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读行客 于 2015-1-30 18:45 编辑
“六味地黄丸”是历史悠久、极富盛名的传统中药。在中药宝库内带有“*地黄丸”的药品还有许多,而每个药品都有不同特性和作用,也有不同的故事。这里浅说一二,供大家欣赏。如果,您想用药还得请大夫诊治,选定药品。故事还得从“金匮肾气丸”说起: “金匮肾气丸”载自《金匮要略》是治肾祖方。 【汤头歌诀】言: 金匮肾气治肾虚 熟地怀药及山萸 丹皮苓泽加附桂 引火归原热下趋 济生加入车牛膝 二便通调肿胀除 钱氏六味去附桂 专治阴虚火有余 六味再加五味麦 八仙都气治相殊 更有知柏与杞菊 归芍参麦各分途 【组方】干地黄、山药(薯蓣)、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计八味)。 【功用】补肾助阳。 【主治】肾阳虚损证。症见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阳痿早泄,舌淡胖,脉虚弱等。 在上方基础上经过调整,便产生下列药品,这不是简单的加减,而是有理论支持和实践保证的。这也是,先人们的智慧所在。 “济生肾气丸”即在“金匮肾气丸”组方基础上,加入车前子、牛膝而成。功用:温补肾阳,利水消肿。主治:肾虚水肿,腰重脚肿,小便不利。 “六味地黄丸”即在“金匮肾气丸”组方基础上,减去桂枝、附子。功用:滋阴补肾。主治:小儿先天阴虚及男妇肾阴不足,腰酸足软,自汗盗汗,咳嗽发热,耳鸣咽干,以及失血、失声等症。 “麦味地黄丸” 即在“六味地黄丸”组方(简称“六方”)基础上,加入五味子、麦冬而成。功用:滋补肺肾。主治:肺肾阴虚,或喘或咳者。若去麦冬,则成“都气丸”,治肺虚痨咳,甚至喘不得卧。 “知柏地黄丸”即在“六方”基础上,加入知母、黄柏而成。功用:滋阴降火。主治:阴虚火旺证。症见骨蒸潮热,虚烦盗汗,腰脊酸痛,遗精等症。 “杞菊地黄丸”即在“六方”基础上,加入枸杞子、菊花而成。功用:滋养肝肾。主治:肝肾阴虚证。症见两目昏花,视物模糊,或眼睛干涩,迎风流泪等症。 “归芍地黄丸”即在“六方”基础上,加入当归、白芍而成。功用:滋补肝肾。主治:肝肾阴虚,相火内动,头眩耳鸣,午后潮热,或两胁攻痛,手足心热等。 “参麦地黄丸”即在“六方”基础上,加入人参、麦冬而成。功用:滋补肾阴,益气补肺。主治:肺肾两亏证。症见咳嗽气喘,内热口燥等。 【辨析】金匮肾气丸与济生肾气丸均俱温补肾阳作用,但后者加用车前子、牛膝,其利水消肿作用增强,多用于治阳虚水肿、小便不利等症。 六味地黄丸是宋代钱乙在金匮肾气丸基础上,减附、桂而成,为治疗肝肾阴虚祖方。以后六个方剂均由此方加减而来,均俱滋补肾阴作用。其中,麦味地黄丸偏于滋肾敛肺,适用于肺肾阴虚之咳嗽;都气丸偏于滋肾纳气,适用于肾虚喘逆;知柏地黄丸偏于滋阴降火,适用于阴虚火旺之证;杞菊地黄丸养肝明目,适用于肝肾阴虚,两目昏花之证;归芍地黄丸偏于滋肾阴、养肝血,适用于头眩耳鸣,两胁攻痛之证;参麦地黄丸偏于滋补肾阴,益气补肺,适用于肺肾两虚,咳嗽气喘之证。 【说明】此文主要内容源自《汤头歌诀白话解》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