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3252|回复: 17

抗战第一大捷”涉嫌战绩注水?

[复制链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5-5-23 0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期话题:涉嫌战绩注水的“抗战第一大捷”
    提起“抗战第一大捷”,人们往往想到林彪指挥的八路军“平型关大捷”。但最近,有报道称“镜泊湖连环战”首战“墙缝战斗”,东北义勇军700人利用极其特殊的有利地形和日军骄狂心态,以手榴弹为主要武器,歼灭日军数千。中共地下党领导的部队和东北义勇军等抗战力量5战4胜,基本歼灭了日本关东军天野旅团7000人,是堪比“平型关大捷”的“抗战第一大捷”。
(“墙缝战斗”作战示意图)
    首次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此战发生于1932年3月13日至27日,在东北东部的镜泊湖地区。在东西100里、南北300里的深山野岭里,李延禄领导的部队和义勇军等,先后部署5次伏击,5战4胜,基本歼灭了日本关东军天野旅团7000人。特别是第一战“墙缝”战斗,以地下共产党员为骨干的补充团700人利用有利地形和日军骄狂心态,以手榴弹为主要武器,在10小时战斗中毙伤日军3500人以上,而自己只牺牲7人,从而创造了自“九一八事变”以来日军伤亡人数最多、我方损失最小的战斗记录,也为镜泊湖连环战取得了首战和决定性的胜利,彻底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932年3月13日清晨,当地爱国猎户陈文起为日军“带路”,将日军诱入我军埋伏圈,李延禄率700名补充团官兵随即打响战斗。
    “墙缝”的地形地貌,是补充团最强大的秘密武器。天野部队在人数、装备、训练、作战经验等方面都大大超过救国军,但因为“墙缝”独特的地形地貌,双方优劣势发生根本的转变。
    “墙缝”是夹在牡丹江和一个山坡中间的一条5华里长小路,路边耸立一人多高的石壁,时断时续,隔一段有个裂口,被称“墙缝”。小的缝隙只能露脸,大的缝口数米宽。埋伏两端可形成交叉火力。
    “墙缝”战场长5华里,陈文起把日军带到最远端的5号阵地后,李延禄一声令下,5华里长的战场上30多个袭击点(缝口)同时对敌发动袭击,令7000多人的日军被分散在30多个岩石缝口,优势兵力被化解。
    此后,李延禄又在“松荫(乙)沟”组织火烧伏击战,日兵身上和马匹背上的弹药遇火爆炸,毙伤日兵数千。据事后调查,逃出火网的日兵大约400人。这400残兵后来在“关家小铺”战斗中被击毙100多人、在“高岭子”战斗中又被击毙200多人。最后,7000人的天野部队成功西逃的不足百人。”
    究竟是歼敌7000还是70
    据媒体报道,镜泊湖连环战一直被淹没的原因是,当时王德林领导的“国民救国军”和当地另一支重要抗日武装李杜将军领导的“抗日自卫军”相互争功,吵得不可开交。因为,补充团虽然实际上归共产党地下党领导和指挥,但名义上是归“救国军”领导,而开始建立补充团的一万元大洋又是李杜出的。最后李杜和救国军领导王德林、孔宪荣达成一致:都不公布这一辉煌战绩。
   而媒体称日军为了维护“皇军不可战胜”的谎言,更是秘而不宣。敌我都不提这事,致使当时的人对这场战斗知之甚少、真实记录也不多。
    但其实镜泊湖战斗一点也不神秘,早有定论,由邓小平亲自题词的,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介绍该战斗说;境泊湖战斗是,1932年3月,国民抗日救国军在镜泊湖与天野六郎少将带领的“讨伐”军举行一场连环战,共产党人李延禄指挥补充团的“墙缝”伏击首战告捷,打死打伤日军100多名。
    在上面这篇文章中也提到,《中共黑龙江党史大事记》和《中共牡丹江市党的历史活动大事记》中对镜泊湖战役的记录均为:“抗击上田支队,歼敌七八十人。”
    在“宁安市镜泊乡人民政府”立的“墙缝战役遗址”纪念碑记载着战斗情况时:“救国军补充团团长李延禄率领七百多名战士居高临下阻击来犯之敌,激烈的战斗持续到下午二点,共消灭日军七八十人……”。
    翻看日本防卫厅出版的《满洲事变作战经过概要》也并没有提到歼灭7000日军级别的战斗。
    根据日本二战期间的军队编制情况,5000~7000人属旅团级别,相当于当时国军的一个师,如果旅团全数被击毙,这样大规模的伤亡记录即便是在战争后期日本大批销毁军事档案的情况下也不会没有记录,更何况是在战争尚未全面爆发的时期。
    关东军当时只有半个师团?
    根据《满洲事变作战经过概要》第一卷的记载,3月3日,天野六郎率领第15旅团部分部队乘坐3列火车从哈尔滨出发,后徒步行军,6日进入宁安城内。随后就驻扎该地。3月22日,第15旅团基干部队出发于23日夜在乌吉密河集结,留下一部防守,随后主力于27日出发向同宾前进,28日到达同宾,解除了当地武装的武器,并与李文炳部队交火。
    3月31日,天野命令步兵第30联队组成方正支队向夹信子前进,于4月1日下午3点与中国义勇军交火,义勇军抵挡不在后撤。该部当天返回。4月5日,天野旅团开始重新向乌吉密河集结,接着乘坐火车返回哈尔滨。
    从日军的记载来看,在时间上是对不上的。按照日军说法,第15旅团13-22日,都在宁安休整,随后才开始分头出发,在乌吉密河集结,随后在28日才前进到战场。这和新闻所说的3月13日至27日,发生的5场大战在时间上对不上。
    相对来看疑点是,伏击地点“墙缝”战场只是一条5华里长的小路。我们先不说700日怎么伏击3500人,就说那么大一支旅团级部队在一条狭窄小路上其行军纵队的长度,也绝不止5华里。不光有人,如果是一个旅团级部队,还会有数百辆行李辎重马车,各种驮马,各种炮车,汽车和摩托车,其行军纵队很长。要知道,就是平型关战役,八路军投入了115师的大部分兵力,其伏击战场也长达10华里以上,能够包进来的日军也只是2个运输队。
    其次是,早期在东北的关东军其实都是半个师团。都处于简编状态。该师团每个步兵联队仅为两个大队、6个步兵中队、1个重机枪中队),还有半个师团在国内,叫做留守师团,实际在东北的关东军一个师团只有1万人。天野旅团最多也不会超过3千人,而且在哈尔滨,宁安和乌吉密河都留下了防御部队,真正到战场的,人数不会很多。况且,天野旅团主力在战场是分成2个支队,在2个地点分别作战的,平均一路最多1000人。
    “被消灭的旅团”战后又出现了
    关东军为了在北满扩大占领区,于2月底将在辽阳村井清规少将的混成第8旅团,调至哈尔滨,原在哈尔滨的第2师团进攻牡丹江地区和哈尔滨以东的宾县一带。
    抗战史书《日军侵华战争》对这一段历史是这样描述的;
    按计划,第2师团与哈尔滨中东铁路苏方站长多次联系,最后苏方于2月29日同意组成3列车,运送日军至牡丹江。第2师团天野六郎的第15旅团3月3日凌晨2时50分从哈尔滨乘火车于3月4日晨到达海林。通过侦察得知在附近的王德林部队一部,已退至海林以北约50公里的五虎林一带。敌15旅团即向以南的宁安前进,因未受到大的抵抗,于3月6日下午3时占领了宁安城。
    3月27日,天野第15旅团从乌吉密攻向同宾、高丽帽;同日第3旅团由宾县攻向高丽帽一带,29日在该地会合。之后,经在高丽帽附近的蚂蚁河、夹信子与李杜、冯占海的抗日部队几次作战,第2师团于4月4日午后2时占领了方正。
    关东军于4月15日下达了调整整个部队在东北的部署命令,即:第2师团向第10师团交代哈尔滨防务之后,主力返回辽阳的南满铁路沿线,一部担任齐齐哈尔之警备。第2师团之第15旅团担任齐齐哈尔警备,接替混成第4旅团之防守,混成第4旅团至锦州归建。
    3列火车不可能运输7千日军
    至于说,“日军参谋本部于连环战几天后的4月5日,先向关东军增派2个师团、后又增派1个师团,间接证实了关东军在镜泊湖连环战中确实出现兵力大失血。”那也只是,日军的正常增兵行为,因为当时侵占东三省广大地区的日军只有3万人,要知道东北面积接近80万平方公里,拥有至少三千万居民,那不是3万日军就可以全面控制的。
(八路军在博山战斗中缴获日军火车头)
    而且,日军增兵也有换防性质,因为在增兵后,也有部队调回日本本土。这件事本身说明不了什么。
    最后,我们知道,天野旅团从哈尔滨出发时,携带的所有武器弹药,汽车,骡马,马车,辎重,粮草和人员,就是乘坐3列火车来的(特别是日军桂支队,到战场后采用汽车机动,日军相关辎重汽车携带不少)。30年代初期东北一列火车,能运输多少这种全副武装部队?我们知道40年代,德军在全部是休假装束轻步兵的情况下,一列火车往罐头级别挤,也只能带1000多人。为什么提这个例子呢,因为日军和德军当时利用的都是苏联火车和铁路,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综上所述,有研究者称镜泊湖战斗歼敌7000的说法,只有当事者的回忆和国民救国军兵工厂的孤证,不是非常可信。而现在相关碑文,敌我双方历史资料所记载的数字,似乎更为可信。
(综合网易军事,现代快报,新华每日电讯报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向东 发表于 2015-5-23 07:40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5-5-23 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向东 发表于 2015-5-23 07:40
拜读

谢谢回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张兴国 发表于 2015-5-23 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谢谢介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5-5-23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兴国 发表于 2015-5-23 12:01
拜读了,谢谢介绍。

谢谢回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雁 发表于 2015-5-23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杨以明 发表于 2015-5-24 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待考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杨以明 发表于 2015-5-24 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5-5-24 13:22 编辑

                     一般认为境泊湖战斗歼灭日军70-100人


        以 上这些所说的境泊湖战斗,其实一点也不神秘,早有定论,由邓小平亲自题词的,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介绍该战斗说;境泊湖战斗是,1932年3月,国民抗日救国 军在镜泊湖与天野六郎少将带领的“讨伐”军举行一场连环战,共产党人李延禄指挥补充团的“墙缝”伏击首战告捷,打死打伤日军100多名。
在上面这篇文章中也提到,《中共黑龙江党史大事记》和《中共牡丹江市党的历史活动大事记》中对镜泊湖战役的记录均为:“抗击上田支队,歼敌七八十人。”
       记者看到由“宁安市镜泊乡人民政府”立的“墙缝战役遗址”纪念碑记载着战斗情况:“救国军补充团团长李延禄率领七百多名战士居高临下阻击来犯之敌,激烈的战斗持续到下午二点,共消灭日军七八十人……”。
      我们翻看日本防卫厅出版的《满洲事变作战经过概要》也并没有提到歼灭7000日军级别的战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杨以明 发表于 2015-5-24 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5-5-24 15:14 编辑

相对来看疑点是,伏击地点“墙缝”战场只是一条5华里长的小路。我们先不说700人怎么伏击3500人,就说那么大一支旅团级部队在一条狭窄小路上其行军纵 队的长度,也绝不止5华里。不光有人,如果是一个旅团级部队,还会有数百辆行李辎重马车,各种驮马,各种炮车,汽车和摩托车,其行军纵队很长。要知道,就 是平型关战役,八路军投入了115师的大部分兵力,其伏击战场也长达10华里以上,能够包进来的日军也只是2个运输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5-5-24 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杨以明 发表于 2015-5-24 12:40
相对来看疑点是,伏击地点“墙缝”战场只是一条5华里长的小路。我们先不说700日怎么伏击3500人,就说那么大 ...

是呀,不符合逻辑。应该在100人以内比较合理。一般说来10-12个才能换1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9-6 10: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