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3154|回复: 18

(1122)济南之行之一

[复制链接]
大鹏影视 发表于 2015-4-18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122)济南之行之一

         2009年10月7日,离我退休还有48天的时候,我便提前参加了哈尔滨市知青联谊会的活动。那天应邀参加1964年下乡知青的一个座谈会,认识了当年下乡到双城、巴彦、五常和宾县的老知青。从那时起,我常参加他们的活动,和他们也非常熟悉,成了好朋友。   
         2014年8月,1964年下乡知青隆重庆祝下乡50周年。马桂兰、吕璞、马哮哆、崔晓天、单光复等知青乘租来的大客车,回到了他们当年下乡的地方,双城市水泉镇仁义村。仁义村的乡亲们扭着大秧歌欢迎他们回乡。欢迎大会上,主席台中间坐着一位80多岁的老者。他既不是下乡知青,也不是当地村民。他是谁呢?
        他是马桂兰等下乡知青的战友李英华的父亲,原济南军分区副政委李耀中。
        后来我得知,1947年,李英华尚未出生时,其父亲就参加第四野战军,随军参加辽沈、平津战役,衡宝战役。又随军赴广西剿匪、入朝作战,直至参加炮击金门。
        1949年,李耀中在广西剿匪时收到辗转了一年之久的家书,这才知道妻子在英华出生后的一年就病逝了。
        1953年,经人介绍,李耀中与一位小他5岁的同在一个部队、父母双亡、司令部的机要员谢文英结了婚。也就是1953年,7岁的英华赴广州与新婚不久的父母第一次见了面。继母待英华很好,晚上搂着她睡。同志们开玩笑地说:李耀中和谢文英刚结婚就有这么大的孩子了。后来,父母陆续生了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由于李耀中随军调动频繁法,无法将父母和英华接到身边,英华一直随爷爷奶奶和一个聋哑的姑姑在哈尔滨一起生活。
         1961年英华由哈市工人子弟学校考入哈市十三中学,初中二年级入团并担任团支部宣传委员工作。         
         1964年,初中毕业后,李英华随十三中马桂兰等高中学生及哈市其他学校的共计39名学生到双城县水泉公社仁义大队插队。而李英华成为哈市唯一一批放弃升高中的初中生之一。            
        1965年青年点评为东北地区先进知青点,李英华被评为哈市知青代表。1969年李英华与转业军人金代福结婚,并随爱人到大兴安岭松岭区支边。因当地无知青办,直到1974年才恢复了知青身份。1975年知青办又撤销,在父亲李跃中的奔走下,李英华1976年第二次恢复了知青身份。
        从1969年到1976年期间,李英华一直在生产队务农,又先后到砖瓦厂和工程处工作,参加了桥梁的引桥工程。1978年开始先后在当地担任松岭区三小、松岭区一中初中和高中地理教师。1985年,李英华光荣入党。李英华1989年在大兴安岭教育学院函授专科毕业,1992年在哈师大函授本科毕业,1996年被授予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任教20余年教学工作中,发表论文10余篇,两次被评为松岭区和地区科协的优秀学术论文。6次被评为一等论文 ;两次被评为省级优秀论文,1996年教案被评为省三等优秀教案;1996年被评为松岭区十佳优秀共产党员,两次被评为大兴安岭地区优质课,多次被评为大兴安岭地区优秀教师。
         1984年,李耀中从济南军分区(也称济南警备区)离休,终于有时间把八十岁的老母接到家中亲自照顾,共享天伦之乐八年有余。     
         李耀中有五个子女,二女儿在国外,小儿子在东营工作。虽然长子李军平和小女儿李琰在父母身边,但工作也很忙。1998年李英华退休后为了照顾七十岁的父母和孩子回到济南生活。她在照顾父母和孩子的同时,继续发挥余热,成功应聘为山东新世纪学校地理教师,先后被评为论文一等奖、优秀班主任和先进工作者。 2000年和2001年取得了济南市教改结业证书,并成为中国地理学会会员,至今仍担任辅导高考的教学工作。2005年3月李英华的父母先后住院,面对家庭的突发变故,家庭会议决定让李英华照顾父亲,其母亲住院九年后于2014年3月病故。李英华照顾老父亲已坚守了十年,她也表示愿意满足父亲的愿望照顾到百年。
        马桂兰与李英华和她的爷爷奶奶关系密切,亲如家人。她也不止一次向我讲述英华一家的故事。2014年8月20日,纪念下乡插队50周年大会上,我见到了李英华,为她照了几张像,并没有时间多交谈。但纪念大会后,李英华代表父亲执意要见我。在马桂兰的带领下,她来到了我家。此时我才知道,不仅是李英华下了乡,老军人李耀中还把另外两个女儿也都送到了乡下。这次随女儿回到双城仁义村,也还了老军人多年的一个心愿。当年他就是从双城从军的。“这一去枪如林弹如雨,这一去十年八载呀不回还……”他回来要看看双城的父老乡亲,要看看英华下乡的地方,看看英华的战友。更重要的是看看在哈尔滨病患中唯一的妹妹和亲友。
        但,老军人为什么要见我呢?原来,他看了我为1964年下乡知青采访、拍摄、制作的电视片《我们的1964》及《抚摸逝去的日子》非常感动,要同我谈谈他的感受。于是,在“知音”饭店,我和老军人、和英华、和马桂兰等人谈得非常知心。一个家乡普通的农民子弟,19岁离开新婚的妻子毅然参军。从军35年,从一个普通的战士,成长为副师级领导,调至中央军委办公厅、中央军委外事局,20多次陪同外宾见到毛主席,多次登上天安门;奉周恩来当面命令进驻七机部搞军管,并在钱学森家居住一年,保卫这位科学家……老军人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当了25年记者的我当然对老军人感兴趣。“有机会我采访你”。老军人欢迎我到他的居住地,济南干休所做客。
        我答应去。但由于联谊会活动多,英华询问几次我才说,过了三八节(三八节联谊会有大活动,我得参加)一定去。
        于是,3月30日,我和马桂兰及英华的下乡战友单光复和爱人王维华踏上了济南之行的列车。
        四人之中,马大姐年纪最大,已73岁了。光复和维华都是70岁。四张卧铺,三个下铺,一个中铺。我最小,67岁,理应上中铺。他们三人坚决不干,理由是我最胖,行动不便。最后,还是光复大姐上了中铺,真是不好意思。
        细心的马大姐带来很多吃的,我带来一瓶好酒和几罐啤酒。下午2点13分车刚开,我和维华大哥就开喝,一直喝到熄灯。事先老伴儿虽然托付马大姐“看”着我,不让我多喝。但我们是就着下酒菜和知心话一小口一小口慢慢喝的,不觉得喝的多。“我最愿意坐长途卧铺车,和几个好朋友边喝酒边唠嗑。酒逢知己千杯少么。”显然,三位哥姐同意了我的说法。那一天,我们的确唠了很多嗑。

img016.jpg

1953年在广州,7岁的英华才第一次见到父亲李耀中和继母谢文英。


老军人李耀中回双城仁义村。

老军人李耀中(左四)参加欢迎知青回乡大会。

老军人李耀中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


李英华(右2)和马桂兰(左2)在一起。
李英华(中)和至今仍在仁义村的哈市下乡知青郭惠恩(右)在一起。


李英华(右)和战友马桂兰(左)、高宝生(中)在一起。









李英华和马桂兰到大鹏家做客。





大鹏和马桂兰、单光复、王维华在赴济南的列车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逊克牧马人 发表于 2015-4-18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感人的故事。期盼下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老贝西 发表于 2015-4-18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老知青的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特仑苏 发表于 2015-4-18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鹏几天不露面准是干大事去了,这回事可真不小,两代革命人一世豪迈情!劈山引路期待下文...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园林 发表于 2015-4-19 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站长精彩报道,好受感动!知青艰辛岁月,磨练出了知青的精彩人生。她们都是插队知青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我来也 发表于 2015-4-19 07:18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文蕴 发表于 2015-4-19 07:19 | 显示全部楼层
       虽是两代人,却有不同时代的闪光事迹。拜读大鹏的济南之行之一,备受感动。大鹏辛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5-4-19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鹏站长的精心报道,还有老一辈的故事。很感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齐梦 发表于 2015-4-19 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彩报导,感人肺腑。期待下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逊克神枪手 发表于 2015-4-19 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壮丽的人生,感人的亊迹,精彩的报导。大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7-5 14:0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