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东佳 于 2015-1-8 09:58 编辑
汇款单引发的虚惊 ——抚远修路生活纪实之八 当年抚远修路,其影响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由于抚远修路和珍宝岛战火紧紧相连,去抚远修路,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传说我们连一名知情太有心眼,本来选定他到抚远,不知是临阵胆怯还是家人运筹,总之,临行前突然得到一封加急电报,说某亲属病危。这样,我正在一个新建连打井,成了临时救急,应命顶替他到了抚远。由于临行匆忙,来不及和家人通信细说,他们事后很长时间才得知我到了抚远。 当时,珍宝岛事件搞得沸沸扬扬,搞得哈尔滨家人一片惊恐。因为哈尔滨也是反修前线,各种宣传远远超出我们临近珍宝岛的想象。待我去信告慰他们,越是轻描淡写他们越是不放心。这些都是二年后探家得知。 当时,抚远修路在哈尔滨造势很大,全市紧急调配5000台解放车,就是我家居住的高校,也摊派两台车、五个司机,好像战前动员一样,去抚远成了英雄壮举。大院里有上百子弟是知青,可唯有我是修路战士。是光荣,可也更加剧了家人的担忧。他们设想的局面是,一旦战事紧急,我们就要首当其冲、持枪上阵。 可怜天下父母心,这都是人之常情,面临选择,他们绝不会编造假电报让我们逃避抚远修路。当年,我还怪罪他们想的太多余。 刚到修路连,是地处荒野的与世隔绝地带,最先和团里的同学联系,告诉他们一切均好。首先,不用花销。临来同学凑的生活费根本用不着,我们修路连每月18元的伙食补助足够了。连里的工资讲好他们保管,可等我两月的工资发到手,他们就感到压在手里不合适,正好有我妹妹的通讯地址,索性寄回去了。 说实在的,刚下乡时家里生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家里不断有变故,加上常年一起生活的叔叔成了黑帮,直到我下乡也没有着落,文革前每月至少接济我们50元,当时他工资冻结,已无力相帮,对我家无疑是雪上加霜。 作为家中的老大,我下乡很知道简朴,每月开工资必寄15元。当时每月定伙12元,仅余5元作机动消费。由于下乡一直不吸烟、不喝酒(三年以后和酒有染),也没觉得每月钱紧。要知道,当年我下乡的山东庄仅离萝北县城4华里,县城的广播可以清楚的听到。这就加大了生活消费,而今,和老伴谈起刚下乡给家里寄钱,她也承认这在女知青里也难做到。 汇款不是公开的,入不敷出却是心照不宣的。我的同学当然知道我的用心良苦,他们是赞许的。他们拿到我两月的工资,没经过我的同意,径直寄给我家。不成想,这下惹麻烦了。 家里拿到汇款单一看笔体不对,加上金额远远大于每月的15元,地址又不是我所在的抚远,还是老连队。他们开始瞎琢磨了,总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充次心头,越想越感到后怕,当时通信条件极差,更不便沟通探询,只好憋在心里备受煎熬。他们总感到我还是出事了,他们清醒:有生命危险肯定会及时通知家里,珍宝岛造势那么大,不会默默无闻的处理死亡事件。唯有受伤可能瞒着家里,怕家里惦记由同学代笔。 不久,和家人正常的联络畅通,消除了他们的疑虑,当然,我少不了埋怨同学的自作主张。一波刚平却又添加新的担忧。原来,家里所在单位的司机,他们短期轮训。回去作反修前哨的报告,添油加醋并夸大事实,并说见到我,当年的文弱书生怎样成为处变不惊的反修战士,好像我们天天都有生命危险,让家里好盾牵挂。文革动荡的年代搞得人心惶惶,加上珍宝岛和备战的渲染,家里的担心不是多余的。 家人的心情我们在抚远是难以体会的,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尽管牵肠挂肚,却绝不会作出拖后腿的举动。为了国家的需要,识大体顾大局,这种平凡之中恰恰寓于不平凡的崇高。这就是民族的脊梁和国家的支撑,远比空洞的口号和虚假的作秀伟大的多。有他们的关怀和鼓舞,才有我们在抚远的忘我劳动和必要的冲锋陷阵。 |