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2906|回复: 6

大鹏影视专稿436电视纪录片《周恩来在铁岭》

[复制链接]
大鹏影视 发表于 2012-3-5 07: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鹏影视专稿436
      
        今天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诞辰114周年纪念日。14年前,为纪念周总理诞辰100周年时,我作为《党的生活》杂志办的另一个杂志黑龙江《党员电化教育》杂志的记者赴辽宁省铁岭市采访,应市委组织部的邀请,在中央组织部组织局党员电化教育中心和辽宁省委组织部党员电化教育中心的支持下,由我执笔撰稿、编导、制作了50分钟的电视纪录片《周恩来在铁岭》,此片由中央电视台著名播音员赵忠祥解说,在几家电视台播出,并由中央组织部组织局党员电化教育中心向全国各地组织部党员电化教育中心转发。
        值此纪念周恩来诞辰114周年之际,发表电视片脚本和视频以表达对周恩来崇高的敬意。

电视纪录片
                          
             周恩来在铁岭   
                  1998年为周恩来诞辰100周年而作
             撰稿  编导  管大鹏    解说  赵忠祥      

           字幕: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周年
           一代伟人——敬爱的周总理离开我们22年了。时光的潮水并未冲淡我们对周总理的深切怀念。
           
             片名字幕:上篇  从淮安到铁岭

           江苏淮安,坐落在苏北平原上。
          从东晋设府至清末,淮安为州、府重镇,在江淮流域曾独领风骚近1500年,“热闹繁荣,俨然省会”,有“壮丽乐南第一州”之誉。
          1898年3月5日,周恩来生于淮安城驸马巷。
   
          辽宁铁岭一带,从秦汉至辽、金、元时代,是兵家争战之地。康熙三年,即1664年,铁岭设县。以后,逐渐繁荣起来。
         1982年,《中共党史资料》发表了1946年9月《周恩来谈个人与革命的历史——和美国记者李勃曼谈话记录》一文,周恩来谈到:“十二岁的那年,我离家去东北。”
         生在历史悠久的江淮名城的周恩来,为什么在他12岁的时候,要远离江南的淮安家乡,到千里之外的东北去求学?
         穿过历史风云,追溯周恩来童年足迹,周恩来铁岭塞外之行的答案便会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周恩来出生时候,中国经历了鸦片战争、甲午海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上走过了半个世纪。
         周恩来祖籍浙江绍兴。当年的绍兴社会,除劳动者外,中上层有两种人。一种是商人,一种是封建知识分子。绍兴的读书人大批当师爷,即在衙门里管理文案。周恩来的几代祖先都是绍兴师爷。
         周恩来的祖父周攀龙在淮安当上候补知县。
         周攀龙生前不事生产,不买地。无积蓄,仅有一所小宅院。宅院是周攀龙与哥哥合买的。家族到了父辈,开始衰落。
         周恩来出生的第二天,外祖父万青选便去世了。
         周恩来只有四个月的时候,刚结婚一年的小叔父周贻淦身患重病。按习俗,生母万氏不得不把周恩来过继给婶母陈氏,以冲喜消灾;然而,病魔还是夺去了年仅20岁的小叔父的生命。
         周恩来刚过继给养母陈氏时,没有奶吃,全靠喂养。他的身体很瘦弱。陈氏没有钱雇请奶妈。周恩来的八婶母很可怜他,帮助找到一位姓蒋的裁缝妻子江氏。江氏待周恩来如自己的亲生孩子。成为周恩来的乳母,周恩来称江氏为蒋妈妈。跟着乳母蒋妈妈,周恩来学会了种菜、舂米等农活。
         1904年,周恩来6岁时,由于家庭生活窘迫,他跟着生父、生母和养母及两个弟弟从淮安到淮阴外祖父家中居住。1907年,生母万氏由于操劳过度,突然患病,卧床不起。这时,淮安正连年遭水灾。和许多下层人民一样,周恩来的伯父在本地很难求生,不得不走出家门,背井离乡去外地谋生。1918年2月12日,周恩来旅日求学时,回忆在淮安的生活,他在日记中写道:“那时候我想起家中情景:四伯在黑龙江,冰天雪地,冷得异常,无一亲人。干爹(即生父)在北京。每月的薪水仅仅够用,皮衣是没有,吃也吃不着好的。”
         此时父亲也在外谋生。父亲无钱寄家,家中只好变卖东西为母治病。年仅9岁的周恩来几乎每天出入当铺和药房之间。不到半年,生母病故了。更为不幸的是,这时养母陈氏在愁苦中也病倒了,借债医治未能挽回陈氏的生命。不久养母也去世了。办完丧事,周家又从淮阴搬回淮安。
         1964年8月2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与亲属聚会时,谈到当年的情况时说:“父亲在外做事,一月十六元,那笔钱很快就花完了,家里就借债过日子。母亲又劳累又愁闷,半年就死了,父亲没有来得及见到她。不久,十一婶也死了,这一年内死了两个母亲。给我印象很深。”
         周恩来与李勃曼谈话时说:“我从小就懂得生活艰难。父亲常外出,我十岁、十一岁即开始当家,照管家里柴米油盐,外出应酬。”1964年,周恩来同亲属谈话时说:“那时,还要把亲戚们的生日、死期都记下来,到时候还要借钱送礼。东家西家都要去,还要到处磕头。”
         周恩来在淮安相继读过《三字经》、《四书》、《五经》等古籍,八岁开始读《西游记》、《水浒》、《红楼梦》等小说,表舅龚荫荪信奉孙中山,家中有一些宣传近代科学和西方文明的新书刊,给了他以重要的启蒙教育。
         童年和少年时代的周恩来聪明好学、求知正旺,然而生计没有着落,书也无法再读下去。回忆这段生活,1918年1月9日,旅日求学的周恩来在日记中写道:这几年“苦处已算受尽了,债务天天逼着,钱是没有,一家几口子饭是要吃的,当也当尽了,卖也卖绝了,借是没处借,赊是没处赊,不要说脸面是没有了,就是不要脸向人家去要饭吃恐怕也没地方去要。”   
         发现周恩来在信中流露出不平凡的才华。伯父周贻赓觉得这个孩子聪明,不能让他荒废了学业。荒废了很可惜。当时在东北沈阳管财政开支的度支司衙门做事的伯父周贻赓已升任科员,生活稍稍安定一点。他无儿无女,十分喜爱侄儿恩来的才学,也很同情其处境,便写信要他到东北,跟随自己生活。   
         当时两弟弟幼小,周恩来只好只身赴东北。
        1962年,周恩来总理在沈阳视察工作时回忆当年的情景说:“我到东北来是坐船在牛庄上岸.第一站到铁岭。”   
        清代顺治十五年,即1658年,清代官员郝浴蒙冤被贬,迁至铁岭,在此地建屋筑室,收徒讲学。康熙十四年,即1675年,郝浴昭雪还朝,将住室留下,正式命名为“银冈书院”。银冈书院在实行西方教育方面,起步较早。据《铁岭县志》记载:清末“教育之时,大乱未平。他县尚观望。铁岭实开风气之先。”
         周恩来到东北时,东北当时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是民族危机格外深重的地方。
        19lO年,周恩来在铁岭银冈书院读书时。正值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辛亥革命爆发的前一年。铁岭学界爱国情绪空前高涨。课堂上,教师教导学生:“好好学习,将来把软弱的国家变得富强起来,免受列强的欺辱。”
      (铁岭市第七小学教室。)
        曾经和周恩来同班读书的曹荣老人在1980年回忆:在我十二岁那年春天,杏花正开时,周恩来随他大爷从关里来铁岭,到我们学校念书,和我是一个班。我们教室在银冈书院的西院,有学生四十多名。当时周恩来身体不胖,浓眉毛,大眼睛,非常精神。当时我们学的有四书、手工、图画、珠算、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等课程。周恩来在我们班学习最好,每当提问,老师一问他,就能答上来。别人答不上来,老师就让他站一会。周恩来从来没站过。
         周恩来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在铁岭又开始接受新文化知识,因而进步很快。
         学校对学生十分注意爱国主义教育,学校编写的乡土教材,歌颂铁岭富饶,揭露帝国主义对铁岭家乡的侵略凌辱。
         周恩来不满足于课堂的学习,闲暇时,他还常到郊区农村去体察民情。
         远离江淮平原的故乡,来到东北到刚刚开办的新式学堂念书,周围的一切发生那样巨大的变化,眼前的天地顿时变得广阔多了。
         周恩来到铁岭求学,无疑是他挣脱破落的封建家庭束缚,接受新思想、新文化,迈向人生新的征程的一个重要转变。他感激伯父对他的关怀和帮助。
         1917年1月,周恩来在天津南开学校写的一篇作文中提到伯父时说:“生幼失怙恃,长依伯父。随宦东西,迢迢千里,形影相追。伯父无儿。视生犹子。呜呼!十岁前生我育我者父母也,十岁后育我教我者伯父也。然天下无父无母之孤儿。几何如生之得覆荫哉!”
        1910年秋天,奉天东关模范小学堂建成。伯父周贻赓就把周恩来带到沈阳,插班到这所学校的高等班学习。
         周恩来在铁岭虽然只生活了六个月,但却是他一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铁岭,他接触社会,亲身感受到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给东北带来的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给民众带来的痛苦的灾难;在铁岭,清贫的生活不仅锻炼了他的身体,也磨练了他的意志,为他以后以充沛的精力和坚强的意志在南征北战中日夜操劳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年近70岁的时候,周总理曾说:我身体这样好,感谢东北的大风、高粱米,给了我很大的锻炼。吃高粱米。生活习惯改变了,长了骨骼,锻炼了肠胃,使身体能适应以后艰苦的战争年代和繁忙的工作。特别是,在铁岭,他第一次接受西方教育,第一次受到革命思想的启蒙影响,对他到沈阳读书时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树立远大抱负和坚定信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913年,周恩来离开沈阳赴天津求学时,他的同班同学何履祯的爷爷何殿甲十分喜爱周恩来的才华,他做诗《赠周恩来南归》和撰文《赠周恩来》。文中鼓励周恩来建功立业:“能为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才。有非常之才,始成非常之业。”
        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小学和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时,曾写了大量的作文。从已发现的周恩来于1912年至1916年间写的作文中来看,老师对这个年纪只有十几岁的学生在作文中显示出来的丰富的知识和横溢的才华表示了高度的赞许。
        1916年5月6日,南开学校组织了一次全校国文考试,11个班的二百多名代表参加,周恩来以《诚能动物论》一文获个人第一名。教师评语:“识见高超,理境深切。而通篇章法,复极完整合作也。”
        怀念在铁岭的岁月,1913年,周恩来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时,在作文《试述寒假中之事况》中写道:“年华逝水,岁月不居,余笈津门,已三载矣。追忆曩昔,离乡别弟之日,于今六阅寒暑。一年铁岭,二载沈阳,随遇而安,因时而学,旅中况味饱尝……”
        1946年9月,周恩来同美国记者李勒曼谈到离家去东北这段历史时说:“这是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没有这一次的离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是无所成就……我在铁岭入了小学,六个月后又去沈阳入学,念了两年书。从受封建教育到受西方教育,从封建家庭转到学校环境,开始读革命书籍,这便是我转变的关键。”
   
            片名字幕:下篇  重回第二故乡——铁岭


        1910年早春,12岁的周恩来告别家乡,从此便再也没有回过淮安。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期间,周恩来不曾回归故里,顾及个人的小家族;而是为了中国这个大家族的命运,肩负责任,跃马征途;解放后,他公而忘私,鞠躬尽瘁,也没有回过淮安。他的亲戚说:“尽管他在那里的童年生活并不愉快,但是他并不怨恨那里的亲属。也不讨厌淮安。他只是不想让他家获得任何特权。事情就那么简单。”
        童年时光,饱受坎坷。周恩来无时不怀念生他养他的土地和亲人。   
        1916年秋,正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的周恩来在作文中写道:“津辽七载,所系梦寐者,亦仅思瞻我乡土,乐我兄弟,省我叔伯而已。乃境遇困人,卒难遂愿。”
         1958年夏天,淮安县副县长王汝祥到北京看望周总理。总理讲了很多童年的往事。他深情地说:“是啊,我何尝不想回去看看!1946年,有一回,我在南京梅园新村,梦见自己在文渠划船,醒来后便想,将来全国解放了,我一定要回去看看。可这些年有多少事情等着我们去做。有时工作忙,遇到棘手的事情、难遣的烦恼,紧张得连饭都顾不上吃、觉不能睡,真想立即回去约几位童年的朋友,爬爬鼓楼,放放风筝……”说着说着,总理双眸湿润了。
         离开淮安后的几十年,周恩来虽然没有回过家乡,然而,1962年6月,他在接待外宾之前的间隙里,却回到了阔别了五十多年的铁岭。
         1959年至1964年,曾在铁岭县任县委书记、今年83岁的孙蔚茹特意从沈阳赶到铁岭,向我们讲述了当年周总理来铁岭时难忘的情景。
        (孙蔚茹同期声:“1962年6月15日上午,我从火车站接总理到这个会议室。到了会议室,我们给总理汇报咱铁岭县当时的情况,当汇报落实七千人大会精神的时候,总理讲:七千人大会中的主要精神,你们要领会好毛主席讲的民主集中制问题。作为你们县的一个班子,一定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特别要听取反面意见,要善于集中正确的群众意见。”)   
         县委汇报会后,周总理提出要到下边看看。陪同周总理来铁岭视察的原东北局第一书记宋任穷、原辽宁省委第一书记黄火青和县委的同志分乘两辆吉普车去了地运所。
         在地运所,邀请原平顶堡公社、地运所大队和柴河东大队的干部、群众代表开了一个座谈会。
         原铁岭县平顶堡公社党委书记孙文忠回忆那次座谈会时说——
         (孙文忠同期声:“今年这一年能怎么样?总理问。我说,今年哪,到秋天,一人一天能分到一斤粮,一天一个劳动力能分到一块钱。在当时的时候,一斤粮、一块钱,总理就非常高兴啊!”)
         原铁岭平顶堡公社妇女干部任忠秀当时没有参加座谈会。她回忆说——
         (任忠秀同期声:“总理要来视察,我一听说真的,这心情确实特别高兴。我想,总理在电影里看过,就觉得非常亲切。我说这要真见到本人,那该多好啊。我总觉得我要是不见一面,确实是非常非常遗憾。“会开完了,总理一出门,那时也没想到让看不让看,让接触不让接触。顾不得这个了,我们能有三四个人跑到总理旁边。总理一看我们来了,把手伸过来就跟我们握手。”)
         照片:周总理与任忠秀握手。
         (任忠秀同期声:“我们相片都是黄火青书记照的,照完了,给我们邮来一套。“当时总理就说,那么的吧,咱们大家一起照张相吧。大伙多高兴,求之不得啊!总理呀,那是非常平易近人哪,那可不像咱们想象的多大干部,多大领导,是好多人不敢接近哪。那可不是呀!走了一道,我们唠了一道,反正我就挨着总理。总理说了好多话,啥都问,工作呀,生活呀。
         在总理身边就一点也没有拘束,好像比见咱们县委书记还随便似的,那真像慈父,就像家里的长辈一样,那么和蔼,那么可亲,那么平易近人。”)
         周总理到田间视察的时候,嘱咐身旁的人“不要踩了秧苗”。
         他指着东边的山,说:“这地方我很熟悉。”他还打听他在银冈书院一同念书的一个同学的姓名。
         在田间,他与几名正在劳动的妇女亲切交谈。总理问一位年岁较大的妇女:“你多大岁数了?”那位妇女回答:“52岁了。”总理诙谐地说:“我在铁岭时,你还没有出世呢。”从田间回来,周总理不顾劳累,又提出到几个社员家看看。
         (原地运所大队党支部书记朴庆淳家。
         朴庆淳同期声:“总理到屋里。在北炕,坐着。总理握着我老母亲的手说‘阿兹妈尼’,意思是老大嫂,就唠家几口人,老母亲就说几口人。”
         照片:周总理与朴庆淳母亲亲切交谈。
         “在后窗看到自留地,我们说是自己的。总理说挺好,挺好。那是心真酸啊。总理怎么能到我们家里。在农村,一个支部书记算个啥呀!”)
         (村民李绍霞家。
         李绍霞同期声:“总理到我家开始见到他挺害怕,后来一进屋,看我作业本,觉得总理和蔼可亲,就和自己父亲一样,一点不发拘了。
       “总理看看我作业本,问学习怎么样?告诉俺好好学习。”
         照片:周总理看李绍霞作业本。
        “虽然是35年过去了。可一想起来,就好像在昨天似的。”)
         地运所村民于洪秋回忆:1962年他上小学时,中午放学回家看见了周总理。
         (于洪秋同期声:“看出来是周恩来总理。小孩就往前挤,就跟着他看。总理不管大人小孩就跟我们握握手。这真是最幸福的啦!回家怕把日子忘了,后来,就把日历扯下来一直保存好几十年。”)
          日历照片。
          在这张日历上,于洪秋写上这样的活:“周恩来到我们村的日期。难忘的一天,最幸福的一天。”
          从地运所回来.周总理上了他少年时经常攀登的龙首山。
          (孙蔚茹同期声:“到了龙首山以后,总理一看,哎呀,你们这个银州镇、铁岭县城建设得还不简单啦,变化也挺大的嘛!你看!我想,这就是回忆他那时读书的时候,那时没多少人。”)
          1962年6月15日,邓颖超同志陪同周总理一同来铁岭。
          原铁岭县县长张新田在1977年回忆:在县委领导陪同周总理上地运所时,我负责陪同邓颖超视察铁岭县的妇女工作。邓大姐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对我说:“新田同志,我是第一次来铁岭,总理昨天晚上在沈阳时,回忆起他少年时代从南方来铁岭读书时,高兴得没有睡好觉。南方没有山。总理说,他第一次上的山就是龙首山。来时是个春天,龙首山鲜花盛开,满山都是花。上山以后,他摘了不少鲜花。他非常喜爱龙首山,在铁岭读书期间经常上龙首山。”
         (孙蔚茹同期声:“邓颖超在张新田陪同下,这时候也已经上了山了。邓大姐就跟我说了这么一句话:周总理年幼的时候,第一次登山就是这个龙首山。邓颖超讲了,总理这一次重游,旧地重游啊,意义非凡。
        照片:周总理和邓颖超在龙首山上观看儿童武术表演。
      “我陪着总理到龙首山的那个东北角。总理这时一眼就看到从东部来的柴河。这时候总理就说话了:现在柴河的水,你们利用得怎么样?能灌溉多少水田?我说柴河上游没有水库。在五十年代初。我听这里人讲。它和辽河一样,泛滥成灾,淹了铁岭城。总理就说:现在当然不行了,你等到条件好了的时候,把上游修个水库,既能灌溉,又能防洪。总理的这一句话,对于到了七十年代修柴河水库,可以说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眺望使他受到革命思想启迪的铁岭大地,周恩来无限感慨地对陪同人员说:“我第二次来到了故乡!”
        怀念在铁岭读书和居住的日子,周恩来离开铁岭前,还特意向县委借去一部《铁岭县志》。
        (采访原铁岭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周长富。
        周长富同期声:“借,当时并没说啥意思。隔有三个月,他把这套县志给寄回来了,而且还有一封信。还我们以后,我就把这个县志一篇一篇翻阅一下。我看看总理看县志的意思在什么地方。在教育情况当中,我就发现了他在第二小学旁边打这么一个勾,在第一小学旁边也打一勾。”)
        在了解1962年周总理铁岭之行的过程中,铁岭市很多干部、群众都提到了当时陪同周总理来的原东北局第一书记宋任穷同志、原辽宁省委第一书记黄火青同志和原沈阳市委第一书记焦若愚同志。
         (黄火青家。
         字幕:1997年9月24日,北京。本片摄制组采访原辽宁省委第一书记、党的十五大特邀代表黄火青。   
         摄制组成员周正涛:“身体好啊!”
         黄火青:勉勉强强。我把十五大从头到尾都参加完了。我自己感到还可以。”
         黄火青:“你们那个铁岭背后有个河,叫柴河吧!”
         周正涛:“叫柴河。”
         黄火青:“我到过北面那个山上叫什么山?”
         周正涛:“龙首山。”
         黄火青:“周总理去,说我在这儿上学呀。礼拜六的时候,礼拜天常到这儿来。”
         黄火青:“地运所在吧?”
         周正涛:“在,现在是一个村,挺好啊。”
         黄火青:“周总理去了,到对面山坡上,访问两三个女同志。地运所党委书记他老婆赶去了。她和我说:哎呀,我昨天听到这个消息,一夜都没睡觉啊!”
        (字幕:本片摄制组采访原沈阳市委第一书记、党的十五大特邀代表焦若愚。
         焦若愚:“原来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他在沈阳东关上小学。62年,五六月间,他提出到铁岭去看一看,才知道他在这儿上了半年小学。我先坐汽车,去打个前站,到那儿去看看,安排路线,去哪儿看哪儿。谈论的也是怀念那个地方。回来时,我跟他一块儿坐火车。因为什么呢,火车到沈阳站,他还有个接待外宾的任务。在火车上,周总理想刮胡子、换鞋。我们在一个车厢,他在车上换鞋,我印象很深的。他很忙的,带着衣
服,随时换的。这段我为什么印象很深呢?这不是平常工作、考察、开什么会,这是最困难、生活最困难的时候去的。”)
        原东北局第一书记、党的十五大特邀代表宋任穷同志正在住院,我们没能前往采访。但我们在《宋任穷回忆录》中看到关于总理1962年铁岭之行的记载,十分详细。
        宋任穷在回忆录中写道:“1962年6月,总理和邓大姐再次来东北。”“记得6月15 1日,我陪同总理到辽宁铁岭的平顶堡公社视察。在这里,总理召开了一个小型的座谈会。”基层干部在座谈会上谈到“一平二调”共产风和瞎指挥等毛病,伤害了社员的积极性。总理插话说:‘五风、瞎指挥’不能怨你们,上面没有‘瞎指挥’,你们就不会有‘瞎指挥’,你们的‘瞎指挥’是从上面学来的。”“总理的一席话,使在座的同志很受感动。他那勇于承担责任、谦虚谨慎的思想作风,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周恩来视察铁岭后的这一年的秋天,铁岭地区的粮食生产获得了大丰收。铁岭县平顶堡公社写信向总理报告丰收的喜讯。
        周总理办公室回信说:“你们十一月十日给总理的信,总理已看过,总理很高兴。希望你们全体干部更加勤恳,和社员同志们在一起为争取更好的成绩继续努力。”
        周总理办公室回信复印件。
        周总理视察铁岭36年过去了,铁岭市发生了很大变化。
        回想当年,日理万机的周总理重回铁岭,对这片哺育他成长的土地和人民充满了深情和爱戴。周总理关注国事的忧患意识、关心人民生活的情感、公而忘私的品德、谦恭豁达的胸怀和清廉俭朴的作风使铁岭人民深受感动,终生难忘。
        1994年,中共铁岭市委、市政府做出决定,重新修复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银冈书院。
         1996年1月,中共辽宁省委、省政府拟定了《关于修复铁铁岭市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的请示》的一号文件,报党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当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经报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意,对辽宁的请示做了批复,同意修复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
         几年来,中外人士纷纷前来参观。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先后来参观。
         (电影《周恩来》片段。)
         1991年,在电影《周恩来》中扮演周恩来的著名演员王铁成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位伟人已走了15年,他的灵魂却从未寂寞。崇高人格即使在今天仍焕发着无穷的魅力,向我们传递着信念、勇敢、友善、公正、情爱……”
          (铁岭市第七小学校。音乐教师教学生唱歌。音乐教师:“同学们,1914年,16岁的周恩来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时,曾写下这样两首诗:《春日偶成》。
         极目青郊外,烟霾布正浓。
         中原方逐鹿,搏浪踵相踪。
         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
          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
           上首诗表达了周总理对当时局势的深切关注和‘接踵相踪’、前仆后继、矢志救国的奋斗精神;下首诗表达了周总理对祖国深切的爱和对美好未来的热切向往。
         今天,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周年的前夕,我们学唱为周
总理诗谱曲的歌曲,以缅怀敬爱的周总理。”)
         (小学生唱《春日偶成》)
         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我们世世代代的人民对您的怀念、相思也是一年又一年。
         (主题歌起:
         担一肩重担,
         系一串思念。
         同块土地的风,
         吹过我的脸。
        重新踏上你曾走过的路,
        低头寻找岁月的童年。
        噢,你的脚印留在大地上,
        你的歌声飘荡在蓝天。
        噢,你的身影虽然已走远,
        你的真情永远温暖人间。)

                 (原载《党员电化教育》杂志1998年第2、3期)
                    2012年3月5日大鹏报道


请点击观看电视纪录片《周恩来在铁岭》高清上传分 6  段播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冬菊 发表于 2012-3-5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总理的崇高的人格魅力永存!伟人的不凡,从小就展露出来了,12岁---就离开家,求学到铁岭,是怀着何等的求知欲望啊!12岁还是在妈妈的呵护下撒娇的年龄。总理的音容笑貌、高尚人格、超凡的才华影响我们一代人一生!
      谢谢大鹏老师!你的报道,又让我们从新领略了一代伟人的成长历程。总理会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西兰花 发表于 2012-3-11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两次看完大鹏老师的解说词和纪录片,真好!历史的记录,珍贵的纪念,一代伟人的生命历程,在赵忠祥的充满感情的解说中,很好的诠释了大鹏极富感染力的解说词,使我们仿佛跟随伟人的脚步,回顾往事,缅怀历史,受到爱国情怀的教育。
       这就是共产党员记者中的老知青拍的片!大鹏老师,我为你骄傲!自豪!向你致敬!      
      伟大的周总理人格魅力!不朽的《周恩来在铁岭》精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大鹏影视 发表于 2012-3-12 06:49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兰花 发表于 2012-3-11 22:27
分两次看完大鹏老师的解说词和纪录片,真好!历史的记录,珍贵的纪念,一代伟人的生命历程,在赵忠祥 ...

谢谢书芳关注我这部作品。这是我一生中最投入也最成功的作品。创作的过程非常难忘。既然你喜欢这个作品,我就把创作幕后的故事告诉你。我准备单发一期专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西兰花 发表于 2012-3-12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鹏影视 发表于 2012-3-12 06:49
谢谢书芳关注我这部作品。这是我一生中最投入也最成功的作品。创作的过程非常难忘。既然你喜欢这个作品, ...

      好的,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冬菊 发表于 2012-3-14 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和爱人一气呵成的看完了六集大鹏老师的优秀作品《周恩来在铁岭》,详细的了解了周总理鲜为人知的少年成长历程,还有总理1962年访问铁岭的回访录,那平易近人的亲和力,无比温暖、、、、。
      看了之后 一句话:真的很想念周总理!
      谢谢大鹏老师!你的大作是很珍贵的历史资料,会流芳千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吴永大 发表于 2012-3-15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总理是一位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好总理。
      周总理是中国人民的当然领袖,也是世界领袖人物中的典范之一。他为中国人民所热爱、所怀念、所敬仰,也为世界人民所震惊、所忌羡、所感叹。
      不错,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同样,没有周总理就没有中国共产党事业的光辉,就没有毛泽东思想的光辉。周总理是这轮太阳里无限光辉里最亮的亮点。
     你的这部党员电教片《周总理在铁岭》,我已经看过两遍(包括在《党员电化教育》杂志发表前),两次都为这部电视片所感动、所感慨、所感叹、所感激:感动它的故事,感慨他的为人,感叹他的品德,感激大鹏的贡献。大鹏是一位有才德的人。
     你的这部作品,是你跨越自身的地位的成功之作。不知可不可以说是“代表作”?说这部作品优秀,就是因为你写了伟人,写得真实,发自真情,感人至深;有技术上的成功,更有艺术上的魅力。值得推荐给央视台文艺频道。(当然,其中也有辽宁省委组织部电教中心李主任等人的积极配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7-4 23:1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