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赵伟民 于 2011-11-4 10:29 编辑
那年四、五月间,我因母亲有病回上海探亲。回家之前,宣传科长听取了上海慰问团驻尾山农场分团一位女同志的建议,让我写一份介绍七知青事迹的材料,到上海交到解放日报社。
回上海后,我遵嘱将材料送到了解放日报社。之后,因忙于照顾母亲,也未去过问。一个月后,我探亲假满,便回到了农场。
我万万没想到,在我回上海的这段时间里,农场因为“3.13”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原来,我写的那份材料发在了解放日报内参上,被当时主抓意识形态的姚文元看到并作了批示:“英雄的战士,火红的青春。”从中央到省的各大媒体闻讯纷纷来到这个地处黑龙江省北部的农场,采访这七位知青的英雄事迹。
姚文元的批示和众多媒体的大力宣传,使农场有关领导如释重负。因为一起重大事故借此得以转变性质,成为一个集体的英雄壮举,他们也由事故的直接或间接责任人变成了把普通知青培养成英雄战士的再教育者和人生导师。 从此,这个名不见经传、几乎年年亏损,被知青贬为穷山恶水的尾山农场,因为出了这七位英雄而成了一个“培养英雄的摇篮”。
1976年国庆,尾山农场的一位副场长和六队党总支书记应有关方面的邀请进京参加了国庆观礼并瞻仰了毛主席遗容。这在当时,是一种最高的荣誉和待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