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4010|回复: 27

李振盛:用照片告诉你真实的文革

[复制链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5-3-14 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振盛是当今中国重要的摄影师,是用眼睛和相机直击文革的亲历者,本文将向您集中展示李振盛的“文革”摄影作品。
  红色新闻兵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李振盛从长春电影学院摄影系毕业,分配到黑龙江日报担任摄影记者才两年,当时25岁的他是摄影组最年轻的记者,任何比他资深的记者都可以将自己不喜欢的采访任务交给他,李振盛于是成为摄影组内最忙禄也是最多产的记者。
六十年代末处决“反革命”真实场面
  从1966年至1976年十年文革期间,李振盛共累积了近十万张文革照片,其中的285张,就编撰在《红色新闻兵》(Red Color News Sodi-er)这本文革摄影集中,其中有领导干部游街挨批斗的场面、有知识分子因油印小报在刑场被枪决的镜头、有群众高举小红书表忠心的画面、有小孩子跳忠字舞唱忠字歌的场景……
  回到40年前腥风血雨的红色中国,试图理解那荒诞不经的时代:黑龙江省省长李范五因为发型与毛泽东相似指为“政治野心家”,惨遭批斗及被剃阴阳头;向黑龙江省革委会主任上书表明自己父亲欧阳钦(任该省委第一书记)不是反对毛主席的年轻人欧阳湘被批斗后从三楼被推下,还被控以自绝于人民的罪名。

  一群和尚被迫集体举着一条横幅,上面写着:“什么佛经,尽放狗屁。”其后他们的庙就被捣毁了……照片中还有当时担任黑龙江省委书记的任仲夷挨批斗的画面,文革之后,任仲夷成为深圳、珠海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领航人。
  李振盛的十万张文革底片目前保存在纽约汇丰银行的保险柜里,这十万张照片分两类,一类是当时当局允许在报上发表的“正面”照片,一类是包括枪决、游街、批斗等不允许发表的“负面”照片;上级领导曾要求交出“给文化大革命抹黑”的负面照片的底片,但他不仅未交,还在家中地板一角挖了个洞保存起来。后来从黑龙江带到北京,他说感谢两地干燥的气候,底片都完好无损,《红色新闻兵》摄影集中的照片品质都很好。

李振盛 摄
  李振盛保存了中国甚至人类历史上那一段特别的经历,《红色新闻兵》摄影集的编辑普雷基(Robert Pledge)曾夸口他们“在编一本一百年、二百年以后还有人看的好书”,当时李振盛很不以为意;但出版该摄影集的英国费登(Pgaidon)出版社总裁看了照片后表示,他们要出版三百年、五百年后还有人看的书,而李振盛文革影集正是这样的书。
  不少与会者在问答时段提出许多问题,其中包括年轻人可以从文革学到什么?他本人对中国走向民主的前景如何看待?李振盛说,他在世界各地演讲时,西服上都别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他说自己在中国生活了60多年,他热爱自己的国家,每个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热爱自己的祖国,他只不过是以另一种方式,用「会说话的照片」向全人类讲述40年前发生在中国的那场灾难,让人们汲取历史教训。
  李振盛认为文革的教训是:历史悲剧不能重演。张爱萍将军曾为他的摄影集题词《让历史告诉未来》,他说这也是他的心声,“所有地球村的人都应记取这段历史、这个教训”,因为天灾无法阻止,人祸可以预防。

  
从垃圾堆里捡回来的中国历史珍照

  北京的古玩市场潘家园是个惯常上演奇迹的地方,趁着夜黑风高到“鬼市”淘宝捡漏,三文不值两文买到了珍品或者甘愿为赝货一掷千金。1997年4月27日的潘家园,一个捡漏的故事正在发生。
  那天,摄影师李振盛和夫人祖莹侠5点就起床往潘家园赶,顾不上吃早饭。电梯在早晨6点才开,为赶早市,住17楼的李振盛夫妇只好走楼梯下楼。头一天,李振盛听朋友说起潘家园有大量便宜老照片出售,便急着想去一探究竟。其时,李振盛刚从美国访问半年回京不久,开始关注自己拍摄的数万张“文革”照片在影像市场上的地位与价值,而让摄影作品走向市场,也已经成为中国摄影界的热门话题之一。
  潘家园果然没有让人失望。李振盛在一个摊位看到上千张旧照片,其中大量的是参展、参赛及获奖照片,摊主要价3元一张。李振盛挑出一摊精品,228张,还价到150元。在另外一个摊位上,李振盛又花20元买了一组10张“刘少奇同志追悼会”照片。

为拯救而“淘宝”
  有摊主告诉李振盛,还有更便宜的地方,照片论斤卖,4块钱1公斤。就这样,李振盛找到了潘家园附近的一处足球场大的露天废品收购站,女老板告诉他废照片要多少有多少。
  五六个大编织袋,横七竖八躺在废品堆里,两个大纸箱里满满装着照片,地上还散落着大大小小的照片,收破烂老板的孩子们在堆满照片的废品堆上蹦跳,用照片叠成纸飞机玩,李振盛被眼前的景象雷到了。

有些“宝贝”不能白白流失
  李振盛打听得知,废照片是收破烂的小贩用平板车从东单拖来的,小贩的收购价是2角钱1公斤,卖给女老板是5角钱1公斤,潘家园的摊主来买照片是4元1公斤,不挑不选就按2元钱1公斤。李振盛最终以1.2元1公斤的特惠价,将女老板的废照片全部包圆买下,530多公斤,当时估算有数万张照片,用拖拉机才把它们运回了家。
  经过对照片的粗略整理,李振盛发现其中有签名的名家名作有接近200幅,包括吴印咸、石少华、侯波、吕相友、王文澜、吴家林等人的作品。李振盛描述这批照片时说:“自1985年以来,凡是曾向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全国大展、国际大赛投送过作品的中国及外国摄影家,都被一网打尽,在‘废品’中,就有可能找到他们的参展、参赛、入选、获奖的作品。作品的时间跨度自新中国成立大典至1990年代初期,代表了那一时期中国摄影艺术的最高水准。”
  一些10英寸的全国大展投稿照片的背面写着“已寄退稿费”,并附退稿地址,“这些本应退还的作品照样也扔进了垃圾堆。”李振盛说。
  第二天,李振盛就与中国摄协的负责人进行了沟通,但显然并不愉快。购入照片的第三天,李振盛就完成一篇万言长文《中国摄影家的悲哀》,讲述自己在潘家园买“废照片”的经历,点名批评了当时中国摄协的几位负责人。
  “中国的摄影艺术在哭泣,中国摄影家的心在淌血!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摄影家的悲哀……”李振盛将此事投书媒体后,轰动一时。“废照片事件”成为香港回归前夕的全国媒体焦点新闻,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上百家报纸、电视、广播媒体进行了报道。
  时隔10多年再看当年“废照片事件”,有影人提出,对于摄影协会不存收“过期作废”的照片可以理解,如果直接进入焚烧的垃圾场也好,但流散入垃圾堆或回收站,这样的确对作者和照片中的人物极其不尊重。
  还有观点认为,“废照片事件”有些历史原因必须回溯,以现在的价值观来要求“古人”必须怎样并不现实。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对照片的价值认识非常简单,就是一种可以无数次随意复制的纸。那个时代对著作尊严整个社会都是无意识的。所以,在当时对此种现象提出质疑,是非常进步和值得赞许的。但是,把照片当成废品卖掉是时代和体制的错误,并非某个责任人的失误,只能说没那个意识。
关于李振盛
  李振盛1963年毕业于长春电影学院摄影系,在黑龙江日报社做记者20年,在中国人民警官大学新闻系执教15年。1988年20幅文革组照获“艰巨历程”全国摄影公开赛“系列新闻照片大奖”。

地处北国的哈尔滨,每年国庆日已是初冬时节,少年儿童身穿毛衣高举毛泽东主席像参加1968年国庆游行。
  1996年5月16日退休后应邀赴美访问讲学,出书办展游走世界。英国菲顿(PHAIDON)出版社以十余种文字出版《红色新闻兵》画册,2003年评为“世界最佳摄影画册”,2004年获美国海外记者俱乐部“最佳摄影报道奖”;美国多所大学相关专业选择《红色新闻兵》作为教材。2005年入选自1855年以来150年世界54位新闻摄影师行列,2006年入选“影响世界未来50华人榜”,牛津大百科出版的《牛津摄影指南》单独列入“Li Zhensheng”词条“《让历史告诉未来》环球影展四年来已在30多个国家/城市展出,世界五大洲巡展尚需十余年。”其中的“四年来”是指自2003年始。而现在的情况是“《让历史告诉未来》环球影展十多年来已在60多个国家/城市巡展,国际观众数已超过300万人。在世界五大洲的巡展仍在继续进行中。”

1963年10月1日,黑龙江省暨哈尔滨市群众欢庆国庆14周年,远景是著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这年8月我刚到黑龙江日报社任摄影记者,这是我新闻生涯中第一次拍国庆节游行。
  近年来,美国《时代》周刊、《纽约时报》、《读者文摘》,法国《新观察家》杂志,德国《明星》周刊,香港《亚洲周刊》等国际主流媒体大量刊载并评论李振盛的文革历史照片;英国、德国、美国、法国、日本、荷兰、瑞士、挪威、卡达尔半岛等多个国家电视台对李振盛作电视专访。李振盛的摄影作品被国际著名博物馆和哈佛大学等名校图书馆收藏。

1966年10月1日,是文化大革命中的第一个国庆节,小学生们扛着木制扎枪参加游行。
  李振盛教授现在旅居纽约,主要从事访问讲学与学术研究,先后应邀在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纽约大学、伦敦大学、柏林大学、荷兰皇家艺术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塔夫茨大学、丹佛大学、墨西哥大学等国际名校举办演讲会;还在中国大陆的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大学、大连医大影像艺术学院等高校举办演讲会。
以下是部分作品展示
虔诚者
民兵 ( 李振盛摄于1966年4月25日 哈尔滨)
1967年,松花江举办群众性游泳活动。游泳者水中高呼口号。
本文引用自土老两程越《李振盛镜头里恐怖文革》





















李振盛第一次看到红卫兵真正打人,是在1966年8月。当时,他们在批斗一些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和地主资本家,其中包括黑龙江省长李范五。他们先强迫这些被批斗者低头,高喊:“看一看这些吸血鬼!他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然后,开始打人。有一名红卫兵用军用皮带头抽打李范五,他的遭遇其实比挨打更惨。
由于李范五在出差时,有时带小女儿同行,父女俩同乘火车包厢和同住宾馆套房。与他有矛盾的省委同事伙同造反派便要李范五的这个女儿指控他乱伦,她有两个选择:如果同意在编造的揭发材料上签字,便能参军得到好处;如果拒绝签字,便会被打成“黑帮分子”的子女,送到乡下劳动改造。
  李范五这个女儿最后违心地在揭发材料上签了字。1966年9月4日,共有几十万人集聚在红卫兵广场,参加“炮打司令部”活动,李范五及其它省委领导人被押到台上,红卫兵逼迫他站到椅子上90度弯腰低头,然后宣读他女儿的揭发材料,并指控他有“政治野心”,因为很不幸,他的发型很像毛泽东的发型。他曾在大连海滨照过一张相片,他梳着大背头的发型,穿着一件风衣,面朝大海远眺,看上去非常像毛泽东在北戴河避暑胜地海滨照的一张相片,这张照片变成对他不利的证据。“战友们,你们看他所留的发型,同我们最最敬爱的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发型一样!多么狂妄!是可忍,孰不可忍!”全场群众义愤填膺地呼喊:“给他剃了!给他剃了!给他剃鬼头!”
李振盛在红卫兵动手前,抢先一步跑到李范五跟前,迅速拍了一张照片,画面背景是挂在主席台上的毛泽东画像,正好将两人发型作一个对照。接着他用一组照片记录了剃“鬼头”的全过程。李振盛拍摄的这一组照片被耶鲁大学中国近代史学者史景迁教授称赞为是“李最杰出的一组系列照片”。










文革枪毙反革命犯之前,法警对犯人施以噤声处置。
























1968年4月5日,清明节。这一天李振盛拍摄了一组枪毙七男一女的照片。这个女人与其情夫合谋杀害了她的丈夫,包括这两人在内的六人是普通“刑事犯”。另有两个人是重要的“政治犯”——“反革命集团主犯”巫炳源、王永增。


巫炳源、王永增当时是哈尔滨电表仪器厂的技术员(相当于现在的工程师),他们都受过高等教育,1968年1月1日他们在街头散发张贴一张传单,这是一种用腊纸刻钢版油印的16开小报,报名为《向北方》,这被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革命委员会解释为 “一心向着北方的苏修”。当年的党报一律在报眼位置上印“毛主席语录”,他们俩油印的小报也照此办理,在这张《向北方》小报的报眼上印了“毛主席语录”,是一段文革中人人都能熟背下来的“最高指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光,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但是,他们在这段语录下边又加上了两句话:“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不允许任何人篡改和代替。”这被解释为是“恶毒攻击伟大领袖毛主席”。此事件被定为全省重大的“6811反革命案件”,发动群众限期破案。很快便破获。当时就有人私下议论,千错万错就错在这两个人因有文化而太有思想了,太忧国忧民了,否则也想不出后边那两句话。

在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革命委员会召开的数万人参加的宣判大会上,军管会负责人对他们当场宣布“判处死刑,立即执行”。这两个人的罪名是“反革命集团主犯”。其实,这张小报从刻钢版到油印,再到街头散发张贴,只有他们两个人,不存在任何从犯,而这两个人就被定为“反革命集团”,都是“主犯”,全判死刑。在宣判大会上,当巫炳源听到“判决死刑,立即执行”时,他仰天长叹,大喊一声:“这个世道太黑暗了!”随之便紧紧地闭上了眼睛,在宣判大会后的游街示众,直到押解到刑场枪毙时,他至死都没有再睁开眼睛。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采用闭眼赴死的方式作最后的抗争,以此表示不管是睁着眼还是闭着眼“这个世道”都是黑暗的。







李振盛——我知道,当时的报纸对这类新闻事件只发表文字消息,绝对不会发表刑场照片的。报社领导也没有派我去采访拍照,事后要是知道我又私自拍“没有用的照片”,一定会找我谈话,严肃批评我“浪费公家胶卷”。当时我是一名27岁的血气方刚的青年人,出于新闻摄影职业的好奇心,凡有这类事件我都前去记录下来,也许这会成为社会历史碎片,以供后人研究。这一回是公安局军管会的摄影通讯干事到报社摄影组,说他们将有一次处决8名犯人的事情,问我们想不想前去采访?我所在的摄影组另外四位资深记者都说,这类照片不能见报,拍了也是没有用的。我心里很想去拍照,但嘴上不敢说,在送这位公安摄影通讯员出门时,悄悄对他说我想去,让他到时候把车停在报社对面的交警岗亭旁边接我一下。我又一次背着报社领导和摄影组同仁,自作主张地跟随公安局军管会的车队先去参加游街示众,最后到了刑场,从头到尾完整拍摄了几十张游街示众及行刑枪决的连续性画面,还忍着枪毙后脑浆崩裂的浓烈血腥气味,近距离拍了刚刚失去鲜活生命的尸体特写。由于当时我使用的"莱卡M3"相机上只有35毫米的一支广角镜头,必须靠得很近很近,因此能闻到剌鼻的血腥味和脑浆的气味。

李振盛——当天,我从刑场回到报社没敢马上冲洗胶卷,生怕同事们看到这些底片,他们当中有的人每次看到我拍那些属于“给文化大革命抹黑”的“没有用的照片”,就会背地里向主管摄影组的总编室副主任“打小报告”:“李振盛又去拍没有用的照片,浪费公家的胶卷。”领导则会找我谈话作批评。这次我是在他们都下班回家了,晚间一个人钻进暗房里去冲胶卷,赶紧把湿漉漉的胶片放进烘干箱里用电风扇吹干,收起来藏到我用的资料柜在抽匣最后边特制的暗层里保存起来。

李振盛——在后来的半年多时间里,我一直无法忘却这些人的脸。那时,我虽然已经结婚三个月了,但是我和妻子还没有分到房子,两人仍分开来住在与家属混居的简易筒子楼的单身宿舍里。这个宿舍里几十家人共用的一个厕所在走廊的尽头,半夜里,我需要起来小便时,总是在灯光昏暗的走廊上闭着眼睛往前走,试图作到不要碰到走廊两边各家摆在门口的鞋子和杂物,还努力控制自己的思维不要想到那些被枪毙的人,更害怕想到那股让人恶心的血腥气味。其实,当提醒自已“不要想”的时候就是已经想到了。

李振盛——原先,我很愿吃报社食堂的一种东北地方菜——“血豆腐”,自从这次刑场经历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每当看到食堂里的“血豆腐”,就感到想呕吐,因为这种血豆腐是红色,而且是胶状的,一看就会产生联想。

这8个人的脖子上挂着大牌子押到卡车上,经过市区长时间的游街示众以后,开赴哈尔滨西北郊外黄山火葬场相距不远的一片空地上,他们一字排开,双手被反捆,并被强迫跪下,然后由8名军人持枪站在十余米的距离,从脑后被开枪把他们打死。


李振盛——直到2000年,美国联系图片社总裁罗伯特·普雷基在纽约与我合作编辑《红色新闻兵》画册和我的环球影展时,他希望我能亲自放大自己当年拍摄的这上千张照片。为此,当我在纽约的家里搭起暗室放大这些照片时,我的心里仍然在默默地这么说。


当行刑者退下之后,几个负责执法检验的人立即上前,扯着遭枪击而东倒西歪的尸体的双脚向后拉,摆成整齐的一排,再一一检查每个犯人是否一枪毙命……






——2007年4月5日,又是一年清明节。李振盛想起39年前的1968年的清明节,他曾拍摄记录了枪毙“反革命集团主犯”巫炳源、王永增等8个人的一组照片,李振盛选出一部分发到网上,供网友反思那场可怕的文化大革命。
链接——李振盛
1963年毕业于长春电影学院摄影系,在黑龙江日报社做记者20年,在中国人民警官大学新闻系执教15年。1988年20幅文革组照获“艰巨历程”全国摄影公开赛“系列新闻照片大奖”。1996年5月16日退休后应邀赴美访问讲学,出书办展游走世界。菲顿出版社出版《红色新闻兵》,2003年评为“世界最佳摄影画册”,2004年获美国海外记者俱乐部“最佳摄影报道奖”;美国多所大学选择《红色新闻兵》作为教材。2005年入选自1855年以来150年世界54位新闻摄影师,2006年入选“影响世界未来50华人榜”,牛津大百科的《牛津摄影指南》单独列入“Li Zhenshe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过程是美丽的 发表于 2015-3-14 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沉重的历史回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5-3-14 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过程是美丽的 发表于 2015-3-14 14:08
沉重的历史回顾!

是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杨以明 发表于 2015-3-14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过程是美丽的 发表于 2015-3-14 14:08
沉重的历史回顾!

何止沉重?这是血腥的历史。一幕幕熟悉的场面。李范五距离我家只有200——300米,偶尔见到;李剑白,谭云鹤等是我同学的父亲。下乡都在68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杨以明 发表于 2015-3-14 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照相机纪录的是最真实的!真奇怪,还有人怀念文化大革命。那乱世值得想念吗?那血腥味好闻吗?那种现代的,狂热的宗教还想重温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杨以明 发表于 2015-3-14 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诚心地感谢你精心挑选,编辑,整理的难得见到的资料。值得重温,值得回顾,接受惨痛的历史教训,切莫重蹈覆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昨夜星辰 发表于 2015-3-14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该忘记的历史!
不能忘记的历史!
罄竹难书的历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向东 发表于 2015-3-14 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警钟长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青山好 发表于 2015-3-14 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六亿人经历过文革。活着的大约还有两亿。
知青多数人记忆犹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5-3-14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杨以明 发表于 2015-3-14 15:33
何止沉重?这是血腥的历史。一幕幕熟悉的场面。李范五距离我家只有200——300米,偶尔见到;李剑白,谭云 ...

李范五家我还去参观过,有很多东北特产。楼前的地下通道也看了,说是准备逃跑,通向飞机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4-6-3 02: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