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边字五一二 于 2015-7-31 13:03 编辑
2014年夏天,承蒙晋、蒙同学的厚意,在他们精心组织和大量辛苦付出后,师生聚会得以圆满实现。尽享相见的喜悦,倾诉的欢畅。并饱览晋中、晋北、内蒙高原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晋、蒙同学将这次活动安排的紧凑、充实、圆满。 但因时间有限,总感到有些隐隐的遗憾。很早就知晓,晋南,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从远古到近代,名人辈出,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许多发生在这里。到晋南去瞻仰、去朝拜、去体会博大精深的愿望愈来愈强烈。恰宏志同学刚刚从河北水文队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与其谈及,引起共鸣,一拍即合,遂有了这次短暂的,连来带去共5天的“晋南之旅二人行”。 2月7日早7时,从北京出发,沿京沪高速,9时到达沧州西。拉上洪志,两个傻老爷们开始了晋南之旅。因怕“石太线”拉煤车多,走的沧州—保定—忻州—太原—洪洞一线。比走“石太线”多百余 公里。事实证明,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这条线路况好极了,车也不多,得以风驰电掣。走了900多公里,晚6时左右到达洪洞。 今日洪洞县的街道,远处为钟鼓楼。看到的交警均为女性,成为洪洞一道靓丽的风景。 洪洞县明代监狱是中国唯一的、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县衙古监狱。在今洪洞县政府院内西南侧,亦即明洪洞县衙西南角。它始建于明朝洪武一年(公元1368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当年北京名妓苏三在洪洞蒙冤落难就囚于这里。院内所立塑像为现代建立的苏三塑像。 目前,县政府已成建筑工地,规划图标明,这里将全面恢复明代古县衙。 这是明代监牢,两边共有监牢十余间,每间牢房门低窗小,占地只有4平方米。过道顶上布有铁丝网,网上挂有铜铃。
这是当年关押苏三的牢房,里面有苏三的塑像。院子的中央还有当年苏三坐监时洗衣的水井和石槽,井口留有一道道绳索磨下的印记,井口只有半尺多宽,这是为了防止死囚投井自杀。
从明代监狱出来,沿大街向右手走,约2—3公里,就来到了中国北方流传甚广的“根”—洪洞大槐树。
洪洞大槐树,是明代迁民的遗址。历史记载,元末动乱,民不聊生,中原等地人烟稀少。而同期山西却相对安定,人丁兴旺。明朝建立后,为了发展生产、恢复人口和国力。自洪武六年(1373年)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近50年内,先后共计从山西移民18次。这些移民迁往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陕西、甘肃等十余省,500多个县市。明朝政府在大槐树旁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移民们临行之时,凝眸高大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鹞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鹤窝。为此,大槐树和老鹤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
“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数百年来在我国北方地区广为流传
这是在第一代“大槐树”(汉代古槐)的原址复原的人造“大槐树”,传说第一代大槐树明代时被汾河大水所毁。后面的庙宇为广济寺
缠满红黄色丝带的槐树,左侧的为第二代大槐树,右侧的为第三代大槐树,香火很盛。
续谱、寻根、祭祖展示场馆,近年所建
广济寺内大雄宝殿
汾河在洪洞县城西侧流过,汾河流经山西从北到南,是山西的母亲河。站在河边,宛如耳边响起郭兰英的歌声:“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地流过我的小村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