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文友南粤行·深圳篇 久违了,中英街 中英街,20年前你是我的老师,你现在仍然是我的老师,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老师。我一直在惦记怀念着你。 再次踏上深圳,尽管时间很紧,还要看看“老师”,于是我和两位文友来到了你身旁。20年前从境外回来路过,深圳的朋友带我们来过这里,你教给了我什么是改革开放?那时中港双方签订了开放中英街协议,所以你建设得兴旺繁荣。小街的双方都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大兴土木,整饰街道,修建店铺,使得这条小街朝夕间迅速繁荣、崛起,令人刮目。位于大鹏湾畔沙头角镇内的你,长不足一公里,宽不盈两丈,街心以“界碑石”为界,街两边商店林立,商品来自五大洲,品种齐全,数量繁多,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这条小街实行了免税政策,成为远近闻名的购物胜地,商品价廉物美,食品、日常用品比别处也要多而全,内地来客趋之若鹜。 今天的小街你告诉了我,什么叫稳步发展?还是要换通行证,还要排队等候。边防站前,簇拥着人群等待验证出关。比较20年前的盛况,人可少多了。那时,中英街入口处堵得人山人海,人们肩背背包,手举着通行证,排着长龙一个个被查验过关。人们的心情可复杂了,不能出国,不能去香港,这里就是境外了。我曾经在你前留过影,尽管小街里人满为患,小街外四周却空荡荡的少有建筑。如今的你周围高楼林起,热闹非凡。那时,拥挤不堪的小街,摩肩接踵,现在,短短两百米的距离,放眼望去,直看到头,人群聊聊,一览无余。那时,小街深圳一侧,熙熙攘攘的破旧店铺,二百米长的小镇石板路上人山人海,挤满熙熙攘攘的购物人流,我们还是拼着体力,穿梭在人流中,游鱼般地在两边商店游荡,游客必须遵守有关规定,不准越界购物。如今你深圳一侧都变成了宽敞漂亮的商店,里面琳琅满目的各种商品,却鲜有顾客光临,无人问津。而港方一侧的店面尽管如旧模样,还是有些人出出进进。为了体验一下购物的感觉,我走进“廖记中西药行”,买了原装德国产的“镇咳药汁”。港币85.8元,人民币66元。随行的文友也购得一些物品。在香港的辖地,我们用人民币购买物品,不是为了省钱,就是留念,体会一次小街稳步发展的感觉。 今天人们可以在小街两边任意走来,没有警察干预。中英街的食品、日常用品对比沙头镇外,更显得物美价廉。20年前在可不是这种景象。那时两地警察着装各异,在街道中央巡视,不越雷池半步。他们根本管不住来自大陆内地的采购的游客。人们一会儿深圳这边,一会儿香港那边,趁香港警察不备时快速溜到对面的“英国”去买东西,买好后再趁人家不备重新回到“中国”。从中英街出来,人们的手上肩上已经是大包小包,无非都是衣服、香皂、丝袜之类。那时各类电器、手表、布匹、(包括窗帘布)、大型玩具、贵重药品(包括高蛋白药品、人参类)是严禁购买的,是不能带进大陆的。记得我买了口香糖,日用杂品后,相互展示。物品印着英文商标,凭着统一发票出关。带回去可资炫耀了!想到这里觉得可笑。 面对今日的冷清小街,当年的热闹繁荣情景挥之不去,形成这么巨大反差,这也很自然。香港回归已经十多年,那里开放发展必然引得内地游客自由前往,这区区小街只能留下深深的历史印记。 当我回忆比较了小街今昔,你启发了我:一条小街,两种制度,百年风云,是中国近现代史一个特殊的缩影,是我们学习的老师。你那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已经装进了中英街博物馆。馆内大量翔实史料,向人们详细介绍了这条小街的由来,以及百年来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向人们展示了近现代中国因遭受帝国主义侵略,从领土割让到闭关锁国,又从改革开放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过程。我们记录了了大量影像,其目的是留下真实,留下历史,教育后人,启迪自我。这是用钱买不来的。 我的老师——大名鼎鼎的中英街变了,变得轻松了,从容了,清静了,变得是我们不敢认识了,因为你和内地任何一个城镇的一条商业街相比没有异样。是啊,短短二十年,这中英街的变化前后竟恍如隔世。世界上没有哪一条小街会像你这样曾吸引过如此多的人的目光,也没有哪一条小街会像你这样浓缩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风云变幻充满着屈辱与辉煌的百年历史!你会继续谱写历史,讲授课程。 我衷心地祝福你,祝福中英街两边的人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