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4147|回复: 17

记者毕国昌:九十岁眺望--抗战老战士利化的素描

[复制链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5-2-17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广播网2013年7月18日哈尔滨消息(记者毕国昌)“流去岁月不再还,何须老忆黄花甜。今无禄位心在汉,余年难得子女贤。这首题为九十岁初度诗句,顾名思义是抗战老战士利化为自己九十生日而即兴的创作。九十岁的人,这等心怀,这般心情和心态,足可求证利化老人可以长寿的秘笈。
    迎着仲夏的晨风,踏进哈尔滨南岗区一所民宅。利老微笑着迎接了我。这位最近被黑龙江省授予“文化寿星”称号的耄耋老人,可谓是三句话不离本行。一本画集递给我,笑道:“到这个月,我就是90岁了。人过九十不容易呀!”利老笑得很是开心,“这是我刚出版的国画作品卷《留痕集》,算是自己给自己的祝福吧。”利化略有所思了一下,“我的画作算不了什么,可每一幅作品,都是我的写生或是创作,表达了我的感情,记录了我的人生,传递了我的一些主张。当然也同某些事件有关,有的我还赋予了它们很深刻的寓意。”


关闭

-



                              
            

            


    哦哦,用出版画集庆祝自己的九十大寿,别出新意,联系到利化出版发行了不少的文稿、书法创作集,让我对这位老人的特别方式,产生特别的敬意。
翻阅利化的著作,我自然联系到著作等身这个词。从一个人的作品中,寻找他的足迹,似乎是在画他的一幅素描画。
    阅读利化的《留痕集》,寻找他74年的革命履历。他的每一步,都同中国的现代和当代革命联系在一起。1924年8月,利化出生于河北省易县狼牙山下一个偏僻小村庄。生不逢时,战乱年代,民不聊生,利化的家境也是饥寒交迫。1939年,15岁的利化,义无反顾地参加了抗战。现在,掐指算来也是74年前的事情了。1955年他被授予少校军衔。
解放后,在黑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的位置上干了几十年,临近退休时,他与时任省长陈雷筹办中国书法家协会黑龙江省分会,担任省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主持工作。现在他作为法人,依然忘我工作在黑龙江北天书画院院长的岗位上,为这片黑土地上的文化事业辛勤工作。
    利化作为抗战老战士、党的高级干部,著名书法家和画家,一生都钟爱着党的文化建设事业。历史上,他对黑龙江省的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的改革,做出过历史性贡献,得到当时中共黑龙江省委常委会的首肯,他主张的做法和经验在全黑龙江省推广;他创办的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黑龙江老年美术大学的诸多工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形成过业内人士公认的黑龙江现象。而他创办的黑龙江省戏曲学校,为黑土地培养造就大批文化艺术人才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条件。离休后,出版了诸多文集、书法作品集和山水画作品集,比较有代表性的则是他近几年出版的回忆性文集《大地飘香》、《风云鉴事》,当然近两年出版的《利化书法作品卷》和《利化山水画卷》都是以《留痕集》命名,其含义不言而喻,作为人生的一个记载,不能不说,利化的书法和绘画所表达的政治意愿和艺术意象,都超出了作品的本身。在他九十岁生日前夕,黑龙江省授予他“文化寿星”称号。
    阅读利老的作品,可以说是一种享受,不仅可以从中了解到中国自抗日战争以来当代诸多的历史,寻找和感受黑龙江省在各个历史时期某些重大事件的真相,也可以从利化对当时的记叙或回忆中,感知一位老革命对这些时事或人事的深刻认识和独到评价,进而了解他、认识他、发现他。而当我们不论是站在什么角度或心态去阅读利化的《大地飘香》、《风云鉴事》和《留痕集》,我们就应该从这位知识分子出身的老战士的著作中,发现其文字的功底、认识水平和思想境界。这是那个年代那个辈份的人并不多见的,而从利化的文章中妙语连珠式的警句或是格言中,我们会发现利化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和思想认识的高度,会让许多人真切地感知到利老的许多话就是“人生语录”,是可以启发人、教育人、鼓舞人的经典之作,是可以让人受用一辈子的经典。
    他在《留痕集》中书有这样一幅作品 “任头生白发,放眼看青山”,这给我的印象最深。这不光因为他的整个书法作品遒劲有力,章法结构协调,更主要的是他借此笔墨,清楚表达出,当时他作为古稀之人的心态。从文如其人的角度出发,我们会从他的诸多回忆中读懂,利老一生历练而成的个人的品质,一生经受党的考验和战争洗礼而培养出的思想境界,否则你就无法解读这位出生入死的抗战老兵——利化同志,至今仍然坚持不懈地为了党的文化建设事业而忘记自己,已是90岁的耄耋老人。
    阅读他的《风云鉴事》,一股淡淡的墨香扑面而来。这本30多万字的文集,篇篇文章都是利化的人生印证。他以其简洁的笔触,坚实且轻巧的结构,独具匠心的立意,以及深邃的思想内涵,用他特有的一段段人生语录串联起他对精彩人生的回放,浓缩着他生命的辉煌乐章,给予我们后来人以思考和反思:《没有读完的〈朱子家训〉》、《为七路军刻制关防》、《遇敌》、《做好思想准备打内战》、《挟持于毅夫省长事件》、《听彭总讲“狼来的故事”》、《宣布陈忻为右派旁听记》、《大炼钢铁》、《失去的仕途》、《我们见到了毛主席》、《傲慢的苏联军事顾问》、《中国东方红杂技团访日演出大纪实》、《见证书协十个第一》、《救谢树》……,这些个篇章都记叙了利化的不同寻常的人生,从利化的人生经历某些事件中,折射出中国自抗日战争爆发以来诸多历史事件的大背景,特别是黑龙江省历史上诸多事件的真相,揭示着一个抗战老兵与祖国和人民共生存同命运,与党和国家的事业心心相印的历史演变进程,利化的人生印证着中国的历史。
    80多年前,利化从孩提时期跟着爷爷学《朱子家训》,在那个狼牙山下,他懂得了“黎明即起”,得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种家教是利化受用一辈子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中国古老文化精髓的具体体现。而时下,习近平同志倡导的反对奢侈之风,首先是从反对大吃大喝开始,这同利老的家训是高度的契合。而利化的家乡是狼牙山五壮士悲壮献身地的河北省易县,他并没有在文章里借英烈的事迹说事,甚至连杨成武将军当时就住在他家里的事情,也只是在回忆时一笔带过,不过是11个字“杨成武司令就住在我们家。”我们从这11个字里获取当年这么一个重要信息,却也读懂得了这位抗战老战士,大半个世纪过后,依然恪守着党的实事求是原则,而不喜欢半点的浮夸和虚荣。70年前参加延安整风、在延安的窑洞学习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叛徒手下逃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等等可以证明自己资格和身份的履历,利化一概是这般的轻描淡写,正如他自己在《风云鉴事》的“开巻絮语”中所说:“都是件件小事,是亲历,实事实录,真人真事,不添油加醋。”而当我们通读了利化的《风云鉴事》和《大地飘香》,诸如此类的事情不断叠加起来,便让我们在心中树立起利老的高大形象。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抗战老战士,至今都是这样坚守着做人做事的原则,而决不肯有半点的迁就和让步,正是从这样一个认识出发,我们才会读懂利化,理解利化,才能够相信,只有这样的老革命才可能做出常人不能理解的事情。那是1958年,他当面拒绝了黑龙江省委组织部长对他的任职决定:“我们决定,分配你去牡丹江市任宣传部长、市委常委,参加市委领导班子。”而利化当时仅仅以:“部长,我想去黑龙江日报社(工作)。”让他为此,在副厅级的位置上踏步不前30多年,直至离休。半个多世纪过后,利化同我们谈起这个事情来,却是这般的平和:“我这个人就喜欢在文化事业方面做点事,至于仕途中的位置我确实考虑不多。”这就是经历过出生入死的人,才可能有的价值取向和胸怀。
    1960年,他从部队转业奉命筹建黑龙江省戏曲学院,正赶上那个三载荒年,这个后来降格改建成的黑龙江省戏曲学校,却培养出一批像张抗抗、白淑贤这等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家、艺术家。为了创办黑龙江省书画院,利化可谓绞尽脑汁,倾注自己全部的心血,资格、辈份、职位和影响等等个人资源全部派上用场。如今,黑龙江省的书画艺术家们谈起利化当年的努力,都是众口一词:没有利老当年的到处游说,不懈努力,黑龙江省那时根本不可能创办起那样一个书画院。而没有它,那我们这些人的命运就不太好说了。黑龙江北天书画院和黑龙江老年美术大学,是他至今仍然坚守的岗位。作为黑龙江北天书画院院长(法人),他几十年来坚守的原则是百花齐放,即让所有可以发展的艺术创新都保留一席之地,使所有有前途或有培养前途的人才,都有机会展示才能。利化的想法是“让这片黑土地即有利于大豆玉米的生长,也要创造适合各个门类艺术家生存和成长的环境。”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利化作为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的常务副主席,他在这片书法和绘画都还处于“北大荒”时期的贫瘠之地上,创造了当时在全国独有的“十个第一”,这些个第一,不仅仅是在全国首创而且多半是全国唯一,譬如时任省长陈雷出任省书协主席,建成3000平方米的书法家大楼,在全国率先成立“黑龙江省业余书法教育学院”……所有这些都是在利化的大力倡导或亲自主持操办下取得的,可现在他的文章里只是做再简单不过的叙述。而文化大革命中,利化冒着被打倒撤职的危险,以8.75毫米放映机作为手段,在全国首创的农村生产队自办电影放映队的做法,将当时还属于高档文化消费的电影放映一杆子放到底,得到了当时黑龙江省委常委会的重视,省委主要领导同志给予充分肯定,在全省予以推广。按照现在的说法,这就是送文化下乡,直接下到农村进入农民中间,可这是近半个世纪前的事情了,是多么超前的创新。现在利化说起此事来,也不过略略数笔,一带而过,这就是利老的高尚之处。这几十年来,他就是以他超人的境界和不同寻常的能力,为黑龙江省的文化事业建设做出了几代人都承认的贡献。“施惠不念,受恩不忘”和“清廉养德事善为仁”是利化的书法力作,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利化作为具有70多年党龄的革命老战士的人生观,心平如水的心态和对当下世风的态度。而所有这一切墨迹,都有如利化自己给这部书法作品集取下的这个名字《留痕集》这般一样,是利化90年人生的经历和写照,是90个春夏秋冬的砥砺,是这位90岁高龄抗日老战士书写下的人生履历。
  如今,我们在解读利化这位抗战老兵的品格和性格,一些历史事件,是很能反映出他的个人魅力的。譬如1957年,解放军部队内部反右,下属谢树同志被上级领导点名予以右派论处,他居然冒着自己因此可能也被打成右派的危险,而在上级领导面前不遗余力地去为谢树同志辩解和证明问题,使得谢树最终躲过了“反右派”那场灾难。“文革”期间率中国东方红杂技团代表国家出访日本,他可以面对国内国外极其错综复杂矛盾的情况,巧妙地处理了出访和演出的诸多令人忌手的事情,大胆地维护了国家尊严和保卫了国家的利益,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聪明才智,以及他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只不过,对于这些他的所有文章谈的很少,又常是轻描淡写,而让我们现在读起来未免觉得敬佩之中有着某些遗憾。
常言道:画如其人,见画如见人。阅读90岁的利化,或许从他刚出版成集的国画作品集中找到更直接的答案。黑龙江省老省长陈雷同志对利化曾有这样一段描述:“利化同志的书画作品曾多次参加过日本、新加坡、韩国书画展,其作品也被一些国内纪念馆和园林收藏。”我们都知道陈雷同志是很少在书画方面肯定一个人的。现在,我们可以从利化的国画作品专集《留痕集》中阅读利化,这里的每幅国画作品都同他的每篇文章一样,彰显着他极其鲜明的个性和品质。
    翻开利化的《留痕集》(利化山水画卷)的第149页,我们可以看到他89岁时创作的《五壮士纪念塔》,那是一幅极其令人回味的画作,应该是他的代表作。国画《五壮士纪念塔》水墨似乎还没有干透,一丝丝清淡的墨香味道飘洒过来,让人蓦然联想到中国水墨画某种特别的魅力。利老的国画艺术水平如此之高,让我有些意外,毕竟89岁高龄,可他的笔触却是如此遒劲苍朴,豪放且大气,其粗放的程度,大有欧洲印象派油画大师的用笔特点,远山近景全然在润枯之间的笔墨运用中自然勾勒出来,浓淡相间却是层层排列开去的山峰,形成视觉上的差异,呈现出远山近景的纵深效果。是这等的恰如其分,整个画面部局又是繁简适中,突出了狼牙山的险竣和纪念塔的突出位置,而使用焦墨勾勒出的山脉极其震撼,而山路及寺院的线条却是清晰的,画面肃穆,以及隐约可辨的立意和要表达的心声,跃然纸上。这些,都会使你不得不把视线给它,注目凝视,甚至让我在内心思忖:电影《狼牙山五壮士》小时候看过,印象非常深,利老的画作再次强烈撞击了我童年记忆,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这座神奇的山脉。
    利老用重墨勾勒出的山体是这等的雄伟,而起伏宕荡的山峦和山脉的走向,都在他的笔下烘托起狼牙山的险峻和特别挺拔的气势。清晰可辩的山路,引出寺院——老君庙。而用这座庙宇连接起两座山脉,山脉与山脉的对比,突出了狼牙山主峰犬齿状的形态,把个狼牙山险峰气势刻画得淋漓尽致。所有景物都衬托着那座1942年建造的纪念塔。利化的中国水墨画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他的构思和立意更是深邃和耐人寻味。
    解读和诠释历史人物或者事件,无论画家如何刻意追求忠实历史、还愿历史,都不能不带有创作时代的深刻烙印。选择五壮士,表现历史上狼牙山上五壮士的英雄壮举,即源于利化对历史事件的深刻记忆,也基于他对现代社会的强烈感受。利化的感受就是,同一部队的战友为国捐躯了,我们当代人是忘记不了的,也是不该忘记的,可是偏偏有人忘记了他们的牺牲、他们的贡献。那么,作为烈士们的战友,有责任有义务站出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利老的选择就是用画笔表达自己的意见。
    他的这幅《五壮士纪念塔》在把握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画创作精髓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的继承和发展了山水画的表现手法和形式,通过以物塑人的表现形式,将五壮士的风骨神韵、精神风貌,高度地概括和抽象。他在充分研究了河北易县狼牙山一带的抗战历史,全面深刻地把握五壮士这个历史群体人物的时代背景,提炼作为中国近代解放战争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不可忘记的那伟大瞬间的定格,以纪念塔的外在“形”体,昭示后人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我们后人必须要继承发扬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为后人无权无必要为眼前的一丁点蝇头小利而放弃前人为后人为国家捐躯的大义。这就是利老创作这幅国画的最初动因。我们可以从利老在这幅《五壮士纪念塔》的某些用笔用墨上,看到他的这种愤怒!
    利化告诉我:更深一层的画意,或者说他创作的初动力是,他要向1985年的易县政府表达一种不满,因为他们为当地旅游需要,把原来战争年代建造的纪念塔全部推倒,重建了一个纪念塔。联系到当前一些地方政府发生的类似做法,利化要告诫,在加速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中,要恪守实事求是、尊重历史的原则。只有尊重了历史,才谈得上尊重那些为国捐躯的烈士。“五壮士的壮举不能变,狼牙山纪念塔就不该变。”
    作为当时纪念塔的主要设计者,利老回忆起当年,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油然而生。他说:“习近平同志多次在中央党校强调,领导干部要学习一点历史。”讲到这里,利化停顿了下来,他用询问的目光注视了我许久,见我并没有作答,就接着说下去,“我个人理解,当下一些干部不懂得历史,所以现实也把握得不好。为什么前些年会有一些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主张小学语文教材删除课文《狼牙山五壮士》?为什么前年黑龙江省方正县为日本开拓团树碑立传?一些官员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可以一叶障目,把老祖宗的牺牲和奉献,甚至是民族的耻辱当作谋利工具,真是在出卖老祖宗!列宁那句话是对的‘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利化说,“根本原因是我们现在一些干部觉悟不高,不懂历史。”利化强调道:那是历史,那是文物!怎么可以随便改来改去呢!实事求是,是我们党三大作风最根本的一条。没有它,就可以将井冈山会师,改成是毛泽东和林彪。“尊重历史,就是最好的继承!”
    这些文章,这些书画,记录着利化的生命,记载着他90年的成长和人生彻悟。“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谈笑中。”杨慎400多年前的《临江仙》或许更能表达此刻利老的心境。不过,作为具有70多年党龄的抗战老战士,站在90岁人生的跑道上,展望未来,依然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那些英雄的襟怀始终都在。“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正如毛泽东描述的那样,利老的豪气仍在,忧国忧民的情怀还在,力求在有生之年为国家为人民办事情的热情依在。
    站在九十岁的人生道路上,如同站在更高的人生起点上,利化迎接更新和更富有挑战的人生,在新的追求和新的目标下,必然展现他更加精彩的人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杨以明 发表于 2015-2-17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你的介绍。让我了解一位老人,看见他留下的笔直的人生痕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向东 发表于 2015-2-17 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一叶小舟 发表于 2015-2-17 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毕国昌 发表于 2015-2-17 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农场章文对文章的转载。祝您羊年好运,事事如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5-2-17 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毕国昌 发表于 2015-2-17 14:40
谢谢农场章文对文章的转载。祝您羊年好运,事事如意!

好奇心作怪,想知道他是谁。主要是你写的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5-2-17 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叶小舟 发表于 2015-2-17 12:21
拜读佳作!

谢谢回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5-2-17 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向东 发表于 2015-2-17 11:49
拜读

谢谢回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5-2-17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杨以明 发表于 2015-2-17 11:17
谢谢你的介绍。让我了解一位老人,看见他留下的笔直的人生痕迹。

谢谢回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老贝西 发表于 2015-2-17 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你的介绍拜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9-4 13: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