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陆华 于 2015-12-9 18:43 编辑
寻梦追梦(重发) 作者:陆华
2007年7月中旬,在知青联谊会秘书长李素梅带领下。我们来到通河县农村,寻找当年知青的影子,追随现如今新农村的巨大变化。
一路走来,通河县公路,用水泥铺得平坦光洁,直接通往村村屯屯,农民的家门口。再也见不到过去坑坑洼洼的泥土路,也很少见到用木板和泥巴围成的墙,取代的是绿荫荫的小树,修剪得整齐美观,让人看了心旷神怡。
早上4点钟,我起了床,拎起照相机,迫不及待寻梦。乡间的小路那么熟悉、亲切、陶醉,让人拾起一段段往事……。我足足走上半个小时,几乎看到的都是砖瓦房,终于在一个很偏僻的地方,找到过去插队知青住过一模一样的泥草房,顿时激动,要摄入镜头。一个农民拦住说:这个泥草房很快就要扒掉,不让我拍照。我理解他,我告诉这位农民:当年像这样的泥草房,曾经住过知青,是知青最困难、最艰苦时期的避风港、安乐窝,它有着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现在这种泥草房很少见了,拍下来只是为了纪念。我给他讲了一段故事。
“当年肇东县一座女知青宿舍,烧火炕不慎,半夜着起大火。一夜之间,知青宿舍烧为灰烬。还好知青们都跑了出来,但是从家里带来的衣服、棉被,所有的家当都被烧光。她们跑出来的时候,只穿着睡觉的单衣服。当地生产队长把自家二间泥草房腾出一间,让女知青住下。他自己上有老母亲,下有五个孩,一家八口人挤在一间房子里。知青们由于惊吓和寒冷,有几个女知青病倒了,发高烧。生产队长的老母亲和他爱人连夜给知青们熬姜汤,用酒精一次一次给发烧的知青擦洗、退烧;用小勺一口口喂她们姜汤水,看护生病的知青;乡亲们连着几天为知青做棉衣、棉被,还从家里拿来好吃的。就是在这样的泥草房里,乡亲们用自己的质朴、善良,容纳着知青,给知青温暖和亲人般的关爱。现在这种泥草房很少有了,都变成了砖瓦房,不拍下来留个纪念,我会终生遗憾的。”说完我潸然泪下,这个农民终于被感动了。
刚刚拍完农家泥草房,远处的歌声吸引了我,随着声音我快步走去,看见一个农民大姐赶着一小群鹅,唱着歌从我的身边走过,那其乐融融,对生活充满了热情与满足,真叫我动容,我赶紧拍下这副镜头,可惜是一副背景。
第二天上午我们爬通河县的铧子山,铧子山给人的感觉绚丽与神秘,他造就了许多奇异风景,秀丽景象。过去知青们在铧子山上炸石头、劳作。现在铧子山成了旅游胜地。铧子山的许许多多故事,变成一个个美丽的传说。山路多数都用木板铺成,踏上去柔软有弹性,爬山时仿佛没有了疲劳。这条木板路之长,恐怕在所有的山上都没见过,可以说是木板路之最。我们踩在木板上,望着脚下奇形怪状的山石,仿佛在参差不齐的山尖和陡立的山崖上飘行,像神仙一样悠哉自如。山上有一棵七、八个人才能抱住的大树,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如果你没见过那么伟岸的参天大树,我劝你到铧子山看一看,保证叫你不后悔。我希望所有爱好旅游爬山的人,不妨你们也去通河县爬一爬铧子山,看一看那里的无限风光,尝试一下在木板上爬山的那种感觉美妙极了。
同我一起来的知青战友郝志宏,在游兴之余,不忘环保,她一路观光,一路捡起游人丢弃的白色垃圾,这位从北大荒走出来的老知青,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直伴随她,让人深深敬佩。
我们还参观了通河县的水利灌溉渠,通河县政府用了600万元修建这个水利泵站,把松花江水引进来,可以灌溉全县稻田,使全县的稻田再也不缺水。通河县的大米很有名气,带队的李素梅大姐说,通河县的大米在市场上很难买到,于是大家非要品尝通河县的大米。中午开饭的时候,通河县香喷喷的大米饭端上来,哇好香呀,他有一种特殊的浓浓稻谷香味,柔软香甜,口感非常好。到了秋天丰收的季节,我一定来通河县买大米。
我们知青虽然回到了城里,但是对农村的感情很深厚,同样追逐、触摸着农村的变化。看到农民住上砖瓦房,骑上摩托车,把家乡建设得像花园,我们也感到非常高兴。
我们在通河县所看到,不仅仅是通河县的人文景观,而是看到了通河县那种甩掉贫穷,建设美好、富裕家园的开拓精神;我们吃到的不仅仅是鱼肉稻谷芳香,而是品尝出了通河县人们和我们知青浓浓的感情。希望通河县的人民越来越富,通河县的旅游越来越兴旺,祝天下农民都富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