗升级,高射炮、机枪被抢,坦克上街(我在大直街亲眼所见),就差飞机军舰没抢了。堂堂清华大学竟然打死五名工宣队员。最高领袖震怒了,连夜召见红卫兵五大领袖,发出严厉批评。最终,大批学生奔赴农村。不管现在怎样评论,反正当时红卫兵刹那间,偃旗息鼓,烟消雾散了。他们离开城市,不再是横冲直撞、无法无天的造反派,而是不在城里吃闲饭,成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对象。学生造反势态解决了。干部怎么办?当时各省省委省政府干部都丧失了工作权力,靠边站。在“彻底砸烂和打倒”的呼叫声里进行“斗、批、改”。就是整日在大楼里出刊大批判专栏;搞“红海洋”,办“斗私批修”学习班,人人检查自己的“错误”;组织干部、职工和家属学习毛主席著作,搞家庭的“革命化”; 审查、“解放”干部;批斗“走资派”……干部最关心的,自己未来的前途和命运在哪里?当时中央也没什么好办法。 据《柳河五七干校纪事》透露:1967年底1968年初,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周恩来总理谈到干部去向问题时说,毛主席对干部问题一向是很关心的。现在给大家出一个题目,各地区、各部门的革命委员会成立以后,干部怎么办?干部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一时不能进革委会的,不能放在那里不管,可不可以考虑让他们到农村去,到工厂去,要对他们进行培养锻炼。要教育他们不要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干部下去以后不要散了,要集中一点,这样既便于管理,又便于互相照顾,遇到问题也好解决。将来还是要发挥他们的作用嘛。这是毛主席的意思。现在把这个题目提出来,请大家回去很好地研究一下。 黑龙江又是一马当先,率先“研究”,建立了柳河五七干校。我现在也不是后知后觉。所以不把五七干校说得一无是处,是基于实践。从我父亲被关押审查八年的实际例子看,五七干校怎么着也比牛棚强。牛棚是造反派领导,拿干部不当人。1968年底的一个风雪夜,我坐火车到绥棱县看望被关押的父亲,军管会竟然不让见。走到火车站(有五六里地),越想越生气,回去怎么和妈妈交代?后半夜2点,我又走到绥棱县委,坚持要见父亲,不见就不走了。军人押着父亲来见我,才43岁的父亲,满头长发,苍老了许多。我拿出苹果让父亲吃,天哪!看管人竟不让吃!我含着热泪当他们的面大口大口嚼吃苹果以示抗议!1972年四月的一个雨天,我又乘车去绥棱看父亲,父亲虽然解除了看押,但还是没有自由。他在县评剧院舞台上烧炉子。爸爸说:“当年我在这个舞台上向全县干部作报告。” 五七干校是省革委会派的共产党的干部领导,干校学员干部一律叫“五七战士”。虽然也被继续“运动”,批判,劳动,但好歹是“战士”,仍然享受“落实政策”的待遇,不必像在牛棚那样戴高帽、逼供信,甚至挨打。而且在干校的时间并不长,随时会被“解放”而回城工作。 现在逆向思维,没有五七干校,干部的命运不知会怎样。同理,知青不下乡,留在城市继续造反或逍遥,岂不是彻底毁了这一代?所以我说,错在文革,五七战士和知青都没有错。当然,从当时打击、惩罚干部的宏观意义上说,五七干校抹不掉它的先天不足,所以干校后天难以为继,必须解散。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将这一历史现象认定为“党史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由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一书中指出:“大批机关、事业单位的干部、知识分子下放到农村,在各种五七干校从事体力劳动。他们虽然经受了劳动锻炼,增强了对农村的了解,但是长时期被排除在各项业务工作和科学文化研究之外,耽误了在这方面学习和深造的宝贵时光,给国家现代化建设造成的损失也很大。” 《亲历柳河》一书收录了黑龙江很多知名老干部的回忆文章,如: 杨易辰 “黄连树下弹琵琶” 谭云鹤 柳河二年散记 张向凌 工作在矛盾的转折时期 肖景隆 柳河五七干校创办前后 战凤翰 建校40天后的汇报 安玉书 在职干部长期班工作忆述 刘俊杰 在短训班工作的日子里 陈墨宁 短期读书班带来的新变化 吕 俭 我在柳河干校一营的生活片段 司玉琢 忆开发“土门子” 陈桂琛 干校四营初创轶事 马德里 柳河10年的感悟 郝沛然 柳河的记忆与思考 ……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审查审读柳河关于五七干校的书籍的意见是: 作者以亲身经历和大量第一手资料,比较系统、全面地记叙了柳河“五七”干校产生、发展以至最终被取消的全过程,并对这一过程进行了比较深刻的思考和分析。 “五七”干校是“文化大革命”中一个复杂的事物和现象,对它采取简单的、一概否定的态度是不利于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的。作者对它采取了客观的、分析的态度,既指出它是实现毛主席有关干部教育、改进机关作风、改造上层建筑的一次实验,也指出在“文化大革命”那样时代背景下,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指导下,“五七”干校在一开始就存在着严重的缺陷,难以避免最终被取消的命运。在叙述和评价特定历史时期一些复杂问题时,作者是客观的,有分寸的。 本集柳河知青所以写了这么多,第一,柳河是先行者,没有柳河,就没有清河,就没有天下的五七干校。第二,柳河知青的榜样索明事迹突出,是我们尊敬的好人,有可说的,可写的。
2010年12月28日张索明和爱人刘景秀及柳河五七干校的知青一道参加“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建站一周年庆典”


2011年1月23日,索明和爱人刘景秀及柳河知青到“知青博物馆筹委会”捐赠照相机等贵重物品
索明团队编辑出版的书画册


















索明向佳木斯北大荒知青安养中心捐赠《大众电影》杂志


2013年1月30日,索明带联谊会人员赴柳河五七干校参观
柳河五七干校出版的书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